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必须加速推进。总书记一连50次使用“加快”的字眼来强调问题的迫切性。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最受关注的焦点。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年度例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我们将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刻不容缓”——总书记和总理不约而同都用到了这个词。
表面上看,2009年,中国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了8.7%的经济增长率。但是,金融危机也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问题更进一步凸显,而这些问题实质上都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密切相关。
这种滞后,这种传统发展方式存在的不协调、不平衡与不可持续,主要表现在内需、外需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高、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等。这些问题有些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些是源于中国的资源禀赋和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有些则是由于体制、机制不适应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引起的。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经济处在动荡和调整之中。对于中国的发展而言,既是被动,更是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
一方面,全球产能过剩加剧了国际竞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贸易摩擦大幅度增加。另外一方面,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技术的研发活动十分活跃,一批新兴产业加速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向中国转移的步伐加快。中国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应对国际经济环境新挑战的必要举措,也是抓住技术革命和产业转移新机遇的必然选择。
因此,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是未来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对处在西部内陆的四川而言,在交出灾后重建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漂亮答卷的同时,今年如何巩固回升、加快发展?
“综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四川近几年来在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客观上又为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难得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主动有为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解决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和增长后劲问题,使四川省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省委书记刘奇葆的话为我们找到了答案。
今天的四川正处于“爬坡上坎、蓄势突破”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期,重大工作推进处于攻坚期,积蓄的发展动能处于释放期,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处于奠基期。作为西部内陆省份,面临加快发展速度和提高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仍然是我们最大的问题,加快经济发展始终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全省工作总体取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做大经济总量。
同时,国际竞争加剧、传统产能过剩、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不允许我们再选择粗放的发展方式,必须在加快发展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加快发展,实现追赶,实现跨越,进而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针对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差异大、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三大问题,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三大机遇,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
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展支撑四川持续快速发展的新空间;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强自主创新,培育支撑四川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创造支撑四川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动力;要发展区域经济、推进区域合作,形成支撑四川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增长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刻不容缓!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四川刻不容缓!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最受关注的焦点。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年度例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我们将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刻不容缓”——总书记和总理不约而同都用到了这个词。
表面上看,2009年,中国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了8.7%的经济增长率。但是,金融危机也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问题更进一步凸显,而这些问题实质上都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密切相关。
这种滞后,这种传统发展方式存在的不协调、不平衡与不可持续,主要表现在内需、外需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高、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等。这些问题有些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些是源于中国的资源禀赋和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有些则是由于体制、机制不适应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引起的。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经济处在动荡和调整之中。对于中国的发展而言,既是被动,更是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
一方面,全球产能过剩加剧了国际竞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贸易摩擦大幅度增加。另外一方面,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技术的研发活动十分活跃,一批新兴产业加速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向中国转移的步伐加快。中国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应对国际经济环境新挑战的必要举措,也是抓住技术革命和产业转移新机遇的必然选择。
因此,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是未来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对处在西部内陆的四川而言,在交出灾后重建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漂亮答卷的同时,今年如何巩固回升、加快发展?
“综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四川近几年来在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客观上又为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难得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主动有为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解决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和增长后劲问题,使四川省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省委书记刘奇葆的话为我们找到了答案。
今天的四川正处于“爬坡上坎、蓄势突破”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期,重大工作推进处于攻坚期,积蓄的发展动能处于释放期,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处于奠基期。作为西部内陆省份,面临加快发展速度和提高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仍然是我们最大的问题,加快经济发展始终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全省工作总体取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做大经济总量。
同时,国际竞争加剧、传统产能过剩、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不允许我们再选择粗放的发展方式,必须在加快发展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加快发展,实现追赶,实现跨越,进而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针对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差异大、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三大问题,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三大机遇,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
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展支撑四川持续快速发展的新空间;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强自主创新,培育支撑四川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创造支撑四川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动力;要发展区域经济、推进区域合作,形成支撑四川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增长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刻不容缓!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四川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