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有志者的名校之路

来源 :求学·志愿填报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月15日,教育部正式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自此,实行多年的自主招生正式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强基计划”招生。
  “强基计划”推出第一年,就吸引了千万考生的目光。据统计,2020年全国报名“强基计划”的考生人数高达130万,约占当年高考总人数的十分之一,而首批“强基计划”试点招生院校推出的招生计划仅约为6100个。
  “爆火”开场的“强基计划”在进入校测阶段时却“热度”急减,入围学生弃考的情况一再出现。到了2020年9月新生正式入学后,多校陆续发布“强基计划”补录通知,不少院校补录计划达招生计划一半左右。
  备受瞩目的“强基计划”为什么会在第一年招生时出现这样一个“高考低走”的现象?对于2021届考生来说,“强基计划”到底值不值得,该不该报考?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从什么是“强基计划”开始。
  需要注意的是,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的政策信息尚未公布,以下对“强基计划”的介绍均基于2020年的相关情况整理,仅供考生和家长参考。有关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的具体信息,请考生和家长随时关注教育部阳光高考网和目标院校官网。

“强基计划”解读


  一、选拔定位
  “强基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解读:“强基计划”不是简单的“择优”,更是一种“择志”,它要选拔的是真正有志于科研的优秀学生。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招生计划,而是一个国家急需战略人才的培养计划,着眼于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二、招生专业
  “强基计划”聚焦于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具体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
  解读:《意见》明确指出,“强基计划”聚焦于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这其中,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的基础就是理工科的核心,即构成人类原始创新的最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科学。这些学科的发展如果不能处于世界最前沿,我们国家就很难进行原始的科学技术创新,最多只能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做跟踪研究和修补研究。此外,“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则直指历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这些传统的冷门专业。哲学是对世界的本质的思考,是其他学科的基石;对历史学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将唤起我们的历史记忆、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这实际上释放出一个信号:我们的民族复兴,既需要硬实力,也离不开软实力,离不开文化自信。
  “强基计划”元年,各招生院校均以《通知》精神为指导,设置相关招生专业。当然,在大前提不变的情况下,“强基计划”每一年的招生专业还可能有一定调整。考生和家长可通过各招生院校公布的招生简章,具体了解目标院校2021 年的招生专业。
  三、试点院校
  2020年,“强基计划”试点院校由36 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 类院校组成。
  解读:36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院校都是原来的“985工程”院校,历来是无数考生向往的顶尖名校,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强基计划”的推出,给部分裸分达不到这些院校投档线的考生看到了冲刺名校的希望。
  四、报考条件
  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条件,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均可报名。
  解读:根据2020年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强基计划”试点院校并不要求考生提交报名材料,也没有什么硬性条件要求(具体细节以院校当年发布的招生简章为准)。报名低门槛再加上自带的名校光环,使得“强基计划”受到上百万考生的追捧就再正常不过了。在2020年的130万报名考生中,相信有很大一部分是带着“不报白不报”的心理来报考的。但事实证明,36所试点院校的校测入围门槛并不低,甚至可以说是非常高。想通过“强基计划”“捡漏”进入名校,却没有根据自身实力选择水平相当的院校和专业的考生,绝大多数被拦在了校测之外。
  五、入围条件
  《意见》将“强基计划”的入围分两种:
  1. 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按在各省(区、市)“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校测的考生名单。
  2. 对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由高校制订破格入围高校测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解读:简单地说,就是凭高考成绩入围或者凭学科竞赛奖项破格入围。2020 年多数试点院校是按照招生计划的3—4 倍来划定入围比例进而确定入围高考分数线,而破格入围的条件则多为五大学科竞赛银牌及以上奖项。
  “强基计划”并不存在所谓的“降分录取”,反而由于报名人数众多,使得部分院校2020 年“强基计划”的入围线甚至高于院校普通批次的投档线预期,这也是部分入围考生放弃参加校测,转而选择填报普通批次的重要原因之一。
  六、考核方式
  在《意见》中,根据不同的入围方式,也提出了不同的考核方式:
  1. 凭高考成绩入围的考生,在参加校测后,由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并根据考生填报的志愿,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
  2. 凭学科竞赛奖项破格入围的考生,在参加统一高考后,接受由高校组织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对他们的考核。达到录取标准的,经高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报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核准后予以破格录取。破格录取考生的高考成绩原则上不得低于各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应单独划定相应分数線)。   解读:校测一般包括笔试、面试和体测。2020 年各试点高校多采取高考成绩占85%,校测成绩占15% 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假如A 考生高考分数为630 分,校测成绩是90 分,B 考生高考分数为690 分,校测成绩是30 分,则折算后A 考生的综合成绩为84.9 分,B 考生的综合成绩为82.7 分。由此可见,对凭高考成绩入围“强基计划”的普通考生来说,能否获得录取,校测成绩非常重要。因此,建议有意报考“强基计划”的2021 届考生提前了解相关院校的校测要求,做好准备。
  部分院校校测简介:
  复旦大学:通过专家面试并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材料的方式综合、全面地考查考生整体发展情况;对考生的身体素质有一定的要求。
  上海交通大学:校测综合面试环节,主要关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等,面试采取“三对一”两轮面试模式,每三位专家一组,每次面试一名考生,时长约20 分钟,每名考生要经过两组专家的面试,专家根据同一评分规则客观独立打分,不刻意排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笔试重点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逻辑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基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对数学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的考查;另一部分是根据考生报考专业,对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性考查。面试主要考查考生的学科特长、专业兴趣、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内容。面试采取多对一方式,专家、考生“双随机”抽签,测试全程录音录像。所有考生均须参加体质测试,测试项目是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
  七、录取批次
  2020年“强基计划”校测安排在高考出分后,录取是在所有批次之前。
  解读:入围考生如果校测不通过,或者不去参加校测(将被视为放弃“强基计划”资格),均不影响后续批次的录取。
  八、人才培养
  《意见》明确指出,“强基计划”不仅聚焦拔尖人才的选拔,更注重人才的培养。高校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单独制订培养方案,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和学习条件,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探索本—硕—博衔接培养模式。
  此外,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得转到相关学科之外的专业就读。“强基计划”实行动态退出补入机制,不适应“强基计划”的学生,只能从该专业的“强基计划”班转到非“强基计划”班。
  解读:“强基计划”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选拔出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为他们打造培养特区,通过学术大师的精神感召、学术引领和人生指导,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新潜力,引导学生在大师引领下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人类未来重大挑战、重大科学问题等关键领域,通过探究和创造性活动,强化使命担当,提升综合素质,从耳濡目染到自我成长,以拔尖促冒尖。
  部分院校强基班培养模式介绍:
  北京大学:采用“3+X”贯通式培养,“强基计划”本科生将根据学校整体部署,在大三结束后申请提前进入衔接研究生的学习阶段,完成本研过渡,为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或直博生打好基础。
  清华大学:采用书院制,设立致理书院、未央书院、探微书院、行健书院、日新书院五大书院作为“强基计划”人才培养单位。
  武汉大学:强基班的所有专业课均采用小班制教学,挑选优秀的老师为其上课;每位学生至少有一个月的国外交流机会。强基班的学生,前三年专注专业课,高强度学完本科的课程,大四学习硕士课程,拿到本科毕业证后,直接进入博士一年级的课程。学校对强基班学生的考核极其严格,整个学习期间一共有三次考核。第一次是大二下学期,学院会根据学生绩点进行考核,不能达标的学生会被淘汰。通过此次考核的学生每人都将开始由各自的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学生可以跟着导师做科研。第二次考核是大三下學期,学生需要进行答辩,介绍科研成果,导师则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定。第三次考核在博士二年级。博士生导师对学生前两年的发展做出评价,评定其是否能拿到博士学位。
  关于是否报考“强基计划”的一些建议
  一、对“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完全不感兴趣的考生,不建议报考
  如上所述,招生专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热门专业,没有降分录取优惠,录取后不能转专业,而且多采用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这是“强基计划”的特点。因此,如果考生对相关专业完全不感兴趣,只是想着以“强基计划”为跳板,先录取了以后再想办法转入自己想读的其他专业,那就不要报考为好。这样不录取还好,如果录取了,被迫在自己不喜欢、不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学习、研究很多年,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痛苦,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莫大的浪费?
  二、日常成绩与目标院校层次不匹配者不建议报考
  “强基计划”主要以考生的高考成绩作为入围标准和综合成绩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果考生日常成绩距离目标院校普通批次投档线差距太大,则花心思去研究志愿和备考多半是在浪费时间。
  三、不擅长应对校测的考生谨慎报考
  绝大部分考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都用来学习和研究高考内容和题目,对超纲内容和非高考题型的解答能力非常有限。而如前所述,在“强基计划”综合成绩中,虽然校测在总成绩中只占15%,但对总成绩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对校测不熟悉的高分考生谨慎报考,依旧应该以高考为主,不建议在高考前花过多时间去备考“强基计划”。
  四、用9个小测试题判断自己是否适合报考“强基计划”
  如果通过前文的介绍,你依然对“强基计划”有一定的兴趣,但对自己到底该不该、要不要报考“强基计划”还拿不定主意,那么请静下心来,回答好以下9 个问题,你或许能找到答案!
  请用“是”或“否”回答以下问题:
  1. 你是否是一位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的爱国青年,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远大志向,有肩负起时代重任的坚定信念,有成为关键领域学者、专家或领军人物的强烈愿望?   2. 你是否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领域有大致设想,有进入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打算?
  3. 你是否在高中阶段对某些特定科目有强烈兴趣或一定天赋,特别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方向上,呈现出拔尖素质、突出才能和过人特质?
  4. 你是否对未知保持着盎然的好奇心和探求动力,能够在做好基础学习的前提下,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乐于投身科学前沿领域?
  5. 你是否准备好了面对填报志愿阶段的纠结与困境,在需要面对志愿批次、学校、专业选择的难题时,还要决定参加“强基计划”校测,奔赴异地去争取几分之一的机会?
  6. 你是否愿意在同一所大学接受8 年左右的培养,认同其历史传统、文化底蕴与独特气质?(“强基计划”大概率要求在所报考学校完成本科、硕士、博士学业,虽然期间也有海外联合培养的机会)
  7. 你是否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坚定的学习态度和较强的抗压能力,在遇到学习、科研方面的困难和挑战时,能够积极调整心态、理性思考问题、乐观面对挫折?
  8. 你是否认同“强基计划”严格的淘汰机制,在“强基计划”特定维度的考核中,如果与其他同学相比处于劣势或达不到继续培养要求,能接受退出“强基计划”,并顺利完成普通专业的学习?
  9. 你是否愿意未来长期在祖国需要的领域奉献青春和热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把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为民造福?
  在以上9个问题中,若答案全部为“是”,那么强烈建议你一定要选择报考“强基计划”;若答案为7 至8 个“是”,那么建议你慎重考虑,进一步了解“强基计划”;若答案为7 个“是”以下,那么建议你安心准备高考,选择其他批次、其他类型报考。
  “强基计划”报考指南
  一、报考流程
  二、报考平台
  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公布及报名统一设置在阳光高考网特殊招生报名平台。
  备注:2020 年“ 强基计划”高校均限报一所。
  三、招生计划
  2020年“强基计划”总招生计划在6100人左右,除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其他院校招生计划为30人到210人不等。具体招生计划以各校在阳光高考网上的“强基计划”报名系统公布的为准。
  说明:考生在报名系统只能看到院校在本省(区、市)的投放计划,显示还匹配了考生的文理科或选科条件。由于“强基计划”的招生计划是分省投放的,如果考生在某校的报名系统中看到“无符合条件的招生计划”字样,则表示该校在考生所在省(区、市)没有招生计划,或者有招生计划,但对应考生本人的科类(文科、理科、选科)没有招生计划,考生不能报名。
  “强基计划”部分专业简介
  2020年,各试点院校的“强基计划”主要开放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哲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部分院校还开放了信息与计算科学、基础医学、理论与应用力学、工程力学、核工程与核技术等专业。考生可在报名系统里查看可填报专业。以下是对其中部分专业的简介。
  一、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数学家弗朗西斯· 哥尔登指出,数学是文明的核心,如果能用数学方法表达语言,是最容易被外星人接受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也曾说过,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
  在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引用了这样一段材料:基础数学是一门对天赋要求极高的学科,它的高度抽象性让不具备这种天赋的人望而生畏。在某種意义上可以说,是数学选择了它的追随者,而非相反。加之数学是一门完全依赖人自身最纯粹的大脑机能进行探索的学科,这使得一流的数学研究介乎学问和艺术创造之间,总是在“灵感乍现”的时刻产生突破。因此,数学家实际上是一个极其冒险的职业,其成就几乎完全仰仗天赋和灵感的偶然眷顾。另一方面,对具有数学才能的人来说,现代社会充满了机会的诱惑,金融、计算机、互联网,都是比数学研究更赚钱的行业。
  上述介绍,也很适合对数学感兴趣的考生们了解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大学里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涵盖了基础数学与应用数学两个方面的内容。基础数学研究的是数学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发展规律,是非常纯粹的理论。应用数学就是由大量的实际问题引发的数学研究,它经常会和图像处理、数据挖掘、神经网络等实用性较强的方向结合,用以解决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与科学技术中碰到的问题。
  因此,这个专业既适合那些本身就喜欢数学,愿意从事与数学相关的工作的同学,也适合那些喜欢数学,但对未来还没有清晰规划,不知道自己要往哪个方向发展的同学。对于第二类同学,四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习给他们打下的坚实基础,足以保证他们在有需要时能够平滑地进行变道。
  本专业的主干课程一般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代数和几何基础、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概率论、偏微分方程、数理统计、泛函分析、抽象代数、拓扑学、微分几何、运筹学、数论基础、数值分析、应用回归分析、数值模拟基础等。
  有志报考数学与应用数学的考生,数学知识要足够扎实,要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对数学思想方法理解透彻,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原名是“计算数学专业”,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传统的计算数学主要致力于工程问题的数学建模与计算,即通过数学建模,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机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其基础计算理论的发展使计算数学进入现代化阶段,信息与计算紧密结合在一起,携手互通造就了信息与计算科学这门学科。   如今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已发展成为将数学与计算机信息处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专业。它主要是运用计算数学的方法,借助信息技术解决各种数学问题。虽然已经涉及如人工智能算法中的各类问题的优化求解,但信息与计算科学的核心依然是提出和研究求解各种数学问题的高效而稳定的算法。
  特别提醒: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常被考生和家长误认为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近。事实上,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理学门类下数学类的一个专业。该专业对于数学能力要求很高,可以认为是应用数学在信息领域的一个分支。这个专业的学习即使是偏向计算机科学方向的,也不涉及计算机硬件内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工学门类下计算机类的一个专业。该专业是一门以计算机及其相关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包括对计算机硬件、软件及互联网相关技术等的研究。
  三、物理学专业
  物理学是探究物质结构和运动的基本规律的前沿学科,是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很少有哪个学科的研究领域,在时间和空间的尺度上像物理学科这样宽广:小到原子、夸克、中微子,大到星系和宇宙,短至阿秒,长至百万亿年。
  当然,即使是重点院校的物理学专业,其在本科阶段也只能定位为“厚基础、宽口径”,以培养物理学优秀科研后备人才为目标。因此,该专业本科阶段学习的课程主要包括五门普通物理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和四大力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还有固体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和一些工具课程(如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编程等)。
  需要说明的是,到了大学阶段,物理学已经完全离不开数学手段的支持。因为物理学研究强调精确定量和数学建模,这就需要数学方法和物理思维的紧密结合。因此物理学本科阶段的课程会有不少的数学类课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不少院校在招生简章上明确规定物理学类专业在录取时对数学单科成绩的要求。
  粗看上去大学物理和高中物理没有太大的区别,还是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那些东西。真正学习之后才发现,加入了高数,应用了微积分这个数学工具的大学物理和高中的物理有着巨大的差别。如果想着还用高中的解题套路来学习物理,那一定是学不好的。
  四、化学专业
  北京大学前校长周其凤说:“化学的最迷人之处,是它在长期的实践中开阔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提供了资源开发的依据,赋予人类以非凡的创造和合成化合物的能力。”人类依靠化学,不仅能够改造原有的化学物质,而且可以创造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化学物质,制造出新材料、新能源,从而解决人类自身不断增长的吃、穿、住、行方面的需求。
  化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四门专业基础课。这四门课被称为“四大化学”,是所有化学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到了高年级,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结合学校的资源,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专业方向课程群中选修某个方向的高级课程。
  单看名称,上述课程与高中的学习内容似乎差不太多,但实质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里的化学的重点已不再是高中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化学系的学生需要学习量子物理、热力学,课程涉及各种不确定性、能量,碰到的物理方程可能比化学方程式还要多,有些计算甚至需要用到积分。
  五、生物科学专业
  生物科学简称生物学,主要研究生物的结构、生理行为和生物起源、进化与遗传发育等。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生物都有自己的生长遗传规律和特征,生物科学的任务就是要探索自然的规律、揭示生命的本质和奥秘。
  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基本集中在四门课程上,即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发育学、生物化学。生物科学专业的培养方向因校而异,有的以基础研究为主,有的以生化为主,有的以植物为主,有的以微生物学为主,有的侧重于制糖、发酵,有的侧重于病理学、人体学等。
  六、历史学专业
  历史学是以人类过去的生活轨迹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主要研究人类发展演变的轨迹,通过分析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社会的文化生活,不同民族的发展轨迹以及先人所遗留下来的古籍、文献、历法、制度等,为今天的社会生活提供借鉴。
  历史学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但不局限于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导论、西方史学史、考古学通论、历史地理学、古代汉语、中外历史文化原典导读与选读、中国断代史等。
  大学里历史学的学习,不再有所谓的正确答案。学习者需要自己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善于利用各类图书资源和数据库资源,带着问题去寻找和研究史料,要研读各个史学家的作品、观点和方法论,要能一头扎进书堆,打下广泛、坚实、专业的历史知识基础,还要跳得出来,在各家各派的论述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看清历史,得出自己的分析和结论。
  七、哲学专业
  在日常用语中,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如“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如价值观、思想、行为)。而在学术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正如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写的那样: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思想。
  哲学专业的学习强调会通中西哲学,用哲学分析现实问题。它要求学生既熟读中西哲学经典,又具有反思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跨学科的理论眼光,不仅掌握哲学的理论和方法,而且具备深厚的文史素养,同时还对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法学具有相当深入的了解。
  哲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一般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哲学通论、中国哲学史、中国现代哲學、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美学、宗教学、普通心理学等。
  大量的阅读是学习哲学不可或缺的方法。阅读原著、评论、总论等各种哲学类书籍时,学生可先凭兴趣翻阅,然后由翻阅扩展为泛读,再然后是精读感兴趣的某类哲学著作和该哲学的哲学史,最后是全面系统地阅读各流派哲学著作和哲学史。
  与广泛的阅读相伴的是思考与批判。在课堂上,学生要紧跟老师的思路,总结自己的思考与体会;在课下,要积极找老师和同学请教问题,互相探讨,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复习已有知识、不断地否定自我、不断地重新肯定自我。
  此外,哲学专业对学生的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培养也很重视。
  八、汉语言文学专业(古文字学方向)
  古文字学是事关文化传承的‘绝学”和冷门学科,也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语言文字学、考古学、古文献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比如,古文字资料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工作需要依靠现代考古学;古文字的辨识和解读需要立足于对先秦语言文字发展历史和规律的整体认识,也就是古汉语知识和文字学基础;古文字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涉及古代文献学的理论和方法;古文字资料与传世文献的结合,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和前景。
  与一般学科相比,古文字学人才成长周期更长,培养难度也更大,目前处于研究力量不足、后备人才匮乏的状态。
其他文献
“985 工程”“211 工程”“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的院校,在大部分考生眼里,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大学。事实上,“四非”院校(即未能入选上述四类名单的院校)中,同样有颇为优质的院校。要寻找这些“四非”院校中的实力派,考生和家长可重点了解以下三类院校:  一、入选“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院校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是国家为支持中西部地方普通高校而研究制订的计划,实施周期
期刊
风雨飘摇,刻不容缓  高三的这一天,从第一节课开始,我便有些心神不宁。连绵的白云将晴天的阳光遮得很严实,让教室里的光线有些许阴暗。一声下课铃响,班长带着一张纸走上了讲台——三模的成绩出来了。  我不敢走到刚刚被班长贴上黑板的排名表跟前,即使我就坐在第三排过道旁的座位上,离它很近。我默默地看着呼拥而至的同学们努力将自己凑向那张薄薄的A4纸的热闹场景,很多同学的眼神里迸发出的喜悦光芒非常耀眼。我明白,
期刊
2020 年暑假,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以676 分的高考成绩报考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的新闻登上了热搜,引发了人们的争议,很多人都认为以这样的高分报考考古学这个冷门专业十分不值。的确,考古学所在的历史学类和炙手可热的经济学类、计算机类等专业类相比,就业面较窄,从业薪资也较低,除了一些对历史学抱有极大热情的学生,鲜有人会主动选择这类专业。但是,历史学也有它的魅力。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诉说着先人的事迹和思
期刊
在进入大学之前,我曾对大学生活有许多的憧憬。来到大学后,我却在参加社团的这一关遇到了难题。  我站在招新广场上,看着其他同学都在踊跃报名感兴趣的社团,而自己的内心却毫无冲动,因为我发现自己真的一无所长,甚至连自己对什么感兴趣都说不上来。直到我看见校报编辑部的招新简章时,仿佛心底那个沉寂已久的灵魂复苏了,它嚷嚷着:“就是这里!”在感到迷茫、找不到方向的时候,一个人的心之所向,就是最好的方向。于是我伸
期刊
人生充满了选择,我们总要在几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做一个“賭注式”的决断。你不能预料哪个选择会给你带来更好的人生,与其纠结不前,倒不如跟着内心向前走。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不管道路多么崎岖不平,只要走的方向正确,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我正是秉持这样的信念,开始走上考研这条路。  辞职备考,首战告负  每个大学生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毕业后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读研?当时,意气风发的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前者,
期刊
启程  结束了为期22 天的暑期工作,从家返回学校的前一天,我和父親告别,告诉他我要考研。  那刻,我毅然踏上考研的征程,内心有一丝激动与憧憬,但更多的是焦虑。早已做好人生规划的同学,在大三下学期就开始了紧张忙碌的复习,而我则在8 月底才决定考研,足足晚了半年时间。而且在开学之后,我们还有一个月的野外实习,根本没有时间复习,从8 月27 日到12 月26日考试,满打满算只有100 天的时间。如何利
期刊
林荫道上的梧桐黄了,打着旋儿落了,现在又已经绿了。我在学生会任职也已经满一年了。  时间真快,我马上就是要有学弟学妹的人了。  主席问我:“这一年感觉怎么样?”我想了想这一年的经历,说:“还好吧。虽然有过特别艰难的时候,但是走过去之后回头再看,似乎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所有的经历最终都化成大伙的如花笑靥,留下的都是最美好的回忆。  在这一年里,我曾无数次跟舍友抱怨过“学生会的事情多”“组织的效率低
期刊
传统的平行志愿填报采用的是“院校+专业”的模式,即考生可以填报若干个平行的院校志愿,在每个院校志愿下再选报若干个专业志愿。  新高考改革后的14 个省市采用的志愿模式有两种,一种是“院校专业组”模式,另一种是“专业+ 院校”模式。无论是哪种模式,其本质都是平行志愿。  ·小知识·  “院校专业组”&“专业+院校”  “院校专业组”:由院校根据不同专业(或专业类)的人才培养需要和选考科目要求设置,是
期刊
石油院校指行业管理时期隶属于石油系统的专业性高等院校,包括直接隶属于石油部的院校,如中国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原大庆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原西南石油学院)、长江大学(前身之一:江汉石油学院)、西安石油大学、常州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原抚顺石油学院)、重庆科技学院(前身之一: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等;也包括隶属于各油田的院校,如渤海石油职业学院、克拉玛
期刊
学习与兴趣之间的关系,是个大问题。没有兴趣的学习会是一种压力,一种无奈,一种折磨,会索然无味。有兴趣的学习,就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一种满足,一种充实。  我们当今的教育是缺少兴趣培养的,我们的家庭也是缺少兴趣培养的。你们成长的年代恰是国家教育大发展的年代,是家长们不惜一切代价投资孩子教育的年代,也是高考指挥棒指引教育大方向的年代。分、分、分,成了你们学习生活的全部。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优劣,就是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