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从大约3500年前第一个记录在甲骨上符号被刻下时开始,汉字这一独特的书面语言便形成了。古往今来,学习识字都是通往文化殿堂的第一步,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阶段。知字教学不仅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学习其他科学文化学习的前提,其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更是不言而喻。在新课程标准于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的背景下,笔者了解到很多现象,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现归纳总结如下,拟为我国小学语文知字教学措施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知字教学;措施
【中国分类号】G623.2
一、小学语文知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只注重“言传”,忽视“身教”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灌入式”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被认可,老师们纷纷走下圣坛,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学的主体也逐渐由老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我们现在几乎已经看不到照本宣科,将偶尔提几个问题称作与学生互动的课堂了。教师越来越重视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然而这也导致了有时甚至过分强调兴趣而忽视教学质量的状况。
例如有很多老师将游戏引入课堂,以期达到边玩边学,寓教于乐的目的。比较常见的识字游戏有卡片游戏、贴字游戏、识字竞赛、开火车等等,这时老师的讲解和指导大多停留在口头上,学生在识字过程中也没有用到手来记录,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知字教学行为孤立,字形成为主要教学矛盾
集中识字法自1958年创立以来就成为了使用最为频繁的教学方法,至今仍在语文知字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与后来的拼音识字一起,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集中识字的方法便于记忆,不易混淆并能以最快的速度促成阅读,曾在扫盲运动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拼音兴起的这二十几年中更是已经深入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知字的最大习惯势力。
然而,拼音识字最大的缺点也逐渐显露出来。由于片面地强调汉字的形音联系,释义和字形方面就成为学生的薄弱环节,经常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错别字。集中识字虽然强调形义联系,由于儿童认知和记忆事物的特点异于成人,听说读写的“写”仍是亟须攻克的难题。
(三)重视汉字结构分析,忽视构字规律
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处于心理和生理发育的独特阶段,他们观察事物往往不够全面和细致,对事物的认知只停留在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因此,大部分教师在进行知字教学是都相当认真仔细地将汉字拆分开来教学,却忽略了字形的整体轮廓结构和构字规律的发掘。
(四)忽视了汉字中的文化传承
“‘明’字就是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在一起”这样的故事谁都会讲,然而要把浸润在文字里千年的文化底蕴用小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传递出来,这对于任何一个教师来讲都绝非易事。在小学知字教学过程中忽视文字文化这一点,既有能力的原因,也有不够重视的因素,很多老师包括其他的成人都认为对小学生谈文化有些不切实际。在幼儿园时期,我们反而更容易赞赏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非常多的家长让孩子接受幼儿国学教育,视这些中国古代的传统启蒙教育为前端;但是一旦步入小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功这些词语被更多地强调,表现在知字教育中的就是反复对音、形、义的教学和对汉字文化传承的忽视。
二、加强小学语文知字教学的措施
(一)强化书写练习
虽然“写字”已然是小学生的课外作业中雷打不动的一项,写字训练量也非常大,但书写的重要性还是不得不在此着重强调。由于新课改带来教学方式的极大改变,课堂上的书写教学环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积极性被调动,学习的过程也更有趣了,但是学生们可能更多的是被故事和教学的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没有真正集中到所学习的汉字上,对识字效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因此传统教学中传道受业的部分那怕是中规中矩,严肃单调也是不可以改变其本质的,新课标带来的是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改变,教学的本质和目的还是不变的,作为教师还是不能将引起兴趣变成迎合学生的口味,锻炼他们集中注意力,理解和思考口语授课内容,采取听读识字也是教学的一部分。
(二)音形义结合,不能轻视任何一个方面
关于学汉语应该从拼音入手还是从认字开始,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但无论从哪个方面着手,都不可以局限于一种识字方法或者单方面地重视字音或字义。沈德力先生在《关于汉字在形音与形义联系巩固性问题的研究实验》中得出结论: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 形音联系比形义联系容易建立, 而当联系形成后, 如果遇到有干扰的情况, 形义联系却比形音联系巩固。因此在知字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偏重字义的解释学习或者一味地强调拼音的重要性。
在字形的识记方面,教师除了要细致分析,注重结构规律讲解之外,更要将字形相近的字加以比较区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往往会指出一些易错字的常见错误写法,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值得商榷,尽管学生对这些易错字的印象的确会更加深刻,但是他们甚至更容易记住错误的写法,经常出现“这个字我只记得不能这样写”的状况。因此,强调正确的写法,规范日常用字,形义统一是教学中应该做到的。
(三)帮助学生发现构字规律,自主识字
识字远远不是教学的目的,我们不是单单认识汉字这个符号而学习识字。所以小学语文知字教学不能拘泥于一个个的“字”,而是要通过掌握其中的规律,学会识字的方法,以达到听说读写,更好地进行科学文化的学习的目的。关于汉字的构字规律,汉代学者将其归纳成了六书,在结构上又分为独体字跟合体字,在讲解过程中应注意不同类型造字方法的内容。例如“本”字的一横加在“木”的下方,正是在树木的根部,表示根本,重要的意思。
(四)深入浅出,传递文化内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自然浸润着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汉字字形的演变;汉字书写形式即书法的发展和它形成的各种流派;汉字记载工具的演变;印刷术的起源和变化等等这些内容都与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拓展这些汉字的关联内容,不论是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还是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方面都大有裨益。例如“它”字作为象形字,在小篆中写为一条草中的虫,即为蛇的意思,在后来的演变过程中被假借为代词,指代人以外的事物。
结语:小学语文教学中知字教育比重大,地位高,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教学方式发生了诸多转变,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中时刻铭记知字教学不是为了识字而识字,在授课的方式和侧重点上要把握一个度,维持激发兴趣和强化接受效果之间的平衡。只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对上述问题稍加注意,学生的识字效果一定能有所加强,知字教学也就不难了。
【关键词】小学语文;知字教学;措施
【中国分类号】G623.2
一、小学语文知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只注重“言传”,忽视“身教”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灌入式”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被认可,老师们纷纷走下圣坛,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学的主体也逐渐由老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我们现在几乎已经看不到照本宣科,将偶尔提几个问题称作与学生互动的课堂了。教师越来越重视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然而这也导致了有时甚至过分强调兴趣而忽视教学质量的状况。
例如有很多老师将游戏引入课堂,以期达到边玩边学,寓教于乐的目的。比较常见的识字游戏有卡片游戏、贴字游戏、识字竞赛、开火车等等,这时老师的讲解和指导大多停留在口头上,学生在识字过程中也没有用到手来记录,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知字教学行为孤立,字形成为主要教学矛盾
集中识字法自1958年创立以来就成为了使用最为频繁的教学方法,至今仍在语文知字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与后来的拼音识字一起,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集中识字的方法便于记忆,不易混淆并能以最快的速度促成阅读,曾在扫盲运动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拼音兴起的这二十几年中更是已经深入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知字的最大习惯势力。
然而,拼音识字最大的缺点也逐渐显露出来。由于片面地强调汉字的形音联系,释义和字形方面就成为学生的薄弱环节,经常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错别字。集中识字虽然强调形义联系,由于儿童认知和记忆事物的特点异于成人,听说读写的“写”仍是亟须攻克的难题。
(三)重视汉字结构分析,忽视构字规律
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处于心理和生理发育的独特阶段,他们观察事物往往不够全面和细致,对事物的认知只停留在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因此,大部分教师在进行知字教学是都相当认真仔细地将汉字拆分开来教学,却忽略了字形的整体轮廓结构和构字规律的发掘。
(四)忽视了汉字中的文化传承
“‘明’字就是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在一起”这样的故事谁都会讲,然而要把浸润在文字里千年的文化底蕴用小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传递出来,这对于任何一个教师来讲都绝非易事。在小学知字教学过程中忽视文字文化这一点,既有能力的原因,也有不够重视的因素,很多老师包括其他的成人都认为对小学生谈文化有些不切实际。在幼儿园时期,我们反而更容易赞赏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非常多的家长让孩子接受幼儿国学教育,视这些中国古代的传统启蒙教育为前端;但是一旦步入小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功这些词语被更多地强调,表现在知字教育中的就是反复对音、形、义的教学和对汉字文化传承的忽视。
二、加强小学语文知字教学的措施
(一)强化书写练习
虽然“写字”已然是小学生的课外作业中雷打不动的一项,写字训练量也非常大,但书写的重要性还是不得不在此着重强调。由于新课改带来教学方式的极大改变,课堂上的书写教学环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积极性被调动,学习的过程也更有趣了,但是学生们可能更多的是被故事和教学的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没有真正集中到所学习的汉字上,对识字效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因此传统教学中传道受业的部分那怕是中规中矩,严肃单调也是不可以改变其本质的,新课标带来的是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改变,教学的本质和目的还是不变的,作为教师还是不能将引起兴趣变成迎合学生的口味,锻炼他们集中注意力,理解和思考口语授课内容,采取听读识字也是教学的一部分。
(二)音形义结合,不能轻视任何一个方面
关于学汉语应该从拼音入手还是从认字开始,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但无论从哪个方面着手,都不可以局限于一种识字方法或者单方面地重视字音或字义。沈德力先生在《关于汉字在形音与形义联系巩固性问题的研究实验》中得出结论: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 形音联系比形义联系容易建立, 而当联系形成后, 如果遇到有干扰的情况, 形义联系却比形音联系巩固。因此在知字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偏重字义的解释学习或者一味地强调拼音的重要性。
在字形的识记方面,教师除了要细致分析,注重结构规律讲解之外,更要将字形相近的字加以比较区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往往会指出一些易错字的常见错误写法,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值得商榷,尽管学生对这些易错字的印象的确会更加深刻,但是他们甚至更容易记住错误的写法,经常出现“这个字我只记得不能这样写”的状况。因此,强调正确的写法,规范日常用字,形义统一是教学中应该做到的。
(三)帮助学生发现构字规律,自主识字
识字远远不是教学的目的,我们不是单单认识汉字这个符号而学习识字。所以小学语文知字教学不能拘泥于一个个的“字”,而是要通过掌握其中的规律,学会识字的方法,以达到听说读写,更好地进行科学文化的学习的目的。关于汉字的构字规律,汉代学者将其归纳成了六书,在结构上又分为独体字跟合体字,在讲解过程中应注意不同类型造字方法的内容。例如“本”字的一横加在“木”的下方,正是在树木的根部,表示根本,重要的意思。
(四)深入浅出,传递文化内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自然浸润着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汉字字形的演变;汉字书写形式即书法的发展和它形成的各种流派;汉字记载工具的演变;印刷术的起源和变化等等这些内容都与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拓展这些汉字的关联内容,不论是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还是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方面都大有裨益。例如“它”字作为象形字,在小篆中写为一条草中的虫,即为蛇的意思,在后来的演变过程中被假借为代词,指代人以外的事物。
结语:小学语文教学中知字教育比重大,地位高,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教学方式发生了诸多转变,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中时刻铭记知字教学不是为了识字而识字,在授课的方式和侧重点上要把握一个度,维持激发兴趣和强化接受效果之间的平衡。只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对上述问题稍加注意,学生的识字效果一定能有所加强,知字教学也就不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