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简介:说心、道心、炼心、修心,都以心为主。佛性佛心、智慧之心、红尘有情之心,都能在人的心中找到。
《佛心•禅意》是一本具有浓厚佛学色彩的文学书,含87篇佳构,短文为主,有的是小故事,素材来源于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均蕴含着佛法佛理。它是一个作家以丰富的认知感悟生活留下的优美文字,又是修佛开悟、深得佛禅三昧之后的睿智和安静之作。因此,这是一本佛学与文学充分结合的书。
《佛心•禅意》
作者:檀丽
花城出版社
原价:25.00元
美的极致
有一次,佛陀来到瓦拉那西。当他到达那儿时,他停留在城外的一棵榕树下。那是一棵很大的榕树。
当时,日已偏西,阳光斜照着云朵和大地,染红了云朵也染红了大地。佛陀坐在树下,很安静很放松地坐着。夕阳透过浓密的树叶照射在他身上。
瓦拉那西的国王正坐着马车过来。国王拥有他想拥有的一切,拥有世界上每个人都欲求的一切。然而,他却满脸忧伤,坐着马车要去山里自杀。他拥有世上所有的一切,却要去自杀。因为他觉得很疲倦,很挫折,觉得一切都没有意义没有价值。
无意中,国王看到榕树下很安静地坐着一个人,那个人看起来很美,身上散发出光辉。
那个人身旁放着一个乞丐碗,可那个人很美,很端庄、很安详,金碧辉煌,连落日的余晖都无法与他相比。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宁静笼罩着他,也笼罩着他周围的一切,使他的周围环绕着一个由他创造出来的非常宁静和安详的空间。
国王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宁静,不是死一般的寂静,是一种有着深深蕴涵的宁静,一种活的、充满内容的、端庄的,比落日余晖都要美丽的宁静,一种由内心散发出来的可以创造环境的美。
国王停下马车。他想:“这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既无权势也无财富,但却如此喜悦如此安详。也许,人生中还有一些东西是需要我去寻找的……”
于是,他问佛陀:“你只有一个乞丐碗,你怎么会这样终极地快乐?我拥有一个那样大的王国都不快乐!”
佛陀睁开他那莲花般的眼睛……
面对那双眼睛,国王不由自主跪了下来――国王见到了世界上美的极致。他不能相信世上还有那样的眼睛:眼睛里空空如也,却充满了自在和光芒、喜悦和快乐、安详和内容。
佛陀说:“我能理解你,因为我和你一样,也曾是国王的儿子,享尽荣华富贵。我知道拥有一切却一无所有的痛苦。但你现在看我的眼睛,我的眼睛告诉了你所有的一切。你有一天也会像我这样。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发生内心的变化,都有可能让自己开悟。”
国王认识到生活的喜悦和快乐是由内心散发出来的,不是他所拥有的外在的一切所能给予的。
国王打消了自杀的念头,他要去寻找那些他还没有找到的东西。
佛影
有一天,佛带着弟子舍利弗来到祗桓,在那里歇脚。午后四时左右,佛和舍利弗从打坐中起立绕行。这时,一只鸽子正受到老鹰的追赶。鸽子惊恐不已拼命飞,想逃离鹰的利爪。当鸽子飞到佛的旁边停下来时,佛的步伐正经过那里。当佛的身影遮住鸽子时,鸽子感到全身安稳,不再惶恐和发抖,也不再出声。接着,当舍利弗的身影停在鸽子身上时,鸽子又发出叫声,惶恐不安的状态完全像刚才一样。
为什么在佛的身影里,鸽子无比安宁,而在舍利弗的身影里,却惊惶如故?
佛说,这是因为舍利弗没有完全去除贪、嗔、痴三昧,所以,他的影子不能使鸽子感到安宁。
接着,佛要舍利弗观察这只鸽子的世代命运。舍利弗即刻进入宿命智的三昧,意欲观察这只鸽子的命运。然而,他只观察到鸽子过去的八万大劫,再往前就茫然一片。接着他又进入愿智三昧观里,他看到这只鸽子将来的八万大劫,再往后也是茫然一片。
佛告诉舍利弗说:“这只鸽子超越许多声闻与辟支佛(都是佛弟子的最高果位)所能知道的界限,在无限大劫里,始终都属于鸽子身。之后,待它的罪受完后,才能离开鸽子身,投生到五道里轮回,接着,才能出生为人。经过以后五百代,才能得到聪明的资质,会做一个在家信徒,尽心遵守五戒。之后,他会发心,希望将来成佛。另外,再经过数不尽的岁月,他会实践六波罗蜜,具备十德,这样才能成佛。待他度完无量众生到彼岸后,才会好不容易进入毫无欲望的涅粲里。”
这个故事让我记忆深刻,不仅是因为舍利弗因此事而在佛的浩瀚智慧前汗颜,更是因为在巨大、威严的佛影里,惊恐不安的小白鸽感到了如水的清凉和无比的安宁。
我们的人生就像那只鸽子,一生都在惊恐中飞行,受着欲望、烦恼、贪婪、妄想这只老鹰的追赶。
惊恐不安,烦恼不堪,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就像只有完全去除了贪、嗔、痴三昧烦恼的佛影才能让小白鸽感到真正的安宁一样,尘世里每个惊恐的生命只有努力去除贪欲、嗔怒和愚痴的烦恼,才能生活得安宁自在,才能找到最终的精神乐园。
欲望太多,意味着痛苦太多。一个充满欲望的人,是最痛苦的人。
妄想太多,意味着神思太浊。一个处处妄想的人,是最疲劳的人。
美无言,大音希声,大道至简。
越简单越快乐,越纯真越安宁。快乐安宁,才是生活的真谛。
佛缘
当佛和弟子阿难进入舍卫城行乞时,目睹一位贫困的老母站在路边。阿难禀告佛说:“这个人值得怜悯,佛非救她不可。”
佛告诉阿难说:“佛跟这个人没有缘。”
阿难说:“佛走过去靠近她,她若看见佛的卓越姿态和光明,大概会起欢喜心,借此产生因缘才对。”
果然,当佛走去靠近她时,她转过身子,背向着佛。无论佛从东南西北哪一面走近,她都会马上转过身子背对着佛。佛从下方抬头仰视,她就往上看;佛从上方走来,她就低头朝下;佛从地下出来,她就用双手遮眼,无论怎样都不想看见佛。
佛对阿难说:“除此之外,还能制造什么因缘呢?”
那个贫困的老母终究没有得救的因缘,所以不能看见佛。
对此,佛解释说:“要碰见佛很难,就像优昙波罗树开花一样。再比一个喻说,就像雨水一样,虽然雨水很多,到处都很容易取得到,可是,饿鬼的喉咙却常常渴得发干,始终得不到水喝。”
要有缘才能碰到佛!没有缘,很难碰到佛!
同样,世上的人做朋友、做恋人、做夫妻、做家人,都是有缘的,这一个“缘”字概括了人与人之间林林总总的关系。
有缘还是无缘,凭的是人无法预知的因缘和人自身的努力。
缘有良缘和孽缘,凭的也是人无法知晓的因缘,这因缘在过去不知多少年的生命历程中已经种下、生长,留待给今世和来世结果和受用。多结善缘,百益而无一害。而人茫然无知,总在今生今世里毫无顾虑地造着新的业,结下新的恶缘。
无论是人的良缘还是孽缘的缔结,都在于人自身的行为,是名副其实的自己种树自己乘凉,自己种瓜自己收获。
就像舍卫城里那个贫困的老太婆,佛怜惜她,以慈悲心愿从每一个方向去接近她,让她看见佛产生欢喜心,借此产生因缘,并藉此去救助她,但她却无论从哪一个方向都避开佛,因而也就失掉了这因缘。
佛作了那么多的努力,贫困老母都避开了,所以,佛对弟子阿难说:“除此以外,还能制造什么因缘呢?”
世上的雨水很多,饿鬼就得喉咙发干;佛就在老太婆身边,老太婆就是得不到救助,这都是他们自己的缘故,他们不愿去缔结一个良好的因缘。
只要人自已努力和愿意,佛在每一个人身边。每一个人看见佛的卓越光明生起欢喜心,每一个人都会得到佛的救助,和佛结一个美好的缘。
摘自《佛心·禪意》
《佛心•禅意》是一本具有浓厚佛学色彩的文学书,含87篇佳构,短文为主,有的是小故事,素材来源于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均蕴含着佛法佛理。它是一个作家以丰富的认知感悟生活留下的优美文字,又是修佛开悟、深得佛禅三昧之后的睿智和安静之作。因此,这是一本佛学与文学充分结合的书。
《佛心•禅意》
作者:檀丽
花城出版社
原价:25.00元
美的极致
有一次,佛陀来到瓦拉那西。当他到达那儿时,他停留在城外的一棵榕树下。那是一棵很大的榕树。
当时,日已偏西,阳光斜照着云朵和大地,染红了云朵也染红了大地。佛陀坐在树下,很安静很放松地坐着。夕阳透过浓密的树叶照射在他身上。
瓦拉那西的国王正坐着马车过来。国王拥有他想拥有的一切,拥有世界上每个人都欲求的一切。然而,他却满脸忧伤,坐着马车要去山里自杀。他拥有世上所有的一切,却要去自杀。因为他觉得很疲倦,很挫折,觉得一切都没有意义没有价值。
无意中,国王看到榕树下很安静地坐着一个人,那个人看起来很美,身上散发出光辉。
那个人身旁放着一个乞丐碗,可那个人很美,很端庄、很安详,金碧辉煌,连落日的余晖都无法与他相比。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宁静笼罩着他,也笼罩着他周围的一切,使他的周围环绕着一个由他创造出来的非常宁静和安详的空间。
国王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宁静,不是死一般的寂静,是一种有着深深蕴涵的宁静,一种活的、充满内容的、端庄的,比落日余晖都要美丽的宁静,一种由内心散发出来的可以创造环境的美。
国王停下马车。他想:“这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既无权势也无财富,但却如此喜悦如此安详。也许,人生中还有一些东西是需要我去寻找的……”
于是,他问佛陀:“你只有一个乞丐碗,你怎么会这样终极地快乐?我拥有一个那样大的王国都不快乐!”
佛陀睁开他那莲花般的眼睛……
面对那双眼睛,国王不由自主跪了下来――国王见到了世界上美的极致。他不能相信世上还有那样的眼睛:眼睛里空空如也,却充满了自在和光芒、喜悦和快乐、安详和内容。
佛陀说:“我能理解你,因为我和你一样,也曾是国王的儿子,享尽荣华富贵。我知道拥有一切却一无所有的痛苦。但你现在看我的眼睛,我的眼睛告诉了你所有的一切。你有一天也会像我这样。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发生内心的变化,都有可能让自己开悟。”
国王认识到生活的喜悦和快乐是由内心散发出来的,不是他所拥有的外在的一切所能给予的。
国王打消了自杀的念头,他要去寻找那些他还没有找到的东西。
佛影
有一天,佛带着弟子舍利弗来到祗桓,在那里歇脚。午后四时左右,佛和舍利弗从打坐中起立绕行。这时,一只鸽子正受到老鹰的追赶。鸽子惊恐不已拼命飞,想逃离鹰的利爪。当鸽子飞到佛的旁边停下来时,佛的步伐正经过那里。当佛的身影遮住鸽子时,鸽子感到全身安稳,不再惶恐和发抖,也不再出声。接着,当舍利弗的身影停在鸽子身上时,鸽子又发出叫声,惶恐不安的状态完全像刚才一样。
为什么在佛的身影里,鸽子无比安宁,而在舍利弗的身影里,却惊惶如故?
佛说,这是因为舍利弗没有完全去除贪、嗔、痴三昧,所以,他的影子不能使鸽子感到安宁。
接着,佛要舍利弗观察这只鸽子的世代命运。舍利弗即刻进入宿命智的三昧,意欲观察这只鸽子的命运。然而,他只观察到鸽子过去的八万大劫,再往前就茫然一片。接着他又进入愿智三昧观里,他看到这只鸽子将来的八万大劫,再往后也是茫然一片。
佛告诉舍利弗说:“这只鸽子超越许多声闻与辟支佛(都是佛弟子的最高果位)所能知道的界限,在无限大劫里,始终都属于鸽子身。之后,待它的罪受完后,才能离开鸽子身,投生到五道里轮回,接着,才能出生为人。经过以后五百代,才能得到聪明的资质,会做一个在家信徒,尽心遵守五戒。之后,他会发心,希望将来成佛。另外,再经过数不尽的岁月,他会实践六波罗蜜,具备十德,这样才能成佛。待他度完无量众生到彼岸后,才会好不容易进入毫无欲望的涅粲里。”
这个故事让我记忆深刻,不仅是因为舍利弗因此事而在佛的浩瀚智慧前汗颜,更是因为在巨大、威严的佛影里,惊恐不安的小白鸽感到了如水的清凉和无比的安宁。
我们的人生就像那只鸽子,一生都在惊恐中飞行,受着欲望、烦恼、贪婪、妄想这只老鹰的追赶。
惊恐不安,烦恼不堪,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就像只有完全去除了贪、嗔、痴三昧烦恼的佛影才能让小白鸽感到真正的安宁一样,尘世里每个惊恐的生命只有努力去除贪欲、嗔怒和愚痴的烦恼,才能生活得安宁自在,才能找到最终的精神乐园。
欲望太多,意味着痛苦太多。一个充满欲望的人,是最痛苦的人。
妄想太多,意味着神思太浊。一个处处妄想的人,是最疲劳的人。
美无言,大音希声,大道至简。
越简单越快乐,越纯真越安宁。快乐安宁,才是生活的真谛。
佛缘
当佛和弟子阿难进入舍卫城行乞时,目睹一位贫困的老母站在路边。阿难禀告佛说:“这个人值得怜悯,佛非救她不可。”
佛告诉阿难说:“佛跟这个人没有缘。”
阿难说:“佛走过去靠近她,她若看见佛的卓越姿态和光明,大概会起欢喜心,借此产生因缘才对。”
果然,当佛走去靠近她时,她转过身子,背向着佛。无论佛从东南西北哪一面走近,她都会马上转过身子背对着佛。佛从下方抬头仰视,她就往上看;佛从上方走来,她就低头朝下;佛从地下出来,她就用双手遮眼,无论怎样都不想看见佛。
佛对阿难说:“除此之外,还能制造什么因缘呢?”
那个贫困的老母终究没有得救的因缘,所以不能看见佛。
对此,佛解释说:“要碰见佛很难,就像优昙波罗树开花一样。再比一个喻说,就像雨水一样,虽然雨水很多,到处都很容易取得到,可是,饿鬼的喉咙却常常渴得发干,始终得不到水喝。”
要有缘才能碰到佛!没有缘,很难碰到佛!
同样,世上的人做朋友、做恋人、做夫妻、做家人,都是有缘的,这一个“缘”字概括了人与人之间林林总总的关系。
有缘还是无缘,凭的是人无法预知的因缘和人自身的努力。
缘有良缘和孽缘,凭的也是人无法知晓的因缘,这因缘在过去不知多少年的生命历程中已经种下、生长,留待给今世和来世结果和受用。多结善缘,百益而无一害。而人茫然无知,总在今生今世里毫无顾虑地造着新的业,结下新的恶缘。
无论是人的良缘还是孽缘的缔结,都在于人自身的行为,是名副其实的自己种树自己乘凉,自己种瓜自己收获。
就像舍卫城里那个贫困的老太婆,佛怜惜她,以慈悲心愿从每一个方向去接近她,让她看见佛产生欢喜心,借此产生因缘,并藉此去救助她,但她却无论从哪一个方向都避开佛,因而也就失掉了这因缘。
佛作了那么多的努力,贫困老母都避开了,所以,佛对弟子阿难说:“除此以外,还能制造什么因缘呢?”
世上的雨水很多,饿鬼就得喉咙发干;佛就在老太婆身边,老太婆就是得不到救助,这都是他们自己的缘故,他们不愿去缔结一个良好的因缘。
只要人自已努力和愿意,佛在每一个人身边。每一个人看见佛的卓越光明生起欢喜心,每一个人都会得到佛的救助,和佛结一个美好的缘。
摘自《佛心·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