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立足于文本,结合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切实的提高,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关键词】教学反思 立足文本 有效教学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也是如此。教学工作中,我们常常听课、听讲座,但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而不实践,也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对教师而言,对一节课的得失的盘点和反思,能促生一些切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新的设想和新的尝试。
先说说《永远的歌声》一课,某教师的环节中设计是这样的:让学生自主读文,找出一句最能表达学生对老师感情的句子,引生品读后谈感受。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到这样一句“我说,我们老师好,样样好,天下第一好。”一句浅显的话,老师却再三让学生朗读,并深入引导学生品味这句话中学生对老师的爱。然后出示课文中学生为老师上山采药和捉鱼的句子,并标出重点词,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孩子为了帮老师采药不顾自身的安危的感人事件。
本课教学的思路是好的,重在体现文中学生对老师深深的爱,但老师对本课的内容把握不到位,教学的切入点没找对。首先,现在的教学是生本高效的语文课堂,提倡“能学不教”,就是在教学中,人人看得懂的东西,就是学生能学的,而涵义和形式的东西,才是要教的。“我说,我们老师好,样样好,天下第一好。”如此浅显的内容,本身句子没有深刻探究的价值,学生能自主品读,老师就无需过多地引导发掘。但也不是说这句话没有任何价值,如果教师能运用这句话引导学生抓住句中“样样好”这个词,通过联系上下文自读思考:“为什么‘我’会这样评价老师?”让学生体会到这位年轻漂亮、有知识、嗓音好,唱歌好的城里教师对于偏僻山乡的孩子们有着怎样独特的意义。抓住这个教学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后来,孩子们为了给老师采止咳的药,而可以不顾生命的安全。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文中师生的深厚感情,这样的情感不是老师教授的,而是学生通过品文由心而生的,这才体现了文本与学生的直接对话。同时,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品读文本,而不应该限制学生品读的内容和词句,过多的限制会扼杀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也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再说说《七律·长征》一课。课中教师设计了几个环节:(1)读课文找出能概括全文的一句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2)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和面对困难红军的态度。(3)体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其实老师在把握文本的脉络是理清了的,但可惜在引导学生思考品味第二个内容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品读: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什么困难?他们是怎么解决的?品读文章,说说诗中列举了哪些山哪些水?它们是怎样的?这些问题,使学生的学习着力点发生了偏离。实际上,诗句中并没有描写红军是怎样解决困难的,这让学生如何通过文本来品读和理解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出播放了巧渡金沙江和飞夺卢定桥的视频,,这与体会第三步无太大的关联,致使教学陷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无序局面。
我认为,教学中要重点体会第一环节的句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先体会红军远征的难时,教师抓住的切入点应是句中的“难、万水千山”这些词来入手,可以这样设问“1.结合你对长征历史的了解,说说长征的艰难吗?2.文中毛主席提到了哪些长征中的艰难险阻?”而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诗已很明显地体现了红军对长征的态度,老师应从“不怕、只等闲”入手,引导学生品读诗句“文中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红军不怕难,对困难等闲视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刻体会了长征的艰苦卓绝后,再体会诗中毛主席所表达的面对长征的乐观态度,这样的冲击才能使更深入的体会到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综合分析这两个课例,我认为,教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把握影响着教学环节的设计,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首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因为它决定着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也决定了课堂的效率。只有老师在教学前先明确‘教什么’和‘怎么教’,从大方面把握教材,找对教学的突破口,再进行教学环节和学习活动的设计。我们在一节课上要根据年段目标、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有取有舍,精心选择教学的着力点,才能上好一节课。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就已经成型,教师要领悟好教材找到“文眼”,适时、准确地引“线”,学生学习起来自然事半功倍。可见,教师要能准确找到教学的突破点,并准确地引导学生的思路,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在今后教学研究道路上,还有很多要学,要思考,要实践的。只有在学习中不断地反思,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立足于文本,结合好学生学情来设计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切实的提高,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参考文献】
【1】伍幼芬;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04)
【2】鄭玉忠.立足文本拓展资源有效解读——互联网时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05)
【3】黄志前.立足文本提高习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积累与运用文本知识【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1)
【关键词】教学反思 立足文本 有效教学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也是如此。教学工作中,我们常常听课、听讲座,但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而不实践,也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对教师而言,对一节课的得失的盘点和反思,能促生一些切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新的设想和新的尝试。
先说说《永远的歌声》一课,某教师的环节中设计是这样的:让学生自主读文,找出一句最能表达学生对老师感情的句子,引生品读后谈感受。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到这样一句“我说,我们老师好,样样好,天下第一好。”一句浅显的话,老师却再三让学生朗读,并深入引导学生品味这句话中学生对老师的爱。然后出示课文中学生为老师上山采药和捉鱼的句子,并标出重点词,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孩子为了帮老师采药不顾自身的安危的感人事件。
本课教学的思路是好的,重在体现文中学生对老师深深的爱,但老师对本课的内容把握不到位,教学的切入点没找对。首先,现在的教学是生本高效的语文课堂,提倡“能学不教”,就是在教学中,人人看得懂的东西,就是学生能学的,而涵义和形式的东西,才是要教的。“我说,我们老师好,样样好,天下第一好。”如此浅显的内容,本身句子没有深刻探究的价值,学生能自主品读,老师就无需过多地引导发掘。但也不是说这句话没有任何价值,如果教师能运用这句话引导学生抓住句中“样样好”这个词,通过联系上下文自读思考:“为什么‘我’会这样评价老师?”让学生体会到这位年轻漂亮、有知识、嗓音好,唱歌好的城里教师对于偏僻山乡的孩子们有着怎样独特的意义。抓住这个教学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后来,孩子们为了给老师采止咳的药,而可以不顾生命的安全。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文中师生的深厚感情,这样的情感不是老师教授的,而是学生通过品文由心而生的,这才体现了文本与学生的直接对话。同时,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品读文本,而不应该限制学生品读的内容和词句,过多的限制会扼杀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也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再说说《七律·长征》一课。课中教师设计了几个环节:(1)读课文找出能概括全文的一句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2)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和面对困难红军的态度。(3)体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其实老师在把握文本的脉络是理清了的,但可惜在引导学生思考品味第二个内容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品读: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什么困难?他们是怎么解决的?品读文章,说说诗中列举了哪些山哪些水?它们是怎样的?这些问题,使学生的学习着力点发生了偏离。实际上,诗句中并没有描写红军是怎样解决困难的,这让学生如何通过文本来品读和理解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出播放了巧渡金沙江和飞夺卢定桥的视频,,这与体会第三步无太大的关联,致使教学陷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无序局面。
我认为,教学中要重点体会第一环节的句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先体会红军远征的难时,教师抓住的切入点应是句中的“难、万水千山”这些词来入手,可以这样设问“1.结合你对长征历史的了解,说说长征的艰难吗?2.文中毛主席提到了哪些长征中的艰难险阻?”而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诗已很明显地体现了红军对长征的态度,老师应从“不怕、只等闲”入手,引导学生品读诗句“文中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红军不怕难,对困难等闲视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刻体会了长征的艰苦卓绝后,再体会诗中毛主席所表达的面对长征的乐观态度,这样的冲击才能使更深入的体会到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综合分析这两个课例,我认为,教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把握影响着教学环节的设计,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首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因为它决定着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也决定了课堂的效率。只有老师在教学前先明确‘教什么’和‘怎么教’,从大方面把握教材,找对教学的突破口,再进行教学环节和学习活动的设计。我们在一节课上要根据年段目标、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有取有舍,精心选择教学的着力点,才能上好一节课。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就已经成型,教师要领悟好教材找到“文眼”,适时、准确地引“线”,学生学习起来自然事半功倍。可见,教师要能准确找到教学的突破点,并准确地引导学生的思路,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在今后教学研究道路上,还有很多要学,要思考,要实践的。只有在学习中不断地反思,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立足于文本,结合好学生学情来设计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切实的提高,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参考文献】
【1】伍幼芬;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04)
【2】鄭玉忠.立足文本拓展资源有效解读——互联网时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05)
【3】黄志前.立足文本提高习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积累与运用文本知识【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