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20日正值谷雨,农民从这时起就真正进入了农忙时节。中江县辑庆镇钟楼村十五组的冷济兴大爷早早来到育秧田,帮邻居们查看育秧情况。“大春生产需趁早。4月26日我们就要插秧了,比别的地方要提前20天,这样每亩能够增产300斤—500斤。”
75岁身板仍旧硬朗的冷大爷,是中江县的科技示范户。2014年,冷大爷创下了水稻亩产886.9公斤的德阳市单产纪录。
种粮能手的“生意经”
“儿子、媳妇都喊我不要种地了,我说现在暂时还没考虑‘退休’的事,今年还要种地。”冷大爷的一席话,把在场的人都逗笑了。
民以食为天。中央最关心的粮食、能源、金融三大经济安全,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國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牢守这一理念,今年的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依然把粮食生产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对四川来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粮食产能是前提和基础。“四川在粮食生产上不是去产能,而是保产能、优产能。”省农业厅粮油作物处处长刘代银介绍说,“作为西部唯一粮食主产省,全省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现在种粮全靠好政策。”文堂村八组53岁的种粮大户陈德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有146.6元,每亩发放的肥料折价110元、种子折价50元,还有政府购买服务的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值40元,总共有346.6元,我又专门拣别人撂荒的地来种,省了3万多元的土地流转承包费。这样我种的37亩玉米、10来亩水稻一年下来毛收入至少有7万元—8万元,除去人工等成本,净利润6万多元。”眼下陈德金正忙着申报家庭农场,“听说申报下来后,还有更多的优惠政策。”
陈德金的话从中江县农业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府干处得到佐证:“近年来,全县全面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年投入资金3亿元左右,有力调动了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2016年,中江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98.93万亩,比上年增加0.07万亩;总产量80.03万吨,比上年增加0.83万吨,持续保持粮食生产全省总量第二。
藏粮于技 创纪录
虽然天阴风大,48岁的陈云伟夫妇却在玉米地里干得起劲。种了10多年地的陈云伟可不简单,去年他创造了全省盆地夏玉米最高亩产819.06公斤的新纪录。这也让中江县继2014年创造四川丘陵区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后,2016年再创四川盆地夏玉米单产新纪录。“玉米种植采用增密控肥和套种技术并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实现了绿色化生产。”陈云伟说得头头是道。
“我省农业供给结构性矛盾很突出。因为养殖业和酿酒业发达,省内酿造、饲料用粮省外调入占一半。因此玉米供给严重不足,40%靠省外调入。”刘代银分析说,“粮食等大宗农产品要在优质专用上做文章,也就是做好提质增效,藏粮于技。”
“从2012年起,配合科技部实施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我们选择中江建立试验基地,进行川中丘区玉米高产高效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在合兴乡新建村,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袁继超介绍说,玉米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包括四项:高效宜机种植模式、全程机械化生产、节肥节水节药技术和优质高产高效轻简技术。
“比如合兴乡地理位置优越,光照充足,新建村又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生产优势。”袁继超解释说。目前,基地试验示范的主要模式有:蔬菜—春玉米(粒用和饲用)、食用菌—春玉米(粒用和饲用)和小麦(油菜)—夏玉米(粒用和饲用)等。“这样做,地不闲置,而且适合机器播种和收获。”袁继超说。
“我的10来亩地就在示范区,搞了套种,每年增加了3000元—4000元。”创了纪录的陈云伟还获得了实惠。
经过连续3年运作,基地实现了科研与示范目标,“第一是高效,第二是稳产,而且平均每亩节约200元—300元成本。产量也在500公斤左右,超过全县460多公斤的平均水平。”袁继超说。
“我们主要是在调优品种和调优品质上做文章。”县农业局总农艺师蒋维福说,通过建立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选择优质、高产和多抗品种推荐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
“关键是品种。”冷大爷指着地里的秧苗说,现在的水稻品种是川优6203、宜香优2115等优质品种,都是优质杂交稻,每亩地产量会增加5%—10%,收入当然就多了。2016年,经省农业厅、川农大、省农科院和市农业局的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现场验收,两个水稻示范片平均亩产684公斤,较全县平均亩产增104公斤,最高亩产784.48公斤,两个小麦示范片平均亩产508.6公斤,较全县平均亩产增176.4公斤,最高亩产529.31公斤,两个玉米示范片平均亩产648.78公斤,较全县平均亩产增193.78公斤。
藏粮于地 增效益
90后邓世浩熟练地演示无人机喷药过程。“以前一亩地人工喷药需要1.5小时,需要水30公斤。现在用无人机两分钟就轻松完成了,而且只需要1公斤水。”邓世浩说。邓世浩是中江县惠农粮食专业合作社的员工,合作社共有两台无人机。
“2013年底,看到中江县粮食生产这么好的发展前景,我和弟弟共同出资300多万元购买了各种农业机械,没想到获得政府补贴100多万元,从事粮食生产就更有信心了。”合作社负责人范昌建介绍说,2014年8月20日,惠农粮食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
“我们推广了机械化作业、秸秆还田、病虫害飞控专业指导和综合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同时还引进水稻套养‘甲鱼、虾、鸭’技术及观光农业的配套。”范昌建说,合作社的产品还进行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目前合作社有350户农民,流转、种植土地达1598.23亩,主要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观光农业为辅。2016年合作社总产量达1800吨,实现总产值480万元,社员户均实现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并取得绿色产品认证。“全县开展了以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生产综合能力为主要内容的高产高效创建活动。目前共建设小麦、油菜、玉米、水稻等粮油作物高产高效创建万亩示范区8个,示范面积8.9万亩,辐射带动全县粮食生产。”中江县农业局农技站站长李孝东介绍说,通过高产创建和提升耕地的内在质量,最终做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
从2003年—2014年,中江县10次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获得“四川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中江县的种植面积并不是全省最大的,种植条件也不是最好的。但近年来,中江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加,总产不断创新高,商品粮供应量稳中有增,这是非常难得的。”刘代银点评说,这为全省粮食生产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借鉴。
“清明要明,谷雨要淋。”采访结束时,雨也下起来了。对冷济兴、陈德金、陈云伟来说,种粮是一种职业,带着尊严;对袁继超、范昌建来说,种粮也是一个事业,能成就一个梦想。(责编:刘艳梅)
75岁身板仍旧硬朗的冷大爷,是中江县的科技示范户。2014年,冷大爷创下了水稻亩产886.9公斤的德阳市单产纪录。
种粮能手的“生意经”
“儿子、媳妇都喊我不要种地了,我说现在暂时还没考虑‘退休’的事,今年还要种地。”冷大爷的一席话,把在场的人都逗笑了。
民以食为天。中央最关心的粮食、能源、金融三大经济安全,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國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牢守这一理念,今年的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依然把粮食生产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对四川来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粮食产能是前提和基础。“四川在粮食生产上不是去产能,而是保产能、优产能。”省农业厅粮油作物处处长刘代银介绍说,“作为西部唯一粮食主产省,全省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现在种粮全靠好政策。”文堂村八组53岁的种粮大户陈德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有146.6元,每亩发放的肥料折价110元、种子折价50元,还有政府购买服务的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值40元,总共有346.6元,我又专门拣别人撂荒的地来种,省了3万多元的土地流转承包费。这样我种的37亩玉米、10来亩水稻一年下来毛收入至少有7万元—8万元,除去人工等成本,净利润6万多元。”眼下陈德金正忙着申报家庭农场,“听说申报下来后,还有更多的优惠政策。”
陈德金的话从中江县农业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府干处得到佐证:“近年来,全县全面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年投入资金3亿元左右,有力调动了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2016年,中江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98.93万亩,比上年增加0.07万亩;总产量80.03万吨,比上年增加0.83万吨,持续保持粮食生产全省总量第二。
藏粮于技 创纪录
虽然天阴风大,48岁的陈云伟夫妇却在玉米地里干得起劲。种了10多年地的陈云伟可不简单,去年他创造了全省盆地夏玉米最高亩产819.06公斤的新纪录。这也让中江县继2014年创造四川丘陵区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后,2016年再创四川盆地夏玉米单产新纪录。“玉米种植采用增密控肥和套种技术并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实现了绿色化生产。”陈云伟说得头头是道。
“我省农业供给结构性矛盾很突出。因为养殖业和酿酒业发达,省内酿造、饲料用粮省外调入占一半。因此玉米供给严重不足,40%靠省外调入。”刘代银分析说,“粮食等大宗农产品要在优质专用上做文章,也就是做好提质增效,藏粮于技。”
“从2012年起,配合科技部实施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我们选择中江建立试验基地,进行川中丘区玉米高产高效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在合兴乡新建村,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袁继超介绍说,玉米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包括四项:高效宜机种植模式、全程机械化生产、节肥节水节药技术和优质高产高效轻简技术。
“比如合兴乡地理位置优越,光照充足,新建村又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生产优势。”袁继超解释说。目前,基地试验示范的主要模式有:蔬菜—春玉米(粒用和饲用)、食用菌—春玉米(粒用和饲用)和小麦(油菜)—夏玉米(粒用和饲用)等。“这样做,地不闲置,而且适合机器播种和收获。”袁继超说。
“我的10来亩地就在示范区,搞了套种,每年增加了3000元—4000元。”创了纪录的陈云伟还获得了实惠。
经过连续3年运作,基地实现了科研与示范目标,“第一是高效,第二是稳产,而且平均每亩节约200元—300元成本。产量也在500公斤左右,超过全县460多公斤的平均水平。”袁继超说。
“我们主要是在调优品种和调优品质上做文章。”县农业局总农艺师蒋维福说,通过建立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选择优质、高产和多抗品种推荐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
“关键是品种。”冷大爷指着地里的秧苗说,现在的水稻品种是川优6203、宜香优2115等优质品种,都是优质杂交稻,每亩地产量会增加5%—10%,收入当然就多了。2016年,经省农业厅、川农大、省农科院和市农业局的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现场验收,两个水稻示范片平均亩产684公斤,较全县平均亩产增104公斤,最高亩产784.48公斤,两个小麦示范片平均亩产508.6公斤,较全县平均亩产增176.4公斤,最高亩产529.31公斤,两个玉米示范片平均亩产648.78公斤,较全县平均亩产增193.78公斤。
藏粮于地 增效益
90后邓世浩熟练地演示无人机喷药过程。“以前一亩地人工喷药需要1.5小时,需要水30公斤。现在用无人机两分钟就轻松完成了,而且只需要1公斤水。”邓世浩说。邓世浩是中江县惠农粮食专业合作社的员工,合作社共有两台无人机。
“2013年底,看到中江县粮食生产这么好的发展前景,我和弟弟共同出资300多万元购买了各种农业机械,没想到获得政府补贴100多万元,从事粮食生产就更有信心了。”合作社负责人范昌建介绍说,2014年8月20日,惠农粮食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
“我们推广了机械化作业、秸秆还田、病虫害飞控专业指导和综合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同时还引进水稻套养‘甲鱼、虾、鸭’技术及观光农业的配套。”范昌建说,合作社的产品还进行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目前合作社有350户农民,流转、种植土地达1598.23亩,主要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观光农业为辅。2016年合作社总产量达1800吨,实现总产值480万元,社员户均实现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并取得绿色产品认证。“全县开展了以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生产综合能力为主要内容的高产高效创建活动。目前共建设小麦、油菜、玉米、水稻等粮油作物高产高效创建万亩示范区8个,示范面积8.9万亩,辐射带动全县粮食生产。”中江县农业局农技站站长李孝东介绍说,通过高产创建和提升耕地的内在质量,最终做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
从2003年—2014年,中江县10次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获得“四川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中江县的种植面积并不是全省最大的,种植条件也不是最好的。但近年来,中江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加,总产不断创新高,商品粮供应量稳中有增,这是非常难得的。”刘代银点评说,这为全省粮食生产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借鉴。
“清明要明,谷雨要淋。”采访结束时,雨也下起来了。对冷济兴、陈德金、陈云伟来说,种粮是一种职业,带着尊严;对袁继超、范昌建来说,种粮也是一个事业,能成就一个梦想。(责编:刘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