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落尽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cjma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琴有心跳,不算家具,但有四只脚。房间里,镜子虚虚实实,钢琴是灵魂。尤其立式高背琴,低调,偏安一隅,更见涵养,无论靠窗还是近门,黑,栗色,还是白颜色,同样吸引视线。在男人面前,钢琴是女人,女人面前,又变男人。老人弹琴,无论曲目多少欢快跳跃,已是回忆,钢琴变为悬崖,一块碑,分量重,冷漠,有时是一具棺材。对于蓓蒂,钢琴是一匹四脚动物。蓓蒂的钢琴,苍黑颜色,一匹懂事的高头黑马,稳重,沧桑,旧缎子一样的暗光,心里不愿意,还是让蓓蒂摸索。蓓蒂小时,马身特别高,发出陌生的气味,大几岁,马就矮一点,这是常规。待到难得的少女时代,黑马背脊适合蓓蒂骑骋,也就一两年的状态,刚柔并济,黑琴白裙,如果拍一张照,相当优雅。但这是想象。因为现在,钢琴的位置上,剩一块空白墙壁,地板留下四条拖痕。阿婆与蓓蒂离开的一刻,钢琴移动僵硬的马蹄,像一匹马一样消失了。地板上四条伤口,深深蹄印,已无法愈合。”
  这不能说是小说《繁花》中最精彩的一段文字,甚至不是最典型的《繁花》腔调。因为王国维说,宜淡不宜浓,宜拙不宜巧。《繁花》藏巧装戆,多的是平实的叙述,简练的对话,像海明威的电报式短语,又像词句,非常口语话,富于诗意,接近一千次的“不响”出现在《繁花》中,伊不响,伊也不响,大家全不响,装糊涂,尴尬,不悦,撒无赖,忍耐,逃避,高高挂起,道貌岸然,难以启齿,欲言又止等等,一千种不响不会有一千种明确的含义,但是我们却明确地听到了城市“失聪”的声音,不折不扣的上海腔调。
  腔调是给别人看的,味道是给自己品尝的。《繁花》写了一群上海人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以降的日常生活。两条线索展开两幅迥异的画卷。九十年代色彩还原,极具现场感,如新闻摄影般摇晃动荡;六十年代则是透过柔光镜看到的,是LOM0影响,进程舒缓。最令我动容的,恰恰是我不曾经过的,六十年代的那些细节:眼看一段段往昔渐渐地拼接成一张怀旧图景,紧接着的却是迅速的分崩离析:蓓蒂和外婆失踪,小毛婚后跟大家断交,姝华去插队,阿宝从洋房搬去郊区的工人新村,而沪生成为长年在旅途中奔波的采购员——邮车上拆开他人私信读后撒向天空的一段是六十年代得到后迅速失去的,最伤感落寞、最真切的写照。九十年代,则是一场流水席;今天是李李的“至真园”,明天是进贤路的“小东京”。隔天是一群人杀到常熟私营老板豪宅玩,另一天是几个人跑到浙江乡下买菜做饭打牌农家乐,争风吃醋,打情骂俏。当然也会二度三度重返某个地方,只是人员组合稍变,换了个做东的人。酒足饭饱后的下一站,或是去迪斯科舞厅,或到K房,或者在黑漆漆的大街上乱走。总之节目不断,似乎永远没有尽头,可以一直做梦下去。
  尽管是时间两岸不同生命各自残破的梦,但每个人都在追求使自己的生活更有味道。这是你我作为上海人的共性,不能抵赖的本色——对过好日脚的定义,较之物质其实更重精神,但精神世界的目标纷繁杂乱现世,这就有味有道了。
  读《繁花》之于我来说犹如招魂一般,我那渐渐迷失的上海记忆随之涌现推开闸门,那是上海人曾经过的什么日脚,想过啥个事体的细致检索,书面语叫“上海人的心灵史”。比方那时候,学生意拜师傅是这样的,少男少女交往的方式是这样的,成年人物相互劈情操是那样的,楼上楼下邻居是这样窥私和暗通款曲的,下饭的是这些菜肴家常却地域色彩浓郁,佐酒的通常就咸话多于咸菜……家长里短,偷鸡摸狗,隐秘的情色男女,张扬的饮食男女。如果不是《繁花》,你我这样的亲历者都几乎要忘却在上海盘桓了几十年也许是上百年的只属于上海的味道。
  “独上阁楼,最好是夜里。《阿飞正传》结尾,梁朝伟骑马觅马,英雄暗老,灯下数钞票,数清一沓,放进西装内袋,再数一沓。拿一副扑克牌,再拿出一副。然后梳头,三七分头,对镜子梳齐,全身笔挺,骨子里疏慢,最后关灯。否极泰来,这半分钟是上海的味道。如果不相信,头伸出老虎窗,啊夜,层层叠叠屋顶,本滩的哭腔,霓虹养眼,骨碌碌转光柱,软红十丈,万花如海。六十年代的广播,使纶音玉诏,奉命维谨。之后再见‘市光’的上海夜,风里一丝苏州河潮气。咸菜大汤黄鱼味道,氤氲四缭。对面有了新房客,窗口挂的小衣裳,眼生的,黑瓦片上,几只白翅膀飘动。八十年代,上海人小聪明,新开小饭店,挖地三尺,店面多一层,阁楼延伸。这个阶段,乍浦路黄河路等等,常见这类双层结构,进贤路也是,进店不便抬头,栏杆里几条玉腿,或丰子恺所谓的‘肉腿’高悬,听到楼上讲张,加上通风不良的镬气,男人觉得莺声燕语,吃酒就无心思。”
  像这样的一些事,一些话,从来没有人写过,《繁花》一写,场景当下就在眼前死过去,再活过来,重现人间烟火。书中反复出现上海路名,看似普通的地名被逐一镶嵌在叙述当中时,可以看出作者代表上海人对它们的一份执着和不舍。比方作者反复写的思南路,沿着淮海路思南路走,不断地行走,不断地提到这条路在租界时期的旧名。对行走的过程,作者不惜笔墨。写到的思南路邮电局一带集邮朋友聚集的情形。在我年纪很小的时候,每周五跟着我家一大一小两个娘舅去思南路夹在旁边看,按说书中的事情我没有亲身经历。但是很奇怪,他一写,我就觉得,哦,就是这样的,它让我回到了历史的现场,让我参与了现场。
  于是一张活的地图便在人物的脚步和读者的回忆以及回忆中的想象间给凑了出来,我们会发现上海的故事最初是发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是我们其中大部分人的出生地,法租界靠西面的這一片,近代上海的精华部分,真正汇集了本地人最普通和最日常的内容,就在这些门面之后的纵深地带。读了《繁花》我更常常想念这些街道和地点。各式各样的人物在街道上走啊走,说话,发生些事情,悲欢离合,然后逐一散去。如此反复,一批又一批人,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在我遥远的想象中,这些街道到最最后往往是空无一人。因为今天,哪怕是在上海开埠的原点,上海味道也已经荡然无存了,上海将雷同于世界上每一座大城市。她的街道已经跟我们在别处见到的大街一模一样,我们已经置身未来。未来清楚明白,实际得叫人厌倦,令人郁闷。未来就这么简单,让历史、故乡、记忆全部成为废墟,“一张白纸”、焕然一新。未来不过是技术、物品、消费水平一次次的更新换代,未来不过是摩天大楼里的电梯速度更快,高速公路更长、更宽……而且是无休无止地更快、更宽、更长、更……这种毫无悬念和例外的焕然一新几乎波及每个人,每一个人都被升级换代了,而且正在次第进入新一轮的升级换代。
  想起街道,想起电车,想起一切曾真实发生过便无法否认的生活,《繁花》是这样动了声色地将三十余年来的上海惊心动魄的蜕变和丢失忠实地记录下来。比电影、电视、照片更加有效直接的,大概是戏剧。《繁花》的上海总有让人冲动地要把过往的事再演一遍出来的冲动,好像小说里一个真正让我喉咙哽咽的情景,这样子伤心伤肺的只单单属于上海人,属于这座城市。讲的是八十年代末,三个月前,阿宝已经写信给雪芝谈分手,雪芝在三个月后拆信,双方决定再见一面,阿宝跳上自行车——这里插了一个细节,小毛在南京路大都会舞厅门口和多年未见的小猫惊鸿一瞥,竟未来得及打招呼,我难免联想起电影《甜蜜蜜》中,黎明在纽约的街道与张曼玉擦肩而过的桥段。分手的时刻到了,雪芝是电车售票员,她告诉他:“坐我的车,永远不要买票。”阿宝听了,顿时“喉咙口哽咽”。
  人生像电车,上车,下车;人生像饭局,有荤有素,其实是悲的。不管怎样,所有人生都维系着对世界依稀如梦的感觉联系,一切故事所指向的终极意义,都具双重面孔。只是那样的上海,眼下无法再与你重逢,亦不知命运将如何安排,上千个梦境只给了一个城市,繁花落尽,未来还将继续在梦中前行。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丹参、泽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丹参组、泽泻组、丹泽组和东宝甘泰对照组,采用喂饲高脂饲料方
加入WTO是推进中国经济市场化发展的历史契机,将为中国各方面的改革开放提供新的动力和主题.该文在对中国政府入世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的研究了中国政府
该论文从第一章概述国际工程项目合作的产生和发展开始,阐述中国参与国际工程项目合作的现状,并介绍几种常见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以及工程承包方法;第二章,从工程项目的准备
与崔益军约见之初,他便商议问我,下午2点在贵都酒店的咖啡座如何?我当时还很窃喜,想,那么巧,那里离杂志社超近的。结果见面之时人家温和道来:记者都喜欢深夜码字的,想来也不方便约得太早,并且这个地方应该你步行过来就可以了吧?于是,心里感动地默念一声“同行懂我”之余,倒也觉得他的细心、周到还是符合我的想象的:在去年的《申江服务导报》上,几乎每期都用一个整版刊登他的人物摄影系列——《大家》;在这一系列的黑
往事并不如烟。  翻开尘封的采访笔记,一页页泛黄的纸张上跳动一个个熟悉的身影,一行行褪色的字迹里浮现一张张明星的笑脸,那一幕幕生动的外景地的故事历历在目,自然而然流动于笔端。  小山村变成“芙蓉镇”  谢晋的确有吸引力和号召力,他于1986年执导电影《芙蓉镇》正式一开拍,此片就成为影坛热点,谢晋振臂一呼,各地记者云集,居然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记者团奔赴外景地,我是其中的一员,因而亲历了采访全过程。  
走进上海博物馆地下的馆长接待室,两面墙率先夺人眼帘,一面是一整排的书墙,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排满了各个专业门类的书;另一面是硕大的落地玻璃墙,墙外是一排郁郁葱葱、颇具风情的植物,植物上方的天棚连接着地面,巧妙的设计使得这些生活在地下室的绿色精灵依然享受着明媚的阳光。  这是第二次采访陈燮君了,上一次是谈博物馆的话题,这次是谈他个人的生活经历,话题从他最近举办的画展开始。今年是上海博物馆建馆60周年,为
“上海印象”这个题目,对我来说,本不应成为问题。这似乎不算是吹嘘的大话。但是,真要下笔却很是为难,就像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  原因是,上海是我的故乡。准确地说,应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的祖籍是宁波鄞县,但我生在上海,长于上海,整个青少年时代是在上海度过,直到二十四岁去北方读书。因此对于上海这座城市和市民,我是非常熟悉而又亲切的,从来视为家乡;对宁波虽然一直怀念但反倒不那么了解。在后来漫长岁月中
上海素有中国电影半边天之誉,上海也是电影的发源地。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影片《难夫难妻》于1913年诞生于上海,影片具有完整的故事结构和电影艺术元素(之前,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的《定军山》是部短片,拍摄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的一场戏)。在百年岁月里,黄浦江畔汇聚怀育了无数电影界的精英。尤其是三四十年代,中国90%以上的影片产自上海,上海这块风水宝地,诞生了太多的优秀作品,太多的杰出人才。  2
目的:通过实验来探究在心血管内科中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医院心血管内科在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之间接受治疗的100例心绞痛患者,并将其分成A、B两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