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因此,要善于创设数学生活问题情境,让小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体验生活、感知数学、主动获取新知。在学习体验活动中感受成功、感受快乐,进而促进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堂 数学 学习 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5-0167-01
一、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玩中学、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教与学要以“做”为中心。小学生的思维带有形象性,根据这一特点,因此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摆一摆、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的愉悦学习氛围中,充分感知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例如学生在认识《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先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案,激起学生喜爱这样的图形的情感,老师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再从学生所剪的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图形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最后让学生自己发现每个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且沿着折痕对折,上下、左右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看——剪——找——摸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感受,自主地探究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既理解了知识,又有效地提高了小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数学
学习的关键是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数学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经验背景、认知水平的差异。对问题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灵感,发挥自己的独特见解,更让自己的想法标新立异,从而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学生在合作中各抒己见,在合作中形成竞争,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在合作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小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
知识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与积累,归根结底学习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人民币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分工模擬“超市购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注意角色的变换,在活动中充分体验人民币的作用,以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的价值。再如教学《小数的认识》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的思想,课前可先让学生到家附近的小超市去调查各种小商品的价格,并做好记录。然后回到课堂与同学进行交流。这样的生活实践体验既会让学生印象深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又会使学生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体验。
四、在学习应用中体验数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并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例如:学习了《利息》一课之后,让学生为自己的压岁钱根据不同存储时间、不同存储方法合理进行设计储蓄方式,既做到利国利民,又能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又如: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可以设计这样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王老师新购买了一套房子,现要在一个长6米、宽4米、高3米的客厅墙壁四周、天花板进行粉刷,门窗面积16平方米,你能帮助王老师计算出应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如果每平方米费用8元,一共要支付多少元?又设计:如果要在地板铺上瓷砖,铺瓷砖的面积应该是多少平方米?接着又追问:现在有两种不同的瓷砖(①边长40厘米,每块售价50元;②边长60厘米,每块售价110元)。王老师要求设计美观大方?应该购买哪种瓷砖呢?为什么?这一连串鲜活的问题陆陆续续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跃跃欲试、兴趣盎然、积极探索,小组讨论十分激烈,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正是培养学生乐思、善思、善学的过程,使学生知识得到升华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好习惯,让小学生在应用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无处不在。真正领会了学习数学的真谛。
实践证明:立足课堂,注重小学生数学学习体验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探索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真正把握了数学教学的过程性、发展性目标,让学生真正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在体验中学习,学得快乐,学得轻松,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师》
[2]《小学数学教育》
【关键词】课堂 数学 学习 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5-0167-01
一、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玩中学、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教与学要以“做”为中心。小学生的思维带有形象性,根据这一特点,因此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摆一摆、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的愉悦学习氛围中,充分感知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例如学生在认识《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先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案,激起学生喜爱这样的图形的情感,老师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再从学生所剪的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图形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最后让学生自己发现每个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且沿着折痕对折,上下、左右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看——剪——找——摸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感受,自主地探究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既理解了知识,又有效地提高了小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数学
学习的关键是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数学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经验背景、认知水平的差异。对问题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灵感,发挥自己的独特见解,更让自己的想法标新立异,从而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学生在合作中各抒己见,在合作中形成竞争,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在合作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小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
知识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与积累,归根结底学习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人民币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分工模擬“超市购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注意角色的变换,在活动中充分体验人民币的作用,以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的价值。再如教学《小数的认识》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的思想,课前可先让学生到家附近的小超市去调查各种小商品的价格,并做好记录。然后回到课堂与同学进行交流。这样的生活实践体验既会让学生印象深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又会使学生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体验。
四、在学习应用中体验数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并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例如:学习了《利息》一课之后,让学生为自己的压岁钱根据不同存储时间、不同存储方法合理进行设计储蓄方式,既做到利国利民,又能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又如: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可以设计这样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王老师新购买了一套房子,现要在一个长6米、宽4米、高3米的客厅墙壁四周、天花板进行粉刷,门窗面积16平方米,你能帮助王老师计算出应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如果每平方米费用8元,一共要支付多少元?又设计:如果要在地板铺上瓷砖,铺瓷砖的面积应该是多少平方米?接着又追问:现在有两种不同的瓷砖(①边长40厘米,每块售价50元;②边长60厘米,每块售价110元)。王老师要求设计美观大方?应该购买哪种瓷砖呢?为什么?这一连串鲜活的问题陆陆续续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跃跃欲试、兴趣盎然、积极探索,小组讨论十分激烈,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正是培养学生乐思、善思、善学的过程,使学生知识得到升华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好习惯,让小学生在应用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无处不在。真正领会了学习数学的真谛。
实践证明:立足课堂,注重小学生数学学习体验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探索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真正把握了数学教学的过程性、发展性目标,让学生真正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在体验中学习,学得快乐,学得轻松,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师》
[2]《小学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