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几何时,香港这个城市在内地民众的心目中,是一个遍地黄金、歌舞升平的地方。随着越来越开放的政策,同时拜越来越写实的香港影视剧所赐,香港草根阶层的底层生活也在被一点点的无情揭开。《最后晚餐》讲述的正是一群被遗忘的香港人,在繁华背后所历尽的种种艰辛。一对出身草根的母子,同时对生活失去信念,各自准备在家烧炭自尽。行动前,两人共进了一顿晚饭。这顿晚饭,是彼此压抑已久的释放,更是最后时刻寻求的慰藉。与之前带来的《遍地芳菲》、《脱皮爸爸》不同,这一次,香港话剧团带来的小剧场话剧《最后晚餐》,情感浓烈却不矫情,贴近生活却不庸俗,以借着幽默话悲凉的方式,让人生出许多反思。
看过了亲情缠绕的片段,再到歌剧《蝴蝶夫人》里体味另一种悲情。19世纪末,生活在长崎海港的日本女孩巧巧桑(蝴蝶姑娘)嫁给了美国海军上尉平克尔顿。然而,平克尔顿最终却始乱终弃,一切梦幻化为泡影的蝴蝶夫人最终自刎而死。这个普契尼笔下悲伤的爱情故事,想必许多人已经耳熟能详。和《最后晚餐》一样,巧巧桑同样选择以生命的终结来换取对过往生活的否定,只是巧巧桑以死殉情的方式更让人神伤。这次来到广州的,是由歌剧指挥家丹尼尔·欧伦、华人女高音和慧等艺术家组成的强大阵容。剧中如电影般细腻的视觉画面,美得炫目的场景和服装,也是该剧的一大看点。
并不只有华美的舞台才能让人着迷。英国空洞剧团带来的肢体剧《消失的地平线》便是用简单舞台搭建丰满故事的很好例子。该剧讲述一位女飞行员先驱追寻自由的故事。“自由”是这出剧的关键词。这出具有女性意识的温馨喜剧采用说故事的方式,摈弃了繁复华丽的舞美,取而代之的是散落在舞台四处的皮箱、地图、纸飞机等指示性道具的运用,以突破空间限制的演绎,铺展出女性勇于追求自我的历程。最后再来说说这个以肢体表演备受国际关注的年轻剧团。高度可视化的风格、如电影般的叙事手法及,让他们成为新生代剧场界的天团。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出风格、内容、形式迥异的剧目,均来自广州艺术节。一次性将三场视听盛宴收入眼底,是最难得的体验。
如果在路上,一个旅人
阅读 文|林夏生 图|本刊资料库
梭罗说:“城市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地生活的地方。”几百万人的孤独,累计起来便成了整个城市的悲哀。脱离城市的烦嚣,不仅仅是这位作家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诉求,至今,我们仍然盼望着这样一种生活状态: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845年的春天,梭罗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边建起一座木屋,过起自耕自食的生活,并在那里写下了他最为人熟知的作品《瓦尔登湖》。书中记载着梭罗在隐居生活中看到的人与自然所能达到的最和谐状态,说白了几乎有点“天人合一”的意思。我们也由此看到这样一种生活方式:简朴的生活,带来的是精神的极大满足,这丝毫不比物质上的富裕来得寒碜—这种生活方式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人在践行着,多少曾经叱咤一时的人,在看尽世间繁华之后,依旧选择归隐田园,寻找心灵的静谧。
梭罗将《瓦尔登湖》中的生活状态描述得太美好,以至于很多人并没有发现他在另两部作品《远行》和《荒野孤舟》呈现出来的另一个身份:旅人。《远行》里收录了梭罗作为一个旅人时感知的世界,《荒野孤舟》则是梭罗在缅因森林里的旅行日记。人们不光能从书里读出另一个充满热情、好动的梭罗,同时也能读懂梭罗之所以不断行走之意义—为了与大自然更加接近,这与他在《瓦尔登湖》中所要讲述的核心是一样的。
其实不难发现梭罗之所以热爱行走的原因。梭罗的文字静谧而淡然,总是让人不禁猜想他的内心埋藏着多么空旷的荒野、多么广阔的海洋。这种内心的力量,不仅仅是来自大自然,更是来自一个旅人在路上拾获的各种感官体验。像梭罗所说,“就我而言,我觉得自己在世界的边境,过着与自然相关的边缘化的生活,对于那个世界,我只是偶尔做片刻停留。”
《正能量》
作者:理查德·怀斯曼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7月
近些年,“正能量”这个词都被用滥了。到底“正能量”是个什么东西?正能量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改变?《怪诞心理学》作者理查德·怀斯曼在这本书里给你好好解释一番。这本书通过种种实验和数据,教读者如何激发自身潜能,引爆内在的正能量。虽然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实际上这本书是一个非常深入浅出的心理励志读本。如果你想通过一本书,来彻底改变你的工作、生活、行为模式,《正能量》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忍细读:微历史下的民国记录》
作者:卢广伟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6月
教科书里,历史的细节枯燥无味,要是把历史写成八卦段子,原来如此好玩。这年头,微博的浪潮波及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甚至连民国名人时事也未能幸免,都变成了“微博体”的边角料,记录在这本《不忍细读》里。作者花了两年时间,从民国报刊杂志的人物文章中,整理出关于民国人物的各式八卦趣事。看到书里文人的嬉笑怒骂笔上春秋,政客的运筹帷幄指点江山,军阀的挥拳撸袖酒肉义气,你肯定会惊呼,怎么连民国也有段子!
《例外》
作者:毛尖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6月
“影评人”这个头衔,在今天的中国仿佛已经是个不讨好的角色。电影在他们的眼里不是感官盛宴,而是被挑剔、轻视,甚至指责的物品,他们要是不在电影里找出点岔,似乎就对不起自己的影评人身份。很幸运的,毛尖不是这一类人。她偶尔也在文字里玩点尖酸刻薄的游戏,但她的身份更像是一个在电影工业中沉醉得不可自拔的人,在文字里记录着自己的乐子。一改《非常罪非常美》文字中颓废的美感,这次毛尖甚至交出了几篇看上去几乎能称为论文的东西,让你读出了一丝文化批评的学究味儿。
读懂金基德
电影 文|木卫二 图|本刊资料库
我并不喜欢金基德之前的三部作品(《时间》、《呼吸》和《悲梦》),在我看来,金基德已经把自己逼上了绝路,无从解脱。然而,我没想到,金基德居然就此患上了抑郁症,比北野武遭遇的创作焦虑要严重许多。这会,两位亚洲大神刚刚入围了威尼斯电影节的竞赛单元,其中,金基德便是通过这部《阿里郎》完成了自我疗伤。 《阿里郎》是金基德自导自拍自演的纪录片,他继续尝试“一个人的电影”,剑走偏锋,比日本的冢本晋也走得还要远,来得更狠。他在片中分饰三四个角色,吃喝拉撒、自我对话、狂飙脏字,他制作了咖啡机、灯罩、手枪等一堆东西,然后尝试杀死过去的自己。他一边自怜自艾,数落着昔日风光,攀爬三大节的巅峰,一览众山小,泪流满面;一边又深刻反省,剖析自己的自卑、狂妄和功利主义,纠结难耐,濒临精神崩溃。观众会惊讶于一个知名导演的窘迫处境,同时也会思考着,为什么他沦落至此……好说歹说,他也一度风骚,享有好评。
在金基德看来,电影的灵魂就在那首高亢且不太中听的《阿里郎》里(库斯图里卡曾听得皱起了眉头),直抒胸臆。那是大韩民族的精神疾苦,也是金基德的内心写照。是甜是苦,是黑是白,那都要自己的苦役人生去尝试摸索。上山下山又下山、下山上山又下山,人生起起落落,配上《春夏秋冬又一春》的电影片段,看得居然叫人一阵翻滚。这个在本土得不到认同和赞许的电影导演,他该是有多么绝望—以至于要在一部近似精神分裂的纪录片里寻找脆弱的存在感。在粗糙简陋的镜头面前,《阿里郎》注定是一部不会让多数人感到舒服的电影,同时它也缺乏金基德作品的精心构图和简洁场景。它的混乱和丑恶,恰恰是金基德狂掏心肺的一种表现。如果你喜欢金基德,想进一步读懂金基德,那么忽略《阿里郎》是绝对不允许的。
《花》
导演:娄烨
主演:塔哈·拉希姆 / 任洁 / 加里·勒斯培
中国导演娄烨拍摄的一部法国电影,讲了中国女子和外国男人的琐碎故事。围绕激烈的情欲主题,爱恨交织。床戏和主题意识的表现依然大胆惊人,这也注定了评论必然会遭遇两极分化—因为整部电影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牢固,难以自圆其说。
《悸动的心》
导演:格斯·范·桑特
主演:米娅·华希科沃斯卡 / 亨瑞·霍珀 / 加濑亮
沉重的临终关怀题材,格斯·范·桑特选择了轻盈讨巧的表现手法。多数时候,《悸动的心》拍得非常小清新,讨论水鸟、互赠书籍、万圣节装扮,包括加濑亮出演的日本鬼,无一处不是标准的小资情趣,就连古怪的点子都散发出优雅的文艺调调。
《虞美人盛开的山坡》
导演:宫崎吾朗
配音:长泽雅美 / 冈田准一 / 香川照之
喜闻乐见的通俗故事,从父亲之谜到最终答疑,结尾排遣了主人公的忧虑。影片要传达的是现在与过去的通讯,站在今天,我们不能忘记昨天。对当时的日本来说,他们不能忘记如果从废墟里站起。对刚经历了2011年“3·11大地震”打击的日本来说,他们也希望能看到曾经的勇气,紧紧相拥。
瓷器里的中国
艺展 文|陈小扁 图|本刊资料库
在西方人眼里,“瓷器”(china)就是中国(China)的代名词。中国古代瓷器,历经几千年的发展,生产出不同品种且精美绝伦的瓷器艺术品。有些瓷器还大量输出到国外,深受世界各国人们的喜爱。借着伦敦奥运的东风,这些扮演着使者角色的外销瓷器重归故里。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瓷之韵瓷器精品展”,精选了148件套瓷器,从明代早期外销瓷,到西方在中国定制瓷器,再到清代中期欧洲仿制的瓷器,充分展示那段鲜为人知的瓷器贸易带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
16世纪初葡萄牙商人开辟了中国和欧洲的直接贸易。当时的外销瓷占贸易比重仅5%到10%,主要货物还是茶叶、丝绸,瓷器是用来压舱的“多余物”。没料到这大受欧洲人喜爱,瓷器利润翻倍增长,各国纷纷成立东印度公司运输瓷器。坚实、致密、洁白、透明的中国瓷器或是明清时期出现的青花瓷,都加剧了欧洲人对遥远东方的无穷想象,引发全球范围的仿制风潮,形成了用瓷器装饰住宅的时尚。“正是因为有了瓷器的交往、瓷器的贸易,英国家庭才开始知道东方的中国。而也正是因为瓷器,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和智力交流才开始被赋予很多个人和情感的色彩。”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克格瑞曾对媒体表示。
在这次“瓷之韵”瓷器精品展中,同时也展出北宋汝窑青釉长颈瓶、元青花人物故事图梅瓶等英国收藏家曾经收藏的中国官窑精品瓷器。宋代是中国瓷器艺术发展的高峰,窑场林立、种类繁多、工艺精湛、技法丰富,有著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还有北方的磁州窑、耀州窑,南方的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庞大窑系,地域特色鲜明、工艺水平极高。元明清时期,制瓷业更加繁荣昌盛。元代最突出的成就是釉下青花和釉里红等品种的烧制成功。近几年来,元青花为收藏鉴赏界火热追捧,其中有不少鱼目混珠者。上海博物馆筹备举办一个以元代青花瓷器为主题的展览已经多年,通过展览和研讨,元代青花瓷器将更近一步走近大众的生活。
不过,观众很容易被展厅里温润如玉的明代龙泉青瓷大盘、粉嫩风骚的乾隆粉彩瓶打动,但要真正读懂瓷器的价值,却需要一点史实方面的知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常设展览《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大众的需求。瓷器的发展,不仅曝光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彰显了中华文明是如何影响到世界各国。
看过了亲情缠绕的片段,再到歌剧《蝴蝶夫人》里体味另一种悲情。19世纪末,生活在长崎海港的日本女孩巧巧桑(蝴蝶姑娘)嫁给了美国海军上尉平克尔顿。然而,平克尔顿最终却始乱终弃,一切梦幻化为泡影的蝴蝶夫人最终自刎而死。这个普契尼笔下悲伤的爱情故事,想必许多人已经耳熟能详。和《最后晚餐》一样,巧巧桑同样选择以生命的终结来换取对过往生活的否定,只是巧巧桑以死殉情的方式更让人神伤。这次来到广州的,是由歌剧指挥家丹尼尔·欧伦、华人女高音和慧等艺术家组成的强大阵容。剧中如电影般细腻的视觉画面,美得炫目的场景和服装,也是该剧的一大看点。
并不只有华美的舞台才能让人着迷。英国空洞剧团带来的肢体剧《消失的地平线》便是用简单舞台搭建丰满故事的很好例子。该剧讲述一位女飞行员先驱追寻自由的故事。“自由”是这出剧的关键词。这出具有女性意识的温馨喜剧采用说故事的方式,摈弃了繁复华丽的舞美,取而代之的是散落在舞台四处的皮箱、地图、纸飞机等指示性道具的运用,以突破空间限制的演绎,铺展出女性勇于追求自我的历程。最后再来说说这个以肢体表演备受国际关注的年轻剧团。高度可视化的风格、如电影般的叙事手法及,让他们成为新生代剧场界的天团。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出风格、内容、形式迥异的剧目,均来自广州艺术节。一次性将三场视听盛宴收入眼底,是最难得的体验。
如果在路上,一个旅人
阅读 文|林夏生 图|本刊资料库
梭罗说:“城市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地生活的地方。”几百万人的孤独,累计起来便成了整个城市的悲哀。脱离城市的烦嚣,不仅仅是这位作家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诉求,至今,我们仍然盼望着这样一种生活状态: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845年的春天,梭罗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边建起一座木屋,过起自耕自食的生活,并在那里写下了他最为人熟知的作品《瓦尔登湖》。书中记载着梭罗在隐居生活中看到的人与自然所能达到的最和谐状态,说白了几乎有点“天人合一”的意思。我们也由此看到这样一种生活方式:简朴的生活,带来的是精神的极大满足,这丝毫不比物质上的富裕来得寒碜—这种生活方式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人在践行着,多少曾经叱咤一时的人,在看尽世间繁华之后,依旧选择归隐田园,寻找心灵的静谧。
梭罗将《瓦尔登湖》中的生活状态描述得太美好,以至于很多人并没有发现他在另两部作品《远行》和《荒野孤舟》呈现出来的另一个身份:旅人。《远行》里收录了梭罗作为一个旅人时感知的世界,《荒野孤舟》则是梭罗在缅因森林里的旅行日记。人们不光能从书里读出另一个充满热情、好动的梭罗,同时也能读懂梭罗之所以不断行走之意义—为了与大自然更加接近,这与他在《瓦尔登湖》中所要讲述的核心是一样的。
其实不难发现梭罗之所以热爱行走的原因。梭罗的文字静谧而淡然,总是让人不禁猜想他的内心埋藏着多么空旷的荒野、多么广阔的海洋。这种内心的力量,不仅仅是来自大自然,更是来自一个旅人在路上拾获的各种感官体验。像梭罗所说,“就我而言,我觉得自己在世界的边境,过着与自然相关的边缘化的生活,对于那个世界,我只是偶尔做片刻停留。”
《正能量》
作者:理查德·怀斯曼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7月
近些年,“正能量”这个词都被用滥了。到底“正能量”是个什么东西?正能量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改变?《怪诞心理学》作者理查德·怀斯曼在这本书里给你好好解释一番。这本书通过种种实验和数据,教读者如何激发自身潜能,引爆内在的正能量。虽然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实际上这本书是一个非常深入浅出的心理励志读本。如果你想通过一本书,来彻底改变你的工作、生活、行为模式,《正能量》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忍细读:微历史下的民国记录》
作者:卢广伟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6月
教科书里,历史的细节枯燥无味,要是把历史写成八卦段子,原来如此好玩。这年头,微博的浪潮波及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甚至连民国名人时事也未能幸免,都变成了“微博体”的边角料,记录在这本《不忍细读》里。作者花了两年时间,从民国报刊杂志的人物文章中,整理出关于民国人物的各式八卦趣事。看到书里文人的嬉笑怒骂笔上春秋,政客的运筹帷幄指点江山,军阀的挥拳撸袖酒肉义气,你肯定会惊呼,怎么连民国也有段子!
《例外》
作者:毛尖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6月
“影评人”这个头衔,在今天的中国仿佛已经是个不讨好的角色。电影在他们的眼里不是感官盛宴,而是被挑剔、轻视,甚至指责的物品,他们要是不在电影里找出点岔,似乎就对不起自己的影评人身份。很幸运的,毛尖不是这一类人。她偶尔也在文字里玩点尖酸刻薄的游戏,但她的身份更像是一个在电影工业中沉醉得不可自拔的人,在文字里记录着自己的乐子。一改《非常罪非常美》文字中颓废的美感,这次毛尖甚至交出了几篇看上去几乎能称为论文的东西,让你读出了一丝文化批评的学究味儿。
读懂金基德
电影 文|木卫二 图|本刊资料库
我并不喜欢金基德之前的三部作品(《时间》、《呼吸》和《悲梦》),在我看来,金基德已经把自己逼上了绝路,无从解脱。然而,我没想到,金基德居然就此患上了抑郁症,比北野武遭遇的创作焦虑要严重许多。这会,两位亚洲大神刚刚入围了威尼斯电影节的竞赛单元,其中,金基德便是通过这部《阿里郎》完成了自我疗伤。 《阿里郎》是金基德自导自拍自演的纪录片,他继续尝试“一个人的电影”,剑走偏锋,比日本的冢本晋也走得还要远,来得更狠。他在片中分饰三四个角色,吃喝拉撒、自我对话、狂飙脏字,他制作了咖啡机、灯罩、手枪等一堆东西,然后尝试杀死过去的自己。他一边自怜自艾,数落着昔日风光,攀爬三大节的巅峰,一览众山小,泪流满面;一边又深刻反省,剖析自己的自卑、狂妄和功利主义,纠结难耐,濒临精神崩溃。观众会惊讶于一个知名导演的窘迫处境,同时也会思考着,为什么他沦落至此……好说歹说,他也一度风骚,享有好评。
在金基德看来,电影的灵魂就在那首高亢且不太中听的《阿里郎》里(库斯图里卡曾听得皱起了眉头),直抒胸臆。那是大韩民族的精神疾苦,也是金基德的内心写照。是甜是苦,是黑是白,那都要自己的苦役人生去尝试摸索。上山下山又下山、下山上山又下山,人生起起落落,配上《春夏秋冬又一春》的电影片段,看得居然叫人一阵翻滚。这个在本土得不到认同和赞许的电影导演,他该是有多么绝望—以至于要在一部近似精神分裂的纪录片里寻找脆弱的存在感。在粗糙简陋的镜头面前,《阿里郎》注定是一部不会让多数人感到舒服的电影,同时它也缺乏金基德作品的精心构图和简洁场景。它的混乱和丑恶,恰恰是金基德狂掏心肺的一种表现。如果你喜欢金基德,想进一步读懂金基德,那么忽略《阿里郎》是绝对不允许的。
《花》
导演:娄烨
主演:塔哈·拉希姆 / 任洁 / 加里·勒斯培
中国导演娄烨拍摄的一部法国电影,讲了中国女子和外国男人的琐碎故事。围绕激烈的情欲主题,爱恨交织。床戏和主题意识的表现依然大胆惊人,这也注定了评论必然会遭遇两极分化—因为整部电影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牢固,难以自圆其说。
《悸动的心》
导演:格斯·范·桑特
主演:米娅·华希科沃斯卡 / 亨瑞·霍珀 / 加濑亮
沉重的临终关怀题材,格斯·范·桑特选择了轻盈讨巧的表现手法。多数时候,《悸动的心》拍得非常小清新,讨论水鸟、互赠书籍、万圣节装扮,包括加濑亮出演的日本鬼,无一处不是标准的小资情趣,就连古怪的点子都散发出优雅的文艺调调。
《虞美人盛开的山坡》
导演:宫崎吾朗
配音:长泽雅美 / 冈田准一 / 香川照之
喜闻乐见的通俗故事,从父亲之谜到最终答疑,结尾排遣了主人公的忧虑。影片要传达的是现在与过去的通讯,站在今天,我们不能忘记昨天。对当时的日本来说,他们不能忘记如果从废墟里站起。对刚经历了2011年“3·11大地震”打击的日本来说,他们也希望能看到曾经的勇气,紧紧相拥。
瓷器里的中国
艺展 文|陈小扁 图|本刊资料库
在西方人眼里,“瓷器”(china)就是中国(China)的代名词。中国古代瓷器,历经几千年的发展,生产出不同品种且精美绝伦的瓷器艺术品。有些瓷器还大量输出到国外,深受世界各国人们的喜爱。借着伦敦奥运的东风,这些扮演着使者角色的外销瓷器重归故里。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瓷之韵瓷器精品展”,精选了148件套瓷器,从明代早期外销瓷,到西方在中国定制瓷器,再到清代中期欧洲仿制的瓷器,充分展示那段鲜为人知的瓷器贸易带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
16世纪初葡萄牙商人开辟了中国和欧洲的直接贸易。当时的外销瓷占贸易比重仅5%到10%,主要货物还是茶叶、丝绸,瓷器是用来压舱的“多余物”。没料到这大受欧洲人喜爱,瓷器利润翻倍增长,各国纷纷成立东印度公司运输瓷器。坚实、致密、洁白、透明的中国瓷器或是明清时期出现的青花瓷,都加剧了欧洲人对遥远东方的无穷想象,引发全球范围的仿制风潮,形成了用瓷器装饰住宅的时尚。“正是因为有了瓷器的交往、瓷器的贸易,英国家庭才开始知道东方的中国。而也正是因为瓷器,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和智力交流才开始被赋予很多个人和情感的色彩。”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克格瑞曾对媒体表示。
在这次“瓷之韵”瓷器精品展中,同时也展出北宋汝窑青釉长颈瓶、元青花人物故事图梅瓶等英国收藏家曾经收藏的中国官窑精品瓷器。宋代是中国瓷器艺术发展的高峰,窑场林立、种类繁多、工艺精湛、技法丰富,有著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还有北方的磁州窑、耀州窑,南方的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庞大窑系,地域特色鲜明、工艺水平极高。元明清时期,制瓷业更加繁荣昌盛。元代最突出的成就是釉下青花和釉里红等品种的烧制成功。近几年来,元青花为收藏鉴赏界火热追捧,其中有不少鱼目混珠者。上海博物馆筹备举办一个以元代青花瓷器为主题的展览已经多年,通过展览和研讨,元代青花瓷器将更近一步走近大众的生活。
不过,观众很容易被展厅里温润如玉的明代龙泉青瓷大盘、粉嫩风骚的乾隆粉彩瓶打动,但要真正读懂瓷器的价值,却需要一点史实方面的知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常设展览《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大众的需求。瓷器的发展,不仅曝光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彰显了中华文明是如何影响到世界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