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婚事乃喜事,喜事即婚事,这是古今中外的共识。然而在我国的土家族的婚嫁中,哭声却成为了主流。看似纷繁复杂的土家族婚嫁过程,却饱含了多少民族文化特有的气息。
关键词:以歌为媒;媒人;访亲;议婚;哭嫁
一、以歌为媒到访亲议亲
“改土归流”之前,土家族儿女的婚姻大事是自由的,也是自己作主的。土家族后生和姑娘到了十五六岁,便开始以山歌(即情歌)为媒,吐露情思,挑选伴侣。流传至今的不少山歌就反映了这种情况:“站在山巅唱山歌,歌儿落到对门窝,对门的妹子请开口,开口同唱一首歌。”①赶街、赶会乃至田间路旁的邂逅,都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良机,有歌为证:“姐儿住在燕子窝,天天挑水下大河。清水不挑挑浑水,平路不走爬上坡,为的路上会情歌。”②以歌联姻,在当时是普遍的习俗。
改土归流之后,汉人流官认为土家族男女对歌乃“以歌为媒”,实属伤风败俗之行,所以逐渐讲究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了,可是仍有以歌定情的。改土归流之后不久,就出现了媒人。情歌尽管唱,从唱情歌到办喜事的路却是很長很长的。说亲以前,先要访亲,即由男方的父母请一位与女方关系密切的人做“暗媒”,去把女方的庚帖(俗称“八字”)“偷”来。如果女方的“八字”与男方的“八字”不相克,男方的父母就会请出“明媒”来。平常所讲的媒人,就是“明媒”。媒人说亲,通常要到女方家里去三次。每次无论晴雨,都要带着雨伞去。即使女方就是邻居,也得撑着雨伞去。因为这雨伞叫“团圆伞”,象征亲事圆满。
“媒人第一次到女家去求亲,将带来的雨伞倒置于大门外,空手进屋去见女方父母。主人便问:‘今天喜走?’媒人说:‘贵府闺女某某人才美貌,聪明伶俐,被某家看中,专请我前来求亲,主人说:‘我家丫头年幼无知,且家境贫寒,不敢高攀。’表示没有拒绝。媒人第二次去求亲,将雨伞倒置于堂屋。主人把雨伞拿去再放置于大门外,示意好感。此时,媒人将男方的长处讲一番。俗说:‘求亲讲大话,接亲告艰难。’凡做媒者都是如此。媒人第三次去求亲,既要带雨伞,又要带一块猪肉去。女方主人若将媒人的伞拿进房内,则表示同意这门婚事。经过多次请求,女方的父母才松口说好,给提亲人招待酒饭,双方才商量‘认亲’(即订婚礼)的日期。媒人回到男方,一进大门,便向主人道喜:‘恭喜!恭喜!姻缘前世修,为你家相公求得某某府上千金!’主人高兴地说:‘难为你辛苦!’便杀鸡备酒,款待媒人。③
接下来就是订婚,订婚必须择双日,不可逢单日。土家族的习惯,订婚叫“认亲”。男方父母会同媒人,带着礼品,陪着未来的新郎,到女家去。一到女家,就放鞭炮,送礼品,拜祖先,随即由未来的女婿向未来的岳父、岳母磕头,还要到女方的叔伯家里去送礼品,放鞭炮并向女方叔伯磕头。当天,女家要备办酒席,宴请本家亲戚。未来的儿媳要向未来的公公、婆婆敬茶,磕头,公公、婆婆要给她送“茶礼”。当夜,男方在女家留宿。次日,男方才告辞。未来的新娘要送未来的新郎两双布鞋,都是自己亲手做的。
土家族盛行姑表婚,谚云:“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姑家女嫁舅家子,俗称“还骨种”。姑家女如不嫁舅家子,旧俗需在认亲前征得舅家同意,认亲后还要送“谢舅礼”。姨表婚在土家族中也是盛行的,但比姑表婚少多了。姑表婚连同姨表婚,俗称“尸扁担亲”“瓜藤亲”。④
土家族人的婚俗,平常拜年男方送去的是一只没有猪尾巴的猪腿,若是男方要求结婚那年,谓之“拜大年”,拜年送去的则是一只有尾巴的猪腿(俗称“猪肘子”)。女方父母和姑娘若同意结婚,这只带尾巴的猪腿就会全部收下,如果姑娘不同意结婚或者父母不同意嫁女,他们就将猪尾巴割下来,放在抬盒内,或用纸包好塞在打发的鞋子内。当男方父母收拾抬盒或看布鞋的样式时就会察觉,知其心意。以猪尾巴作为男方请求结婚,女方表示同意结婚与否的标志,虽属婚俗习惯,但在没有媒人说合的情况下,两“亲家”这样做,不伤情义,不失礼节,也是别有一番民族情趣的。今年男方提出结婚,女方不同意,明年男方要求结婚,拜年时,仍然要送一只带有猪尾巴的大猪腿,一直到女方同意结婚,收下猪尾巴为止。⑤
雨伞也好,猪尾巴也好,都显示了土家族人的机智、幽默以及对人的尊重。试想,你觉得圆满,我觉得不够圆满,何苦多费口舌呢,就训口雨伞倒着不就行了吗?你觉得火候已到,我觉得为时尚早,何苦细说缘由呢,就把那猪尾巴割下来不就行了吗?总之,此时无声胜有声。作为一个民族,土家族实在是把象征性手法与戏剧化情节糅合起来的大师。
二、哭嫁——哭不好、唱不好不是好新娘
婚期一经择定,待嫁的土家族姑娘就准备一试自己训练有素的哭唱技艺了。
哭嫁是许多民族都有的婚俗,可是土家族的哭嫁非同凡响。土家族的哭嫁,无论精度、难度和力度,都是任何其他民族比不上的。
土家族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就要学哭嫁。经过多年训练,多次观摩,到出嫁时动真格哭唱起来,就游刃有余了。哭嫁,起初每夜只哭唱一段,以后逐渐拉长时间。离婚期愈近,哭唱的时间就愈长。成婚前夕,整夜都哭唱。
哭嫁歌的内容,有哭母亲的,有哭姑婆的,有哭哥嫂的,有哭姊妹的……几乎应哭尽哭,直到哭诉嫁妆,哭骂媒人,哭上花轿。总之,经过至少数百年间数百万人的积累和锤炼,哭嫁的内容丰富而精彩。哭母亲是哭嫁的首要节目,内容是感念母亲对女儿的养育之恩,末了却是埋怨母亲把女儿嫁出去。比如:“我的妈呀我的娘,您为女儿办嫁妆。十天赶三场,一月赶九场。大路走成槽,小路跑起毛。鸡子刚开口,娘在路上走;麻雀进了林,娘在半路行;喜鹊进了窝,娘在半路摸。红红绿绿几抬盒,凑凑合合办得多嘞,我的妈呀我的娘!”⑥
哭母亲不止哭养育之恩,还要哭出嫁之苦。长歌可以当哭,长哭可以当歌。人生的际遇,总是忧中有喜,喜中有忧。土家族姑娘在喜的关口上,能在长辈的启示下看到忧的成分,这将使她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减少几分怯懦和天真,增添几分勇敢和老练。
女儿哭了母亲以后,母亲也要哭女儿。就音质、音色来说,母亲哭大多比不上哭母亲,可是,就语言艺术来说,却是哭母亲大多比不上母亲哭。比如有一段唱词:“我的好闺女儿呐!你到婆家要顺婆家的心嘞!你只能墙上加得土,雪上加不得霜嘞!亲生的爹娘不要紧,人家的父母脚下要小心嘞!人家大声讲,你要轻声应嘞!我的好闺女儿呐!金盆打水清又清,你十分性情要改九分嘞!铜盆打水黄又黄,你十分性情要改光嘞!我的好闺女儿呐!”⑦有些唱词把爹和娘都点到,这叫“哭爹娘”。爹是娘的陪衬,对他只要虚晃一下就可以了。哭过了爹娘,通常就是哭哥嫂。然后,姑婆、舅父、舅母、姨母、表姐、表妹等,都要哭到。⑧ 三、哭嫁的插曲——陪十姊妹和陪十兄弟
陪十姊妹和陪十兄弟,都是清江流域土家族——尤其是清江下游土家族的風俗,在其他地方的土家族中罕见。“哭十姊妹”是哭姊妹中最隆重、最精彩的部分。
出嫁的前夕,新娘的父母要请来与新娘亲密的未婚姑娘九人,与新娘同坐一席,叫做“陪十姊妹”。饭毕,哭唱《陪十姊妹歌》。如果新娘和另外一位姊妹擅长辞令,就得先致辞,后哭唱。哭唱《陪十姊妹歌》,通常有开台歌,要从九位姑娘中间推一位好歌手来唱,也可以由新娘自告奋勇来唱。
有一首开台歌,题为《石榴花开叶儿密》,词云:“石榴花开叶儿密,堂屋里扯起万字席。远路的客们上席坐,听我唱个开台歌。”⑨
陪十姊妹时所唱的歌,大半是抒发姊妹难舍难分之情的,小半是宽慰新娘或劝勉新娘的,诉说为人处世、人伦道德、姊妹情谊等。九个姊妹时而与出嫁姑娘“顺哭”,时而与出嫁姑娘“对哭”,时而又与出嫁姑娘“群哭”。在重男轻女的旧社会里,政权、神权、族权、夫权都是束缚妇女的粗大绳索,女子的身份地位受到封建宗法思想观念、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不能超越“雷池”半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观念,给广大妇女以极大的精神压力,使得多少有志妇女难以施展才干而被埋没在人间。因此“哭姊妹”一场是土家族“哭嫁”的重要场面。清代土家族文人田泰斗的《竹枝词》写道:“新梳高髻学簪花,娇泪盈盈洒碧纱。阿母今朝陪远客,当筵十个女儿家。”这就是描写土家族姑娘哭嫁中“哭十姊妹”的情景。
在男方那一边,也会从亲友、家族中,挑选九个与新郎同辈的、口词流利、能讲会说、能言善辩的表兄弟、亲族兄弟,一起陪同新郎坐席消夜;开怀饮酒,互相敬劝,各敬其意,各表其情,各尽其量。大家一道猜拳,行酒令,讲“四言八句”,唱山歌,对歌等,这就叫做“陪十兄弟”。十兄弟的中心人物是新郎,因此,其余九个兄弟都要配合默契,坐在一席,一致向新郎敬酒。目的是要把新郎灌得昏昏大醉,致使他在第二天清晨与新娘拜堂时无力下跪,以致到闹新房时没精打采,便于大家取笑他。可是,机智的新郎沉着应付,处处设防,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个个突破,一一击败。那些有勇无谋的表兄弟们在新郎的机动灵活的猜拳行令攻势之下,一个个败下阵来,一杯杯的“罚酒”下肚,弄得脸红耳赤,头晕目眩,全身发烧,甚至当场呕吐不止,晕倒在地,反而闹个洋相百出,真有“敬酒不吃吃罚酒”的意味。如果新郎不机警,一味盲目应付,那么很快便会醉倒。有的新郎在席上首先言谢,敬请各位兄弟谅解,举杯敬酒一次,然后各尽其量,互相劝菜饮酒,不敬不罚,尽兴而散。土家族清代文人田泰斗写道:“箫声隐隐烛辉煌,十个儿童巧样妆,绝妙风流各色艳,华筵都唤状元郎。”这就是土家族陪十兄弟的情景。
时过境迁,境过情迁,婚俗也与时俱迁。时至今日,与文中所讲的原模原样、原汁原味的婚俗已经不可多见了。
注释:
①彭万庭,屈定富.《三峡民间文学集粹》之二[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114.
②彭万庭,屈定富.《三峡民间文学集粹》之二[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131.
③田荆贵.中国土家族习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90.
④杨昌鑫.土家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72.
⑤陈廷亮,彭南均.土家族婚俗和婚礼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
⑥彭万庭,屈定富.《三峡民间文学集粹》之二[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162.
⑦彭万庭,屈定富.《三峡民间文学集粹》之二[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168.
⑧董珞.《巴风土韵》第七章第三节[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63.
⑨彭万庭,屈定富.《三峡民间文学集粹》之二[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162.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关键词:以歌为媒;媒人;访亲;议婚;哭嫁
一、以歌为媒到访亲议亲
“改土归流”之前,土家族儿女的婚姻大事是自由的,也是自己作主的。土家族后生和姑娘到了十五六岁,便开始以山歌(即情歌)为媒,吐露情思,挑选伴侣。流传至今的不少山歌就反映了这种情况:“站在山巅唱山歌,歌儿落到对门窝,对门的妹子请开口,开口同唱一首歌。”①赶街、赶会乃至田间路旁的邂逅,都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良机,有歌为证:“姐儿住在燕子窝,天天挑水下大河。清水不挑挑浑水,平路不走爬上坡,为的路上会情歌。”②以歌联姻,在当时是普遍的习俗。
改土归流之后,汉人流官认为土家族男女对歌乃“以歌为媒”,实属伤风败俗之行,所以逐渐讲究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了,可是仍有以歌定情的。改土归流之后不久,就出现了媒人。情歌尽管唱,从唱情歌到办喜事的路却是很長很长的。说亲以前,先要访亲,即由男方的父母请一位与女方关系密切的人做“暗媒”,去把女方的庚帖(俗称“八字”)“偷”来。如果女方的“八字”与男方的“八字”不相克,男方的父母就会请出“明媒”来。平常所讲的媒人,就是“明媒”。媒人说亲,通常要到女方家里去三次。每次无论晴雨,都要带着雨伞去。即使女方就是邻居,也得撑着雨伞去。因为这雨伞叫“团圆伞”,象征亲事圆满。
“媒人第一次到女家去求亲,将带来的雨伞倒置于大门外,空手进屋去见女方父母。主人便问:‘今天喜走?’媒人说:‘贵府闺女某某人才美貌,聪明伶俐,被某家看中,专请我前来求亲,主人说:‘我家丫头年幼无知,且家境贫寒,不敢高攀。’表示没有拒绝。媒人第二次去求亲,将雨伞倒置于堂屋。主人把雨伞拿去再放置于大门外,示意好感。此时,媒人将男方的长处讲一番。俗说:‘求亲讲大话,接亲告艰难。’凡做媒者都是如此。媒人第三次去求亲,既要带雨伞,又要带一块猪肉去。女方主人若将媒人的伞拿进房内,则表示同意这门婚事。经过多次请求,女方的父母才松口说好,给提亲人招待酒饭,双方才商量‘认亲’(即订婚礼)的日期。媒人回到男方,一进大门,便向主人道喜:‘恭喜!恭喜!姻缘前世修,为你家相公求得某某府上千金!’主人高兴地说:‘难为你辛苦!’便杀鸡备酒,款待媒人。③
接下来就是订婚,订婚必须择双日,不可逢单日。土家族的习惯,订婚叫“认亲”。男方父母会同媒人,带着礼品,陪着未来的新郎,到女家去。一到女家,就放鞭炮,送礼品,拜祖先,随即由未来的女婿向未来的岳父、岳母磕头,还要到女方的叔伯家里去送礼品,放鞭炮并向女方叔伯磕头。当天,女家要备办酒席,宴请本家亲戚。未来的儿媳要向未来的公公、婆婆敬茶,磕头,公公、婆婆要给她送“茶礼”。当夜,男方在女家留宿。次日,男方才告辞。未来的新娘要送未来的新郎两双布鞋,都是自己亲手做的。
土家族盛行姑表婚,谚云:“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姑家女嫁舅家子,俗称“还骨种”。姑家女如不嫁舅家子,旧俗需在认亲前征得舅家同意,认亲后还要送“谢舅礼”。姨表婚在土家族中也是盛行的,但比姑表婚少多了。姑表婚连同姨表婚,俗称“尸扁担亲”“瓜藤亲”。④
土家族人的婚俗,平常拜年男方送去的是一只没有猪尾巴的猪腿,若是男方要求结婚那年,谓之“拜大年”,拜年送去的则是一只有尾巴的猪腿(俗称“猪肘子”)。女方父母和姑娘若同意结婚,这只带尾巴的猪腿就会全部收下,如果姑娘不同意结婚或者父母不同意嫁女,他们就将猪尾巴割下来,放在抬盒内,或用纸包好塞在打发的鞋子内。当男方父母收拾抬盒或看布鞋的样式时就会察觉,知其心意。以猪尾巴作为男方请求结婚,女方表示同意结婚与否的标志,虽属婚俗习惯,但在没有媒人说合的情况下,两“亲家”这样做,不伤情义,不失礼节,也是别有一番民族情趣的。今年男方提出结婚,女方不同意,明年男方要求结婚,拜年时,仍然要送一只带有猪尾巴的大猪腿,一直到女方同意结婚,收下猪尾巴为止。⑤
雨伞也好,猪尾巴也好,都显示了土家族人的机智、幽默以及对人的尊重。试想,你觉得圆满,我觉得不够圆满,何苦多费口舌呢,就训口雨伞倒着不就行了吗?你觉得火候已到,我觉得为时尚早,何苦细说缘由呢,就把那猪尾巴割下来不就行了吗?总之,此时无声胜有声。作为一个民族,土家族实在是把象征性手法与戏剧化情节糅合起来的大师。
二、哭嫁——哭不好、唱不好不是好新娘
婚期一经择定,待嫁的土家族姑娘就准备一试自己训练有素的哭唱技艺了。
哭嫁是许多民族都有的婚俗,可是土家族的哭嫁非同凡响。土家族的哭嫁,无论精度、难度和力度,都是任何其他民族比不上的。
土家族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就要学哭嫁。经过多年训练,多次观摩,到出嫁时动真格哭唱起来,就游刃有余了。哭嫁,起初每夜只哭唱一段,以后逐渐拉长时间。离婚期愈近,哭唱的时间就愈长。成婚前夕,整夜都哭唱。
哭嫁歌的内容,有哭母亲的,有哭姑婆的,有哭哥嫂的,有哭姊妹的……几乎应哭尽哭,直到哭诉嫁妆,哭骂媒人,哭上花轿。总之,经过至少数百年间数百万人的积累和锤炼,哭嫁的内容丰富而精彩。哭母亲是哭嫁的首要节目,内容是感念母亲对女儿的养育之恩,末了却是埋怨母亲把女儿嫁出去。比如:“我的妈呀我的娘,您为女儿办嫁妆。十天赶三场,一月赶九场。大路走成槽,小路跑起毛。鸡子刚开口,娘在路上走;麻雀进了林,娘在半路行;喜鹊进了窝,娘在半路摸。红红绿绿几抬盒,凑凑合合办得多嘞,我的妈呀我的娘!”⑥
哭母亲不止哭养育之恩,还要哭出嫁之苦。长歌可以当哭,长哭可以当歌。人生的际遇,总是忧中有喜,喜中有忧。土家族姑娘在喜的关口上,能在长辈的启示下看到忧的成分,这将使她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减少几分怯懦和天真,增添几分勇敢和老练。
女儿哭了母亲以后,母亲也要哭女儿。就音质、音色来说,母亲哭大多比不上哭母亲,可是,就语言艺术来说,却是哭母亲大多比不上母亲哭。比如有一段唱词:“我的好闺女儿呐!你到婆家要顺婆家的心嘞!你只能墙上加得土,雪上加不得霜嘞!亲生的爹娘不要紧,人家的父母脚下要小心嘞!人家大声讲,你要轻声应嘞!我的好闺女儿呐!金盆打水清又清,你十分性情要改九分嘞!铜盆打水黄又黄,你十分性情要改光嘞!我的好闺女儿呐!”⑦有些唱词把爹和娘都点到,这叫“哭爹娘”。爹是娘的陪衬,对他只要虚晃一下就可以了。哭过了爹娘,通常就是哭哥嫂。然后,姑婆、舅父、舅母、姨母、表姐、表妹等,都要哭到。⑧ 三、哭嫁的插曲——陪十姊妹和陪十兄弟
陪十姊妹和陪十兄弟,都是清江流域土家族——尤其是清江下游土家族的風俗,在其他地方的土家族中罕见。“哭十姊妹”是哭姊妹中最隆重、最精彩的部分。
出嫁的前夕,新娘的父母要请来与新娘亲密的未婚姑娘九人,与新娘同坐一席,叫做“陪十姊妹”。饭毕,哭唱《陪十姊妹歌》。如果新娘和另外一位姊妹擅长辞令,就得先致辞,后哭唱。哭唱《陪十姊妹歌》,通常有开台歌,要从九位姑娘中间推一位好歌手来唱,也可以由新娘自告奋勇来唱。
有一首开台歌,题为《石榴花开叶儿密》,词云:“石榴花开叶儿密,堂屋里扯起万字席。远路的客们上席坐,听我唱个开台歌。”⑨
陪十姊妹时所唱的歌,大半是抒发姊妹难舍难分之情的,小半是宽慰新娘或劝勉新娘的,诉说为人处世、人伦道德、姊妹情谊等。九个姊妹时而与出嫁姑娘“顺哭”,时而与出嫁姑娘“对哭”,时而又与出嫁姑娘“群哭”。在重男轻女的旧社会里,政权、神权、族权、夫权都是束缚妇女的粗大绳索,女子的身份地位受到封建宗法思想观念、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不能超越“雷池”半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观念,给广大妇女以极大的精神压力,使得多少有志妇女难以施展才干而被埋没在人间。因此“哭姊妹”一场是土家族“哭嫁”的重要场面。清代土家族文人田泰斗的《竹枝词》写道:“新梳高髻学簪花,娇泪盈盈洒碧纱。阿母今朝陪远客,当筵十个女儿家。”这就是描写土家族姑娘哭嫁中“哭十姊妹”的情景。
在男方那一边,也会从亲友、家族中,挑选九个与新郎同辈的、口词流利、能讲会说、能言善辩的表兄弟、亲族兄弟,一起陪同新郎坐席消夜;开怀饮酒,互相敬劝,各敬其意,各表其情,各尽其量。大家一道猜拳,行酒令,讲“四言八句”,唱山歌,对歌等,这就叫做“陪十兄弟”。十兄弟的中心人物是新郎,因此,其余九个兄弟都要配合默契,坐在一席,一致向新郎敬酒。目的是要把新郎灌得昏昏大醉,致使他在第二天清晨与新娘拜堂时无力下跪,以致到闹新房时没精打采,便于大家取笑他。可是,机智的新郎沉着应付,处处设防,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个个突破,一一击败。那些有勇无谋的表兄弟们在新郎的机动灵活的猜拳行令攻势之下,一个个败下阵来,一杯杯的“罚酒”下肚,弄得脸红耳赤,头晕目眩,全身发烧,甚至当场呕吐不止,晕倒在地,反而闹个洋相百出,真有“敬酒不吃吃罚酒”的意味。如果新郎不机警,一味盲目应付,那么很快便会醉倒。有的新郎在席上首先言谢,敬请各位兄弟谅解,举杯敬酒一次,然后各尽其量,互相劝菜饮酒,不敬不罚,尽兴而散。土家族清代文人田泰斗写道:“箫声隐隐烛辉煌,十个儿童巧样妆,绝妙风流各色艳,华筵都唤状元郎。”这就是土家族陪十兄弟的情景。
时过境迁,境过情迁,婚俗也与时俱迁。时至今日,与文中所讲的原模原样、原汁原味的婚俗已经不可多见了。
注释:
①彭万庭,屈定富.《三峡民间文学集粹》之二[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114.
②彭万庭,屈定富.《三峡民间文学集粹》之二[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131.
③田荆贵.中国土家族习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90.
④杨昌鑫.土家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72.
⑤陈廷亮,彭南均.土家族婚俗和婚礼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
⑥彭万庭,屈定富.《三峡民间文学集粹》之二[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162.
⑦彭万庭,屈定富.《三峡民间文学集粹》之二[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168.
⑧董珞.《巴风土韵》第七章第三节[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63.
⑨彭万庭,屈定富.《三峡民间文学集粹》之二[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162.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