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附红细胞立克次氏体病是由附红细胞立克次氏体寄生于猪红细胞表面,血浆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烧、贫血、黄疸为特征的疾病。由于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疾病的复杂程度加大,猪附红细胞体病也成为养猪生产中的突出问题,许多地区频繁发生,对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013年8月11日,该镇一养殖户饲养48头小猪先后发病,死7头,使用青霉素,链霉素,安痛定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前来求诊,现将诊治情况总结
如下。
1 流行病学
病猪和隐性感染猪是主要传染源,而耐过的猪亦可长期携带病原. 成为传染源。本病传播方式有接触性、血源性、垂直传播、媒介昆虫等,也可经伤口、手术器械、交配等方式传播。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发生于夏秋或雨水较多的季节,不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
2 临床症状
猪感染附红细胞体后,多呈隐性经过,当疾病、饲养管理不善等应激因素引起猪群抵抗力下降时暴发本病。潜伏期一般为6~10天。
2.1 母猪 呈急性或慢性经过。感染常见于临产母猪或分娩后3~4天。急性期母猪表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持续高热达42℃,贫血,黏膜苍白,乳房或外阴水肿可持续1~3天,产奶量下降。感染母猪可发生繁殖障碍,表现为早产、产弱仔和死胎。母猪的受胎率降低,不发情或发情期不规律。
2.2 仔猪 仔猪感染发病后症状明显,常呈急性经过,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急性期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和黄疸,其中小于5日龄的仔猪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和黄疸;4周龄猪则以贫血为主,偶尔可见黄疸。病猪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或废绝、反应迟钝、步态不稳、消化不良。高热达42℃,四肢特别是耳廓边缘发绀,耳廓边缘的浅至暗红色是其特征性症状。有的可见整个耳廓、尾及四肢末端明显发绀。当感染持续的时间较长或发生持续感染时,耳廓边缘甚至耳廓可能发生坏死。耐过仔猪往往生长不良而成僵猪,并可能再次发生感染。慢性附红细胞体病猪表现为消瘦、苍白,有的出现荨麻疹型或病斑型变态反应,一般在腹部皮下可见出血点。
2.3 育肥猪 感染后呈典型的溶血性黄疸,贫血症状较少见。
3 病理变化
剖检病变有黄疸和贫血,全身皮肤黏膜、脂肪和脏器显著黄染,常呈泛发性黄疸。全身肌肉色泽变淡,血液稀薄呈水样,凝固不良。全身淋巴结肿大,潮红、黄染、切面外翻,有液体渗出。胸腹腔及心包积液。肝脏肿大、质脆,细胞呈脂肪变性,呈土黄色或黄棕色。胆囊肿大,含有浓稠的胶冻样胆汁。脾肿大,质软而脆。肾肿大、苍白或呈土黄色,包膜下有出血斑。膀胱黏膜有少量出血点。肺肿胀,淤血水肿。心外膜和心冠脂肪出血黄染,有少量针尖大出血点,心肌苍白松软。软脑膜充血,脑实质松软,上有针尖大的细小出血点,脑室
积液。
4 诊断
4.1 临床诊断 根据临床上出现高热、贫血、黄疸,可视粘膜、皮肤苍白,被毛松乱,精神萎顿,嗜睡,不愿走动,食欲减退或废绝;耳发绀,臀部、腹下,阴户皮肤红斑,指压不褪色等可作初步诊断
4.2 血常规检查 红细胞偏低,均值300万/mm3血色素降低约52%;白细胞增高,均值为1.16万/mm3;单核细胞增高,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降低。
4.3 鲜血压片检查 采取病猪耳静脉鲜血1滴于载玻片上,用等量的生理盐水稀释混匀后,压盖玻片,置于1000倍暗视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发现,被寄生的红细胞边缘不整,呈齿轮状,菠萝状,星芒状等附红细胞立克次氏体,且不断翻流滚运动,游离在血浆中的附红细胞立克次氏体灵活自如,伸展,前后,左右旋转,上下运动。
4.4 血液涂片检查
4.5 细菌检查 采取无菌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没有发现任何致病细菌。
5 防治
(1)加强猪群的日常饲养管理,饲喂高营养的全价料,保持猪群的健康;保持猪舍良好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消除应激因素,特别是在本病的高发季节,应扑灭蜱、虱子、蚤、螫蝇等吸血昆虫,断绝其与动物接触。医疗器械要严格消毒. 猪只免疫接种做到一猪一针头。(2)加强环境卫生消毒。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做到定期带猪消毒. 定期驱虫,以提高猪体的抵抗力和控制本病的发生。(3)药物预防。可定期在饲料中添加预防量的土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金霉素、阿散酸,对本病有很好的预防效果。每吨饲料中添加金霉素48g或每升水中添加50mg,连续7天,可预防大猪群发生本病;分娩前给母猪注射土霉素(11mg/kg体重),可防止母猪发病;对仔猪可采用土霉素三针保健,即3日龄、7日龄和21日龄进行预防注射. 防止猪附红细胞体病发生。(4)血虫克欣0.05~0.1ml/kg体重,静脉注射或深部肌注。(5)泰灭净1000~2000克/吨+有机铁200克/吨,拌料,连用1周。或者同时用阿奇环素拌料,连用5天。
6 讨论
(1)附红细胞立克次氏体致病机理在于它吸附红细胞上后,能够改变红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辞膜凹陷和空洞,易于溶解和破裂,使红细胞数减少,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导致机体贫血,黄疸等。因此,在治疗时应添加抗贫血药,如维生素B12等。(2)坚持卫生和消毒制度,保持内外环境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可选用过氧乙酸等消毒药;定期灭虫驱虫,夏季用溴氰菊酯等药物杀灭蚊蝇等昆虫,驱除疥螨等寄生虫,消灭传播媒介。(3)防疫操作要安全卫生,对针头、针管、去势刀、打耳号器及手术器械要进行严格的灭菌消毒,减少人为因素造成本病的传播。
如下。
1 流行病学
病猪和隐性感染猪是主要传染源,而耐过的猪亦可长期携带病原. 成为传染源。本病传播方式有接触性、血源性、垂直传播、媒介昆虫等,也可经伤口、手术器械、交配等方式传播。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发生于夏秋或雨水较多的季节,不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
2 临床症状
猪感染附红细胞体后,多呈隐性经过,当疾病、饲养管理不善等应激因素引起猪群抵抗力下降时暴发本病。潜伏期一般为6~10天。
2.1 母猪 呈急性或慢性经过。感染常见于临产母猪或分娩后3~4天。急性期母猪表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持续高热达42℃,贫血,黏膜苍白,乳房或外阴水肿可持续1~3天,产奶量下降。感染母猪可发生繁殖障碍,表现为早产、产弱仔和死胎。母猪的受胎率降低,不发情或发情期不规律。
2.2 仔猪 仔猪感染发病后症状明显,常呈急性经过,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急性期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和黄疸,其中小于5日龄的仔猪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和黄疸;4周龄猪则以贫血为主,偶尔可见黄疸。病猪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或废绝、反应迟钝、步态不稳、消化不良。高热达42℃,四肢特别是耳廓边缘发绀,耳廓边缘的浅至暗红色是其特征性症状。有的可见整个耳廓、尾及四肢末端明显发绀。当感染持续的时间较长或发生持续感染时,耳廓边缘甚至耳廓可能发生坏死。耐过仔猪往往生长不良而成僵猪,并可能再次发生感染。慢性附红细胞体病猪表现为消瘦、苍白,有的出现荨麻疹型或病斑型变态反应,一般在腹部皮下可见出血点。
2.3 育肥猪 感染后呈典型的溶血性黄疸,贫血症状较少见。
3 病理变化
剖检病变有黄疸和贫血,全身皮肤黏膜、脂肪和脏器显著黄染,常呈泛发性黄疸。全身肌肉色泽变淡,血液稀薄呈水样,凝固不良。全身淋巴结肿大,潮红、黄染、切面外翻,有液体渗出。胸腹腔及心包积液。肝脏肿大、质脆,细胞呈脂肪变性,呈土黄色或黄棕色。胆囊肿大,含有浓稠的胶冻样胆汁。脾肿大,质软而脆。肾肿大、苍白或呈土黄色,包膜下有出血斑。膀胱黏膜有少量出血点。肺肿胀,淤血水肿。心外膜和心冠脂肪出血黄染,有少量针尖大出血点,心肌苍白松软。软脑膜充血,脑实质松软,上有针尖大的细小出血点,脑室
积液。
4 诊断
4.1 临床诊断 根据临床上出现高热、贫血、黄疸,可视粘膜、皮肤苍白,被毛松乱,精神萎顿,嗜睡,不愿走动,食欲减退或废绝;耳发绀,臀部、腹下,阴户皮肤红斑,指压不褪色等可作初步诊断
4.2 血常规检查 红细胞偏低,均值300万/mm3血色素降低约52%;白细胞增高,均值为1.16万/mm3;单核细胞增高,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降低。
4.3 鲜血压片检查 采取病猪耳静脉鲜血1滴于载玻片上,用等量的生理盐水稀释混匀后,压盖玻片,置于1000倍暗视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发现,被寄生的红细胞边缘不整,呈齿轮状,菠萝状,星芒状等附红细胞立克次氏体,且不断翻流滚运动,游离在血浆中的附红细胞立克次氏体灵活自如,伸展,前后,左右旋转,上下运动。
4.4 血液涂片检查
4.5 细菌检查 采取无菌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没有发现任何致病细菌。
5 防治
(1)加强猪群的日常饲养管理,饲喂高营养的全价料,保持猪群的健康;保持猪舍良好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消除应激因素,特别是在本病的高发季节,应扑灭蜱、虱子、蚤、螫蝇等吸血昆虫,断绝其与动物接触。医疗器械要严格消毒. 猪只免疫接种做到一猪一针头。(2)加强环境卫生消毒。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做到定期带猪消毒. 定期驱虫,以提高猪体的抵抗力和控制本病的发生。(3)药物预防。可定期在饲料中添加预防量的土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金霉素、阿散酸,对本病有很好的预防效果。每吨饲料中添加金霉素48g或每升水中添加50mg,连续7天,可预防大猪群发生本病;分娩前给母猪注射土霉素(11mg/kg体重),可防止母猪发病;对仔猪可采用土霉素三针保健,即3日龄、7日龄和21日龄进行预防注射. 防止猪附红细胞体病发生。(4)血虫克欣0.05~0.1ml/kg体重,静脉注射或深部肌注。(5)泰灭净1000~2000克/吨+有机铁200克/吨,拌料,连用1周。或者同时用阿奇环素拌料,连用5天。
6 讨论
(1)附红细胞立克次氏体致病机理在于它吸附红细胞上后,能够改变红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辞膜凹陷和空洞,易于溶解和破裂,使红细胞数减少,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导致机体贫血,黄疸等。因此,在治疗时应添加抗贫血药,如维生素B12等。(2)坚持卫生和消毒制度,保持内外环境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可选用过氧乙酸等消毒药;定期灭虫驱虫,夏季用溴氰菊酯等药物杀灭蚊蝇等昆虫,驱除疥螨等寄生虫,消灭传播媒介。(3)防疫操作要安全卫生,对针头、针管、去势刀、打耳号器及手术器械要进行严格的灭菌消毒,减少人为因素造成本病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