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5月4日,华夏基金公告“一哥”王亚伟离职,随后基金业大佬范勇宏离职,年内十余家京沪深基金公司相继发布总经理离职公告;与之伴随的是漫漫熊途中权益类产品规模及净值大规模缩水,唯一的亮点则是固定收益产品规模迅速扩张,以及中国基金业创新格局铺陈开来。
巨星出走
回首2012年的中国基金业,易方达基金总裁刘晓艳用松绑、创新、转型三个关键词一言概之,言辞间闪烁正能量;但在不少行业研究员尤其是普通基民眼中,虽半年已过,“一哥”王亚伟离职之痛仍难抚平。
从1998年4月28日开始担任华夏基金第一只基金——华夏兴华封闭的基金经理,王亚伟供职华夏基金4861天时间里先后管理的华夏兴华封闭、华夏成长混合、华夏大盘精选和华夏策略混合四只基金,业绩全部大幅超越同期市场主要指数。
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5年12月31日接手华夏大盘精选到2012年5月4日离职,该基金业绩排名从未出前五,尤其是2007至2010年四年间均以绝对优势录入同类排名第一。
实际上,王亚伟离职华夏基金的消息早已多次甚嚣尘上,而在本次离职事件成真前,华夏基金一位内部人士甚至还向本刊表示,“已经懒得发澄清公告。”
然而,一季报披露出的华夏大盘精选出现罕有的26%的赎回率,让媒体及投资者第一时间嗅到“一哥”可能离职的蛛丝马迹,同期华夏大盘精选和华夏策略混合排名被挤出前十,更让投资者感觉苗头不对。而在各方媒体紧密追踪下,华夏基金终难捂盖王亚伟离职消息,并于5月4日公告王亚伟因“个人原因”宣布离职。
离职公告将其管理的王牌基金——华夏大盘精选累计净值增长率定格于1198.91%,对比同期上证指数和沪深300指数涨幅分别仅为111.19%和194.10%,中国基金业无人能出其右。
与此同时,震动整个基金业的事件是,华夏基金总经理、中国基金业第一代总经理范勇宏的离职公告不日发出。“黄金搭档”范勇宏和王亚伟双双离职让行业老大华夏基金一时间陷入发展困局的非议,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久已氛围凛冽的中国基金业之冬,十余位高管离职序幕由此掀开。
2012年4月10日,长安基金公告原总经理曹阳离职;4月26日,中银基金公告原总经理陈儒离职;5月9日,华夏基金公告原总经理范勇宏离职;5月25日,方正富邦公告原总经理宋宜农离职;6月2日,万家基金公告原总经理杨峰离职;7月5日,国际通用公告原总经理王文博离职;7月23日,浦银安盛公告总经理钱华离职;8月3日,申万菱信公告原总经理于东升离职;9月10日,东吴基金公告原总经理徐建平离职;9月22日,泰信基金公告原总经理高清海离职;11月7日,国投瑞银公告原总经理尚健离职;11月15日,汇丰晋信公告原总经理李选进离职;12月7日,信达澳银公告原总经理王重昆离职。
截至12月10日,年内离职的总经理人数已达13人,占有产品发行的70家基金公司的近20%;而从目前来看,由于任期届满等原因,仍有总经理离职“地雷”潜伏,并可能攀升至16人,乃至更高数字。这其中,南方基金总经理高良玉离职甚至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虽然南方基金相关部门对此多次积极予以澄清,但业内几乎一致认定高良玉离职十分笃定;甚至直言高良玉已确定离职,现只待一纸公告。
巨星与十余位高管相继离职背后折射出中国基金业制度建设窘境。虽然早在2012年年初,证监会基金监管部一位官员曾向《证券市场周刊》表示,将努力从股权激励、放松管制等方面想方设法为基金公司留人,但回首之际却发现,2012年呈现的是更加频繁的高管离职及由此引发的公司管理动荡。
固收为王
浏览这一年基金公司公告不难发现,除了一大半比例为人事任免外,还有则是创新产品申募和成立公告。
以短期理财债基金为先锋,2012年固定收益类产品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好买基金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9日,全部基金产品资产净值已从年初2.17万亿元增加至2.99万亿元,增量达到0.82万亿元。其中,以债券型基金、保本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为代表的固定收益类产品规模增长最快。
2012年年初,以上三类基金产品资产净值分别为0.13万亿元、0.05万亿元和0.29万亿元,截至12月9日,分别达到0.25万亿元、0.06万亿元和0.53万亿元,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在总体规模占比中分别提升3.84%和7.10%,成为各类产品中规模增长最为迅速者。
兼具较高收益和较低风险的创新型基金——短期理财债基规模扩张最为明显,并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权益类产品的市场空间。
与之伴随的却是权益类基金产品规模严重缩水。
数据显示,截至12月9日,股票型基金规模从0.96万亿元微增至0.99万亿元,但占基金业整体规模比例由44.40%下降至38.91%;混合型基金则由年初的0.54万亿元降至0.51万亿元,占比从25.10%降至20.10%;QDII基金受益于海外市场较佳投资机会成为所有权益类基金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产品,以700亿元保有量实现占比0.10%的增长。
2012年,包括短期理财债基在内,不少产品以创新为噱头为悲观的市场增添了活力。
5月5日,国内首批结束发行的创新型基金——华泰柏瑞沪深300ETF首募规模超过329亿元,一举创下A股市场有史以来首募规模最大的被动型基金;而同期成立的嘉实沪深300ETF193亿元也为凛冽市场注入暖气。
7月9日,有“港股直通车”之称的首批两只港股ETF——华夏恒生ETF和易方达恒生中国企业ETF正式敲锣开卖,最终首募55亿元。
7月24日,国内首只发起式基金——天弘债券型发起式基金获批,在监管层强调“把持有利益和基金公司利益捆绑”的政策背景下,基金公司随后掀起申请募集发起式基金高潮。
12月11日,国内首只场内T+0货基——汇添富收益快线货币市场基金开募,该基金成为首度实现货币基金场內交易和“T+0申赎”,直接将以往视为高风险的证券账户转换为综合理财账户的创新产品。
巨星出走
回首2012年的中国基金业,易方达基金总裁刘晓艳用松绑、创新、转型三个关键词一言概之,言辞间闪烁正能量;但在不少行业研究员尤其是普通基民眼中,虽半年已过,“一哥”王亚伟离职之痛仍难抚平。
从1998年4月28日开始担任华夏基金第一只基金——华夏兴华封闭的基金经理,王亚伟供职华夏基金4861天时间里先后管理的华夏兴华封闭、华夏成长混合、华夏大盘精选和华夏策略混合四只基金,业绩全部大幅超越同期市场主要指数。
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5年12月31日接手华夏大盘精选到2012年5月4日离职,该基金业绩排名从未出前五,尤其是2007至2010年四年间均以绝对优势录入同类排名第一。
实际上,王亚伟离职华夏基金的消息早已多次甚嚣尘上,而在本次离职事件成真前,华夏基金一位内部人士甚至还向本刊表示,“已经懒得发澄清公告。”
然而,一季报披露出的华夏大盘精选出现罕有的26%的赎回率,让媒体及投资者第一时间嗅到“一哥”可能离职的蛛丝马迹,同期华夏大盘精选和华夏策略混合排名被挤出前十,更让投资者感觉苗头不对。而在各方媒体紧密追踪下,华夏基金终难捂盖王亚伟离职消息,并于5月4日公告王亚伟因“个人原因”宣布离职。
离职公告将其管理的王牌基金——华夏大盘精选累计净值增长率定格于1198.91%,对比同期上证指数和沪深300指数涨幅分别仅为111.19%和194.10%,中国基金业无人能出其右。
与此同时,震动整个基金业的事件是,华夏基金总经理、中国基金业第一代总经理范勇宏的离职公告不日发出。“黄金搭档”范勇宏和王亚伟双双离职让行业老大华夏基金一时间陷入发展困局的非议,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久已氛围凛冽的中国基金业之冬,十余位高管离职序幕由此掀开。
2012年4月10日,长安基金公告原总经理曹阳离职;4月26日,中银基金公告原总经理陈儒离职;5月9日,华夏基金公告原总经理范勇宏离职;5月25日,方正富邦公告原总经理宋宜农离职;6月2日,万家基金公告原总经理杨峰离职;7月5日,国际通用公告原总经理王文博离职;7月23日,浦银安盛公告总经理钱华离职;8月3日,申万菱信公告原总经理于东升离职;9月10日,东吴基金公告原总经理徐建平离职;9月22日,泰信基金公告原总经理高清海离职;11月7日,国投瑞银公告原总经理尚健离职;11月15日,汇丰晋信公告原总经理李选进离职;12月7日,信达澳银公告原总经理王重昆离职。
截至12月10日,年内离职的总经理人数已达13人,占有产品发行的70家基金公司的近20%;而从目前来看,由于任期届满等原因,仍有总经理离职“地雷”潜伏,并可能攀升至16人,乃至更高数字。这其中,南方基金总经理高良玉离职甚至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虽然南方基金相关部门对此多次积极予以澄清,但业内几乎一致认定高良玉离职十分笃定;甚至直言高良玉已确定离职,现只待一纸公告。
巨星与十余位高管相继离职背后折射出中国基金业制度建设窘境。虽然早在2012年年初,证监会基金监管部一位官员曾向《证券市场周刊》表示,将努力从股权激励、放松管制等方面想方设法为基金公司留人,但回首之际却发现,2012年呈现的是更加频繁的高管离职及由此引发的公司管理动荡。
固收为王
浏览这一年基金公司公告不难发现,除了一大半比例为人事任免外,还有则是创新产品申募和成立公告。
以短期理财债基金为先锋,2012年固定收益类产品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好买基金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9日,全部基金产品资产净值已从年初2.17万亿元增加至2.99万亿元,增量达到0.82万亿元。其中,以债券型基金、保本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为代表的固定收益类产品规模增长最快。
2012年年初,以上三类基金产品资产净值分别为0.13万亿元、0.05万亿元和0.29万亿元,截至12月9日,分别达到0.25万亿元、0.06万亿元和0.53万亿元,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在总体规模占比中分别提升3.84%和7.10%,成为各类产品中规模增长最为迅速者。
兼具较高收益和较低风险的创新型基金——短期理财债基规模扩张最为明显,并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权益类产品的市场空间。
与之伴随的却是权益类基金产品规模严重缩水。
数据显示,截至12月9日,股票型基金规模从0.96万亿元微增至0.99万亿元,但占基金业整体规模比例由44.40%下降至38.91%;混合型基金则由年初的0.54万亿元降至0.51万亿元,占比从25.10%降至20.10%;QDII基金受益于海外市场较佳投资机会成为所有权益类基金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产品,以700亿元保有量实现占比0.10%的增长。
2012年,包括短期理财债基在内,不少产品以创新为噱头为悲观的市场增添了活力。
5月5日,国内首批结束发行的创新型基金——华泰柏瑞沪深300ETF首募规模超过329亿元,一举创下A股市场有史以来首募规模最大的被动型基金;而同期成立的嘉实沪深300ETF193亿元也为凛冽市场注入暖气。
7月9日,有“港股直通车”之称的首批两只港股ETF——华夏恒生ETF和易方达恒生中国企业ETF正式敲锣开卖,最终首募55亿元。
7月24日,国内首只发起式基金——天弘债券型发起式基金获批,在监管层强调“把持有利益和基金公司利益捆绑”的政策背景下,基金公司随后掀起申请募集发起式基金高潮。
12月11日,国内首只场内T+0货基——汇添富收益快线货币市场基金开募,该基金成为首度实现货币基金场內交易和“T+0申赎”,直接将以往视为高风险的证券账户转换为综合理财账户的创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