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现代人十分注重学习各种知识,掌握多种技能,提高各种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却往往忽视社会主体——人的身体能力。良好的身体是我们迈向21世纪的必备条件,健身是全民性的而不只是部分人的事情。但是我国的全民健身活动却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全民健身活动发展不平衡,本文对我国全民健身活动发展不平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之策。
关键词: 全民健身发展不平衡对策
一、引言
目前我国的体育发展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此现象对我国的发展有不利的影响,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制约作用,也不能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全民健身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的身心健康,要求全国人民动起来,这样有利于经济、政治、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
二、当前全民健身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性
1.地区之间的不平衡。
由于中国是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国家,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部和沿海地区与城市,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员较多些;而在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民,甚至连什么是体育都不明白,更谈不上体育健身。
2.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群结构不平衡。
从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来看,在城市里能经常参加者多为“老、少”人群,即老年人和在校学生,而中青年则相对较少。我国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呈马鞍型,青少年与老年人群体育人口比例显著高于中年人群。有调查显示:体育人口比例最高的年龄段为71—75岁,占该年龄总数的46.1%,16—20岁的青少年占总数的31.8%,最低的年龄段为41—45岁,仅占该年龄段总数的6.7%。
3.参与体育活动层次的不平衡。
城市的高收人阶层和白领阶层(收入较多)参与体育娱乐活动的层次较高,保龄球、网球、高尔夫球等活动成为他们的时尚;而广大的低收入家庭人员,他们的体育活动多为在马路上跑跑步而已。根据不同职业人群中体育人口的多少排序为:工人、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科教文人员、农民。
4.体育设施的不平衡。
在城市,体育场馆等体育活动场地一般都具备,但是在广大农村,除了乡村小学有简易的篮球场等设施外,几乎没有任何体育设施。造成全民健身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经济发展现实水平和文化教育程度不平衡。
三、全民健身发展不平衡的几大原因
1.全民健身存在误区。
目前,我国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有:(1)老年人保健意识。大多数年轻人认为健身锻炼是中老年人的事,自己身体强壮,不面要锻炼。(2)药补意识。一些人认为锻不锻炼身体无所谓,只要进食补药就能健身。(3)非体育性的娱乐意识。一些人用打扑克、玩麻将来代替体育锻炼。(4)被动的欣赏意识。一些人自己不参加健身,只欣赏体育比赛,充当体育观众。(5)唯竞技意识。一些人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仅仅是为了参加某项比赛并取得名次。
影响人们参加健身锻炼的原因不仅有自身懒惰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外部原因所致,如:工作紧张、人际关系、场地器材、家务、抚养孩子等。我国各年龄阶段的人群对健身意识都存在观念上的问题,这是一种对社会、对人生缺乏责任的生活态度。健康非个人私事,它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兴盛的国家大事,由于缺少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和开展经验,群众健身活动在我国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城市有组织指导者、管理者,健身活动就开展得好些。
2.缺乏健身活动开展的场地、器材。
近几年来,国家为体育锻炼场地投资经费达百亿元,建了很多大型体育场馆,但这类大型的体育场馆多只用于进行竞技比赛,未能充分考虑一般百姓进行体育活动的需要,人们只是“旁观者”,不是“参与者”,因此造成体育比赛场地多,利用率低,而为大众提供体育健身活动的场地和器材太少,大大地阻碍了全民健身锻炼的发展。
四、改变全民健身活动发展不平衡的对策
1.抓住基础,培养全面合格人才。
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规模宏大,涉及十三亿人口的大计划,计划纲要指出:“青少年和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昌盛。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抓住了学校体育就等于抓住了全中国人的体能。”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思想指导下,采取的是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填鸭式、高分制的教育模式,与社会接触少,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知识面窄,而且身体素质较差,几乎没有终身体育意识,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需要。为此,我们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打破学校与社会的界限,开门办学,实现学校体育社会化,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展的体育新模式。
2.发挥学校体育组织管理人才的优势,推动全民健身的发展。
我国各类学校有体育教师近10万人,其中高等学校体育教师有2万多人,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训练经验,其中不乏事业心强、理论全面、训练水平高的有识之士,这是从事全民健身活动指导和管理的潜在人才资源。只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全民健身就一定会沿着健康向上的道路蓬勃发展。
3.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开展全民健身。
要使全民健身活动有计划、系统、持久地开展,除了尽可能多地开放现有公园、风景区等自然环境和城市现有的体育场地进行活动外,笔者认为,国家在城市规划建设时,可适当地考虑建设一些适合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场所,如:田径场、游泳馆、健身房等;在公园和自然风景区建设简易大众参与的设施,如:梅花桩、平衡桥、秋千等;在居民生活区建设休闲锻炼的场地,如:单杠、双杠、爬杠、各类球场等。
综上所述,全民健身活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全社会都要重视它,做到群策群力,从实际出发,全面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并将其推上新的高峰。在全民健身活动方面,我们必须正视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从而找出对策来解决这些不平衡,使我国的国民素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陈宁.全民健身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206.
[2]潘小非.全民健身活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促进协调发展的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2003,(29):2.
[3]高小爱.甘肃省残疾人体育活动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05,1,(1):49-52.
[4]李丹.四川农村体育现状思考[J]成都.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
关键词: 全民健身发展不平衡对策
一、引言
目前我国的体育发展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此现象对我国的发展有不利的影响,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制约作用,也不能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全民健身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的身心健康,要求全国人民动起来,这样有利于经济、政治、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
二、当前全民健身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性
1.地区之间的不平衡。
由于中国是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国家,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部和沿海地区与城市,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员较多些;而在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民,甚至连什么是体育都不明白,更谈不上体育健身。
2.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群结构不平衡。
从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来看,在城市里能经常参加者多为“老、少”人群,即老年人和在校学生,而中青年则相对较少。我国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呈马鞍型,青少年与老年人群体育人口比例显著高于中年人群。有调查显示:体育人口比例最高的年龄段为71—75岁,占该年龄总数的46.1%,16—20岁的青少年占总数的31.8%,最低的年龄段为41—45岁,仅占该年龄段总数的6.7%。
3.参与体育活动层次的不平衡。
城市的高收人阶层和白领阶层(收入较多)参与体育娱乐活动的层次较高,保龄球、网球、高尔夫球等活动成为他们的时尚;而广大的低收入家庭人员,他们的体育活动多为在马路上跑跑步而已。根据不同职业人群中体育人口的多少排序为:工人、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科教文人员、农民。
4.体育设施的不平衡。
在城市,体育场馆等体育活动场地一般都具备,但是在广大农村,除了乡村小学有简易的篮球场等设施外,几乎没有任何体育设施。造成全民健身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经济发展现实水平和文化教育程度不平衡。
三、全民健身发展不平衡的几大原因
1.全民健身存在误区。
目前,我国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有:(1)老年人保健意识。大多数年轻人认为健身锻炼是中老年人的事,自己身体强壮,不面要锻炼。(2)药补意识。一些人认为锻不锻炼身体无所谓,只要进食补药就能健身。(3)非体育性的娱乐意识。一些人用打扑克、玩麻将来代替体育锻炼。(4)被动的欣赏意识。一些人自己不参加健身,只欣赏体育比赛,充当体育观众。(5)唯竞技意识。一些人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仅仅是为了参加某项比赛并取得名次。
影响人们参加健身锻炼的原因不仅有自身懒惰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外部原因所致,如:工作紧张、人际关系、场地器材、家务、抚养孩子等。我国各年龄阶段的人群对健身意识都存在观念上的问题,这是一种对社会、对人生缺乏责任的生活态度。健康非个人私事,它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兴盛的国家大事,由于缺少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和开展经验,群众健身活动在我国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城市有组织指导者、管理者,健身活动就开展得好些。
2.缺乏健身活动开展的场地、器材。
近几年来,国家为体育锻炼场地投资经费达百亿元,建了很多大型体育场馆,但这类大型的体育场馆多只用于进行竞技比赛,未能充分考虑一般百姓进行体育活动的需要,人们只是“旁观者”,不是“参与者”,因此造成体育比赛场地多,利用率低,而为大众提供体育健身活动的场地和器材太少,大大地阻碍了全民健身锻炼的发展。
四、改变全民健身活动发展不平衡的对策
1.抓住基础,培养全面合格人才。
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规模宏大,涉及十三亿人口的大计划,计划纲要指出:“青少年和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昌盛。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抓住了学校体育就等于抓住了全中国人的体能。”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思想指导下,采取的是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填鸭式、高分制的教育模式,与社会接触少,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知识面窄,而且身体素质较差,几乎没有终身体育意识,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需要。为此,我们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打破学校与社会的界限,开门办学,实现学校体育社会化,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展的体育新模式。
2.发挥学校体育组织管理人才的优势,推动全民健身的发展。
我国各类学校有体育教师近10万人,其中高等学校体育教师有2万多人,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训练经验,其中不乏事业心强、理论全面、训练水平高的有识之士,这是从事全民健身活动指导和管理的潜在人才资源。只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全民健身就一定会沿着健康向上的道路蓬勃发展。
3.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开展全民健身。
要使全民健身活动有计划、系统、持久地开展,除了尽可能多地开放现有公园、风景区等自然环境和城市现有的体育场地进行活动外,笔者认为,国家在城市规划建设时,可适当地考虑建设一些适合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场所,如:田径场、游泳馆、健身房等;在公园和自然风景区建设简易大众参与的设施,如:梅花桩、平衡桥、秋千等;在居民生活区建设休闲锻炼的场地,如:单杠、双杠、爬杠、各类球场等。
综上所述,全民健身活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全社会都要重视它,做到群策群力,从实际出发,全面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并将其推上新的高峰。在全民健身活动方面,我们必须正视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从而找出对策来解决这些不平衡,使我国的国民素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陈宁.全民健身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206.
[2]潘小非.全民健身活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促进协调发展的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2003,(29):2.
[3]高小爱.甘肃省残疾人体育活动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05,1,(1):49-52.
[4]李丹.四川农村体育现状思考[J]成都.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