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首先要抓住契机,促进“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生成,其次要扬沙炼金,对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提炼,最后要趁热打铁,对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拓展,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生成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智慧;生成;捕捉;彰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076-02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许多课程资源往往在师生互动、对话的过程中涌现和生成。只要我们珍惜课堂生成资源,用好课堂生成资源,就能重建起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并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质量。那么该如何适度开发和有效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促进预设教育目标的高效率完成或新的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是当前教育向教师们提出的又一个崭新的课题。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认识。
一、抓住契机,促进“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生成
从宏观课程的观点看,课堂中的各种因素:教师本人、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中的各种信息等,都可看作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当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真情互动时,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促进,学生求知的欲望被激发、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这时,师生间的互动对话就可以催发、生成许多教学契机。教师要善于抓住并加以利用,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例如:我在上《怎么样计算简便》时我遇到这样一件事计算19×21。于是学生有以下说法:①用竖式计算。理由是:这种计算方法最常用。②19×21=19×20 19=399,理由是:21个19想成20个19加1个19,可以简算。③19×21=20×21-21=399,理由是:19个21想成20个21减去1个21,可以口算。正当我要进行总结时,一个学生的发言打破了即将圆满结束的教学。他说:“19×21可以想成20×20-1,理由是:根据19×21=399的结果想到,20×20-1也是399。”我就问他什么理由,最后他不好意思地笑着补充了一句:“瞎猜的。”教室里一片哗然,“没有道理”、“瞎猜”、“凑数”、“歪理”……学生开始议论纷纷。这种方法远远超出教师预设的范畴,我十分镇静地说:“真的是凑得吗?在凑数的后面有没有真理呢?咱们一起找一找。”于是又多了一个“找真理”的环节。一会儿的工夫学生又惊呼起来“不是凑数的,有道理。”“这样计算是正确的。”学生用点头说明他们的观点。
这样一来,不仅很快化解了课堂的尴尬局面,而且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接受和巩固了知识。因此,对于课堂即时生成的资源,教师需要敏锐地加以捕捉、放大,否则契机稍纵即逝。
二、扬沙炼金,对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提炼
教师在积极诱导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同时,必须加强引导,及时调控,充分发挥教师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为“生成性资源”定向导航。教师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获取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师不能随波逐流,要有拨乱反正的胆识,要有取舍扬弃的智慧,要在课堂上不断锤炼,炼就出一身扬沙炼金的真功夫,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刚开始教学“直线、射线、线段”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三线”的例子,当一学生回答说“知识是直线”这一意外生成信息时,我们演绎了一段精彩的对话。生:“老师,知识是直线,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而知识也是无止境的”生:“不,知识是射线。我们的学习总有一个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向一方无限延伸”生:“知识是线段,我们的学习是有始有终,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说:“或许,对于某一个人而言,知识是有限的,是线段,但对整个人类而言,知识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又一学生提出异议:“不,知识是曲线,因为学习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困难,不可能是一条直线!”我就对此进行总结:“对,知识是一条螺旋上升的曲线,谢谢同学们精彩的发言!”及时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我想正是这种审时度势,随机调整教学预设的态度,才能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思维发展,真正感受自身的价值,享受知识的甜蜜,感受心灵成长的幸福。
三、趁热打铁,对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拓展
立足学生发展,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自然规律,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课本只是一個窗口,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师必须凭借教材提供的信息和内容,引导学生有机地扩充延伸,以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增长学生的见闻,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与创新能力。在教学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应用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25×24。学生尝试解答,然后交流反馈。学生的算法出现了三种情况,大出我意料:第一种算法:25×24=25×20×4=500×4=2000。第二种算法:25×24=25×4×20=100×20=2000。第三种算法:25×24=25×4×6=100×6=600。师:“刚才大家大胆进行了尝试,可这样的做法是否正确呢,大家有没有什么办法验算一下?”生:“老师,刚才的算法好像不对,我用竖式进行了计算,发现计算的结果不是2000,而是600。”师:“这是怎么回事呢?刚才大家的算法有什么问题吗?请大家讨论讨论!”学生热烈地讨论起来,终于学生发现:24不能分成20和4相乘,而应该分成4和6相乘,或者分成3和8相乘。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富有变化的动态生成系统,是一个不断前进发展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动态生成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叶澜教授认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虽层出不穷,然而并不都是有效的资源,这需要教师慧眼识金、果断取舍,让有价值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关键词:数学;智慧;生成;捕捉;彰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076-02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许多课程资源往往在师生互动、对话的过程中涌现和生成。只要我们珍惜课堂生成资源,用好课堂生成资源,就能重建起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并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质量。那么该如何适度开发和有效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促进预设教育目标的高效率完成或新的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是当前教育向教师们提出的又一个崭新的课题。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认识。
一、抓住契机,促进“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生成
从宏观课程的观点看,课堂中的各种因素:教师本人、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中的各种信息等,都可看作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当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真情互动时,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促进,学生求知的欲望被激发、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这时,师生间的互动对话就可以催发、生成许多教学契机。教师要善于抓住并加以利用,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例如:我在上《怎么样计算简便》时我遇到这样一件事计算19×21。于是学生有以下说法:①用竖式计算。理由是:这种计算方法最常用。②19×21=19×20 19=399,理由是:21个19想成20个19加1个19,可以简算。③19×21=20×21-21=399,理由是:19个21想成20个21减去1个21,可以口算。正当我要进行总结时,一个学生的发言打破了即将圆满结束的教学。他说:“19×21可以想成20×20-1,理由是:根据19×21=399的结果想到,20×20-1也是399。”我就问他什么理由,最后他不好意思地笑着补充了一句:“瞎猜的。”教室里一片哗然,“没有道理”、“瞎猜”、“凑数”、“歪理”……学生开始议论纷纷。这种方法远远超出教师预设的范畴,我十分镇静地说:“真的是凑得吗?在凑数的后面有没有真理呢?咱们一起找一找。”于是又多了一个“找真理”的环节。一会儿的工夫学生又惊呼起来“不是凑数的,有道理。”“这样计算是正确的。”学生用点头说明他们的观点。
这样一来,不仅很快化解了课堂的尴尬局面,而且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接受和巩固了知识。因此,对于课堂即时生成的资源,教师需要敏锐地加以捕捉、放大,否则契机稍纵即逝。
二、扬沙炼金,对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提炼
教师在积极诱导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同时,必须加强引导,及时调控,充分发挥教师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为“生成性资源”定向导航。教师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获取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师不能随波逐流,要有拨乱反正的胆识,要有取舍扬弃的智慧,要在课堂上不断锤炼,炼就出一身扬沙炼金的真功夫,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刚开始教学“直线、射线、线段”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三线”的例子,当一学生回答说“知识是直线”这一意外生成信息时,我们演绎了一段精彩的对话。生:“老师,知识是直线,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而知识也是无止境的”生:“不,知识是射线。我们的学习总有一个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向一方无限延伸”生:“知识是线段,我们的学习是有始有终,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说:“或许,对于某一个人而言,知识是有限的,是线段,但对整个人类而言,知识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又一学生提出异议:“不,知识是曲线,因为学习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困难,不可能是一条直线!”我就对此进行总结:“对,知识是一条螺旋上升的曲线,谢谢同学们精彩的发言!”及时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我想正是这种审时度势,随机调整教学预设的态度,才能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思维发展,真正感受自身的价值,享受知识的甜蜜,感受心灵成长的幸福。
三、趁热打铁,对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拓展
立足学生发展,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自然规律,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课本只是一個窗口,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师必须凭借教材提供的信息和内容,引导学生有机地扩充延伸,以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增长学生的见闻,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与创新能力。在教学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应用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25×24。学生尝试解答,然后交流反馈。学生的算法出现了三种情况,大出我意料:第一种算法:25×24=25×20×4=500×4=2000。第二种算法:25×24=25×4×20=100×20=2000。第三种算法:25×24=25×4×6=100×6=600。师:“刚才大家大胆进行了尝试,可这样的做法是否正确呢,大家有没有什么办法验算一下?”生:“老师,刚才的算法好像不对,我用竖式进行了计算,发现计算的结果不是2000,而是600。”师:“这是怎么回事呢?刚才大家的算法有什么问题吗?请大家讨论讨论!”学生热烈地讨论起来,终于学生发现:24不能分成20和4相乘,而应该分成4和6相乘,或者分成3和8相乘。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富有变化的动态生成系统,是一个不断前进发展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动态生成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叶澜教授认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虽层出不穷,然而并不都是有效的资源,这需要教师慧眼识金、果断取舍,让有价值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