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学旅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除了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等课程建设的一般性要素,还需要有研学旅行特有的要素,如:研学主题、研学线路、研学基地、课程手册、活动过程、研学导师、安全管理、经费预算等。
研学旅行地点选择与线路设计是课程内容设置的决定性因素。基地和线路特色是课程资源的核心价值所在,去不同的地方研学 ,所学习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因此,要科学设计课程目标与内容,充分挖掘资源的教育价值,可以兼顾去不同的基地开展综合性研学,也可以去同类基地开展专题性研学。一般来说,综合性资源、特色性资源最为理想。比如很多学校选择泰山研学,泰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既有自然地理考察的教育价值,又有人文历史考察的教育价值,其资源价值是综合性的,兼顾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和人文底蕴积淀。再如,很多学校会组织去秦岭研学,秦岭南北的气候、地形均呈明显差异性变化,秦岭-淮河一线成为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考察自然景观的分布变化,秦岭具有典型性,能够满足自然考察和科学探索需求,但人文和历史的印记不足,这就需要就近选择另一类研学目的地,比如古都西安,开发设计出一条“秦岭-西安”研学线路。
专题性研学是指在一地或一类研学基地进行深度研学或持续研学,这样便于对学习主题或领域有专注深入的积累,有助于培养学生潜能和特长,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如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多年来在“钱学森班”开展研学旅行,以“中国梦·航天情”为主题,先后组织学生前往四川西昌、甘肃酒泉、山西太原、海南文昌等地开展研学,参观中国航天卫星发射中心,看中国航天发展史,听航天员讲一段故事,观看航天发射的震撼场面,让学生感受到一代代航天人对航天精神的传承和践行。航天科技类研学课程以激发学生科学探索欲望和学习科学研究方法为主,也可以兼顾人文历史类问题的探究,是地点选择与线路设计的典范课程。
研学地点选择和线路设计是研学课程开发的第一步,决定着研学的主题、目标和内容。当一所学校想要组织研学旅行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可以去哪,能够去哪。也许想去的、值得去的有好几个地方,最终必然会选择最重要或当下最适合学生去的一个地方或线路,然后再进一步考虑其他问题。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研学课程设计与实施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通过大量的学校实践案例总结出研学旅行的八个基本环节:拟订开发方案、实地踩点考察、制订行程计划、编写课程手册、做好行前各项准备、做好安全保障措施、遴选安排师资人员、面向市场招标或比选。
这八个步骤是最基本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可省略的。当然,环节之间的先后顺序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略作调整,比如,师资遴选与安排也可以放在课程手册之前进行。实際运行时,也可能会在某些环节之间再增加一些详细的环节,或者重复某一个环节,如编写课程手册,学校应该拿出大致的框架体例和研学内容,招标完成后,还会在与中标单位对接实施过程中,对研学手册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定稿、印刷。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按照活动方式分类,研学旅行应被纳入“考察探究”类活动中。因此,研学旅行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设定要求是一致的。由于研学旅行没有课程标准和教材,因此其活动主题就显得很重要。活动主题决定了整个活动的内容和方向,研学主题可以是单一性主题,也可以是综合性主题。如阿尔山研学之旅可以设定“观草原森林风光·探火山熔岩地貌”主题;红旗渠研学之旅主题可以设定为“走进红色教育课堂,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题;海南研学主题可设定为“观赏南疆海岛风光,全心体验别样自然”等。上述主题中,阿尔山研学和海南研学都属于自然教育类单一主题,红旗渠研学属于红色教育类单一主题。
综合主题的研学旅行内容是并列的、独立的,不存在逻辑和先后顺序的关系,可根据实际开展活动的时间长短进行内容上的添加和删减,并不会影响整体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一般情况下,主题是按照层次设计的,主题的层次越高,包括的范围越大,内容就越丰富。有时主题在前期并没有明显的层次划分,但在大主题被确定后,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将主题范围缩小,逐步确定学生真正具体学习和研究的内容。可以说,研学旅行课程是通过体验性活动,让学生在主题之下,不断地去缩小自己的关注点,形成对于主题思想和观念的凝练,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增强体验。
如北京一零一中学高二年级组织的西安历史文化研学的主题是:“走过一段城墙,封印千年时光”;“读懂一座古城,天涯便是故乡”。根据不同研学地点,又细分为5个二级主题,分别是:“法门寺——花开见佛·礼敬如来”;“汉阳陵——帝王虽逝·垂辉千秋”;“陕西历史博物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西安飞机制造厂——面朝蓝天·意气风发”;“秦始皇陵兵马俑——万物化尘·随喜赞叹”。
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设定要与主题呼应,紧紧围绕主题,突出内容重点,不能与主题相疏离。主题又与资源基地密切相关,应选择特点鲜明、价值突出的研学目的地,根据研学主题确定研学总目标;再根据具体研学地点资源条件,确定每日研学目标;当然,研学旅行总目标的实现,有一部分还要延续到行后阶段,学生们通过回校后对研学成果的交流分享,在总结活动中才能最终圆满实现。
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其课程目标应符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总目标,即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就研学旅行而言,它的总目标设计主要围绕学生能够通过对大自然、社会进行的参观游览,在探究中,让学生了解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增强对家乡、对祖国的认同感,提升爱国爱党的情感;感受集体学习生活,在研学中与不同的人交流,在集体中发挥自己所长,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考察,培养学生信息搜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自然、对科学的热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研学旅行课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术类课程,它是在课外学习的课程、行走中的课程。因此,其课程目标的设计不是以学科学理来构建的,而是以地点和资源样态来构建的。研学基地可以是自然风景区,可以是文化遗产地,也可以是工矿企业、科研院所,还可以是青少年户外拓展营地。因此,各校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要根据研学旅行目的地的不同,结合目的地的自然风光、人文特色、科技力量,有针对性地设置目的地的课程目标。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概念提出以后,“三维目标”可以整合为素养目标。但是,素养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素养的形成是以“三维目标”为基础的,不可能在一节课上形成,只能是课程设计和教学目标指向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要将研学旅行活动的目标细化分解、走到实施的层面,“三维目标”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抓手和落脚点。而研学旅行作为实践活动类课程,是研究性学习与体验性学习相结合,“情感”的目标应该在先,方法目标和能力目标在其次,而知识目标应该在最后。研学旅行的定位和价值是能打通课堂内学习和校园外学习之间的联系,最重要的是运用学科知识,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而不是到研学目的地去学习知识。
研学旅行课程手册相当于研学旅行中的“路线图”“口袋书”,其使用贯穿了整个研学旅行过程,包括出行前、出行中和出行后。研学课程手册作为学生旅行过程中最重要的学习载体,不仅内容设计要科学,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引领,还要让学习过程有趣味,激发学生研究探索的欲望。主体内容应遵循中小学课程设計原则,需含有课程目标、课程安排、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基本内容。研学旅行重在“学什么”“怎么学”,这是研学的核心,旅行是实现学习的一种手段。
研学手册的主体是课程内容,是对数日学习目的地和活动流程的完整呈现。手册中应呈现目的地简介与总体行程安排,也要有分日行程及学习目标。课程安排会将每日行程细化,每天的行程就是一个学习小节,让学生在每天的课程中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手册中还应有学习内容提示和学习方式引导。研学旅行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探究和体验中完成自己的研学小课题。其学习过程包含了观察、调研、假设、实验、搜集证据、论证、得出结论,要经历完整的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
为了便于学生自学,研学手册中通常还会提供一些基本的学习资料或资源。学习资料主要包括:研学目的地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完成任务所需的材料、学习导航等。还有的会提供学习资源,比如阅读书目或网站,供学生学习过程中参考。
此外,研学旅行手册中还应该有行为规范指导,由于研学旅行课程是在校外进行,因此在实施前,需要对研学中的纪律、交通、用餐、住宿等方面的行为规范加以特别强调和约束。
参考文献
文可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设计[J]. 课程·教材·教法. 2001(8): 1-3.
陈志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设计[J]. 教学与管理,2013(8): 24-26.
研学旅行地点选择与线路设计
研学旅行地点选择与线路设计是课程内容设置的决定性因素。基地和线路特色是课程资源的核心价值所在,去不同的地方研学 ,所学习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因此,要科学设计课程目标与内容,充分挖掘资源的教育价值,可以兼顾去不同的基地开展综合性研学,也可以去同类基地开展专题性研学。一般来说,综合性资源、特色性资源最为理想。比如很多学校选择泰山研学,泰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既有自然地理考察的教育价值,又有人文历史考察的教育价值,其资源价值是综合性的,兼顾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和人文底蕴积淀。再如,很多学校会组织去秦岭研学,秦岭南北的气候、地形均呈明显差异性变化,秦岭-淮河一线成为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考察自然景观的分布变化,秦岭具有典型性,能够满足自然考察和科学探索需求,但人文和历史的印记不足,这就需要就近选择另一类研学目的地,比如古都西安,开发设计出一条“秦岭-西安”研学线路。
专题性研学是指在一地或一类研学基地进行深度研学或持续研学,这样便于对学习主题或领域有专注深入的积累,有助于培养学生潜能和特长,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如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多年来在“钱学森班”开展研学旅行,以“中国梦·航天情”为主题,先后组织学生前往四川西昌、甘肃酒泉、山西太原、海南文昌等地开展研学,参观中国航天卫星发射中心,看中国航天发展史,听航天员讲一段故事,观看航天发射的震撼场面,让学生感受到一代代航天人对航天精神的传承和践行。航天科技类研学课程以激发学生科学探索欲望和学习科学研究方法为主,也可以兼顾人文历史类问题的探究,是地点选择与线路设计的典范课程。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步骤
研学地点选择和线路设计是研学课程开发的第一步,决定着研学的主题、目标和内容。当一所学校想要组织研学旅行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可以去哪,能够去哪。也许想去的、值得去的有好几个地方,最终必然会选择最重要或当下最适合学生去的一个地方或线路,然后再进一步考虑其他问题。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研学课程设计与实施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通过大量的学校实践案例总结出研学旅行的八个基本环节:拟订开发方案、实地踩点考察、制订行程计划、编写课程手册、做好行前各项准备、做好安全保障措施、遴选安排师资人员、面向市场招标或比选。
这八个步骤是最基本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可省略的。当然,环节之间的先后顺序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略作调整,比如,师资遴选与安排也可以放在课程手册之前进行。实際运行时,也可能会在某些环节之间再增加一些详细的环节,或者重复某一个环节,如编写课程手册,学校应该拿出大致的框架体例和研学内容,招标完成后,还会在与中标单位对接实施过程中,对研学手册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定稿、印刷。
研学旅行课程主题设计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按照活动方式分类,研学旅行应被纳入“考察探究”类活动中。因此,研学旅行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设定要求是一致的。由于研学旅行没有课程标准和教材,因此其活动主题就显得很重要。活动主题决定了整个活动的内容和方向,研学主题可以是单一性主题,也可以是综合性主题。如阿尔山研学之旅可以设定“观草原森林风光·探火山熔岩地貌”主题;红旗渠研学之旅主题可以设定为“走进红色教育课堂,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题;海南研学主题可设定为“观赏南疆海岛风光,全心体验别样自然”等。上述主题中,阿尔山研学和海南研学都属于自然教育类单一主题,红旗渠研学属于红色教育类单一主题。
综合主题的研学旅行内容是并列的、独立的,不存在逻辑和先后顺序的关系,可根据实际开展活动的时间长短进行内容上的添加和删减,并不会影响整体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一般情况下,主题是按照层次设计的,主题的层次越高,包括的范围越大,内容就越丰富。有时主题在前期并没有明显的层次划分,但在大主题被确定后,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将主题范围缩小,逐步确定学生真正具体学习和研究的内容。可以说,研学旅行课程是通过体验性活动,让学生在主题之下,不断地去缩小自己的关注点,形成对于主题思想和观念的凝练,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增强体验。
如北京一零一中学高二年级组织的西安历史文化研学的主题是:“走过一段城墙,封印千年时光”;“读懂一座古城,天涯便是故乡”。根据不同研学地点,又细分为5个二级主题,分别是:“法门寺——花开见佛·礼敬如来”;“汉阳陵——帝王虽逝·垂辉千秋”;“陕西历史博物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西安飞机制造厂——面朝蓝天·意气风发”;“秦始皇陵兵马俑——万物化尘·随喜赞叹”。
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设计
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设定要与主题呼应,紧紧围绕主题,突出内容重点,不能与主题相疏离。主题又与资源基地密切相关,应选择特点鲜明、价值突出的研学目的地,根据研学主题确定研学总目标;再根据具体研学地点资源条件,确定每日研学目标;当然,研学旅行总目标的实现,有一部分还要延续到行后阶段,学生们通过回校后对研学成果的交流分享,在总结活动中才能最终圆满实现。
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其课程目标应符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总目标,即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就研学旅行而言,它的总目标设计主要围绕学生能够通过对大自然、社会进行的参观游览,在探究中,让学生了解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增强对家乡、对祖国的认同感,提升爱国爱党的情感;感受集体学习生活,在研学中与不同的人交流,在集体中发挥自己所长,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考察,培养学生信息搜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自然、对科学的热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研学旅行课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术类课程,它是在课外学习的课程、行走中的课程。因此,其课程目标的设计不是以学科学理来构建的,而是以地点和资源样态来构建的。研学基地可以是自然风景区,可以是文化遗产地,也可以是工矿企业、科研院所,还可以是青少年户外拓展营地。因此,各校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要根据研学旅行目的地的不同,结合目的地的自然风光、人文特色、科技力量,有针对性地设置目的地的课程目标。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概念提出以后,“三维目标”可以整合为素养目标。但是,素养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素养的形成是以“三维目标”为基础的,不可能在一节课上形成,只能是课程设计和教学目标指向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要将研学旅行活动的目标细化分解、走到实施的层面,“三维目标”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抓手和落脚点。而研学旅行作为实践活动类课程,是研究性学习与体验性学习相结合,“情感”的目标应该在先,方法目标和能力目标在其次,而知识目标应该在最后。研学旅行的定位和价值是能打通课堂内学习和校园外学习之间的联系,最重要的是运用学科知识,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而不是到研学目的地去学习知识。
研学旅行课程手册编写
研学旅行课程手册相当于研学旅行中的“路线图”“口袋书”,其使用贯穿了整个研学旅行过程,包括出行前、出行中和出行后。研学课程手册作为学生旅行过程中最重要的学习载体,不仅内容设计要科学,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引领,还要让学习过程有趣味,激发学生研究探索的欲望。主体内容应遵循中小学课程设計原则,需含有课程目标、课程安排、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基本内容。研学旅行重在“学什么”“怎么学”,这是研学的核心,旅行是实现学习的一种手段。
研学手册的主体是课程内容,是对数日学习目的地和活动流程的完整呈现。手册中应呈现目的地简介与总体行程安排,也要有分日行程及学习目标。课程安排会将每日行程细化,每天的行程就是一个学习小节,让学生在每天的课程中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手册中还应有学习内容提示和学习方式引导。研学旅行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探究和体验中完成自己的研学小课题。其学习过程包含了观察、调研、假设、实验、搜集证据、论证、得出结论,要经历完整的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
为了便于学生自学,研学手册中通常还会提供一些基本的学习资料或资源。学习资料主要包括:研学目的地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完成任务所需的材料、学习导航等。还有的会提供学习资源,比如阅读书目或网站,供学生学习过程中参考。
此外,研学旅行手册中还应该有行为规范指导,由于研学旅行课程是在校外进行,因此在实施前,需要对研学中的纪律、交通、用餐、住宿等方面的行为规范加以特别强调和约束。
参考文献
文可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设计[J]. 课程·教材·教法. 2001(8): 1-3.
陈志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设计[J]. 教学与管理,2013(8): 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