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演讲辞的魅力及其教学方式初探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iang2009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6年,蔡元培接受了教育部的任命,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但当时的北大学风败坏,声名狼藉。蔡元培却心怀教育的理想,毅然接受任命。他充满勇气与信心,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扛置肩头。在他的智慧与努力中北大终于摆脱沉疴,成为了中国新文化的摇篮,并建立成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形成了自由的学术风气。今天,当我们重温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时,先生的谆谆教诲如在耳畔,令人感受到一代伟大教育家深厚的修养和博大的情怀。
   一、对文本的基本理解
   这是一篇演讲辞。演讲是有声的语言。讲话人要通过演讲把自己的主张、观点、见解以及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从而产生一定的作用和影响,达到宣传和教育的作用。演讲辞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因此也要讲究语言的严谨性和逻辑性,需要使听众能听清、听懂自己的观点,演讲辞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條理性。而演讲最重要的是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因此演讲辞既要冷静地分析即晓之以理,又要有诚挚热烈的感情即动之以情,这样才能使讲话既有说服力,又有鼓动性。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发表的就职演说。字里行间流露出蔡元培身为一代教育家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望,对家国命运的沉重担忧。这篇演说辞的特点很鲜明:中心突出,结构明晰,脉络清楚。可归纳为以下几大特点:
   1.极强的针对性——对症下药
   全文紧紧围绕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提出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这三点看似简单,但绝不是空话、大话。而是句句针砭时弊,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在蔡元培接任北大校长之前,北大的校长已经换了好几个了,但当时的北大现状却令人堪忧。
   那时,北京大学的学生多为官僚、富家子弟,在学校里被称为“老爷”,几乎每个学生都雇有仆人,上课铃响了,仆人要向学生通报说:“请老爷上课。”这些“学生老爷”上学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希望毕业后能做官,北京大学的风气是以做官为目的,被人戏称为“官僚养成所”。“学生老爷”们放了学不是去图书馆,而是跑到妓院、戏园,打麻将、吃花酒、捧名角。社会上盛传关于“两院一堂”的说法是,出入八大胡同妓院的人中,多是参众两院和京师大学堂的人,因此,当时的北京大学很是被社会菲薄。
   这就是当时北大的真实现状。蔡元培毫不客气地指出了学校当时存在的一些“怪”现象:“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对于教员,则只关注其官阶的大小等。针对这种官僚气息浓厚的学校风气,蔡元培先从根基上溯本正源,即要先抱定大学之宗旨。何谓大学?“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一句话振聋发聩,令人深深反思。蔡元培一再强调读北大是为求学而来。否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足见,抱定宗旨的重要性,这就起到了警示学生的作用,发人深省。
   因此,蔡元培的演讲处处针对当时的疴疾,点中要害,使迷惘的人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使堕落的人振奋精神,使想要前行的人拥有了力量。有针对性的演说辞可以给听众极大的精神动力,能够字字入耳入心。
   2.清晰的条理和严谨的逻辑性——晓之以理
   作为一篇就职演说,要使听众明白自己的计划,听清自己的意图,就要按条缕析,井井有条。蔡元培围绕如何做一个北大学子提出三大点要求,两大计划。分条论述,令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而三条要求的陈述又是按照主次之分排列。宗旨,作为求学之根基,要放在首位,同时这一条也是针对北大最严重的官僚风气而言,因此最首要最关键也最紧迫。修养德行,是立人之根,是一个人成就学问事业的灵魂,也是一贯以来社会所强调的育人的首要任务。其次讲到师生的相处之道,敬爱师友,随时提醒青年学子的使命,不但自己要砥砺德行,要养成高尚的品质,也要鞭策,帮助自己的同窗同僚共同努力。最后蔡元培提出了两条上任后近期要做的改革,都非常的实际,毫无空泛之语:“一曰改良讲义”“二曰添购书籍”。使师生听得明白,记得清楚。
   作为一篇循循善诱、娓娓道来的演说辞,本文能对听众晓之以理。说理性的议论文在逻辑上要讲求严谨。智慧的的演讲者懂得以严密的逻辑力量去打动、征服听众。这体现在本文的谋篇布局之上。一个简单的开场白,看似平淡却句句有深意。在论述为何抱定宗旨时,先提出大学之本质,然后概述与大学本质相悖的北大现状,最后得出结论。又从反面说明宗旨不明和宗旨不坚定带来的莫大的危害,层层递进,条理清晰,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3.演说技巧的运用——动之以情
   演讲要打动人,就需要运用技巧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需要设身处地,尽量与听众产生“共情”心理,与听众站在同一战线上,这样才可能产生共鸣。本篇演讲辞的开场白,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闲话家常,其实就是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先说五年前,自己曾有所贡献于同校,也就是说,对于北大,蔡元培也是个故友了,并不是陌生地初次见面;接着说诸君“士别三日,刮目相待”“较昔日当必为长足之进步矣”。人都喜欢听溢美之词,蔡元培一开口先以鼓励赞美的语气拉近与学校师生的关系,这就使接下来要讲的话更容易被人接受,而不至于产生排斥心理。在接下来的讲话中,他说到“外人每指摘本校”,一个“外人”,一个“本校”,看似不起眼的称谓,但显然将自己与学校师生放置在一起,摆明自己的身份、态度,这就不但拉近了心理距离而且还从情感上更进了一步。这叫以情动人。又如在讲到若不抱定宗旨则必会误人误己,态度之严肃,语气之严厉,令人肃然,然而笔锋一转,语气柔和,道:“又岂非本心所愿乎。”这就处处给学生一个高的定位和起点,不但对他们寄寓厚望且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蔡元培相信北大师生的本愿都是上进的。这就给听众很大的鼓舞。在砥砺德行中,蔡元培说的“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这是非常委婉含蓄地指出北大当时流行的各种恶习,含蓄地指正,既是对学生的尊重,同时也是相信每个人都会反躬自省,他也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诸君终日伏首案前,营营攻苦。”这里特别能退一步说话,把话说得圆满、漂亮,使师生易于接受。最后蔡元培还会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给予师生谆谆教诲,可亲可敬之态,犹在目前。    4.博大的精神情怀——伟人魅力
   蔡元培演讲辞中善于沟通,善于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使人产生共鸣。这一方面是蔡校长善用演讲的技巧,但更重要的则源于他深邃的思想,博大的人文情怀,源于他作为一代思想家教育家对青年学子寄寓的殷切期望,以及对国家、民族存亡兴衰之担忧。以这样的理念为先,先生的演讲辞才能情辞恳切,句句中肯,既严肃又不失温情,既深沉又不乏亲切。蔡元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少年时期就饱读经史子集,24岁中进士,26岁升补翰林院编修。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他认为革新必先培养人才,于是走上倡导教育救国之路。后来他赴德法留学,为中西文化的兼容并蓄奠定了基础。1912年他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教育体系。因此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时,蔡元培早已形成了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宏观旨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理想。他胸怀振兴中国、弘扬学术精神的理想接任北大校长之职,其发自肺腑的殷切期盼自然会通过他的演说传递出来,这种真情本就具有感人的力量。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他还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北大进行全面改革,使北大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成为研究学术、传播新思想、培养新人才的基地。因此,可以说这篇就职演讲就是他改革的开始,先生对改革的魄力与决心都囊含于辞句之中。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较为深入地了解了这篇演讲辞后,我们可以从教育的角度探讨一下这篇著名的演讲辞该如何教学,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呈现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该篇文章被选入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第四单元。这个单元共收录了三篇名人的演讲辞,风格各异,但作为演讲辞又有共同之处——即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可是演讲是动用了人物的声音,神态,动作,表情的,呈现出的是一幅立体的画面,是多重感官共同参与的结果,因此很有感染力。演讲辞只是文字的呈现,学生如何能从静态的平面的文字中感受那种演讲的魅力呢?
   其次,作为选录课本的篇目,尤其是带有一些文白掺杂语言的篇目,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将理解文意和感受演讲辞的特点这两个教学目的有机结合?侧重点到底放在哪一边?看过一些名师的教学实录,目前大致呈现两种极端做法,要么是把本篇课文完全当作一般的文本进行分析讲解,在课堂最后才匆匆总结一下演讲辞的特点。这种方式使学生的理解较为深入,但是似乎没有体现出教材选编的意图;另一种做法是,重视诵读,重视还原演讲的效果,这样做很能使学生真正涵泳在文字之中,具有演讲的现场感,但操作起来较有难度,一方面是要求教师朗诵的水平要相对高,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理解能力,因为在分析文意反面教师不会占用过多的时间,那么学生就必须靠自读过程中把握文章的旨要,这样才能为后续的朗读打好基础。
   最后,要更好的感受文字背后的力量,就必须对蔡元培其人其事有所了解,但这又涉及较多的文史哲包括教育发面的知识,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并不太容易体会的到,即使知道一点相关方面的资料,理解起来也只停留于皮毛,因此就不能体会到这篇演讲辞的精神魅力。
   三、有针对性的教学构思
   基于以上几个教学难点,该如何做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呢?我的思考如下:
   第一,演说辞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不同于文学文体,也不是纯粹的说理议论文,它是用口头发表的,但又不同于日常的聊天评论,它在大众面前作口头议论,具有明确的观点和强烈的诉求,要求打动、说服、影响现场听众。因此演说特别重视语言的感染力,常用反复、比喻、排比、呼告等修辞手法;而演说辞就是为演讲服务的,在教学中若只当作一般的文本进行分析解读,似乎有失偏颇。魏国良先生指出,文本的质的规定性是根本的,必须在文本的质的前提下考虑教学的自主性。许多语文教育家都认为对文本性质的准确把握是语文教学的前提和方向,否则教学就会走向歧途。因此,教学定位要准确——突出演讲辞的特点,来带动整堂课,以特点的把握为教学重点并贯穿于课堂始终。
   第二,如何更好地使学生把握演讲辞的特点呢?以本文为例可做如下的设计:先让学生自读感知本篇文章结构上的特点,由于文章观点分明,学生很容易就会发现文章的脉络条理很清晰,观点很鲜明;接着选择第一个观点进行重点解读,解读围绕“作者如何论述该观点”来进行,从而使学生理解演讲者的演讲思路,进而了解到演讲辞要有逻辑性,条理性;最后选择第二个或者第三个观点的语句进行师生的朗读训练,演讲辞只有通过朗读才更能再现它的力量,在进行朗读之前可加入蔡元培身世背景的简单介绍,使学生更好地揣摩蔡元培讲话时的内心世界,从而使朗读达到更好的效果。从朗读中真切感受演讲的感染力、鼓舞力。这样就以演讲辞的特点作为了一节课的脉络,在这条线索中穿插了文意的理解、资料的补充以及朗读训练。最后教师可准备几段介绍蔡元培的开场词或者结尾语,帮助营造课堂氛围,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蔡元培的伟大崇高的精神魅力,从而更好地领略到这篇演讲辞的风采,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
   第三,演说辞既然是为演讲服务的,那么可以在学完本篇文章后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尝试写演说辞、尝试演讲,学以致用,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需要中,活化知识,会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总之,《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本篇文章条理清晰、观点鲜明、言辞恳切、意义深远,是一篇跨越百年的演说辞典范,作为经典文萃,值得我们认真品味;其内涵精神,启人深思;其博大深厚的天下情怀更令人感动。而作为一篇课文,其教学设计要牢牢把握文体的特征,抓住文体感,能以读代教,且学以致用。但是由于演讲辞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篇目较少,且不作为重点文体,反而长期受到教师们的忽视,这就使演讲辞的教学更少了范本可循。教学的设想只有在实践中才可以被驗证并进一步完善。
   [作者通联:赣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方便衣夹    传统的衣夹往往需要食指和拇指的合力才能使用。而这对关节炎患者,或者被手部疾病所困扰的朋友而言,基本上就是个难以完成的任务。这款方便衣夹,相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设计师和一位长期受困于手部关节炎的患者共同设计、试验,方便衣夹最终诞生了!它并不依靠弹簧的弹力来提供夹紧力,并且可以被任何一双手轻松地打开,并依靠头部巧妙的机关来夹紧物品。简单地说,就类似一个卡钳,当手松开时,弹簧的力量会确保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是否选择术后重建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133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的乳腺肿瘤术后患者,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其对乳房重建认可程度的信息,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任务写作教学的主要特征是,根据写作知识设计"真实"或"拟真"的写作任务情境,因此情境任务创设的前提是选择写作知识。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把"写作知识"嵌入到任务情境中的基本策
成就目标和考试焦虑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成就目标和考试焦虑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学业发展均有重要影响,防御性悲观是指在过去的成就情境中取得过成功,但在
从农户经营形态分化趋势出发,把我国农户分为普通农户、农场类户、服务类户三类,把对农业态度、消费导向和储蓄倾向纳入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三类农户的行为逻辑差异和相互关联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柳树种间杂种叶变异大,对垂柳×紫柳,旱柳×紫柳、朝鲜×(旱柳×紫柳)、卷边柳×紫柳、垂柳×绵花、旱柳×(旱柳×紫柳)、簸箕柳×川滇柳的F12年
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体差异性,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出发,关注学生的阅读教学体验,持续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现阶段,仍有部分教师未能充分理解个性化阅读教学,本文将系统分析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策略以供参考
古诗词是代中华民族文化的突出代表,凝结着古人千年的智慧,是一种高艺术性的文学形式,具有较高的审美水平,因而,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基于此,研究初中语文中古诗词教学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巧妙引入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   古诗词教学难度较大,学生学习较为困难,容易缺乏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为解决此问题,需要巧妙引入课程,抓住学生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