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简介: 一本让当下日本“全裸出镜”的真实记录,一个真正能让你的思想HIGH起来的时尚“日本通”手册!看完这本书,以后你可以大声说,关于日本,我还有什么不知道的!
为何那么多日本人青睐卧轨自杀;情人旅馆是怎么回事;日本女中学生的裙子为什么那么短,还能有多短?何谓“我慢”的文化……既熟悉又陌生、既喜欢又不喜欢、向往、隔膜、羡慕、嫉妒、恨……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一样,让我们这样敏感……
《别跟我说你懂日本》
作者:王东
江苏文艺出版社
定价:26.00元
做人难,做男人更难
丈夫或父亲是家庭中地位最为低下的角色,通常会遭到妻子和子女的蔑视和嫌弃,他唯一的价值就是按时把工资拿回来。
战后的日本荧幕上,最具代表性的男性形象,一个是高仓健的硬汉形象,另一个是渥美清的闲人形象。对中国人学习日语影响极大的教材《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开篇不久,就提到了渥美清与山田洋次导演合作的寅次郎系列名作《男はつらいよ》,可见其非同一般的地位。《男はつらいよ》,直译就是《做个男人真辛苦》。我以为此片之所以长红不衰,光是这个片名便足以让无数日本男观众感觉被说到了心坎儿上。
对很多日本成年男人来说,“真辛苦”恐怕是他们的真实心声。
某电视台的一个节目把镜头对准几个上班族的家庭,对照丈夫和妻子的日常生活。一位丈夫每天从妻子那里得到800日元的零花钱,在早晨上班路上买了一罐咖啡之后(120日元),为了省下钱买本新发行的漫画,中午只好去找最便宜的吉野家牛肉饭果腹。而同时,他的妻子和一些主妇朋友们在宽敞的西餐厅内共进午餐,随后去逛商场,喝下午茶,享受着西式甜点的美味。从两种差距巨大的生活内容来看,丈夫仿佛是供养妻子的一个雇工而已。有午餐的调查数据为证,各行各业在外面吃午饭的平均花费是500~700日元,唯有一类人例外:主妇。她们的平均值是1500日元。
伊恩??布鲁玛在《镜像下的日本人》中写道:“外国人看到的是,日本家庭主妇是如何柔顺地接受丈夫的颐指气使,或者至少丈夫什么也不想动手做,结果经常就下结论说,日本的男人处于非常大的支配地位。”这大抵是外国人在旁观者的角度对日本家庭内夫妻关系的普遍印象,所以,才会有那种“娶妻当娶日本人”的愿望。可是,假如不能说此一印象完全错误的话,它至少也饱含水分,必须大打折扣。在真实的家庭生活里,丈夫的地位远没有那么光鲜。在某些情况下,丈夫/父亲是家庭中地位最为低下的角色,遭到妻子和子女的蔑视和嫌弃,他的唯一价值就是按时把工资拿回来。
男人的家庭地位问题,体现的是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表象和内在之间的巨大差距。虽然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文化与族群当中,但日本或许是最严重的例子。而且,日本人没有觉得这种分歧有什么不对,相反还视之为文明的体现。
从本质上讲,压在日本男人身上的沉重负担,并不是女人本身,而是来自社会对男人的要求,比如必须努力工作抚养家庭,就像已婚男子在身份上被称之为“世带主”(一家之主)。
刚来日本时,听到一个传闻,说日本女性喜欢嫁给中国男性,因为他们会早点回家帮助妻子操持家务。而一些日本男人哪怕是在外面的公园里坐着吃饭团,似乎也不急着归宅。还有一个传闻,说倘若这个男人天天下班就往家里赶,会被妻子认为在事业上没有出息,不能和上司与同僚搞好关系。
你可以说日本男尊女卑,但这个“卑”以另类的方式转化成要女人依靠男人养活;更“尊崇”的男人一旦成了家,就只能扛起责任。如果负不起,那他就会成为失败者,失败者在日本的结局可想而知。
一切,似乎出现了有趣的翻转。
2007年,日本修改后的婚姻法规定离婚时夫妻可以对半分割养老年金,这个看上去很进步的保护妇女权益的变动,却导致了重大社会风波,即所谓“熟年离婚”的激增。在步入老年之际提出离婚的妻子们表示,能分得丈夫的年金可以保障她们的经济来源,但她们不愿意“粗大ごみ”(大型垃圾)般的丈夫扰乱生活。什么生活呢?以前丈夫很少出现在家里,主妇们优哉游哉;现在糟老头子退了休,赖在家里好不腻歪。
看了以上种种,不知道对日本式妻子情有独钟的同胞们会不会有所感触。老光棍寅次郎先生看似傻乎乎的,我倒一直觉得他很聪明。寅次郎在各地游游荡荡,结识了一位又一位让他心动的女子,但总是在最后关头选择告别,这不仅营造着有情无缘的淡淡伤感,更暗示了一种逃离的机敏,逃离作为已婚男性所要承担的责任。一旦成了家,可怜的寅次郎恐怕就会变成一头终日劳碌的牲口。
还能有多压抑
日本社会普遍性压抑状态的最主要根源,莫过于编织成一张大网般笼罩日本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规矩”。
某夜大雨,我走向池袋车站途中,看到人行道的护栏上倚着一位胖硕的青年男子,全身西装革履,但一任雨水冲刷。他间或仰头向天,发出野兽般的嚎叫。是的,那是不折不扣的声嘶力竭的号叫。在夜雨中繁华街道上的此情此景,简直充满了强烈的超现实主义风格。
我不知道这位胖子遇到了什么烦恼,可那号叫无疑是深刻壓抑之下的癫狂释放。事实上,相似的场景,十几年来我亦屡见不鲜,其背后映射出的是一种普遍性的压抑状态。这种压抑最主要的源泉,莫过于编织成一张大网般笼罩日本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ルル”(规矩)。
和朋友聊天说这个问题,我想到了日本人每年元旦寄贺卡的习俗,其实是一个体现压抑氛围的好例子。据2007年的统计,日本人人均邮寄105张贺卡,以人口计算总数高达130余亿张,相当惊人,因为中国除夕当日,中国移动和联通的手机拜年短信也不过77亿条。比起拜年短信,日本的贺卡更花费心思,也更称得上是一种负担。很多人之间平日根本不相往来,却要出现在彼此一年一度的贺卡发送名单上。对一个率直的人来讲,这些贺卡也许真的会导致精神上的负累。凡此勉为其难之事,旷日持久即为压抑。虽然以民俗、传统等面目修饰,实则累积于潜意识当中。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任何文明都有约束制衡个体生命的道德伦理及法规典范,但在当下世界,日本的“ルル”之繁多琐细,确实堪称独步。
压抑还催生了不少精神疾病的患者。我生活中遇到的、听说的所谓“变态”真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余虽只是毫无姿色的臭男人,也还被偷窥过洗澡呢。
在日本的社会组织中,压抑具有明显的等级性,越往下走压得越重。作为来自底层的反弹,就出现了一个现象:下克上。“下克上”现象是了解日本传统体制文化的一个重要视角。其源流可以上溯到镰仓幕府时代,在所谓武家社会中,主公与家臣虽有大义名分,但当主公的作为得不到家臣拥护时,家臣可以废立甚至弑主。这和中国历史上中唐以后至五代的藩镇等军事集团的形态极为相似。中国自宋代起的中央专制权力和文治主义的加强,也正是为了防止此一现象。
外人看日本社会体制,往往是上下等级森严,下级俯首听命的一面,其实并不尽然。在日本的二战历史叙述中,“下克上”这一词语颇为常见。二二六兵变是下克上,侵华战争扩大化也是下克上。南京大屠杀是中日历史认识中的焦点话题,日军的暴行某种程度上亦来自于战区指挥官们为避免一线官兵重压之下反噬自身而故意的纵容。大本营要求暂缓进攻作战的命令,被战区指挥官们漠视的原因之一,正是下面官兵发泄的亢奋已经按捺不住。少数军官或宪兵在试图制止或呵斥士兵们的暴行时,遭到士兵恶言相向乃至暴力威胁的例子,散见于日军的各类回忆录中。在战后的混乱中,士兵谋杀军官,甚至用私刑处死上级的例子也曾发生。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管日本的官方声明是否表示反省谢罪,只要其社会中的压抑现象仍旧如此,就继续存在着酝酿失控行为的土壤。
一位归国生活的朋友说,在中国混得久的日本人“最坏”。理由是他们失去了日本社会的“ルル”束缚,一下子随心所欲起来就很放纵,“发扬了日本人的缺点,汲取了中国人的毛病”。我对此没有深入观察,但听说过几个个例,如某某日本人对在中国可以随便闯红灯甚至吐痰颇感快慰乐不思蜀。
摘自《别跟我说你懂日本》
为何那么多日本人青睐卧轨自杀;情人旅馆是怎么回事;日本女中学生的裙子为什么那么短,还能有多短?何谓“我慢”的文化……既熟悉又陌生、既喜欢又不喜欢、向往、隔膜、羡慕、嫉妒、恨……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一样,让我们这样敏感……
《别跟我说你懂日本》
作者:王东
江苏文艺出版社
定价:26.00元
做人难,做男人更难
丈夫或父亲是家庭中地位最为低下的角色,通常会遭到妻子和子女的蔑视和嫌弃,他唯一的价值就是按时把工资拿回来。
战后的日本荧幕上,最具代表性的男性形象,一个是高仓健的硬汉形象,另一个是渥美清的闲人形象。对中国人学习日语影响极大的教材《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开篇不久,就提到了渥美清与山田洋次导演合作的寅次郎系列名作《男はつらいよ》,可见其非同一般的地位。《男はつらいよ》,直译就是《做个男人真辛苦》。我以为此片之所以长红不衰,光是这个片名便足以让无数日本男观众感觉被说到了心坎儿上。
对很多日本成年男人来说,“真辛苦”恐怕是他们的真实心声。
某电视台的一个节目把镜头对准几个上班族的家庭,对照丈夫和妻子的日常生活。一位丈夫每天从妻子那里得到800日元的零花钱,在早晨上班路上买了一罐咖啡之后(120日元),为了省下钱买本新发行的漫画,中午只好去找最便宜的吉野家牛肉饭果腹。而同时,他的妻子和一些主妇朋友们在宽敞的西餐厅内共进午餐,随后去逛商场,喝下午茶,享受着西式甜点的美味。从两种差距巨大的生活内容来看,丈夫仿佛是供养妻子的一个雇工而已。有午餐的调查数据为证,各行各业在外面吃午饭的平均花费是500~700日元,唯有一类人例外:主妇。她们的平均值是1500日元。
伊恩??布鲁玛在《镜像下的日本人》中写道:“外国人看到的是,日本家庭主妇是如何柔顺地接受丈夫的颐指气使,或者至少丈夫什么也不想动手做,结果经常就下结论说,日本的男人处于非常大的支配地位。”这大抵是外国人在旁观者的角度对日本家庭内夫妻关系的普遍印象,所以,才会有那种“娶妻当娶日本人”的愿望。可是,假如不能说此一印象完全错误的话,它至少也饱含水分,必须大打折扣。在真实的家庭生活里,丈夫的地位远没有那么光鲜。在某些情况下,丈夫/父亲是家庭中地位最为低下的角色,遭到妻子和子女的蔑视和嫌弃,他的唯一价值就是按时把工资拿回来。
男人的家庭地位问题,体现的是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表象和内在之间的巨大差距。虽然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文化与族群当中,但日本或许是最严重的例子。而且,日本人没有觉得这种分歧有什么不对,相反还视之为文明的体现。
从本质上讲,压在日本男人身上的沉重负担,并不是女人本身,而是来自社会对男人的要求,比如必须努力工作抚养家庭,就像已婚男子在身份上被称之为“世带主”(一家之主)。
刚来日本时,听到一个传闻,说日本女性喜欢嫁给中国男性,因为他们会早点回家帮助妻子操持家务。而一些日本男人哪怕是在外面的公园里坐着吃饭团,似乎也不急着归宅。还有一个传闻,说倘若这个男人天天下班就往家里赶,会被妻子认为在事业上没有出息,不能和上司与同僚搞好关系。
你可以说日本男尊女卑,但这个“卑”以另类的方式转化成要女人依靠男人养活;更“尊崇”的男人一旦成了家,就只能扛起责任。如果负不起,那他就会成为失败者,失败者在日本的结局可想而知。
一切,似乎出现了有趣的翻转。
2007年,日本修改后的婚姻法规定离婚时夫妻可以对半分割养老年金,这个看上去很进步的保护妇女权益的变动,却导致了重大社会风波,即所谓“熟年离婚”的激增。在步入老年之际提出离婚的妻子们表示,能分得丈夫的年金可以保障她们的经济来源,但她们不愿意“粗大ごみ”(大型垃圾)般的丈夫扰乱生活。什么生活呢?以前丈夫很少出现在家里,主妇们优哉游哉;现在糟老头子退了休,赖在家里好不腻歪。
看了以上种种,不知道对日本式妻子情有独钟的同胞们会不会有所感触。老光棍寅次郎先生看似傻乎乎的,我倒一直觉得他很聪明。寅次郎在各地游游荡荡,结识了一位又一位让他心动的女子,但总是在最后关头选择告别,这不仅营造着有情无缘的淡淡伤感,更暗示了一种逃离的机敏,逃离作为已婚男性所要承担的责任。一旦成了家,可怜的寅次郎恐怕就会变成一头终日劳碌的牲口。
还能有多压抑
日本社会普遍性压抑状态的最主要根源,莫过于编织成一张大网般笼罩日本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规矩”。
某夜大雨,我走向池袋车站途中,看到人行道的护栏上倚着一位胖硕的青年男子,全身西装革履,但一任雨水冲刷。他间或仰头向天,发出野兽般的嚎叫。是的,那是不折不扣的声嘶力竭的号叫。在夜雨中繁华街道上的此情此景,简直充满了强烈的超现实主义风格。
我不知道这位胖子遇到了什么烦恼,可那号叫无疑是深刻壓抑之下的癫狂释放。事实上,相似的场景,十几年来我亦屡见不鲜,其背后映射出的是一种普遍性的压抑状态。这种压抑最主要的源泉,莫过于编织成一张大网般笼罩日本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ルル”(规矩)。
和朋友聊天说这个问题,我想到了日本人每年元旦寄贺卡的习俗,其实是一个体现压抑氛围的好例子。据2007年的统计,日本人人均邮寄105张贺卡,以人口计算总数高达130余亿张,相当惊人,因为中国除夕当日,中国移动和联通的手机拜年短信也不过77亿条。比起拜年短信,日本的贺卡更花费心思,也更称得上是一种负担。很多人之间平日根本不相往来,却要出现在彼此一年一度的贺卡发送名单上。对一个率直的人来讲,这些贺卡也许真的会导致精神上的负累。凡此勉为其难之事,旷日持久即为压抑。虽然以民俗、传统等面目修饰,实则累积于潜意识当中。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任何文明都有约束制衡个体生命的道德伦理及法规典范,但在当下世界,日本的“ルル”之繁多琐细,确实堪称独步。
压抑还催生了不少精神疾病的患者。我生活中遇到的、听说的所谓“变态”真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余虽只是毫无姿色的臭男人,也还被偷窥过洗澡呢。
在日本的社会组织中,压抑具有明显的等级性,越往下走压得越重。作为来自底层的反弹,就出现了一个现象:下克上。“下克上”现象是了解日本传统体制文化的一个重要视角。其源流可以上溯到镰仓幕府时代,在所谓武家社会中,主公与家臣虽有大义名分,但当主公的作为得不到家臣拥护时,家臣可以废立甚至弑主。这和中国历史上中唐以后至五代的藩镇等军事集团的形态极为相似。中国自宋代起的中央专制权力和文治主义的加强,也正是为了防止此一现象。
外人看日本社会体制,往往是上下等级森严,下级俯首听命的一面,其实并不尽然。在日本的二战历史叙述中,“下克上”这一词语颇为常见。二二六兵变是下克上,侵华战争扩大化也是下克上。南京大屠杀是中日历史认识中的焦点话题,日军的暴行某种程度上亦来自于战区指挥官们为避免一线官兵重压之下反噬自身而故意的纵容。大本营要求暂缓进攻作战的命令,被战区指挥官们漠视的原因之一,正是下面官兵发泄的亢奋已经按捺不住。少数军官或宪兵在试图制止或呵斥士兵们的暴行时,遭到士兵恶言相向乃至暴力威胁的例子,散见于日军的各类回忆录中。在战后的混乱中,士兵谋杀军官,甚至用私刑处死上级的例子也曾发生。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管日本的官方声明是否表示反省谢罪,只要其社会中的压抑现象仍旧如此,就继续存在着酝酿失控行为的土壤。
一位归国生活的朋友说,在中国混得久的日本人“最坏”。理由是他们失去了日本社会的“ルル”束缚,一下子随心所欲起来就很放纵,“发扬了日本人的缺点,汲取了中国人的毛病”。我对此没有深入观察,但听说过几个个例,如某某日本人对在中国可以随便闯红灯甚至吐痰颇感快慰乐不思蜀。
摘自《别跟我说你懂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