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问策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常用的一种教育策略,教师通过有效的提问实现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吸收知识,掌握语文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对高中语文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已经成为研究重点,对保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有效的问题是必要的,这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必要途径。教师通过科学的问题设计,抓住机会向学生提问,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自主性,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在教师的科学教育下,学生可以快速掌握语文知识;在教师的科学教育下,学生可以提高语言学习水平,巩固初中的基础,不断进步。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高中语文课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新课标强调高中语文教师在加强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高中语文教师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活动。
一、 问题导向教育的概念
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的教学方法,教育的关键在于创造问题的状态,并提出一系列创造问题状态的方法。具体来说,问题导向教学以问题为中心,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提问,情境整合,学生通过教学目标进行讨论和回答问题,这些目标确定了具体的问题。通过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现力,简化成长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从教育效果的丰富性和实用性来看,二者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但差异明显。基于问题的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模式,是在既定的设计指导下,将整个课程整合到发散性思维中,教师可以问问题,学生可以问问题。问题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更积极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长期记忆。问题导向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是对直接阅读教材的一种有针对性的回应。一般来说,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和答案,以便学生记住知识和答案。
二、 问题导向教学的特点
在问题导向教学的导入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是不存在的,教师不仅向学生講解知识,还根据教学目标编写剧本,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地位,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也就是说,教师从细节出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自主学习,为拓展思维奠定基础。高中语文课堂,没有文字阅读障碍,但理解文本的意境、深度和广度需要更高的学习水平。问题导向教学的观点是学生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例如,教学《边城》时,学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教师引导学生用诗歌、绘画等方式来表达对课文的深刻印象,这不仅可以扩大学习范围,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由于学生学习情况不同,所提出的问题也不相同,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与同伴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学习,保证各层次学生都可以获得成长。
三、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应试教育观念比较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理念逐渐传播到中国教育的各个领域,成为当前各学科开展创新教育活动的主要方向。然而,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对广大教师的影响是深刻的,尤其是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面临着来自学生、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这使得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他们往往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部分高中语文教师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仍然不能有效地渗透到教学中,严重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观念引导,学生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但无法理解和分析,很难有自己的观点。
(二)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僵化
如上所述,现阶段部分高中语文教师有很强的应试教育观念。他们漠视素质教育。部分高中语文教师经常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和考试技能上,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此外,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大多还依赖于高中语文固有的教材,部分教师根据大纲定期开展教学活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缺乏可扩展性和多样性,过于僵化,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文化内涵得不到有效的拓展和提升,因此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言整体素质得不到提高。
(三)未能有效反映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成长。然而,从现阶段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来看,部分高中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盲目地将自己置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一般来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很少与学生进行沟通,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不喜欢学习语文。因此,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极低。这种轻视学生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的整体教学模式,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发挥教学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然而现实中,不少教师对“问题教学”的内涵认识不足,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他们不能正确地回答学生的问题。相反,他们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答案,违反了“问题教学”的初衷。
(四)问题比较机械
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问题教学”的价值和重要性。然而,由于对“问题教学”的运用方法认识不足,高中语文课堂“问题教学”具有整体性和机械性的特点。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问题教学”的本质归结为“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常常会提出很多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因此,学生不能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四、 改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对策
(一)坚持素质教育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面对新一轮的教学改革,高中语文教师应改变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盲目追求高分,进行机械化的教育活动。高中语文教师不应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分开,而要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传授关键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整体语言素养。此外,在进行实践教育时,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开展个性与集体化相结合的教育活动。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分析与解题的能力。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发挥问题思维的教育效果,以问题为出发点,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动机。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独立阅读课文,然后提出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分析,重新阅读课文并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问:“现实中是否有类似的方法?我们该如何处理?”学生就能有效地思考。
(三)开展读写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采用片面的分析教育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阅读教学过于僵化,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意识和语言能力。虽然读写教育也是高中语文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读写教育上的投入较少,读写教育的时间也较少,学生的读写能力没有明显提高。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通过结合阅读与写作的教育方法,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语文教材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技巧,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和灵感,使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
(四)开发课外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由于高中语文比其他课程具有更强的人文特色,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教师应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课程标准,积极拓展课外教育资源,将高质量的语文素材导入课堂,知识积累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随时组织学生进行专题阅读交流,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国内外名著,提取他们认为美的词和句子,并将其翻译成英语,在阅读交流会上分享和展示。
(五)建立民主交流的课堂氛围
以学习任务群为基础的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创造民主化的交流互动环境。语文本身就是语言交际的艺术形式。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以提高他们的思维和阅读能力。通过民主化的课堂互动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1. 教师在课堂上介绍背景知识、相关内容、写作环境等信息后,组织学生自由阅读教材。2. 学生仔细阅读后,说出文章的经典部分,在课堂上进行交流。3. 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核心部分进一步细化,再次发问。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群文阅读教学是师生开展开放式互动学习的主要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和集中实践的机会,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六)转变教育理念
由于方法存在问题、认识上的误区和观念上的不合理,部分语文教师在提高学生素养方面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部分教师没有及时改变观念。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便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更多的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入阅读,让学生会阅读,享受阅读,真正理解文章,以此增强阅读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离骚》这一课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声音和画面有效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离骚》唱出来,加深学习印象。又如在讲解《蜀道难》时,学生可以感受到蜀道的艰难,感受到开拓巴蜀之地的艰辛,感受到孤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把握情感,理解诗歌语言,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开始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课外阅读是学生阅读的一部分。让学生用传统的方法阅读教材,阅读效果会大打折扣,学生的积极性很难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制订更适合学生的阅读计划,教师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有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有学习的勇气。具体方法是教师在正常的教育活动中仔细观察学生,把学生作为训练的主要组成部分,收集校外阅读读物,找出其阅读价值,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八)随文定时,注重积累
许多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基础比较薄弱,但是因为学习的压力、负担很重,所以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加强知识积累。学生如果想具备较为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那么在日常的学习过程当中,就必须注重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到善于积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是随文积累,教材中有很多传统文化知识,学生需要利用学习每一篇课文的机会,做好积累工作。第二是定时积累。笔者在课堂教学当中组织了“课前五分钟”的活动,也就是利用每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在课前五分钟,可以安排学生讲解成語故事,积累成语,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于学生积累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可以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准备好一个笔记本,分享自己喜欢的诗词。通过积累,学生有了很强的鉴赏能力,可以将自己积累下来的古诗词运用到日常的写作当中去。
五、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认识到“问题”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设置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发挥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功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金华.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4):159-160.
[2]王汉卿.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2020(29):49.
[3]陈艳玲.探析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策略[J].高考,2020(13):74.
[4]李禹霏.高中语文逻辑知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D].鞍山师范学院,2019.
作者简介:
李清,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第七中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有效的问题是必要的,这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必要途径。教师通过科学的问题设计,抓住机会向学生提问,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自主性,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在教师的科学教育下,学生可以快速掌握语文知识;在教师的科学教育下,学生可以提高语言学习水平,巩固初中的基础,不断进步。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高中语文课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新课标强调高中语文教师在加强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高中语文教师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活动。
一、 问题导向教育的概念
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的教学方法,教育的关键在于创造问题的状态,并提出一系列创造问题状态的方法。具体来说,问题导向教学以问题为中心,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提问,情境整合,学生通过教学目标进行讨论和回答问题,这些目标确定了具体的问题。通过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现力,简化成长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从教育效果的丰富性和实用性来看,二者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但差异明显。基于问题的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模式,是在既定的设计指导下,将整个课程整合到发散性思维中,教师可以问问题,学生可以问问题。问题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更积极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长期记忆。问题导向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是对直接阅读教材的一种有针对性的回应。一般来说,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和答案,以便学生记住知识和答案。
二、 问题导向教学的特点
在问题导向教学的导入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是不存在的,教师不仅向学生講解知识,还根据教学目标编写剧本,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地位,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也就是说,教师从细节出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自主学习,为拓展思维奠定基础。高中语文课堂,没有文字阅读障碍,但理解文本的意境、深度和广度需要更高的学习水平。问题导向教学的观点是学生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例如,教学《边城》时,学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教师引导学生用诗歌、绘画等方式来表达对课文的深刻印象,这不仅可以扩大学习范围,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由于学生学习情况不同,所提出的问题也不相同,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与同伴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学习,保证各层次学生都可以获得成长。
三、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应试教育观念比较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理念逐渐传播到中国教育的各个领域,成为当前各学科开展创新教育活动的主要方向。然而,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对广大教师的影响是深刻的,尤其是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面临着来自学生、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这使得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他们往往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部分高中语文教师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仍然不能有效地渗透到教学中,严重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观念引导,学生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但无法理解和分析,很难有自己的观点。
(二)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僵化
如上所述,现阶段部分高中语文教师有很强的应试教育观念。他们漠视素质教育。部分高中语文教师经常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和考试技能上,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此外,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大多还依赖于高中语文固有的教材,部分教师根据大纲定期开展教学活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缺乏可扩展性和多样性,过于僵化,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文化内涵得不到有效的拓展和提升,因此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言整体素质得不到提高。
(三)未能有效反映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成长。然而,从现阶段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来看,部分高中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盲目地将自己置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一般来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很少与学生进行沟通,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不喜欢学习语文。因此,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极低。这种轻视学生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的整体教学模式,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发挥教学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然而现实中,不少教师对“问题教学”的内涵认识不足,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他们不能正确地回答学生的问题。相反,他们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答案,违反了“问题教学”的初衷。
(四)问题比较机械
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问题教学”的价值和重要性。然而,由于对“问题教学”的运用方法认识不足,高中语文课堂“问题教学”具有整体性和机械性的特点。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问题教学”的本质归结为“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常常会提出很多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因此,学生不能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四、 改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对策
(一)坚持素质教育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面对新一轮的教学改革,高中语文教师应改变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盲目追求高分,进行机械化的教育活动。高中语文教师不应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分开,而要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传授关键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整体语言素养。此外,在进行实践教育时,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开展个性与集体化相结合的教育活动。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分析与解题的能力。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发挥问题思维的教育效果,以问题为出发点,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动机。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独立阅读课文,然后提出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分析,重新阅读课文并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问:“现实中是否有类似的方法?我们该如何处理?”学生就能有效地思考。
(三)开展读写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采用片面的分析教育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阅读教学过于僵化,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意识和语言能力。虽然读写教育也是高中语文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读写教育上的投入较少,读写教育的时间也较少,学生的读写能力没有明显提高。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通过结合阅读与写作的教育方法,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语文教材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技巧,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和灵感,使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
(四)开发课外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由于高中语文比其他课程具有更强的人文特色,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教师应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课程标准,积极拓展课外教育资源,将高质量的语文素材导入课堂,知识积累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随时组织学生进行专题阅读交流,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国内外名著,提取他们认为美的词和句子,并将其翻译成英语,在阅读交流会上分享和展示。
(五)建立民主交流的课堂氛围
以学习任务群为基础的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创造民主化的交流互动环境。语文本身就是语言交际的艺术形式。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以提高他们的思维和阅读能力。通过民主化的课堂互动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1. 教师在课堂上介绍背景知识、相关内容、写作环境等信息后,组织学生自由阅读教材。2. 学生仔细阅读后,说出文章的经典部分,在课堂上进行交流。3. 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核心部分进一步细化,再次发问。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群文阅读教学是师生开展开放式互动学习的主要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和集中实践的机会,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六)转变教育理念
由于方法存在问题、认识上的误区和观念上的不合理,部分语文教师在提高学生素养方面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部分教师没有及时改变观念。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便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更多的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入阅读,让学生会阅读,享受阅读,真正理解文章,以此增强阅读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离骚》这一课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声音和画面有效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离骚》唱出来,加深学习印象。又如在讲解《蜀道难》时,学生可以感受到蜀道的艰难,感受到开拓巴蜀之地的艰辛,感受到孤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把握情感,理解诗歌语言,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开始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课外阅读是学生阅读的一部分。让学生用传统的方法阅读教材,阅读效果会大打折扣,学生的积极性很难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制订更适合学生的阅读计划,教师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有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有学习的勇气。具体方法是教师在正常的教育活动中仔细观察学生,把学生作为训练的主要组成部分,收集校外阅读读物,找出其阅读价值,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八)随文定时,注重积累
许多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基础比较薄弱,但是因为学习的压力、负担很重,所以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加强知识积累。学生如果想具备较为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那么在日常的学习过程当中,就必须注重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到善于积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是随文积累,教材中有很多传统文化知识,学生需要利用学习每一篇课文的机会,做好积累工作。第二是定时积累。笔者在课堂教学当中组织了“课前五分钟”的活动,也就是利用每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在课前五分钟,可以安排学生讲解成語故事,积累成语,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于学生积累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可以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准备好一个笔记本,分享自己喜欢的诗词。通过积累,学生有了很强的鉴赏能力,可以将自己积累下来的古诗词运用到日常的写作当中去。
五、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认识到“问题”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设置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发挥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功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金华.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4):159-160.
[2]王汉卿.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2020(29):49.
[3]陈艳玲.探析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策略[J].高考,2020(13):74.
[4]李禹霏.高中语文逻辑知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D].鞍山师范学院,2019.
作者简介:
李清,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