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多数人,即使是今天在职场上雷厉风行的大人物,对于这样的记忆也一定不会陌生:那是很久以前的小时候,每当夜里醒来,眼睛適应了黑暗,心灵便异常敏感,隐隐觉得站在床头的洋娃娃睫毛轻颤,而床底下则暗藏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出口。当然,如今再提起这些害怕与猜疑,成年人只会一笑而过,呵,小孩子想象力可真丰富!
再联想一下,相对于工业、科学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中世纪甚至更古老蒙昧的时代,恰似人类文明的小时候:弱小、无知、好奇,想象力蓬勃;同时,又因应了人类天性中对外部现实与内心世界的探索,亦不乏创造。
妖怪,正是其中副产品之一。
妖怪与人性伴生,塞壬之歌永不止息。
海妖塞壬之歌
如果举办一场全球妖怪知名度排名,没有异议,夺冠的一定是星巴克杯上的那一位:海妖塞壬。
作为河神的女儿,最早使其名声大噪的一幕出现在古希腊吟游诗人荷马的史诗中。塞壬常在海岸线附近游弋,芳唇吐出“百合花般的”歌声,勾引心念不坚定的水手,使其偏离航道,或跳海丧命。在《奥德赛》第12卷中,英雄奥德修斯(Odysseus)听从女巫瑟茜(Circe)的劝告,在经过海妖栖息的伊萨卡岛时,用铜刀切割蜡块封住船员们的耳朵,使其对塞壬之歌充耳不闻。
与此同时,这位英雄更机智的策略是,命人将自己绑在桅杆上,这样既能听到美妙的歌声,又不会在行为上屈从诱惑,终于渡过一劫。传说中,奥德修斯是塞壬的终结者。因为只要有凡人听过其歌声,并活着讲述这个故事,那么塞壬就注定了死亡。是的,妖怪会死,只要人类能够战胜自身的欲望。
塞壬的传说,几乎具备了一切流行文学的要素,跌宕且不失深意。但其“人设”却并非只是荷马一人的脑洞大开,它更早在古希腊的水手中间流传。1375年的《卡塔兰地图集》和1460年的《卡塔兰-埃斯特世界地图》证明,爱琴海之外,印度洋上也流传有塞壬的传说。
鬼怪最大的功用,就是在人类尚无能力揭晓真相之前,提供一种安抚人心的答案。
水手们或许的确见过白骨遍野的岛屿,也曾在寂寥的海上幻听到美妙歌声。所谓妖怪,则是某些客观事物穿过恐惧、无知、想象的迷雾后,在人心底异化和变形的投射,其背后总有真实的险境,而非纯粹幻想。这就不难解释,所有水域文化民族内部,大多都有关于水鬼、海怪的传说。
今天,学者们倾向于认为塞壬的原型是海牛(儒艮),而日本河童的原型是淡水鳄鱼。而在中世纪地图上,海怪大多为混血生物,如海狗、海狮、海猪等,大多是陆地动物在海洋中的对应物。人们总是基于自己熟悉的事物,去接近未知,并将一切无法掌控的力量,命名为“妖怪”—这几乎成为一种妖怪诞生的通用法则。
塞壬的传说流传数千年,褪去神秘之后更趋近于寓言:歌声象征诱惑,女巫代表智慧,所谓英雄是经过历练战胜自身弱点的凡人。
或许,塞壬之歌的魅力正在于此:阔步行走在商务区林荫道上的人们,尽管距离那个需要劈风斩浪的年代已经很远了,但如果你凝视那枚为使其看起来亲和一些而经过星巴克多次修改的双尾塞壬LOGO,不但仍可以从中读到远古的传说,而且也能读到消费主义浪潮下品牌的另一重心机,以塞壬对水手的诱惑,暗喻现代人对咖啡因的迷恋与成瘾,两种漩涡般的吸引力何其相似。
而那片欲望之海,不论在风暴眼还是在现代社会,从未干渴。从这个意义上说,妖怪与人性伴生,塞壬之歌永不止息。
鬼神同源的日本妖怪
但若是说到人类在妖怪身上投射的精神,“八百万鬼神横行”的日本想必有话要说。在这个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人们不得不寄希望于精神的力量—“精神力”在日本被视作一种真正的、可以战胜一切的、动态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造就了日本妖怪在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繁荣盛景,其数量之多,“八百万”虽然是个虚数,但据台湾作家叶怡君统计,有名有姓的日本妖怪确有600多个。
它们既包括白山黑水中人类尚不能了解的事物,比如用筛子在水中捞人来吃的洗豆婆,诱惑上山行人使其动情后冻死的雪女,也包括工商业发达的江户时代住进物品道具里的各种妖怪,其中最著名的是《百鬼夜行绘卷》中所描绘的场景:琵琶、伞、木鱼、锅等各种旧物品因为要被人丢弃,一怒之下变成妖怪在夜里逡巡。可以说,有多少种妖怪,就有多少种人的意念。
万物有灵,不但是日本人世界观的一部分,也使得妖怪世界自成生态,并对现实世界保持着灵敏回应,源源不断地有活水注入。1855 年,日本安政地震,超过7000人死亡。劫后余生的人们传言,是地下的大鲶鱼震动,导致了这场灾难。 此后,一种名叫“鲶绘”的浮世绘开始在民间流传。在“鲶绘”中,人们不但使出十八般武艺,更有天兵天将前来助阵,最终将鲶鱼制服。一种新的妖怪由此诞生,人们对地震的恐惧和悲伤也在创造中得到纾解。因此,与其说那是一种迷信或超自然现象,不如说更似一种集体意识的投射,是“精神力”的具体体现。
据统计,日本的妖怪大多为舶来品,70%原型来自中国,20%来自印度,10%才是土生土长,却统统在日本这片土地上演化为具有明显烙印的“日本妖怪”。日本民俗学奠基者柳田国男的观点颇具代表性:(日本)妖怪是沦落的神明。
鬼神本是同源,都是受到难以妥协、纯粹的意志力和精神力的驱动而诞生,只因走过的道路不同,一个上天,一个沦落人间。因此,日本妖怪大多具有两面性,善恶可互相转化。比如,大多数妖怪的前世都有一个悲惨且令人心疼的故事,而怨魂如果好好供奉,借由信仰的力量将其安抚之后,也可以转变为庇佑人们的御灵。
同时,这种转化也令人想到大和民族的物哀之美,悲与美相通,刹那与永恒可以互换,所以既可以努力生活,也可以绚烂死亡。如此看来,精灵鬼怪的日式生活,几乎就是由整个日本国民精神复制而来的另一平行宇宙。
在南洋地区人鬼这样混居
东西方鬼怪文化如此不同,相隔山海,或许永不相见,也很难相互渗透。但伴随着人类贸易、殖民、探险等行为,中国、印度、阿拉伯,还有荷兰、葡萄牙、英国纷纷出海,各种文化(也包括各自的灵性文化)相汇在海中央—马来西亚,就是这样一个海上据点。
由于地缘原因,千百年来,马来群岛上居住着不同种族的人群。原住民性情开朗,包容性强,使世界各地的鬼怪文化在这里被混合、摇匀,彼此激发,像一杯鸡尾酒,形成了另一种独一无二的风味。
马来西亚民族志学者Cheryl Nicholas这样总结这里的鬼怪文化特征:人鬼混居。不是传说,也不是平行宇宙,而是和鬼共享同一片地方。甚至,马来西亚的媒体上还会出现“幽灵选民”这样的新闻事件。
这种观念上的亲密关系,导致了马来人不仅爱听鬼故事,更重要的是,他们总结出了一套与鬼怪的相处之道。比如,森林在马来文化中是鬼怪的重要聚居点,男人在森林中徒步时如果在树下小解,需要郑重向树道歉;动土之前,则需要向土魂jembalang献祭。
森林之外,河流、湖泊、瀑布與大海,也都有对应的鬼神,能量巨大,需要恭敬待之。在丛林茂密、大海环绕的马来群岛上,这样的鬼怪文化不失为一种来自祖先的警示和保佑。
但马来西亚的鬼怪与人类亲密关系的另一种体现在于,它们并不纯然是精神的,还有实用主义的另一面,甚至参与人类社会的交易。
比如,你可以“买”到某些小鬼。这些小鬼本身并不收费,但你需要支付给灵媒一笔费用,请他们帮你和鬼怪之间建立联系。然后,这些小鬼就会帮你去攻击别人、偷盗财物,干些脏活儿。因此,在马来西亚的一些村庄里,一旦发生盗窃或婴儿失踪又毫发无损地出现,就会被认为是小鬼来过了。
这样的解释,或许不能够令任何一个现代人感到信服,甚至还会嘲笑其愚昧或迷信。但当马航MH370从失联到失踪,经过漫长的寻找仍然下落不明后,伤心的家属相信马航是被小鬼藏在了东南亚的某处。
寻找解释、渴望答案几乎是人类的天性,人们对一切悬而未决的事物、不可控制的力量耿耿于怀。而鬼怪最大的功用,就是在人类尚无能力揭晓真相之前,提供一种安抚人心的答案。
所以,你可以不相信鬼怪,但它们确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