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童年随父亲迁居扬州,北京大学毕业后曾在宁波教书,他的饮食喜好偏重南方口味,尤其钟爱扬州菜。他在《说扬州》里面说:“扬州菜若是让盐商家的厨子做起来,虽不到山东菜的清淡,却也滋润,利落,决不腻嘴腻舌。不但味道鲜美,颜色也清丽悦目”。文章里特意列出几样特色菜点,让人读罢禁不住要有齿颊生香之感,如写烫干丝,“清得好,不妨碍你吃别的”;写小笼点心“白生生的,热腾腾的,到口轻松地化去,留下一丝儿余味“。
1931年,朱自清留学英国,其后又漫游欧洲五国,回国后出版了《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两本书,其中有不少涉及饮食的文字。例如他看不上英国人的吃喝,认为英国人吃来吃去,主菜无非是煎炸牛排、羊排,配上两样素菜。对英国的“国餐”薯条,说它是“半黄半黑,不冷不热,干干儿的什么味也没有,只可以当饱罢了”,不比法国的煎山药蛋,都是切成小骨牌块儿,“黄争争的,油汪汪的,香喷喷的”。对于意大利餐,有一道菜是炸“搦气蚝”,他形容“鲜嫩清香,蝤蛑、瑶柱,都不能及”,而唯一能与之匹配的,他认为是宁波的蛎黄。
朱自清嗜吃,喜用“鲜隽”一词形容盘中物,可他的饮食习惯却并不“鲜隽”,反而庶几无度。在他的日记中最常见“贪食”一词,其他如“恣意取啖”“吃得太多”“不觉逾量”等饕餮式的句子更是不时闪现。因其不加节制地多食,患了严重胃病。抗战之后,朱自清辗转流离,箪食瓢饮,生活极为清苦,他曾自述:“本来诸事顺遂的,然而,因为饥饿影响了效率。过去从来没有饿过,并常夸耀不知饥饿为何物。但是现在一到十二点腿也软了,手也颤了,眼睛发花……”
胃病与饥饿交织,让朱自清憔悴羸弱,骨瘦如柴。但即便如此,1948年6月,为了抗议美国扶持日本,他仍冒着每月损失600万法币让全家挨饿的风险,毅然在拒绝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字。当年8月10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妻子陈竹隐断点续传地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援面粉。”这成为他最后的遗言。
1931年,朱自清留学英国,其后又漫游欧洲五国,回国后出版了《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两本书,其中有不少涉及饮食的文字。例如他看不上英国人的吃喝,认为英国人吃来吃去,主菜无非是煎炸牛排、羊排,配上两样素菜。对英国的“国餐”薯条,说它是“半黄半黑,不冷不热,干干儿的什么味也没有,只可以当饱罢了”,不比法国的煎山药蛋,都是切成小骨牌块儿,“黄争争的,油汪汪的,香喷喷的”。对于意大利餐,有一道菜是炸“搦气蚝”,他形容“鲜嫩清香,蝤蛑、瑶柱,都不能及”,而唯一能与之匹配的,他认为是宁波的蛎黄。
朱自清嗜吃,喜用“鲜隽”一词形容盘中物,可他的饮食习惯却并不“鲜隽”,反而庶几无度。在他的日记中最常见“贪食”一词,其他如“恣意取啖”“吃得太多”“不觉逾量”等饕餮式的句子更是不时闪现。因其不加节制地多食,患了严重胃病。抗战之后,朱自清辗转流离,箪食瓢饮,生活极为清苦,他曾自述:“本来诸事顺遂的,然而,因为饥饿影响了效率。过去从来没有饿过,并常夸耀不知饥饿为何物。但是现在一到十二点腿也软了,手也颤了,眼睛发花……”
胃病与饥饿交织,让朱自清憔悴羸弱,骨瘦如柴。但即便如此,1948年6月,为了抗议美国扶持日本,他仍冒着每月损失600万法币让全家挨饿的风险,毅然在拒绝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字。当年8月10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妻子陈竹隐断点续传地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援面粉。”这成为他最后的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