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盒里那些小时光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angmm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商场闲逛,在一处卖饰品的摊位见了几只做工精细的不锈钢饭盒挂件。不足两厘米长的饭盒不仅雕有花纹,还刻有“小时候一起带过的饭盒”字样。摊主见我有心把玩,摘下一只向我演示饭盒的别致,轻轻按动侧面一个米粒般大小的按钮,盒盖竟开了。真心喜欢,问了问价钱,四十一件,若实在诚心,可以便宜两块。因为嫌贵,思来想去终是没买。
  读小学时候,学校是在村子最南边的。说是最南边,其实,离我家也不过两百米距离。因为冬天雪大路滑,且大约孩子们都喜欢一群人凑在一起吃饭,贪图个热闹,所以,早上离家上学时,总会带上装好饭菜的饭盒,早早去到学校,抢占火炉上一个好的位子。冬天农村教室里大抵是没用暖气的,用烧柴的火炉取暖,红砖砌成一米高一米半长一砖宽的火炉,用黄沙做面。因为火炉顶部不同位置的温度各异,靠近炉口部位容易把饭热糊,靠近炉尾又常常不熱,所以,常有学生因为给饭盒抢位子发生争执。因了我家人喜欢起早,常常是我最先带饭盒到学校,于是优先占领几个好位子,等有其他同学向我开出“优厚”条件,比如分给我他们饭盒里的一块肉或者一半咸鸭蛋,我便心满意足地将位子转让给他们。
  那时候,大家还常常喜欢翻看别人的饭盒,看谁家又吃肉,谁又带了咸菜疙瘩。不只我们学生翻看,班主任兼语文数学社会实验课的老师也每天都会逐一翻看学生的饭盒,而今想来,实在是无聊。有一个同学每每都带一大块咸菜疙瘩,被我们叫了四年的老疙瘩。
  几年后,哥哥和我相继去了乡中学读书,因为路程远,就吃住在学校,饭盒便冷落了下来。有次五一放假,在田边一处小水坑里发现了一堆林蛙卵,想着历年村里的供销社都会征收蛙卵,一堆蛙卵能卖一块钱,便用塑料袋包回家,养在了旧时我用过的饭盒里。不承想,唯独那年供销社没有收蛙卵,眼看着一堆卵变成了一群小蝌蚪,小蝌蚪再渐渐长成大蝌蚪,饭盒已经是装不下了,便在一个午后将上百只蝌蚪放归了水塘里。要知道,养一群蝌蚪还真费心费神,因为不知道它们吃什么,便放些玉米面、碎米饭粒,甚至专程买了一桶饼干,碾碎了喂给它们。隔不到半日便再坐不住了,必要看看蝌蚪们是否有进食,是否有死掉的,水温是否合适,水质是否适当。总之,一个多月时间里,总有操不完的心,竟真真像一位父亲爱惜照看自己的孩子一样。
  再几年,从山西求学回家,发现家人用我的饭盒养起了蒜苗。小小的饭盒竟然密密实实地生了三十几株蒜苗,一尺多高,绿了一整个冬天。有天我说想吃蒜苗,祖母死活不让我动那饭盒,生生花了十几块钱坐车去乡里的集市上买了两块钱蒜苗回来。
  直到有一天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光阴荏苒,我那曾经用过的珍视过的东西以及那个年代特有的情怀突然就生了远了,然后不知从哪天起,再不见了踪影。聊以慰藉的是,那些饭盒里的小时光还历久弥新。
其他文献
走进血透室,一个中年男子正撕破喉咙在对护士发火:“你们电话通知我一点钟来做血透,可你们又把床位给了别人,什么意思?我那么远,晚了没车咋回家去?”  护士再三和颜悦色地向中年男子解释:“是一个危重病人需要抢救,床位只有那么多,你就宽容一下吧……”  中年男子叫老马,是一个退休的村官,在一个偏远山区的村里当了二十几年的村主任,三年前身体突然不舒服,腹痛腰腹痛,头晕,全身酸软无力,到乡卫生院检查,医生说
期刊
曾经,在封闭单一的环境中三点一线,我的生命中沒有风景,只是在别人造好的方便的水管里流过来,流过去,每天忙着克隆别人的人生,努力修剪着自己的边边角角,努力活成别人期望的样子。  在我热闹的生活调色板上,欢快和明丽一直欺骗着你的感官,孤独的主色调被隐藏在视角的留白处,俯身逆光时你偶尔能看到。只有当所有的光亮被黑暗掩埋,孤独才像瘾君子的触须,无法抑制地从骨髓里爬出来,在肢体和魂灵之间蔓延,在黑夜的空寂里
期刊
江南小巷。  湿湿滑滑的石板小路,瘦高的民居,粉墙黛瓦上积满了墨绿的苔藓,墙头上不时伸出一两枝石榴,翠绿的密叶间挂着猩红的花朵,与窗户上晾着的鲜艳内衣裤相映成趣。在江南,这或许是最常见的生活场景,然而对于我这个东北人来说,一切却都是那么新鲜。这样一个薄云遮日的寻常下午,走在这样的寻常巷陌,我的心中却充满了隐秘的喜悦和期待,仿佛自己成了陶渊明笔下的武陵人,这小巷就是帮我逃离红尘进入另一个世界的通道。
期刊
再次见到槿槿是一年之后的一个春光明媚的早上。那天,我帶着一身的露水和油菜花香快步迈进了江岭农家客栈:  “老板,来碗面条,我好饿啊!”客栈的柜台没有人,厅堂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上身趴在窗台上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  “大爷,老板呢?”因为我已经是第二次来,知道这位大爷是老板的亲戚,我问。  老人用手扇走忽蓝忽白缭绕在他面前的烟雾,冲着我笑了笑,又摇摇头,然后不紧不慢抽着他的旱烟。显然,老大爷没有听懂
期刊
我7岁时,全家人随父亲下放到了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今赤峰市)一个偏远荒僻的山村。  那个年代,无论城里还是乡下,食粮短缺是每家每户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每年秋收过后,便有三三两两的村民到田里挖鼠洞,以获取点粮食糊口。好玩好乐的我自然不会放过这么有趣的“游戏”,积极踊跃地加入到这支队伍当中。我们居住的这个村子水浇地很少,大部分是山坡地,较适合种一些谷物、豆类等耐干旱的作物,而这些当时恰恰属于“细粮”类,
期刊
泰丰于我,就好像地坛之于史铁生,地坛离他很近,泰丰离我很近。  从北京做完手术回来,泰丰是我唯一可以去的地方。化疗后的我,反应虽不像别人那样严重,但白细胞受到了严重损伤,打了两针长效生白针,血项离正常值还有一段距离,医生告诫我不准外出,尤其不能到人多的地方,非得出门的话一定得戴上口罩。家里实在憋不住了,照顾我的表姐说,戴上口罩吧,我带你出去走走,就这样,我来到了经开区新建的泰丰公园。从此,泰丰公园
期刊
三年前,一位朋友送我一盆君子兰。他说君子兰是名贵花,不好养,即使养不死,也很难开花。他的话我并没有放在心上,还像养其它花一样该浇水时浇水,该施肥时施肥,天冷了搬进室内,暖和了又搬到院子里。我精心伺候它两年多,虽长得还算茂盛,可就是不开花。一天去广场书市闲逛,无意中发现一本《君子兰莳养知识问答》,我如获至宝,赶紧买了下来。回家仔细品读后,才知道莳养君子兰有好多学问。  我便按照这本小册子的要求去管理
期刊
云南有着“植物王国”的美誉,西双版纳州“一树成林”的景致鲜为人知。而我的家乡就地处滇东乌蒙山西南麓地区,百年古树是每个村落的神韵和象征。曾经有过古树梦想的我,已离家多年,偶尔想起村里的古树也仅是支离碎片的记忆。可偏偏园林城市建设需要大树,我随之成了下村挖大树的领路人。  村里大舅听说要把老树连根带拔搬移进城,很少会发火的大舅,气得脸色发青,喝斥我的声音像惊雷般炸响:“你们有钱是吗?有钱也把我挖走。
期刊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16岁的孙子刘安受封淮南王。劉安生性好道,广邀方术之士以求长生不老之策。忽一日,有八公求见,个个眉须皓白。刘安不以为然。八公显术,即刻变成八个童子,角髻青丝,面若桃花。刘安大惊,忙躬身相迎,携手来到紫金山上,终日谈仙论道,终于炼成仙丹,服食后一起升天去了。盛放仙丹的器皿扔在院中,鸡狗舔啄后也随之升天——这便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典故的由来,紫金山也更名为八公山。  显然这是一
期刊
一九七九年农历八月十六,对我来说是个终生难忘的日子。  晚饭后,在媒人立青奶奶的引领下,我提着两包点心和2斤块糖,兜里装着60块钱,去和她见面。我戴着军帽,上身穿绿色军衣,下身穿的蓝裤子,我和她虽然只隔着一条胡同,吃着一口井的水,平时早起担水经常碰到一块,但订婚前很少说话。  那个晚上,一轮明月高高悬在空中,满天的星星像多情的女子向你眨着眼,蛐蛐在低吟,许多不知名的小虫在大街两旁的草丛里,悦耳动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