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读”领风骚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l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然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如今,仍然有不少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高谈阔论,而学生则在课堂上充当了老师的“忠实听众”。语文教学陷入“重讲轻读”、“重写轻说”的境地。如何改变语文教学出现理科化倾向这一现状,为此,笔者作了初步地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 作用
  
  朗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在大力提倡语文课堂改革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受升学率的制约,教学评估的误导,再加上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朗读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地重视。条分缕析的讲解充塞着课堂,老师讲汉字,讲语法,讲修辞,讲文体,讲出处,讲作者,讲结构,讲立意,讲风格,讲鉴赏,可谓兼容并包,无所不及。善讲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口拙者简单罗列1、2、3、4。他们无一不“秩序井然”地完成了教案里的各个步骤。
  这样的讲法只能将一个好的文本变成了一个个数字:1、2、3、4。这样的支离破碎,还是我们认识的那个幽幽的荷塘,还是那夜淡淡的月色吗?我只看到满地的荷叶凋残与菡萏香消!
  在几年的朗读教学尝试中,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改变这一现状。
  
  一、让朗读时间更充裕
  
  一节课45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甚至更少。其实,教师应保证学生有充裕的读书时间,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等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阅读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多读呢?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精讲多读。教师要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指导思想,讲要有针对性,讲在点子上,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和空白处。通过“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其次,要以“读”带“讲”。课文中文字浅显,学生一读就懂的部分,无需教师再作详尽的讲解,可以以“读”代“讲”,通过这种方法促使学生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二、让朗读示范更出色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的名篇佳作,其中蕴涵着浓浓的情,这情有叹为观止的壮美之情,有催人奋进的战斗之情,有感人涕下的悲伤之情……教师在范读时,如能读得准确传神,并借助抑扬顿挫的变化,便能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文本的艺术境界里,使他们受到情的感染,进入作者的思想境界,与书中的主人公达到情感上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读出感情。
  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进行朗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可将学生带进春天优美的景色中。学生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三、让朗读形式更灵活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有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教师范读、引读、教读、听录音读、跟读、师生齐读、个人或小组轮读、比赛读、配乐读、分角色读等,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理解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多种朗读形式在语文教学中都有自己独有的作用,这几种形式不仅可以分别使用,也可在课堂上交替或交叉使用。
  如在教学《邓稼先》这课时,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满堂“诗情”:读中国百年屈辱,读出满腔悲愤;读中国巨人站起来,读出扬眉吐气;读中国爆炸“两弹”,读出欢欣鼓舞;读作者对邓稼先的赞语,读出热情赞美;读作者读信后“感情震荡”、“热泪满眶”,读出为民族自豪、为朋友骄傲的真情;齐读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读出苍凉悲壮;男生齐读“五四”时期的《中国男儿歌》,读出壮怀激烈;女生齐读《永恒的骄傲》,读出深切怀念。
  在阅读教学中,不管采取哪一种朗读形式,都应符合课文的内容特点,教师应针对课文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实际且实效突出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让朗读指导更到位
  
  朗读教学中有的教师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他们往往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面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涵。不能融“导”、“练”于一体,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或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很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另外,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即激昂处应激昂,委婉处应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要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作者的感情是多种多样的,要朗读得好并不容易。这是“我”的两句话,“‘我不下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要念得好,就要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体验,设身处地地想想“我”当时的心情,想想“我”的感受,那黑暗、那恐惧,使我急得要哭出来!这就要带着哭腔来读。待父亲一番指点鼓励后,“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这“看见了”三个字,心情有了变化,但是恐惧感并未完全摆脱,要念得有分寸。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后朗读自然是惟妙惟肖,耐人寻味了!
  
  五、让朗读评价更具体
  
  缺少对朗读的评价是课堂朗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教师在学生朗读时,不注意审听,或忙于板书,或抓紧看教案,将学生朗读作为思考下一步教学的过渡和缓冲,学生读的如何,无从评说。即使有评价,也仅仅停留在“不错”或“真好”上。这样泛泛评价,学生茫然,难以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直觉敏感度。
  为了让朗读训练卓有成效,应该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进行具体到位的评价,要让孩子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另外,还要注意评价的语气应温和,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当然,在评价的过程中除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外,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对错误的见解绝不讽刺,挖苦。师生通过讨论,共同总结出在朗读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语调、语气、重音、停顿等,并侧重地再范读,再练读,直到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止。
  诗歌语言的形象、精炼,小说语言的个性化,散文的抒情性,议论文的逻辑性,记叙文的叙述性,这些都要求学生用心去读去背。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朗读,让“读”领语文教学之风骚。
  
  参考文献:
  [1]陈树东.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之痛及其对策.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8,(4).
  [2]黄乃佳 .关于朗读教学的思考.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01).
  [3]吴国印.让朗读回归语文教学.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黄岩城关中学)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面临两个重要转变:切实推进教育公平——由重点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而教师培训是
核心素养是一个人为适应现在生活及未来挑战所具备的知识、能力与态度,是人们应对未来生活所需的最重要、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近年来,核心素养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
一立不识的母亲.深知识字的重要.她节衣缩食.送侯永禄上学读书。在学堂和后来的师范学校里.侯永禄知道了《三字经》《百家姓》《朱子治家格言》、四书五经,知道了孔子、孟子及“仁
根据《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巩义市、兰考县、汝州市、滑县、长垣县、邓州市、永城市、固始县、鹿邑县、新
期刊
[摘要]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从国家教育部到各省各级教育部门都不断地在宣传推广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课程的改革也对教师自身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英语教师,要能“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努力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专业化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在教学中减少盲目性,增强科学性和实效性。”新课程从教学的理念、内容到实施都具有前所未有的新意,而其贯彻实施的效果以及在实验中得到不断地完善,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
因卷心莱收购价暴跌.山东济南唐王镇一名菜农自杀(据4月21日《21世纪经济报道》)。“莱贱伤农”终于出人命了。另外.据新华社报道.河南中年县的芹菜获得了大丰收.而菜农们却高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