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不容易

来源 :启迪·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5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羡慕贵族。商家做广告,常常要以贵族做招牌。不过,高贵是有代价的。
  安德列·比尔基埃的《家庭史》说,16~17世纪,欧洲的贵族限制儿女的结婚生育,使得贵族数量减少,家庭变小。贵族为什么采取这种自杀式的方式?两个原因,一是女子出嫁,嫁妆负担太重,终身不嫁,可以省去嫁妆开支;二是欧洲贵族的财产主要是土地,为保证地产不被分割,就要限制儿子的继承权和生育数量。这样就想出了两种办法:一种是长子继承制,由长子一人继承地产,但给不继承地产的儿子以受教育的机会,让他们学一门手艺谋生,或者长子继承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由其他儿子们继承;第二种办法是只许长子结婚,不许其他儿子结婚。
  这种限制,《家庭史》称之为“高贵的代价”。《家庭史》的数字说明,从16 世纪到17世纪中叶,贵族家中女子终身不嫁的比例提高了4倍,18世纪初,贵族女子不嫁的比例达到25%,18世纪初,法国42%的公爵姐妹和重臣的姐妹不结婚,而在17世纪初,威尼斯的贵族阶层中,就已经达到了这个数字。贵族家中终身不娶的儿子的比例,也从16世纪的18%上升到18世纪的64%。在法国,限制结婚之外,还限制出生。17世纪,每对夫妻有6.1个孩子,到了18世纪,每对夫妻只有2.7个子女。
  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不可理喻的。中国古代的贵族讲究多子多福,为了多生育,一个妻子的肚皮的生产力有限,还要大量地纳妾,让更多的妇女为贵族生孩子。因此,中国古代贵族的繁殖速度是惊人的。
  远的不说了,就说明清的贵族。小贵族不说了,只说大贵族,就是皇家子弟。明朝的政策是提倡贵族大量繁殖的,紫禁城里有一道门,叫做螽斯门。螽斯是繁殖力很强的东西,高贵的皇族,也把自己想像成繁殖力惊人的小虫子螽斯,希望皇帝和皇后皇妃们能够像螽斯那样勤奋地交配,频繁地产子,由此可见皇家希望多子的迫切心理。
  朱元璋穷光蛋一个,打下江山做了皇帝,他的后世子孙就无限繁殖起来。据记载,到了明朝中后期,朱元璋的男性后代,成活在世的已经有十万左右,如果这些天潢贵胄住在一起,加上他们的仆从,一定是一座大型的城市。
  为什么西方的贵族要通过限制结婚、限制生育来限制贵族的人数,而中国的贵族却以螽斯产卵般无限膨胀的速度来壮大自己的队伍呢?这实质上是由贵族靠谁来养活这一制度决定的。
  欧洲的贵族,从祖上得到一大块土地,祖祖辈辈靠土地过日子。中世纪时期,如果有战争,贵族勤王打仗,可以掠夺些战利品,也可以继续得到新的土地封赏。但是,越到后期,贵族的军事职能越是退化,职业军队兴起,土地贵族已经丧失了打仗的优势,他们只有靠土地维持生活。就那么一块土地,人多,不断分割,过不了几代,后代们就会沦为赤贫。因此,他们不得不限制人口。
  中国的贵族不是这样的。中国历史上的制度和观念中,祖宗打天下流血流汗,后代们坐江山吃江山,由人民养活,天经地义。宋明的制度明确规定,开国皇帝及其兄弟的子孙后世都永永远远吃国家财政,由国家,其实也是由老百姓养活。皇家贵族,不管生育多少孩子,都会自动地从国家得到一份收入。国家财政再困难,也不至于没有皇室后代的花销。天潢贵胄的女儿要出嫁,国家要给丰厚的嫁妆,儿子娶亲,国家要提供婚房并给予更多的婚礼费用。在这种优越条件下,贵族们当然不会限制生孩子,更不会限制孩子的婚配。如果他们不大量生产人口吃江山,他们就会感到非常吃亏,感到祖宗白打了江山。为了把祖宗打江山的成本捞回来,他们巴不得变成纯粹的生育机器生出大量的孩子,也巴不得每个人都有三头六口,并具有饕餮一 样的大胃。
  因为贵族们生育率太高了,王朝越往后贵族人数越多,百姓的负担就越来越沉重,养活这些寄生虫就成为国家的头等麻烦事。宋朝因为中间经过靖康之难,大批宗室被金人抓走,减轻了负担,问题还小一些。而明朝从中期开始,冗贵就成为国家的政治癌症。到了明朝后期,国家无限搜刮,也弄不到养活这些寄生虫的足够的银子和粮食。赏赐土地、划拨漕粮、侵占盐税、增加财政供给皇室的份额,都没有用,社会财富的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堂堂国家已经无力负担这个庞大的疯狂增大的贵族群体的吃饭问题。
  数量呈几何级增长的贵族,是吃垮老祖宗打下的江山的罪魁祸首。他们是天潢贵胄,血管里流淌着祖宗高贵的血液,他们有资格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吃江山。可是,江山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尽宝藏。当江山的出产不能填满他们的欲壑的时候,他们的下场也就可以想像了。可以说,这也是高贵的代价,中国式的高贵的代价。
  苏生摘自《中国经济时报》 编辑/乃清
  
其他文献
What if I go for you? 我替你去怎么样?  Who wants? 谁稀罕?  Follow my nose. 凭直觉做某事。  Cheap skate! 小气鬼!  Go to hell! 去死吧!  Come seat here. 来这边坐。  Good luck! 祝你好运!  Gild the lily. 画蛇添足。  Make it. 达到目的,获得成功。  I'll
期刊
现在能够在大学里谋到一份差事是很不容易的,庆幸的是我在几年前做到了这一点,只是工作的场合和内容与那些戴眼镜的有些不同罢了。下班之后我常常会忘记将校徽摘下来,这样走在街上,当别人的目光在我左胸前的金属片上徘徊时,一种职业的自豪感就会像蒸笼中的热气一样在我心中冉冉升起。  某天晚上,我定于七点半钟到市人民公园的某一条长凳旁边和一位女士接头,相识的暗号是手持一份当天出版的《齐鲁晚报》。在行动之前一起炸油
期刊
“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  告诉我这个理论的人是我的老师,当时我在上初中。基于他是我的老师这个事实,我知道,他这么说有他的用意,无非想告诉我:注意,你还有一些“短板”,因此请不要骄傲。这句话对我打击很大。  过了不少年,等我博览群书、海纳百川之后,才终于搞清楚:人和木桶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所以不适合用一个标准来衡量:  1. 人类作为一种会思考的物种,运用脑子,想清楚自己是怎
期刊
现在是小资流行的世界。所谓小资,无论其欣赏品位如何,其标榜的文化内涵如何,其价值取向如何,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是“小资不屑与流行为伍,在流行到来的前夜,他们是着力追捧者;在流行的巅峰到来之时,他们又成为流行的唾弃者”。这话是我以小资的敏感从别人的文章中捕捉到的,在小资泛滥的时代,在每个人都热衷探讨小资标准的论坛,我果断推出小资的下一个方向是——遗老。我决定要做小资先锋的彻底开创者,打破小资固定路线
期刊
初秋的午后,我在等车,忽然看见了一位熟人——毕业十年,我已经是第二次看到她了。我说看到,而不是重逢,是因为我没有叫她。  我看到她比以前老了,但迈步仍很精神,脸上依旧化了一丝不苟的妆,是一个贤良而有知识的女性的模样。我目送她远去,但没有追上去相认的冲动,就像上次重返学校,在校园门口看见她时一样。  她是教过我的老师。准确些说,是一个对我曾经宠爱有加的老师,我曾经是她引为骄傲的学生,毕业两年后她还曾
期刊
1.爱—— 恨   小说课上,我停下来发问:“爱的反义词是什么?”   “恨!”   大约因为对答案很有把握,他们回答得很快而且大声,神情明亮愉悦,此刻如果教室外面走过一个不懂中国话的老外,恐怕永远也猜不出他们在说一个“恨”字。   我在心里感叹,只因为太年轻啊。我放下书,说:“譬如你正谈恋爱,然后分手了,过了五十年,你七十岁了,有一天,黄昏散步,冤家路窄,你们又碰到一起了,这时候,对方定定地看着
期刊
一个穿着皮衣的彪形大汉突然对着超市熟食柜的员工大吼道:你做死!那声音的粗暴使正在排队等着买熟食的我退到了一边,似乎不忍心让那个小个子员工发现我们这些街坊看见他受辱的样子。  三句话大家就明白是那位男顾客在买了熟食以后,还想要一点调料,而那个小伙子却决不给他,惹火了他。  我其实很理解那个顾客生气的心情,但不赞成他生气。  小区的超市天天都要去消费,却在两毛钱的调料上受挫,是让人心里不舒服。我在超市
期刊
◎热 词  密码族 网络潮人中正悄然兴起一个族群:密码族。他们为名侦探柯南的推理所折服,为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而疯狂,他们自发研究各种原创密码,组织密码破解大赛。解密,这个在一般人看来神秘而高深的学问,在他们手中变得新鲜、有趣、好玩。他们不是特工,也不是黑客,他们是聪明而神秘的现代密码族。     爆料帝 有网友在网站上发帖号召大家揭露自己从事行业的“内幕”,被众网友称为“爆料帝”,此举立即
期刊
真正的李敖还活在20世纪60年代,还活在我16岁的心里,那是一个如此年轻的李敖。    李敖又露面了,甚至比30年前更风光。他在接受杨澜访问时,依旧毫不掩饰地说:“我只看漂亮的女人。”他在指点台湾总统候选人时,依旧是嘴不留情,挖苦对手身上的每一个器官。他那么爽朗的笑声依旧存在着,他的脸似乎也还年轻。但是,这一切已经无法激起我任何感觉了。我惊恐地望着电视上的他和生活中的自己,是他在衰老?还是我在衰老
期刊
不是你努力了,你就一定能成为好演员,但如果你努力了,你会带来一个相对的结果。    在我的惯性思维里,夏雨属于很难采访的对象,不是因为态度不配合,而是有些话题根本绕不开,他也尴尬,我也无奈。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当然可以理解为,一个演员一生有一部这样的作品足矣,何况这作品带给他威尼斯、新加坡、金马三个影帝。目前为止,在三大A级电影节上,内地男演员只有葛优与夏雨有斩获,即便是夏雨的领路人姜文也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