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沉锚效应告诉我们,人们在作决策时,思维常常会被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会像沉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第一信息不同,你的决策也不同。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既要利用沉锚效应为教学服务,也要防止沉锚效应带来的负面效应。
关键词:沉锚效应、教学、正负效应
船抛锚停泊是常用停泊方法。其过程大致是:船上以锚链或锚索连接的锚抛入水中着地,并使其啮入土中,锚产生强大抓力与水底固结起来,把船舶牢固地系留在预定的位置。沉锚的这种特性被心理学家抽象成“沉锚效应”,引申出这样的结论,即人们的思维往往会被最先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会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沉锚效应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举几个小例子,两家粥铺,生意不一样,老板考察之后发现唯一的差别就在于两家服务员不一样。服务员甲:本店的煎鸡蛋外焦里嫩,您要不要来一个呢?服务员乙的吆喝“鸡蛋外焦里嫩,您是来一个还是俩呢?”显然服务员乙巧妙地运用了“锚’其销售大增。美国总统华盛顿,丢了一匹马,结果在市场发现有人正在卖马,虽然引起了警察注意,依旧无法判断是否卖的是他丢失的马。警察问华盛顿,“你怎么判断这是你的马?”,华盛顿立刻捂住马的眼睛,问卖马人“如果这匹马是你的,你一定知道马的哪一只眼睛是瞎的。”那人想了一会答道“马的左眼瞎。”其实马不瞎,华盛顿巧设“锚”弄回了自己的马。同样问话方式的不同,也可导致不同的回答。也是抛出“锚”的表现。在一次台湾民意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请问你是台湾人还是中国人?”导致结果出来大部分人选择台湾人,这就是问话的方式的“锚”对结果造成的巨大影响。
让我们看看教学中的“锚”,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是锚;在问题解决中,例题是锚;
在作文教学中,范文是锚;在情境教学中,问题情境是锚。要注意 “锚”产生的的正负作用。
一、在问题解决中,例题是锚
沉锚效应告诉我们,人们在作决策时,思维常常会被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会像沉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既要利用沉锚效应为教学服务,也要防止沉锚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也经常在利用这一心理效应。在数学课上有的老师很注重例题的教学,把例题研究透了、讨论透了,向学生抛出一个“锚”,这个时候应该再让学生展开适当的练习并且寻求不同的解题方法才是有效的。因为要防止例题这个“锚”,带给学生的思维定势,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看待问题。
二、在作文教学中,范文是锚
在作文教学中,范文是锚,同样也需要注意锚的正负作用。利用好“锚”的正作用服务于教学,尽量避开“锚”的产生思维定势的副作用。在讲解英语议论文写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将议论文的基本格式和可以套用的万能句式告诉学生,例如首段要引出主题,和引出主题的若干种有效方法。第二段开始写个人观点,末段重申个人观点或者写重申的主要理由。这些基本结构是非常有效的“锚”,能让学生在写作中思路清晰,结构明确。同时也要避免“锚”的负面效应,如学生一味套用基本句式,写出与题目没有太大关系的句子。或者没有在应用时对经典句式进行改写,造成很多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一模一样的例句,这是阅卷老师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万能句式要给出多个,供学生学习掌握,并且让学生在运用时进行加工和改写,以此训练学生的概括迁移能力。
三、在情境教学中,问题情境是锚
为学生搭建一个完整真实的背景,使他们产生学习需要并实现共同体成员间的合作学习。即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这里的“锚”为一种“宏观背景”。其方法为围绕教学目的组织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借助背景中的信息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沉锚效应同样也可以应用于班级管理工作。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有时让学生做选择题比做判断题更加有效。也就是说可以先设一个学生易于接受的“锚”。如有些学生做了对不起同学的错事,教师希望他能真诚地对同学做出道歉,设计了以下两种说法:第一种:“你能不能去向他道歉?“第二种:“你是想现在对某某同学真诚地道歉还是到老师办公室去向某某同学道歉?”虽然这两种说法都是希望做错方能做出道歉,但是学生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两者相比较他更愿意接受第二种说法,达到的效果也更好。教师的举手投足,特别是语言的暗示作用对学生影响深远。教师在工作中对学生的经常性评价会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因而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遇事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尽可能地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避免负面效应。一个教师要想使自己的学生积极乐观向上,就必须先让自己积极乐观地面对工作和生活,用一颗慈爱之心、宽容之心,去发现和欣赏学生的可爱与纯真,去尊重他们,赏识他们,鼓励他们。
先入为主的教育会影响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需要有技巧地慎重地输出相关信息。教学时,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深思熟虑,避免选择性、限制性的提问方式,给学生们留有想象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自由的空间中展示出自己的魅力。
当然,要活用沉锚效应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我们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探究和加以运用的。只要我们扬长避短,趋利避弊,为我所用,主动出击,才不会让自己掉入“沉锚效应”的泥沼,才能使自己成为赢家!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关键词:沉锚效应、教学、正负效应
船抛锚停泊是常用停泊方法。其过程大致是:船上以锚链或锚索连接的锚抛入水中着地,并使其啮入土中,锚产生强大抓力与水底固结起来,把船舶牢固地系留在预定的位置。沉锚的这种特性被心理学家抽象成“沉锚效应”,引申出这样的结论,即人们的思维往往会被最先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会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沉锚效应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举几个小例子,两家粥铺,生意不一样,老板考察之后发现唯一的差别就在于两家服务员不一样。服务员甲:本店的煎鸡蛋外焦里嫩,您要不要来一个呢?服务员乙的吆喝“鸡蛋外焦里嫩,您是来一个还是俩呢?”显然服务员乙巧妙地运用了“锚’其销售大增。美国总统华盛顿,丢了一匹马,结果在市场发现有人正在卖马,虽然引起了警察注意,依旧无法判断是否卖的是他丢失的马。警察问华盛顿,“你怎么判断这是你的马?”,华盛顿立刻捂住马的眼睛,问卖马人“如果这匹马是你的,你一定知道马的哪一只眼睛是瞎的。”那人想了一会答道“马的左眼瞎。”其实马不瞎,华盛顿巧设“锚”弄回了自己的马。同样问话方式的不同,也可导致不同的回答。也是抛出“锚”的表现。在一次台湾民意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请问你是台湾人还是中国人?”导致结果出来大部分人选择台湾人,这就是问话的方式的“锚”对结果造成的巨大影响。
让我们看看教学中的“锚”,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是锚;在问题解决中,例题是锚;
在作文教学中,范文是锚;在情境教学中,问题情境是锚。要注意 “锚”产生的的正负作用。
一、在问题解决中,例题是锚
沉锚效应告诉我们,人们在作决策时,思维常常会被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会像沉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既要利用沉锚效应为教学服务,也要防止沉锚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也经常在利用这一心理效应。在数学课上有的老师很注重例题的教学,把例题研究透了、讨论透了,向学生抛出一个“锚”,这个时候应该再让学生展开适当的练习并且寻求不同的解题方法才是有效的。因为要防止例题这个“锚”,带给学生的思维定势,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看待问题。
二、在作文教学中,范文是锚
在作文教学中,范文是锚,同样也需要注意锚的正负作用。利用好“锚”的正作用服务于教学,尽量避开“锚”的产生思维定势的副作用。在讲解英语议论文写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将议论文的基本格式和可以套用的万能句式告诉学生,例如首段要引出主题,和引出主题的若干种有效方法。第二段开始写个人观点,末段重申个人观点或者写重申的主要理由。这些基本结构是非常有效的“锚”,能让学生在写作中思路清晰,结构明确。同时也要避免“锚”的负面效应,如学生一味套用基本句式,写出与题目没有太大关系的句子。或者没有在应用时对经典句式进行改写,造成很多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一模一样的例句,这是阅卷老师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万能句式要给出多个,供学生学习掌握,并且让学生在运用时进行加工和改写,以此训练学生的概括迁移能力。
三、在情境教学中,问题情境是锚
为学生搭建一个完整真实的背景,使他们产生学习需要并实现共同体成员间的合作学习。即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这里的“锚”为一种“宏观背景”。其方法为围绕教学目的组织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借助背景中的信息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沉锚效应同样也可以应用于班级管理工作。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有时让学生做选择题比做判断题更加有效。也就是说可以先设一个学生易于接受的“锚”。如有些学生做了对不起同学的错事,教师希望他能真诚地对同学做出道歉,设计了以下两种说法:第一种:“你能不能去向他道歉?“第二种:“你是想现在对某某同学真诚地道歉还是到老师办公室去向某某同学道歉?”虽然这两种说法都是希望做错方能做出道歉,但是学生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两者相比较他更愿意接受第二种说法,达到的效果也更好。教师的举手投足,特别是语言的暗示作用对学生影响深远。教师在工作中对学生的经常性评价会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因而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遇事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尽可能地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避免负面效应。一个教师要想使自己的学生积极乐观向上,就必须先让自己积极乐观地面对工作和生活,用一颗慈爱之心、宽容之心,去发现和欣赏学生的可爱与纯真,去尊重他们,赏识他们,鼓励他们。
先入为主的教育会影响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需要有技巧地慎重地输出相关信息。教学时,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深思熟虑,避免选择性、限制性的提问方式,给学生们留有想象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自由的空间中展示出自己的魅力。
当然,要活用沉锚效应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我们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探究和加以运用的。只要我们扬长避短,趋利避弊,为我所用,主动出击,才不会让自己掉入“沉锚效应”的泥沼,才能使自己成为赢家!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