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体力行地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所以,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是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教师在课堂上是“导演”
在众多语文教改呼声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已被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所代替。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例如:在教《核舟记》时,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老师只作个别难词上的点拨,重点在体会文中对“核舟”上人物的生动描写。这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自找搭挡,分别扮演苏东坡、黄鲁直及佛印,还有舟尾的两个舟子的情态。学生的扮演情况怎么样?这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老师也不要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让学生仔细观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发言,指出表演学生的优缺点。再请其他学生表演,在观察与比较中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又如,《变色龙》一课的学习,在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老师把课文编成小剧本,让学生表演小话剧。老师适当指导学生的表演细节和道具运用,导演的角色在这里就充分地体现出来。再如《陈毅市长》一课,就是现成的剧本,更加适合于发挥师生之间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共同学好、演好这场戏。这样一来,语文课就活跃起来了。这里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当好演员必须认真地研读好课文。
二、语文教师是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桥梁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就好比是一座桥,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并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问题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自己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例如在讲授《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时,教材及参考资料都认为秦王是个贪得无厌、奸诈狡猾的人。但却有一个学生大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正所谓‘兵不厌诈’,秦王能统一全中国,这就说明他有杰出的军事才能。难道说他的统一是错误的吗?”对于这位学生的“求异”精神我首先给予了肯定,然后让其他学生畅所欲言,对他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马上热烈起来。待学生发言完后我再根据学生的发言联系课文以及时代背景作总结,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对秦王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同中求异的能力。
三、语文教师应做人文精神传输的天使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非常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适应性强、好奇心大,可塑性令人吃惊,要把这样的学生培养成才,不但要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还要有吃苦耐劳、自我牺牲的精神,要有一颗从我做起的诚心,有一颗关心爱护学生的爱心,还要有一颗教好语文的信心,否则,学生就不会买你的帐。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语文理论知识就行,我们要加强修养,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言行上要有风度,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这些美。
可是,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记得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学生以任何东西。”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想,我们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的“榜样”和“阳光”。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随;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我们教师若不是路标,纵然你的理论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从教以来,我始终坚持用真诚、宽容的心走近我的学生们,走到他们中间向他们敞开心扉,坦诚地检查自己的不足,请他们监督我改掉坏毛病。
总之,语文课程的改革需要语文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努力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重新审视自己,摒弃传统的不科学的角色定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准确实现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新世纪的优秀的语文教师。
一、教师在课堂上是“导演”
在众多语文教改呼声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已被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所代替。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例如:在教《核舟记》时,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老师只作个别难词上的点拨,重点在体会文中对“核舟”上人物的生动描写。这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自找搭挡,分别扮演苏东坡、黄鲁直及佛印,还有舟尾的两个舟子的情态。学生的扮演情况怎么样?这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老师也不要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让学生仔细观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发言,指出表演学生的优缺点。再请其他学生表演,在观察与比较中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又如,《变色龙》一课的学习,在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老师把课文编成小剧本,让学生表演小话剧。老师适当指导学生的表演细节和道具运用,导演的角色在这里就充分地体现出来。再如《陈毅市长》一课,就是现成的剧本,更加适合于发挥师生之间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共同学好、演好这场戏。这样一来,语文课就活跃起来了。这里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当好演员必须认真地研读好课文。
二、语文教师是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桥梁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就好比是一座桥,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并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问题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自己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例如在讲授《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时,教材及参考资料都认为秦王是个贪得无厌、奸诈狡猾的人。但却有一个学生大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正所谓‘兵不厌诈’,秦王能统一全中国,这就说明他有杰出的军事才能。难道说他的统一是错误的吗?”对于这位学生的“求异”精神我首先给予了肯定,然后让其他学生畅所欲言,对他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马上热烈起来。待学生发言完后我再根据学生的发言联系课文以及时代背景作总结,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对秦王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同中求异的能力。
三、语文教师应做人文精神传输的天使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非常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适应性强、好奇心大,可塑性令人吃惊,要把这样的学生培养成才,不但要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还要有吃苦耐劳、自我牺牲的精神,要有一颗从我做起的诚心,有一颗关心爱护学生的爱心,还要有一颗教好语文的信心,否则,学生就不会买你的帐。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语文理论知识就行,我们要加强修养,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言行上要有风度,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这些美。
可是,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记得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学生以任何东西。”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想,我们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的“榜样”和“阳光”。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随;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我们教师若不是路标,纵然你的理论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从教以来,我始终坚持用真诚、宽容的心走近我的学生们,走到他们中间向他们敞开心扉,坦诚地检查自己的不足,请他们监督我改掉坏毛病。
总之,语文课程的改革需要语文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努力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重新审视自己,摒弃传统的不科学的角色定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准确实现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新世纪的优秀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