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语言中成长,心在文学中美化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1002333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学生本性纯洁,可塑性很强。教学《感谢那只手》时,作者把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不仅学会感恩,而且学会给予,努力做到:重视“对话”,把握教师的“中介”作用;利用情景,引导学生投入感情,进行个性化阅读。
  关键词: 《感谢那只手》 语言 文学
  很多年前我执教一堂公开课,课题叫《感谢那只手》,授课对象是店口一小五(4)班。《感谢那只手》是一篇十分感人的感恩、奉献文章,是通过小学女老师的“微不足道”的牵手,来宣扬要懂得感恩和要尽自己所能给予别人的主题。这一堂课触动了孩子的心灵,引发了我持续多年的思考。
  一、预设的困境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的非凡意义;懂得在生活中不仅要学会感恩,而且要学会给予。
  开始上课了,我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课文,提出两个思考问题:(1)谁要感谢那只手?感谢谁的手?这两个问题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难,几乎每个孩子都能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小道格拉斯为什么要感谢老师的手呢?大多数同学找到了课文中的句子:“她回想起来了,在放学后,她常常拉着他黏糊糊的小手,送这个孩子走一段。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着非凡的意义,他要感谢这只手。”接下来,我打算从“黏糊糊”这个词语入手,引发孩子议论,了解小道格拉斯生活的悲惨,从而表现老师的这双手对于他的非凡的意义。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懂得在生活中不仅要学会感恩,而且要学会给予,从而顺利实现第三个教学目标。
  二、意外的困境
  可是当我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和理解“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他要感谢这只手”中“老师这只手为小道格拉斯做了什么事情” 时,认识产生了偏差,我按照教案的思路,期望学生按照从浅到深的顺序来挖掘文本,等待学生回答:“放学时,女教师常常拉着他那黏糊糊的小手,送他走一段。”来为我引出下一环节。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大惊失措。孩子回答道:这只手给了小道格拉斯温暖和支持。这个回答脱离了我的整个教学设计,一句话把整堂课的主题,我们要通过学习再来弄懂的东西,一下子全挖掘了出来。那时,我一下子惊住了,只剩下一种想法:“怎么办?全文在他的一句话中理解完了,那我下面讲什么?”一惊之下,心已经乱了,脑中一片空白。
  三、意外的成功
  但我马上镇定了下来,表扬了这位学生,然后问问他:那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他回答说从“黏糊糊”这个词语看出来。然后,我们从“黏糊糊”入手,再次进入到文章中去。我问同学们:小道格拉斯的手为什么是“黏糊糊”的?难道是他贪玩弄脏的吗?从哪里可以看出?大家回答:“他家很穷,父亲常喝酒,母亲体弱多病,没工作,小道格拉斯破旧的衣服总脏兮兮的。”那么,我请大家想象一下,一个常喝酒的父亲是什么样子的?父亲“常”喝酒,是他喜欢喝吗?母亲呢?小道格拉斯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没人疼爱,没人关心。
  小道格拉斯在家里得不到父母的疼爱,在学校呢,可能还受到歧视,没有朋友,孤独可怜,他的内心该多么痛苦。可是,他每时每刻都那么不快乐吗?在放学后,他的老师会拉着他的手,而且是常常毫不嫌弃地拉着他的手,送他一程,如果你就是小道格拉斯,此时,你的内心会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在我的引导下,终于深刻体会到:拉着小道格拉斯的那只手不是一只普通的手,对小道格拉斯来说,那就是一只上帝的手,一只天使的手,那只手给了他温暖,给了他关爱,给了他精神上莫大的支持,让他觉得生活还是美好的。
  从这个故事里,同学们明白了:我们要感谢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感谢我们的老师,感谢我们的朋友,感谢给我们帮助的每一个人。这堂课总算圆满结束了。
  四、课后的思考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学生本性纯洁,可塑性很大,在文学作品的审美实践中,作品中追求的真善美,势必影响着、塑造着学生的心灵,使之向真、向善和向美,使之美化与净化。
  学习这篇课文,我把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不仅要学会感恩,而且要学会给予。拿到一篇文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但是,如何挖掘得更深,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就是老师所要做的。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
  (一)重视“对话”,把握教师的“中介”作用。
  新课标主张“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文学欣赏过程,显然“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本文的时候,我重视对话的过程,做到让学生和作品对话,在课前已经让学生与文章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课堂教学开始的时候又安排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再次速读,是安排学生与文章展开第二次、第三次心灵对话,为了解主人公所处的环境和老师牵他手时的内心感受打下坚实的基础,女老师和小道格拉斯的形象就印在了学生的心里。
  可课堂上,我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学生猜测想象小道格拉斯家中情形和学校里的遭遇的时候,尊重学生的理解感悟。在师生对话这点上,我努力做到平等对话,要言不烦,引而不发。
  (二)利用情景,引导学生投入感情,进行个性化阅读。
  在学习《感谢那只手》的时候,我抓住“黏糊糊”这个词,从“一个皮肤棕黑色。又瘦又小,头发卷曲的孩子桌前”和“他家很穷,父亲常喝酒,母亲体弱多病,没工作,小道格拉斯破旧的衣服总脏兮兮的”这两句话入手,引导孩子想象小道格拉斯在如此不幸的家庭环境中是怎样生活的。父亲常喝酒,让孩子们想象一个常喝酒的父亲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马上就说出喝醉酒后的种种可能,可能发酒疯,可能会骂人、打人、摔东西。我又提出疑问,是父亲天生就是一个酒鬼,天生就爱喝酒吗?善良的孩子们马上就说出了父亲其实喝的是闷酒,因为他家很穷,生活有种种不幸,他借酒消愁,可是愁更愁。然后我又让孩子们想象一下一个体弱多病、没工作的母亲在家里会是怎样的。孩子们议论纷纷,猜测母亲可能卧床不起,连自己都照顾不了,更不用说照顾可怜的小道格拉斯了。此時,教室里孩子们七嘴八舌,可是眉头都紧锁,充满对可怜的小道格拉斯的同情,意识到他在这个家里丝毫得不到关心,得不到疼爱,得不到温暖。我赶紧趁热打铁,把孩子们的思绪拉到小道格拉斯的学校里,提出质疑:小道格拉斯在学校里又过得如何呢?大部分孩子找到了描写小道格拉斯外貌的那句话,知道他是个黑人,受到歧视,他们纷纷猜测,他可能没有朋友,一个人独来独往,孤零零的。文章讲到这里,孩子们其实都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忘记了小道格拉斯只是个文中的人物,他们为之难过,为之伤心,所以当读到放学,女老师会常常拉着他黏糊糊的小手,送这个孩子走一段的时候,孩子们分外地开心,设身处地想想当时小道格拉斯的内心感受,自然而然地明白为什么那只手对他有非凡的意义,所以下一个教学重点也顺利完成。
  朱自清在谈到文学欣赏的时候说:“这‘设身处地’是欣赏的重要的关键,也就是所谓‘感情投入’。”在这堂课中,我重视调动每个学生设身处地、全身心地投入感情。学生想人所想,急人所急,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也就都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欣赏效果自然非常明显。
  新课标开宗明义地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文学教育,显然要抓住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8-192.
  [2]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324-326.
其他文献
摘 要: 语文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课堂上出现频率最高的教学形式。营造课堂提问氛围,因势利导,及时反馈课堂生成信息,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高效课堂 提问艺术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探索知识奥秘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具有吸引力,能
要上好一堂课,互动是关键。教师能够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学生能够从老师那里得到一点想法,这都需要进行互动沟通。一位教师面对的是很多位学生,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在课堂教学中应扮演引领者的角色,只需对学生稍加点化,点到为止,从而让学生由点及面地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所以,在《生命的药方》的教学中,我渗透了让学生成为互动中的主角的理念,现就上课的情况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注重学生的差异性  在课堂教学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的费时现象较为常见,教育工作者通过多年努力总结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章就如何构建理想的小学语文课堂展开论述。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 构建方法 活动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必须结合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自然而适度地开展活动式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思维的惊奇与成功的愉悦中逐步提高创造性。要真正达到理想的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摘 要:重视语文课前的精心准备,是打造有效课堂的基础。文章提出,教师要在自身素养、授课教案上有准备,要让学生课前预习,还要认真研读教材,充分发挥文本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作用,以此打造小学语文有效课堂。  关键词: 课前精心准备 教师素养 授课教案 课前预习 研读教材  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多设计话题性、开放性等问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为
在信息技术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的今天,我们有必要从学科课程“整合”的高度,对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再认识。“整合”不能等同于不同事物的“拼合”,更不是“凑合”。学科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这种整合思想把各门学科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不是把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在另一门课程上,而是在考虑学科特点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