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座回字小城,在群山包围中,在蓝天下,显得老成、骄傲、威武、独特,它就是蓝廷珍府第。
蓝廷珍府第在福建省漳浦县湖西乡顶坛村新城自然村。这座城堡幸运地遇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弘扬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的春风吹拂下,这座城堡成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了旅游热点,成了新时代人们精神生活的向往秀地。
“蓝廷珍府第”是武将建造的建筑,必然带有武将的性格。这一座府第,是蓝氏家族显赫家势的见证,隐藏着漳浦畲族人的榜样力量,更是海峡两岸乡愁的明证。300多年前,从漳浦县赤岭迁居到湖西新城的蓝氏家族先后有蓝理、蓝廷珍、蓝鼎元、蓝元枚、蓝日宠、蓝瑶、蓝瑗等十多名以赫赫武功而身居要职的军事将领,他们对国家统一,对台湾的早期开发、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蓝廷珍、蓝理、蓝元枚官居一品。这在福建省是唯一的,在全国也是少有的。正是这种显赫才催生出了蓝廷珍府第。
蓝廷珍府第,又称提督府,是蓝廷珍修建的府第式城堡,也是江南水师提督蓝元枚的故居。蓝廷珍府第坐西向东,规模庞大,布局严谨。府第前有石条砌成的宽阔广场,条石纵横交错,气派恢宏。府门前有一大塘,清水涟涟,有白鸭浮于水面。祥云缭绕于山间和府第上空,颇具浪漫情调。主建筑台基勒脚为大面积花岗石,外墙面是红砖、灰砖,有些地方是白粉墙,红灰白花四种对比色调,使得建筑好像一幅色彩古画。大门两侧立一对青石鼓,鼓面是麒麟、荷花、水草浮雕,栩栩如生,让人不由感叹建筑师雕艺的高超。大门门柱镌刻一副楹联:复鹿耳于崇朝,韬略溪似管乐;定东都以七日,戍机可比孙吴。这对联是对蓝廷珍平定、治理台湾的历史功绩的歌颂。
府第建筑群纵向五落对称,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正堂、后堂、主楼与后厢,皆是木穿斗构架,梁柱粗壮,双手合抱不满,木梁架上以“员光”“托日”“吊筒”做雕饰,雕刻技艺让人叹绝,住惯钢筋水泥速成房的人们不由感叹过去那种慢生活的精致与高雅,喟叹现代生活的浮躁。
左右两厢为护厝,像是排排的卫兵在守卫着正堂。正堂与护厝建“过水廊”,构成大四合院套小四合院的格局。
府第第一落有7间,屋顶是曲面升起的重脊硬山式。第二落屋顶重脊硬山。正堂居中,有屏风、檐廊,作劵棚式,正堂与天井通敞。第三落是后堂,右悬挂着蓝廷珍的画像,左悬挂着蓝元枚的画像,是祭祀祖宗神位的场所,后堂与天井连通,两侧敞廊和正堂的后廊连成一气,这是全府第的中心。第四落是两层的土楼,名字叫“日接楼”,楼匾是蓝廷珍亲笔题写的,楼名取自《易经》中的“昼日三接”,寓意蓝廷珍之子日宠、日章、日宁,蓝氏家族后继有人。楼底层系方条石砌筑,二层系三合土墙,墙很厚,在府第建筑中建造土楼,在闽南民居中罕见。土楼的木结构被火烧毁,只剩下外墙完整矗立,像是个秃顶而犟强的老头一样,孤独地站立在阳光下。楼的左边,有一株榕树长在半中间,不知哪一只有情的鸟儿,把情种榕树撒播在这里。榕树种子经过阳光的爱抚,长成了一个男子汉似的大榕树,像是这土楼的长胡须一样,给这苍老的黄土墙以生机和活力。第五落是后厢房,当中一间为敞厅,两端设后门,后厢房与左右厢房,护厝连成一圈,围成一个大四合院,像是有人拿毛笔用力书写了好几个“回”字。
这座蓝廷珍府第就像一把神剑,兀立在湖西大地上,向历史、向今人展现它的丰功伟绩。让人不得不顶礼膜拜,不得不询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个家族走向辉煌的呢?
我们看看蓝廷珍家族的简介,能否从中窥见一斑。
蓝廷珍(1664—1729),字荆璞,清代漳浦县湖西人,官至南粤总兵,福建水师提督等。曾摄台湾镇事,在定策治理台湾中颇有功绩,卒后赠太子少保,世袭轻车都尉。清康熙年间,他随族兄蓝理(漳浦县赤岭人,为康熙年间拖肠血战的平台先锋、以首功加左都督、官至福建提督)一起从军,投奔清康亲王。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起先后任定海营把总、澎湖副将、南澳总兵等。清康熙六十年(1721)统兵入台,平定朱一贵起义。台湾收复后,任署事台湾印务。在署理台湾军务期间,他劝阻福建总督满保及将军施世骠不滥杀群众,使很多早期从大陆过来投奔朱一贵的百姓又回归清朝。其中有很多来自家乡漳浦县的移民,从“漳浦寮”出来帮助蓝廷珍安定社会,发展农业,对台湾早期的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又上疏建议清廷注重台湾防务,防止外国侵略。他还听从其族弟蓝鼎元(字玉霖,清初筹台宗匠)建议,采取加强汉族和高山族的团结,完善台湾防务,鼓励垦殖,发展生产等一系列“理番”政策,这些政策被“历代治台者引以为法”。清雍正元年(1723),蓝廷珍升任福建水师提督,其子蓝日宠承职官至铜山营参将,孙子蓝元枚历任台湾镇总兵、江南提督,于清乾隆年间入台平定林爽文起义。蓝理、蓝廷珍和筹台宗匠蓝鼎元,史称“蓝氏三杰”。
看完蓝廷珍及家庭人员的简介,我们不难得出,这一家族人人爱国爱乡,忠君爱民,具有民族气节,勇担重任。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正气引领他们,湖西蓝氏家族才得以走向历史的辉煌,时至今日,人们还在敬重他们,瞻仰他们。
蓝廷珍府第与旁边的现代建筑相比,虽显得老气,古典,但仍然精神和健壮,它是纯朴的畲族人尚武精神的体现,散发出畲族人义气、豪放、包容、热情、善良的精神,涵养着古典的闽南古厝的气质,使其历经三四百年而不毁,成为几百年来海峡两岸蓝氏子孙接祖认宗的凭证,是海峡两岸血脉的DNA。
站在三层楼上,看着古老的闽南瓦厝,我想:城堡因人而得以存活,人因城堡而在历史长河中闪光。蓝廷珍将门就是如此,他们依托蓝廷珍府第而生存下来,若没这座古厝,也许蓝氏曾经的辉煌会灰飞烟灭啊!
蓝廷珍府第还有一张名片,那就是它的畲族身份,蓝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说到畲族人,我们不得不提他们的婚俗。畲族人的婚俗习惯确是有趣。乡民新婚时,须在大门上和床楣上粘贴“凤凰到此”“麒麟到此”的红字条。据蓝氏历代口传,畲族人搬迁路线,是从长汀迁潮州凤凰山,再迁漳浦、龙海定居。“凤凰到此”既象征祥瑞,又说明畲族人搬迁路线,“麒麟到此”同样既象征祥瑞,又象征畲族人是龙的传人。
而这种婚俗要考证到唐朝。唐朝时,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到闽南平定蛮獠之乱,父子俩坚持对当地土著民实行招抚政策,土著人蛮獠是畲族人的前身。开漳圣王陈元光大力提倡畲汉通婚,自己亲为表率。他允许畲妇先披麻戴孝祭别祖先,然后披上婚礼盛装,内白外红地举行婚礼,这种婚俗一直流传下来。如今,在畲族和闽南汉族的习俗中,新娘都有一件白衬衣,叫“象头衫”,必须妥为保存,死后方穿在身上装进棺材,这意味着女子死后要回娘家与亲人团聚。
畲族人的婚俗很有趣。除了新娘穿“象头衫”外,新娘出嫁时到了婆家门口,下了车,新郎官要和她共撑一支油纸伞,寓意同在一支油纸伞下,永远不散。进了大门,新郎官要背新娘过火炉,意“烧新娘屁股”,寓意婚后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独特的婚俗,充满了神秘感和文化色彩,历史悠远而又浪漫,活動有趣而生动,让人神往而难忘,让人惊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与浪漫。
我想,蓝廷珍家族是幸福的,他们子子孙孙就在湖西这块福地里,住着自己的大厝,面对大山,面对绿水,挺起身子骨,自信地走路,放心地呼吸,放心地吃饭,放心地出外,放心地使用独特的婚俗、丧俗,娶妻生子,生老病死,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弘扬祖德。
这就是蓝廷珍府第数百年而不倒的魅力。至今,蓝廷珍府第依然老当益壮,它威武的旧貌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雨之下,幻化成了一个旅游者永远铭记的记忆,一个寻根者神往的文化印迹;一个海峡游子的乡愁情思;一个高洁隐士的风骨;一个民族挺立的精神脊梁,而这些就是国保躯壳之下最为重要的精气神和不散的灵魂……
蓝廷珍府第在福建省漳浦县湖西乡顶坛村新城自然村。这座城堡幸运地遇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弘扬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的春风吹拂下,这座城堡成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了旅游热点,成了新时代人们精神生活的向往秀地。
“蓝廷珍府第”是武将建造的建筑,必然带有武将的性格。这一座府第,是蓝氏家族显赫家势的见证,隐藏着漳浦畲族人的榜样力量,更是海峡两岸乡愁的明证。300多年前,从漳浦县赤岭迁居到湖西新城的蓝氏家族先后有蓝理、蓝廷珍、蓝鼎元、蓝元枚、蓝日宠、蓝瑶、蓝瑗等十多名以赫赫武功而身居要职的军事将领,他们对国家统一,对台湾的早期开发、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蓝廷珍、蓝理、蓝元枚官居一品。这在福建省是唯一的,在全国也是少有的。正是这种显赫才催生出了蓝廷珍府第。
蓝廷珍府第,又称提督府,是蓝廷珍修建的府第式城堡,也是江南水师提督蓝元枚的故居。蓝廷珍府第坐西向东,规模庞大,布局严谨。府第前有石条砌成的宽阔广场,条石纵横交错,气派恢宏。府门前有一大塘,清水涟涟,有白鸭浮于水面。祥云缭绕于山间和府第上空,颇具浪漫情调。主建筑台基勒脚为大面积花岗石,外墙面是红砖、灰砖,有些地方是白粉墙,红灰白花四种对比色调,使得建筑好像一幅色彩古画。大门两侧立一对青石鼓,鼓面是麒麟、荷花、水草浮雕,栩栩如生,让人不由感叹建筑师雕艺的高超。大门门柱镌刻一副楹联:复鹿耳于崇朝,韬略溪似管乐;定东都以七日,戍机可比孙吴。这对联是对蓝廷珍平定、治理台湾的历史功绩的歌颂。
府第建筑群纵向五落对称,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正堂、后堂、主楼与后厢,皆是木穿斗构架,梁柱粗壮,双手合抱不满,木梁架上以“员光”“托日”“吊筒”做雕饰,雕刻技艺让人叹绝,住惯钢筋水泥速成房的人们不由感叹过去那种慢生活的精致与高雅,喟叹现代生活的浮躁。
左右两厢为护厝,像是排排的卫兵在守卫着正堂。正堂与护厝建“过水廊”,构成大四合院套小四合院的格局。
府第第一落有7间,屋顶是曲面升起的重脊硬山式。第二落屋顶重脊硬山。正堂居中,有屏风、檐廊,作劵棚式,正堂与天井通敞。第三落是后堂,右悬挂着蓝廷珍的画像,左悬挂着蓝元枚的画像,是祭祀祖宗神位的场所,后堂与天井连通,两侧敞廊和正堂的后廊连成一气,这是全府第的中心。第四落是两层的土楼,名字叫“日接楼”,楼匾是蓝廷珍亲笔题写的,楼名取自《易经》中的“昼日三接”,寓意蓝廷珍之子日宠、日章、日宁,蓝氏家族后继有人。楼底层系方条石砌筑,二层系三合土墙,墙很厚,在府第建筑中建造土楼,在闽南民居中罕见。土楼的木结构被火烧毁,只剩下外墙完整矗立,像是个秃顶而犟强的老头一样,孤独地站立在阳光下。楼的左边,有一株榕树长在半中间,不知哪一只有情的鸟儿,把情种榕树撒播在这里。榕树种子经过阳光的爱抚,长成了一个男子汉似的大榕树,像是这土楼的长胡须一样,给这苍老的黄土墙以生机和活力。第五落是后厢房,当中一间为敞厅,两端设后门,后厢房与左右厢房,护厝连成一圈,围成一个大四合院,像是有人拿毛笔用力书写了好几个“回”字。
这座蓝廷珍府第就像一把神剑,兀立在湖西大地上,向历史、向今人展现它的丰功伟绩。让人不得不顶礼膜拜,不得不询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个家族走向辉煌的呢?
我们看看蓝廷珍家族的简介,能否从中窥见一斑。
蓝廷珍(1664—1729),字荆璞,清代漳浦县湖西人,官至南粤总兵,福建水师提督等。曾摄台湾镇事,在定策治理台湾中颇有功绩,卒后赠太子少保,世袭轻车都尉。清康熙年间,他随族兄蓝理(漳浦县赤岭人,为康熙年间拖肠血战的平台先锋、以首功加左都督、官至福建提督)一起从军,投奔清康亲王。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起先后任定海营把总、澎湖副将、南澳总兵等。清康熙六十年(1721)统兵入台,平定朱一贵起义。台湾收复后,任署事台湾印务。在署理台湾军务期间,他劝阻福建总督满保及将军施世骠不滥杀群众,使很多早期从大陆过来投奔朱一贵的百姓又回归清朝。其中有很多来自家乡漳浦县的移民,从“漳浦寮”出来帮助蓝廷珍安定社会,发展农业,对台湾早期的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又上疏建议清廷注重台湾防务,防止外国侵略。他还听从其族弟蓝鼎元(字玉霖,清初筹台宗匠)建议,采取加强汉族和高山族的团结,完善台湾防务,鼓励垦殖,发展生产等一系列“理番”政策,这些政策被“历代治台者引以为法”。清雍正元年(1723),蓝廷珍升任福建水师提督,其子蓝日宠承职官至铜山营参将,孙子蓝元枚历任台湾镇总兵、江南提督,于清乾隆年间入台平定林爽文起义。蓝理、蓝廷珍和筹台宗匠蓝鼎元,史称“蓝氏三杰”。
看完蓝廷珍及家庭人员的简介,我们不难得出,这一家族人人爱国爱乡,忠君爱民,具有民族气节,勇担重任。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正气引领他们,湖西蓝氏家族才得以走向历史的辉煌,时至今日,人们还在敬重他们,瞻仰他们。
蓝廷珍府第与旁边的现代建筑相比,虽显得老气,古典,但仍然精神和健壮,它是纯朴的畲族人尚武精神的体现,散发出畲族人义气、豪放、包容、热情、善良的精神,涵养着古典的闽南古厝的气质,使其历经三四百年而不毁,成为几百年来海峡两岸蓝氏子孙接祖认宗的凭证,是海峡两岸血脉的DNA。
站在三层楼上,看着古老的闽南瓦厝,我想:城堡因人而得以存活,人因城堡而在历史长河中闪光。蓝廷珍将门就是如此,他们依托蓝廷珍府第而生存下来,若没这座古厝,也许蓝氏曾经的辉煌会灰飞烟灭啊!
蓝廷珍府第还有一张名片,那就是它的畲族身份,蓝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说到畲族人,我们不得不提他们的婚俗。畲族人的婚俗习惯确是有趣。乡民新婚时,须在大门上和床楣上粘贴“凤凰到此”“麒麟到此”的红字条。据蓝氏历代口传,畲族人搬迁路线,是从长汀迁潮州凤凰山,再迁漳浦、龙海定居。“凤凰到此”既象征祥瑞,又说明畲族人搬迁路线,“麒麟到此”同样既象征祥瑞,又象征畲族人是龙的传人。
而这种婚俗要考证到唐朝。唐朝时,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到闽南平定蛮獠之乱,父子俩坚持对当地土著民实行招抚政策,土著人蛮獠是畲族人的前身。开漳圣王陈元光大力提倡畲汉通婚,自己亲为表率。他允许畲妇先披麻戴孝祭别祖先,然后披上婚礼盛装,内白外红地举行婚礼,这种婚俗一直流传下来。如今,在畲族和闽南汉族的习俗中,新娘都有一件白衬衣,叫“象头衫”,必须妥为保存,死后方穿在身上装进棺材,这意味着女子死后要回娘家与亲人团聚。
畲族人的婚俗很有趣。除了新娘穿“象头衫”外,新娘出嫁时到了婆家门口,下了车,新郎官要和她共撑一支油纸伞,寓意同在一支油纸伞下,永远不散。进了大门,新郎官要背新娘过火炉,意“烧新娘屁股”,寓意婚后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独特的婚俗,充满了神秘感和文化色彩,历史悠远而又浪漫,活動有趣而生动,让人神往而难忘,让人惊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与浪漫。
我想,蓝廷珍家族是幸福的,他们子子孙孙就在湖西这块福地里,住着自己的大厝,面对大山,面对绿水,挺起身子骨,自信地走路,放心地呼吸,放心地吃饭,放心地出外,放心地使用独特的婚俗、丧俗,娶妻生子,生老病死,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弘扬祖德。
这就是蓝廷珍府第数百年而不倒的魅力。至今,蓝廷珍府第依然老当益壮,它威武的旧貌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雨之下,幻化成了一个旅游者永远铭记的记忆,一个寻根者神往的文化印迹;一个海峡游子的乡愁情思;一个高洁隐士的风骨;一个民族挺立的精神脊梁,而这些就是国保躯壳之下最为重要的精气神和不散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