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然之灵,由生存在自然环境中万千生物的生命而产生,它们充满灵性由自然而创造,正在等待人类发现、提炼、雕琢。而舞蹈之魂,除了其本身是由人體与心灵结合而成之外,它需要舞动、活跃起来的缘由。在当下的一些舞蹈作品当中,需要通过提炼自然中生命存在的形态并加以雕琢,为创作作品提供动力。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编导往往会将个人情感、生活经验、创作意图以及展开的想象,完全放置于作品中所塑造出来的形象上,构成一种与观者之间相互交流的方式。所以,能否找准形象并且成功地塑造形象成为舞蹈作品创作时的重中之重。因此,自然之灵归根到底是作品形象塑造的源泉,舞蹈的灵魂因自然之灵更加丰盈。
[关键词]生命之态;形象塑造;舞蹈语言;创作源泉
[中图分类号]J7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05-0083-02
一、作品形象塑造的灵感来源
自然中的生物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其实它们就处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当中。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艺术又来源于生活。所以,作为编导通常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对周围的事物及生物进行充分的观察,被称为是一种生活积累;往往在积累的过程当中,编导会突然间被某个正在经历或已经经历的现象所触动,引发创作的动力。目前,在舞蹈创作中“动物”情节已经越来越多地被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出来,但“动物”情节对于舞蹈作品创作的影响并不是刚刚兴起的一种方式,它源远流长,从芭蕾舞剧《天鹅湖》开始,其中以动物形态为主要人物形象,并且随着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后来,出现了舞蹈家杨丽萍编导及表演的一系列作品《孔雀》《孔雀公主》《雀之灵》;最后,还相继创作出当前比较受观众欢迎的作品《羚羊的外套》以及舞剧《朱鹮》等。以上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选择了以动物的形象作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并采取了出现在动物身上的姿态、行为,很好地为观者塑造出既生动又活泼的形象,最终使作品获得了成功。在以“动物”情节为中心的作品发展过程中,每个时间段的代表作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它们收获了内容上的革新、尝试新颖的创作手段。但是,这一切都离不开大自然在最初所缔造出来的动物生命特征,它们身上具有风格迥异且奇妙的灵性;作为自然之灵,赋予作品创作之初对人物形象塑造的灵感来源。
二、拟物舞蹈语言衬托下的形象塑造
在对舞蹈作品形象的塑造中,舞蹈语言是必备的条件。而对于动物的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就必须要相应地运用拟物舞蹈语言来进行修饰,为形象的塑造提供有利的条件。因此,在编创环节中,开发出恰当的拟物状态身体语言,才能使最终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以及艺术作品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成为一部颇具典型性的舞台作品。在开发拟物舞蹈语言之初,重点在于观察。通过对作品《雀之灵》《孔雀》的精彩演绎,观察与体验的重要性得以验证。在舞蹈家杨丽萍的经历中,她一直在进行积累,她走出村寨,体验生活;从小她就清楚应该为了生命需要和生活里面存在的感觉而舞。她说只要留意,舞蹈无处不在,就算是追逐野兽的动作,也是舞蹈。曾经她为了模仿孔雀的叫声,常常在孔雀的旁边待上几个小时,并且她还细心观察它们怎么走路、抖肩、落足,然后运用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舞蹈当中,完成对自然、对生命的一些情感的抒发。最终,向我们真实地传递出孔雀的灵动、婀娜、华丽与高贵,完成了独一无二的表演,令观者称赞不已。拟物舞蹈动作语言的开发,需要依靠丰富的被观察来的物质材料。但仅依靠观察来的事物组成舞蹈中的动作语言是不够的,那样就只停留在舞蹈起源说中的模仿,单一的模仿只适用在原始舞蹈形态当中。随着时代背景的推进与人类审美追求的提高,如果还是停滞不前,就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所以,对于作品中的舞蹈动作语言来说,如何更富有个性成为编导需要思考的问题。显然,现代或民族本身的元素、舞蹈本身所具有基本动作、基本风格与观察来的形态需要二者合一,表里如一。比如,傣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本体态——三道弯,能用来表现孔雀婀娜的舞姿;芭蕾足尖一次次地打地,表达羊蹄的律动等。可见,只要提炼并且总结出主要形象的特点,相应的舞蹈传统姿态便很容易被贯穿进来,从传统基本姿态向拟物动作语言转化的过程即实现了推陈出新,又成为对形象进行更为充分的塑造必不可缺的重要因素。
三、作品形象塑造的双重作用
(一)作品形象塑造的抒情作用
舞蹈艺术是一种抒情的艺术,它充满人的情感色彩,包含着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各种渴望。通常,动物的情感很难像人类的情感一样清晰可见,但并不是否认了动物本身也富有情感。所以,它需要加以想象,需要更为细致地去感受、去接触;编导会将自身主观的思想情感注入到作品中的形象上,这种情感的抒发需要真实,同时也需要观者的认同。形象的塑造需要考虑到该形象是否能够顺利地承载欲抒发出来的情感。优秀的形象能为作品达到抒情的效果,这种效果似乎在原始舞蹈形态中更加明显,动物自古以来就是陪伴在人类身边的伙伴,起初由于不经常性的接触,故产生了通过自娱与娱神两种形式来模仿其外表的舞蹈,在各种仪式上也都是对于狩猎时的禽兽外在形象的表现。此外,动物也被人们视为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图腾:它们在人们的眼中十分神圣,长期以来会拓展出大量象形的舞蹈动作。朝鲜族的图腾是鹤,故其舞蹈当中研发和设计了鹤步柳手、鹤舞等大量的与“鹤”相关的动作;后来,人类渐渐地开始近距离地观察与感触,逐渐探寻出动物之间与人类之间的情感存在相似之处。故开始向寓理于情,以情动人的方向发展。在作品《狼图腾》中,狼作为蒙古族的图腾,已经开始不完全地将重心放置于对狼形态的模仿之上,而是配合着绵长的蒙古长调表现草原苍狼的幽怨、孤独与固执,它们都是悲壮的勇士,颠覆了以往人们对于狼的本性贪婪残暴的肤浅认识;运用自己的肢体和情感舞动出狼顽强的生命力和团结的精神意志,其中狼的精神成为民族团结精神趋向,深深地影响着蒙古族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因其将人类的情感灌输到动物的身上,达到振奋人心的效果,实现了情感有所表达、使自然中的生命更富灵性。 (二)作品形象塑造的叙事作用
在作品形象塑造上,總能把一些与自然相融的情感呈现于舞台上,使编导的主观心灵在舞蹈作品中找到一种情感的归属。但除了可以抒发、寄托情感之外,还能在情感表达基础上得到升华、加入可发展的故事情节,使内容能够更加丰富。这样的作品虽然也是起源于自然中存在的动物形态,但由于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发展,可为作品增添不少新颖之处。例如,舞剧《朱鹮》表现了在近代社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中被称为吉祥之鸟的朱鹮,从农耕时代,与人类和谐共处,相伴相生再到栖息之地被占据的转变。一切从年轻樵夫拾起鹮仙的羽衣开始,通过没有隔阂的动作与几次眼神的交流,充分展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友善相伴的关系,但在经历了小朱鹮之死、鹮仙之死后,完全打破了纯粹的尊重与爱恋,当老年樵夫面对朱鹮标本时其神态更是扣人心弦。然而,在最后将结尾落在了朱鹮的重生上,前后产生了极大的对比。通过编导编排的故事情节发展的层次,更好地引发了人们对于现实的深思,更是警醒现实中缺少的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生态观念。作品的价值在于编导不仅赋予朱鹮情感,还将人类对于朱鹮情感的真实转变,以唯美的故事情节充分展现出来,以这样的方式,让观者更有所感悟,显示出作品形象塑造的叙事作用,形象的塑造就是为了使作品更具时代价值及意义,为人心浅薄的当下社会呼唤亲情及友善的人性、人与自然的尊重与平衡,产生极强的感染力。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列举证明,在具有“动物”情节的一系列舞蹈作品中,动物的形态可以作为作品中塑造形象的灵感来源,但是我们也不能只停留在对动物表面形态的观察研究上,动物也同人类一样,或许它们没有那么复杂的情感,但对于艺术作品的创作,可以加以想象,赋予其如同人类一般,具有喜怒哀乐、错综复杂的情感,进而,建立起观者与作品中情感共鸣的关系。这对形象的塑造、舞蹈动作语言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促使舞蹈编创者要进行大胆尝试以及创新,将动物情节的舞蹈作品,加以修饰,为凡间的精灵增添光芒,使每一个被塑造出来包含着主题思想情感、具有代表性的形态,能够被人直接感知,进而使作品最终呈现出来的故事情节及内容合理。
目前,由于对某种精神的发扬以及呼唤对生命的尊重,促使叙事越来越突显其在“动物”情节作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类,既然作为万物之灵之首,就应负万物之灵之责。自然中的生命充满灵性,它需要被发现、雕琢,更好地实现由自然之灵向舞蹈之魂的转变;进而,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更加充分的思想来源,使作品在创作中达到抒情与叙事并存。最终,创造出更具有“灵气”、更优秀的舞蹈作品。
[JY](指导教师:周宏)
[参 考 文 献]
[1]薛明倩.《生命之树》作品的拟物舞蹈语言对作品形象的塑造[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
[2] 李瑞 .论舞蹈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几种方式[J].大众文艺, 2011.
[3] 陈佳冀 .中国文学动物叙事的生发和建构——以新时期文学(1978—2008)为重点[D].上海大学,2011.
[关键词]生命之态;形象塑造;舞蹈语言;创作源泉
[中图分类号]J7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05-0083-02
一、作品形象塑造的灵感来源
自然中的生物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其实它们就处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当中。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艺术又来源于生活。所以,作为编导通常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对周围的事物及生物进行充分的观察,被称为是一种生活积累;往往在积累的过程当中,编导会突然间被某个正在经历或已经经历的现象所触动,引发创作的动力。目前,在舞蹈创作中“动物”情节已经越来越多地被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出来,但“动物”情节对于舞蹈作品创作的影响并不是刚刚兴起的一种方式,它源远流长,从芭蕾舞剧《天鹅湖》开始,其中以动物形态为主要人物形象,并且随着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后来,出现了舞蹈家杨丽萍编导及表演的一系列作品《孔雀》《孔雀公主》《雀之灵》;最后,还相继创作出当前比较受观众欢迎的作品《羚羊的外套》以及舞剧《朱鹮》等。以上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选择了以动物的形象作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并采取了出现在动物身上的姿态、行为,很好地为观者塑造出既生动又活泼的形象,最终使作品获得了成功。在以“动物”情节为中心的作品发展过程中,每个时间段的代表作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它们收获了内容上的革新、尝试新颖的创作手段。但是,这一切都离不开大自然在最初所缔造出来的动物生命特征,它们身上具有风格迥异且奇妙的灵性;作为自然之灵,赋予作品创作之初对人物形象塑造的灵感来源。
二、拟物舞蹈语言衬托下的形象塑造
在对舞蹈作品形象的塑造中,舞蹈语言是必备的条件。而对于动物的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就必须要相应地运用拟物舞蹈语言来进行修饰,为形象的塑造提供有利的条件。因此,在编创环节中,开发出恰当的拟物状态身体语言,才能使最终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以及艺术作品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成为一部颇具典型性的舞台作品。在开发拟物舞蹈语言之初,重点在于观察。通过对作品《雀之灵》《孔雀》的精彩演绎,观察与体验的重要性得以验证。在舞蹈家杨丽萍的经历中,她一直在进行积累,她走出村寨,体验生活;从小她就清楚应该为了生命需要和生活里面存在的感觉而舞。她说只要留意,舞蹈无处不在,就算是追逐野兽的动作,也是舞蹈。曾经她为了模仿孔雀的叫声,常常在孔雀的旁边待上几个小时,并且她还细心观察它们怎么走路、抖肩、落足,然后运用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舞蹈当中,完成对自然、对生命的一些情感的抒发。最终,向我们真实地传递出孔雀的灵动、婀娜、华丽与高贵,完成了独一无二的表演,令观者称赞不已。拟物舞蹈动作语言的开发,需要依靠丰富的被观察来的物质材料。但仅依靠观察来的事物组成舞蹈中的动作语言是不够的,那样就只停留在舞蹈起源说中的模仿,单一的模仿只适用在原始舞蹈形态当中。随着时代背景的推进与人类审美追求的提高,如果还是停滞不前,就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所以,对于作品中的舞蹈动作语言来说,如何更富有个性成为编导需要思考的问题。显然,现代或民族本身的元素、舞蹈本身所具有基本动作、基本风格与观察来的形态需要二者合一,表里如一。比如,傣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本体态——三道弯,能用来表现孔雀婀娜的舞姿;芭蕾足尖一次次地打地,表达羊蹄的律动等。可见,只要提炼并且总结出主要形象的特点,相应的舞蹈传统姿态便很容易被贯穿进来,从传统基本姿态向拟物动作语言转化的过程即实现了推陈出新,又成为对形象进行更为充分的塑造必不可缺的重要因素。
三、作品形象塑造的双重作用
(一)作品形象塑造的抒情作用
舞蹈艺术是一种抒情的艺术,它充满人的情感色彩,包含着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各种渴望。通常,动物的情感很难像人类的情感一样清晰可见,但并不是否认了动物本身也富有情感。所以,它需要加以想象,需要更为细致地去感受、去接触;编导会将自身主观的思想情感注入到作品中的形象上,这种情感的抒发需要真实,同时也需要观者的认同。形象的塑造需要考虑到该形象是否能够顺利地承载欲抒发出来的情感。优秀的形象能为作品达到抒情的效果,这种效果似乎在原始舞蹈形态中更加明显,动物自古以来就是陪伴在人类身边的伙伴,起初由于不经常性的接触,故产生了通过自娱与娱神两种形式来模仿其外表的舞蹈,在各种仪式上也都是对于狩猎时的禽兽外在形象的表现。此外,动物也被人们视为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图腾:它们在人们的眼中十分神圣,长期以来会拓展出大量象形的舞蹈动作。朝鲜族的图腾是鹤,故其舞蹈当中研发和设计了鹤步柳手、鹤舞等大量的与“鹤”相关的动作;后来,人类渐渐地开始近距离地观察与感触,逐渐探寻出动物之间与人类之间的情感存在相似之处。故开始向寓理于情,以情动人的方向发展。在作品《狼图腾》中,狼作为蒙古族的图腾,已经开始不完全地将重心放置于对狼形态的模仿之上,而是配合着绵长的蒙古长调表现草原苍狼的幽怨、孤独与固执,它们都是悲壮的勇士,颠覆了以往人们对于狼的本性贪婪残暴的肤浅认识;运用自己的肢体和情感舞动出狼顽强的生命力和团结的精神意志,其中狼的精神成为民族团结精神趋向,深深地影响着蒙古族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因其将人类的情感灌输到动物的身上,达到振奋人心的效果,实现了情感有所表达、使自然中的生命更富灵性。 (二)作品形象塑造的叙事作用
在作品形象塑造上,總能把一些与自然相融的情感呈现于舞台上,使编导的主观心灵在舞蹈作品中找到一种情感的归属。但除了可以抒发、寄托情感之外,还能在情感表达基础上得到升华、加入可发展的故事情节,使内容能够更加丰富。这样的作品虽然也是起源于自然中存在的动物形态,但由于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发展,可为作品增添不少新颖之处。例如,舞剧《朱鹮》表现了在近代社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中被称为吉祥之鸟的朱鹮,从农耕时代,与人类和谐共处,相伴相生再到栖息之地被占据的转变。一切从年轻樵夫拾起鹮仙的羽衣开始,通过没有隔阂的动作与几次眼神的交流,充分展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友善相伴的关系,但在经历了小朱鹮之死、鹮仙之死后,完全打破了纯粹的尊重与爱恋,当老年樵夫面对朱鹮标本时其神态更是扣人心弦。然而,在最后将结尾落在了朱鹮的重生上,前后产生了极大的对比。通过编导编排的故事情节发展的层次,更好地引发了人们对于现实的深思,更是警醒现实中缺少的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生态观念。作品的价值在于编导不仅赋予朱鹮情感,还将人类对于朱鹮情感的真实转变,以唯美的故事情节充分展现出来,以这样的方式,让观者更有所感悟,显示出作品形象塑造的叙事作用,形象的塑造就是为了使作品更具时代价值及意义,为人心浅薄的当下社会呼唤亲情及友善的人性、人与自然的尊重与平衡,产生极强的感染力。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列举证明,在具有“动物”情节的一系列舞蹈作品中,动物的形态可以作为作品中塑造形象的灵感来源,但是我们也不能只停留在对动物表面形态的观察研究上,动物也同人类一样,或许它们没有那么复杂的情感,但对于艺术作品的创作,可以加以想象,赋予其如同人类一般,具有喜怒哀乐、错综复杂的情感,进而,建立起观者与作品中情感共鸣的关系。这对形象的塑造、舞蹈动作语言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促使舞蹈编创者要进行大胆尝试以及创新,将动物情节的舞蹈作品,加以修饰,为凡间的精灵增添光芒,使每一个被塑造出来包含着主题思想情感、具有代表性的形态,能够被人直接感知,进而使作品最终呈现出来的故事情节及内容合理。
目前,由于对某种精神的发扬以及呼唤对生命的尊重,促使叙事越来越突显其在“动物”情节作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类,既然作为万物之灵之首,就应负万物之灵之责。自然中的生命充满灵性,它需要被发现、雕琢,更好地实现由自然之灵向舞蹈之魂的转变;进而,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更加充分的思想来源,使作品在创作中达到抒情与叙事并存。最终,创造出更具有“灵气”、更优秀的舞蹈作品。
[JY](指导教师:周宏)
[参 考 文 献]
[1]薛明倩.《生命之树》作品的拟物舞蹈语言对作品形象的塑造[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
[2] 李瑞 .论舞蹈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几种方式[J].大众文艺, 2011.
[3] 陈佳冀 .中国文学动物叙事的生发和建构——以新时期文学(1978—2008)为重点[D].上海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