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为了实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这个目标,我始终追求做一名阳光的使者,呵护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工作中从课堂的实效性入手,在教学中不断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蹲下身子看孩子,乐于做孩子的王,言传身教,实现对儿童综合素养的养成。教学中,我从下列几方面着手,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整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 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特点鲜明:教材不仅是学生阅读的课文,而且是师生对话的文本;不仅是教学的知识载体,而且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教材。教材精心设计了典型的生活事例、生活事件,为学生营造感受、体验的条件和氛围,活动中增知,辨析中明理,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中,我不断研究教学,深入领悟新课程理念,不仅把教育重点放在40分钟里,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为学生创设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把学习内容拓展到课前,延伸到课后,与儿童一起构建新颖的课程模式,力求教育活动能从儿童的兴趣、爱好、经验、关注点出发,确保每个儿童都能积极投入活动,并在活动中得以发展。如教《我们的合作》一课,在教学时通过学生合作做两人三足行走、六人协作拉彩球游戏,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培养他们的口头交流能力,深切感悟合作的重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掌握了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做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与学生关系和睦,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效果颇佳。
二、 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学法研究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形式,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课程中,教材不是静态、封闭的文化载体,而是具有延展性的。我备课时力求实施课程功能的转变,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在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中,我确立以学论教的理念,课堂上不仅传授丰富的知识,而且注重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打破传统教学在时空方面的限制,借助网络、媒体、书籍,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学生的活动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改进教学方法,借助故事会、诗朗诵、擂台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变枯燥的说教为生动的活动,以群教群,使学生在活动中明辨是非,形成良好的品质。我在重视教法研究的同时,还加强学法的探讨,或合作,或探究,或交流,或表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道德情操,提高学生学习实效。
三、 构建交流平台,倡导合作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标中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新教材的呈现方式也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论。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合作,为学生交流营造合作平台。在教学策略上,我重在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为学生同桌间的磋商、小组内研讨和全班同学交流营造平台,使学习成为一种人际交往的活动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在学习中,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开展一些讨论性活动或研究性的活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进行恰当分工,搜集资料,相互讨论交流,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知道了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感觉到与自己不同的体验,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理解人、事、物,学会与人的交往和沟通。
在教学《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找塑料制品在生活中的运用”的活动。我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感受白色污染造成的危害,孩子们兴趣很高。在此基础上,我设计“我是环保小能手”活动。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讨论今后在生活中如何爱护环境,制订计划,并互相监督付诸行动。这样的教学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孩子们也自然地受到了教育。此后事实证明,孩子们合作非常好,不仅提高了认识,而且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品德与社会课上,只有给予孩子灿烂的阳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从而真正提高教育的实效。
(高邮市送桥实验小学)
为了实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这个目标,我始终追求做一名阳光的使者,呵护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工作中从课堂的实效性入手,在教学中不断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蹲下身子看孩子,乐于做孩子的王,言传身教,实现对儿童综合素养的养成。教学中,我从下列几方面着手,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整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 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特点鲜明:教材不仅是学生阅读的课文,而且是师生对话的文本;不仅是教学的知识载体,而且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教材。教材精心设计了典型的生活事例、生活事件,为学生营造感受、体验的条件和氛围,活动中增知,辨析中明理,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中,我不断研究教学,深入领悟新课程理念,不仅把教育重点放在40分钟里,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为学生创设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把学习内容拓展到课前,延伸到课后,与儿童一起构建新颖的课程模式,力求教育活动能从儿童的兴趣、爱好、经验、关注点出发,确保每个儿童都能积极投入活动,并在活动中得以发展。如教《我们的合作》一课,在教学时通过学生合作做两人三足行走、六人协作拉彩球游戏,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培养他们的口头交流能力,深切感悟合作的重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掌握了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做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与学生关系和睦,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效果颇佳。
二、 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学法研究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形式,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课程中,教材不是静态、封闭的文化载体,而是具有延展性的。我备课时力求实施课程功能的转变,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在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中,我确立以学论教的理念,课堂上不仅传授丰富的知识,而且注重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打破传统教学在时空方面的限制,借助网络、媒体、书籍,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学生的活动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改进教学方法,借助故事会、诗朗诵、擂台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变枯燥的说教为生动的活动,以群教群,使学生在活动中明辨是非,形成良好的品质。我在重视教法研究的同时,还加强学法的探讨,或合作,或探究,或交流,或表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道德情操,提高学生学习实效。
三、 构建交流平台,倡导合作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标中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新教材的呈现方式也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论。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合作,为学生交流营造合作平台。在教学策略上,我重在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为学生同桌间的磋商、小组内研讨和全班同学交流营造平台,使学习成为一种人际交往的活动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在学习中,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开展一些讨论性活动或研究性的活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进行恰当分工,搜集资料,相互讨论交流,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知道了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感觉到与自己不同的体验,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理解人、事、物,学会与人的交往和沟通。
在教学《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找塑料制品在生活中的运用”的活动。我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感受白色污染造成的危害,孩子们兴趣很高。在此基础上,我设计“我是环保小能手”活动。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讨论今后在生活中如何爱护环境,制订计划,并互相监督付诸行动。这样的教学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孩子们也自然地受到了教育。此后事实证明,孩子们合作非常好,不仅提高了认识,而且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品德与社会课上,只有给予孩子灿烂的阳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从而真正提高教育的实效。
(高邮市送桥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