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校本科生课外活动管理的调查研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本科生课外活动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外活动的效果,直接影响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文章通过个案调查,分析江西省本科生课外活动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得出结论与建议,以期促进江西省高校本科生课外活动管理科学、规范,真正发挥管理育人、活动育人的功能。
  大学生课外活动是大学课堂教学以外的有益的教育形式,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大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对于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应当纳入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体系中。[1]为充分了解江西省高校本科生课外活动管理的现状,有必要对相关高校进行专题调查,分析问题,寻求对策,从而为江西省高校更好地开展课外活动管理工作出谋献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调查选取了江西省6所普通本科高校(含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和学院及民办高校)的部分教师(主要包括专兼职教师、班主任、从事学生工作的行政干部及其他行政干部)及在校全日制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1)调查问卷法。依据社会问卷设计要求,设计调查问卷,对江西省6所样本高校的相关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共发放问卷600份(教师和学生各300份),收回有效问卷582份(其中教师289份,学生293份),回收率97.00%。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再测法,于2012年3月和2012年12月用同样的问卷进行两次测试。两次测试的相关系数r=0.93。(2)访谈法:对专兼职教师、班主任、从事学生工作的行政干部及其他行政干部等代表进行访谈,收集本科生课外活动管理的感性材料。
  二、调查结果分析
  1.高校对于本科生课外活动管理的态度。通过对师生关于学校对大学生课外活动的态度的调查,我们发现一半高校“比较支持”,16.67%的高校“积极鼓励”,10.00%的高校对课外活动持“放任自流”的态度,而没有高校“不支持”课外活动。值得指出的是,民办院校相比较于公办院校更加支持课外活动。
  2.高校对于本科生课外活动的内容组织情况。我们主要通过分析样本高校本科生对于课外活动项目、场所的选择及参加课外活动的动机,结合其他问卷题目的调查和访谈,分析高校对于本科生课外活动内容的组织情况。
  (1)本科生课外活动项目的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本科生比较倾向于上网娱乐(24.46%)、体育运动(18.09%)、去图书馆看书(15.96%)、艺术活动(9.58%)、社会实践活动(9.58%)五种课外活动,而选择逛街、打牌、旅游和其他活动的学生所占比例很小。上网娱乐成为大部分学生的首选课外活动项目,一方面说明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泛化,另一方面反映了当今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的现象比较严重。逛街、打牌、旅游和其他活动较少作为学生的课外活动项目则反映了大学生课外活动整体而言是比较积极向上的。由于生理条件的差异,男女同学在参与课外活动的项目上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男生更趋向于体育运动,而女生更趋向于艺术活动。但在上网娱乐、去图书馆看书、社会实践活动、旅游等项目上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特征。
  (2)本科生课外活动场所的选择。本科生参加课外活动时,选择场地既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又受到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制约。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选择校内公共设施以外的校内自由活动场所(41.18%)和学校公共设施(38.24%),选择校外公共设施以外的校外自由活动场所的次之(14.71%),选择校外公共设施的最少(5.89%)。这表明学生还是比较倾向于在校内进行课外活动的,原因可能是在校生社会活动范围相对较小。选择学校公共设施的相对较少,可能说明学校课外活动公共设施条件较差,也可能说明学校公共设施的利用率不高。此外,根据访谈,目前学生走出校园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呈上升趋势,留在学校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则逐步减少。同时,选择校外进行课外活动的学生又比较倾向于非公共设施,这可能与目前大部分社会公共设施实施收费政策有关。
  (3)本科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动机。调查结果显示,本科生参加课外活动以消遣娱乐(28.85%)为首要目的,同时其目的指向呈多元化特征。这种多元化特征分别依次指向提高自身素质(26.92%)、增强体质(23.08%)、社交(15.38%)、减肥健美(1.92%)等目的。“消遣娱乐”作为本科生课外活动的首要动机,显示出本科生普遍将课外活动视为减轻学习和生活压力的重要途径。“提高自身素质”排在本科生课外活动动机的第二位,是大学生对课外活动育人功能本质的认同,它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另一方面从侧面说明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此外,我们不难发现,本科生参与课外活动的动机与课外活动项目和场所的选择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3.高校对于本科生课外活动管理的人员组织情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约58.33%的高校主要依靠班主任进行课外活动的管理,主要依靠院和校团委(学工处)进行课外活动管理的分别只占25%和16.67%。这说明高校课外活动管理主要停留在基层层面,而学校中层(院系党、团组织)和高层(校党、团委)的管理比较欠缺。与对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倾向类型的调查结果相似,我们发现选择跟朋友一起进行的小团体活动的学生比例居于首位,约占37.14%。在参与集体活动方面,学生更倾向于参与班集体活动,而非学校和院系组织的活动。这表明学校对于本科生课外活动的管理力度还是不够的,尤其是宏观层面的管理不到位,导致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放任自流的情况比较突出,参与中高层管理部门组织的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4.高校对于本科生课外活动管理的资金投入情况。通过对教师的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高校开展本科生课外活动的经费“勉强够用”,约占58.33%,“比较充足”的约占41.67%,没有高校开展本科生课外活动的经费处于“充足”状态。这说明高校对于开展课外活动的经费支持力度不够。
  5.高校对于本科生课外活动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通过师生对于学校图书馆、体育运动设施、艺术活动设施等课外活动主要基础设施的满意度的调查发现,师生对于体育运动设施条件比较认同(约50%的师生选择“一般”和“较好”),对艺术活动设施满意度较差(约33.33%的师生选择“较差”),对图书馆最为不满(约56.67%的师生选择“较差”)。这说明从整体上来说,样本高校对于课外活动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存在一定的分化,特别是对于图书馆的建设情况不尽如人意。   6.高校对于本科生课外活动管理政策支持情况。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是非常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约36.36%的高校有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文件和规章制度。但仍然有较多的学生不太乐意参加某些课外活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主要原因在于“兴趣爱好”(30%)和“惰性较大”(11.25%),但生活习惯与健康状况(10%)、生活圈内课外活动的氛围(10%)的比例也较大,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经费、学校奖励与支持力度、技术指导、基础设施状况对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积极性的影响并不大。可见,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当中,内部因素居于主导地位,外部因素影响力较弱,在学校层面上,只有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经费两个因素影响较大。这表明,学校对于课外活动的政策支持虽不能直接激励本科生课外活动的参与度,但仍有一定的影响和间接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针对调查分析的情况,江西高校在课外活动管理上应当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将课外活动管理纳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全局通盘考虑。各高校不能把课外活动简单定义为课堂教学以外的事情和学生自己的事情,而应当充分意识到其德育和智育的功能,特别是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高校应当树立整体的办学思想,将课外活动的管理纳入到学校整体育人工作当中。首先,高校必须明确本科生课外活动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社团在课外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使大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来自我管理课外活动。[2]其次,高校不仅要继续发挥班主任的基层组织作用,更要充分调动院系团组织和学校团委的工作积极性,并进一步带动全校各部门积极配合,共同做好本科生的课外活动管理工作。
  2.引导与监管相结合。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出现谋杀、自杀、盗抢、沉迷网络的例子屡见不鲜,与高校对于学生课外活动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监管不无关系。高校应通过经常组织一些积极健康的集体课外活动,培养良好的班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参与乐观向上的课外活动;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鼓励参与课外活动的优秀学生,如对参与某些课外活动取得良好成绩的学生考虑冲抵学分、颁发荣誉证书或奖金等,而对参与不良课外活动的消极分子则要严厉处分。
  3.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增加对课外活动项目的投入。针对高校硬件设施薄弱的问题,高校应加大对图书馆、艺术活动设施、体育场馆和器材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高校应着重改善图书馆的条件,因为图书馆不仅是课外活动的重要场所,而且是高校进行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在加强基础设施硬件建设的同时,高校还应当应进一步提高现有活动场所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要求。同时,努力开拓校外活动空间,充分利用校外活动场地设施,顺应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发展。此外,课外活动的软件建设也不容忽视,高校应当适当引进体育、艺术方面的师资,购买相应的图书和光盘、开设与课外活动相关的选修课程,举办各种培训班和讲座,加强对本科生的课外活动的技术指导,从而提高本科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
  4.丰富形式,注重内涵。首先,高校应当在尊重学生兴趣和意愿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参与官方和社会团体举办的如英语演讲比赛、科技竞赛、艺术表演、体育比赛等活动,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又为学校赢得荣誉。其次,学校或社团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集体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实现学校的育人功能。最后,通过班主任指导和监督学生自主进行的课外活动,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外活动生活方式。
  总之,高校本科生课外活动管理应将课外活动的管理与学校的整体教育目标紧密结合,以校内课外活动为中心,校内和校外课外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课外活动的自主意识,将积极引导和加强监督相结合,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基础设施的软硬件条件,丰富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创造良好的课外活动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课外活动习惯,从而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综合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沈慧.我国大学生课外活动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
  [2]李学武.江西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2):34-37.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能力需求的不断提高,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已刻不容缓。按照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将社会实践纳入实践教学课程管理;运用网络技术空间,在网络上开展社会实践。经实践检验都是创新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实践 创新 实践能力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
目前,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已给企业生产和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难题。企业怎样降低成本,实现多快好省的发展自己,增加盈利呢?笔者根据自己六年来在生产企业的深刻体会和多次
基因芯片技术为全面快速准确地分析啤酒发酵液中的各种微生物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技术工具和平台。本文扼要综述了近年来啤酒杂菌污染检测中的研究进展,着重讨论基因芯片检测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