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二孩政策背景下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的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住院分娩的62 007例产妇的病历资料和术前小结,获取产妇基本信息及分娩方式,同时记录剖宫产指征。剖宫产指征分为母胎因素、瘢痕子宫(剖宫产史)、社会因素、产程异常、胎儿窘迫等16项,并计算年度剖宫产率和指征别剖宫产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指征别剖宫产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进而探讨各手术指征在影响剖宫产率方面的贡献比。
结果2013年至2016年,我院剖宫产率从45.2%(6 683/14 798)降至38.3%(6 546/17 104);社会因素、产程异常的指征别剖宫产率下降最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9.402和14.617,P值均<0.05)。产程异常的指征别剖宫产率下降最快,从14.7‰下降到0.9‰,平均每年下降48.0%(95%CI:-67.6%~-21.5%),其次为社会因素,从119.3‰下降到40.7‰,平均每年下降30.1%(95%CI:-31.3% ~-28.9%)。肌瘤术后的瘢痕子宫虽然基数较小,但指征别剖宫产率增速最快,从1.4‰增加到2.9‰,平均每年上升32.3%(95%CI:10.1%~60.9%);其次为产前发热,从6.6‰增加到16.4‰,平均每年增加27.4%(95%CI:11.0%~46.5%);瘢痕子宫(剖宫产史)的指征别剖宫产率从67.6‰增加到113.9‰,平均每年增加19.0%(95%CI:5.0%~34.6%)。社会因素和产程异常的剖宫产减少对降低剖宫产率影响最大,贡献比分别为144.2%和27.7%,而瘢痕子宫(剖宫产史)和产前发热对提高剖宫产率贡献比最大,分别为102.3%和18.9%。
结论二孩政策背景下,积极控制社会因素剖宫产和使用新产程可以降低剖宫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