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尚书省令史是金朝处理文书事务的吏员,分女真、汉、契丹三种族别。从省令史担任者的前职分布来看,基本上是低级地方官,以县令为主。女真令史主要出身于女真字学生和吏员,熙宗时期正式确立汉人令史的来源为进士出身者,正隆时期汉人令史全部取自吏员,契丹令史主要出身于吏员。金朝中期,女真令史的出身是女真进士、吏员及宰执宗室子弟,汉人令史的出身是进士和宰执子弟。金朝末期,出现重吏抑士之风,汉人令史中吏员出身者的比例再度上升。根本原因在于动荡时局导致的"急于事功"之追求,亦与科举弊端形塑下士人往往不堪事任的现实有关。金朝
【机 构】
: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35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尚书省令史是金朝处理文书事务的吏员,分女真、汉、契丹三种族别。从省令史担任者的前职分布来看,基本上是低级地方官,以县令为主。女真令史主要出身于女真字学生和吏员,熙宗时期正式确立汉人令史的来源为进士出身者,正隆时期汉人令史全部取自吏员,契丹令史主要出身于吏员。金朝中期,女真令史的出身是女真进士、吏员及宰执宗室子弟,汉人令史的出身是进士和宰执子弟。金朝末期,出现重吏抑士之风,汉人令史中吏员出身者的比例再度上升。根本原因在于动荡时局导致的"急于事功"之追求,亦与科举弊端形塑下士人往往不堪事任的现实有关。金朝大规模且常态化地形成了士人、职官入吏的选吏模式,与女真统治者崇儒士、尚吏事并行的价值观有关,是金朝形成士人、职官入吏模式的根本原因。女真统治者兼收儒、吏之效,提高吏事质量的考量及高级吏职优升的制度设计,促进了金代士人、职官入吏模式的形成,对元代吏制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其他文献
享誉世界的英雄史诗《格萨(斯)尔》在我国形成已逾千年,作为《格萨(斯)尔》的派生性艺术"格萨(斯)尔"图像,虽然其产生时间大致与《格萨(斯)尔》史诗同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展态势良好,并形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系统。但是国人对于"格萨(斯)尔"图像的调查研究,却后于国外学者。严格地讲,我国"格萨(斯)尔"图像的调查研究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末,到现今已有60余年。我国的"格萨(斯)尔"图像调查研究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的初始阶段,二是从8
蒙汉民族混居地区蒙古族和汉族的生育水平出现了既下降又趋同的现象,这种现象体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从代际的角度论证蒙汉民族混居地区生育水平的趋同性,可以探索生育变化的长期规律。以2013—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的分层抽样数据为基础,从生育数量、存活数量、男孩生育数量和女孩生育数量等角度对民族混居地区生育水平的代际差异和趋同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在控制政策变量的情况下,根据伊斯特林模型的估计结果,发现收入在祖孙三代生育数量、生育男孩数量和生育女孩数量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收入导致生育水平的代际差异比较明显。调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我国社区矫正越来越强调规范化运行,在适用上愈发谨慎。侧重个别化矫治的社会工作始终处于边缘位置。本文基于全国十省市较大规模的社区矫正问卷调查和机构访谈,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较为系统地检验了北美循证矫正和犯罪社会学的若干经典结论。结果显示,社会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重犯风险。综合了社会工作矫正恢复和监督管理两项功能的上海模式和深圳模式的控制重犯效果明显优于北京模式,而这三大模式又优于"其他"省市的一般管理。加拿大矫正学派得出的核心犯因性因素大部分呈现出显著性,但其中的婚恋家庭关
乡民艺术根植于乡土社会,立足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的宏观背景,是基层乡土社会重要的文化表征实践,对于乡村文化空间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乡民艺术鉴赏的多元维度、价值取向和路径的解析,以运河流域乡民艺术为例,实现乡民艺术鉴赏多向度的重构。乡民艺术区别于其他的艺术形式,具有特殊的审美关切和意义。其一,乡民艺术具有多元的艺术形态,是极为丰富的体验源泉;其二,乡民艺术的鉴赏向整个村落语境而敞开,是兼具自然性与历史性的艺术形式;其三,常识与科学知识是乡民艺术鉴赏由琐碎肤浅走向严肃深刻的必要条件。乡民艺术所涉及的
组织是构建合作的基础,只有组织才能够将分散的小农整合为农业经营户,进入市场实现与城市对接;只有组织才能使分散市民结成团队,与乡村需求进行对接,实现城乡融合的互嵌。BL村村民在村党支部领导下,依托村民代表议事会,建立了支持合作的组织化平台,确保了互嵌的平等前提,规避了依附性嵌入的可能,有利于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在村党委领导下,BL村村民代表议事制度成为规划村庄发展、表达村民需求的重要组织,这使得村庄的组织构架具备开放性和包容性。通过村民代表议事制度,BL村将有利于村庄整体发展的资源对接到村庄的组织管理构架中
俄蒙关系是随着俄国的东扩而不断发展起来的。自17世纪初开始,位居喀尔喀西北部的"阿勒坦汗"最早与俄国互遣使臣,开启双方往来之序幕。双方的关系时断时续,俄国方面有大批军役人员和哥萨克充当使臣,在俄蒙之间往来穿梭,传情达意;蒙古汗王也多次遣使,求和通好。1635年,阿勒坦汗遣使莫斯科,给沙皇带去三封信函,均用畏吾体蒙古文书写。本文选择其中字数最多、价值最高的第二份文书进行研究。该文书现藏于莫斯科中央国家古代档案馆,全文45行,含格助词共529个字,内容涉及阿勒坦汗宣誓、军事互助、互遣使节、感谢赏赐等内容,
民国时期,随着绥远交通体系的完善、经济水平的提升、人口的增长与市场规模的扩大,长期被忽视的渔业资源开始得到关注。渔场与渔民数量增加,鱼获商品化加强,渔业市场日趋广阔,渔业技术显著提升使绥远的"水上牧场"史无前例地得到开发。但这一渔业开发进程却受到了绥远部分牧区蒙民的抵制。从表面上看,这仅是因宗教信仰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分歧,是在藏传佛教灵魂转世思想下,信众会认为鱼虾之魂与牲畜相关,鱼类的命运与牲畜甚至牧民自身的命运亦是紧密相连。从社会经济角度看,绥远地区的渔业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二者不仅拥有共同的从业群
蒙元时期的农业发展及农业制度是重要而且复杂的议题。学界关于该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具体问题描述上。大蒙古国初期,统治区域主要集中在蒙古高原,适宜农业生产的区域较少,农业发展不占主要地位,农业制度几乎无从谈起。窝阔台汗时期,随着战争向南推进,适宜农业发展的区域扩大,即便依然以游牧业为主,但在适宜地区逐渐发展农业,并制定了丙申税制。蒙哥汗时期,统治区域扩展到中原地区,统治者及时地调整统治政策,逐渐形成民田和官田两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为了配合战争的需要,统治者扩大官田中屯田范围,并发展农业,增加收取赋税的区域。忽必烈
蒙古兴起于朔漠草原,牧放畋猎是其主要的生活方式,本无须考虑马匹饲养的问题。但随着忽必烈时期政治中心逐渐南移,农耕区的燕京(中统五年改称中都,至元九年改称大都)政治地位越来越高,后成为两都之一。在两都巡幸制度下,每年冬季大量宿卫马匹跟随皇帝到达大都,其饲养就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重要问题。初期,小部分马匹集中于大都饲养,大部分马匹被分散到大都周边州县散养。这些宿卫或冒支官粮,或骚扰百姓,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元成宗时(1295-1307)曾在短时期内采取团槽法饲养,但元英宗时期(1320-1323)被废止。后张珪
福贡傈僳语作为一种以动词结尾(SOV/APV)、分析型为主的语言,其虚词或语法标记较为复杂,有表示动词及其论元关系的施受标记,但都不是强制性的,它们会受语义、句法及语用的制约。在福贡傈僳语的基本结构中,可根据动词的及物性与不及物性,将基本结构分为及物动词结构和不及物动词结构两类。文章基于其基本结构的基础之上对施受标记在施受关系以及受施关系中的出现规律做了分析,发现在生命度差异、句法结构、话题化以及论元省略等因素的制约下,施事标记-ne33和受事标记-tε33会有规律地出现在施事论元和受事论元之后,在句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