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双创”理念的提出,激励了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激情,考验了艺术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往的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双创;人才培养;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O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00-02
一、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水平大幅提升,经济结构也从资源消耗型向创新创意型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双创”的理念,鼓励当代的大学生们要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识。作为艺术类的专业院校,承担着培养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的重任,在总理“双创”理念的指引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应大胆改革,解决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有效的提升大学生们的基本发展素质,更好的适应现阶段创新创意型国家的发展要求。
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是中国设计行业的希望,作为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活跃的思维、满满的激情、极具创新的潜力是他们的美好品质。但“双创”人才并不是只具备这些能力就足够。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最大的短板就是对专业市场缺乏了解,创业过程中因为脱离市场而导致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双创”的理念对众多大学毕业生指明了一个很好的方向,为缓解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式起着积极的作用。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双创”素质能力的人才是各大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学习优秀学校的教学理念与方式,不断创新,并且发掘一套适合自身院校的教学模式。[1]
三、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多沿用“包豪斯”时期的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第一堂课必定从三大构成开始。起源要追溯到包豪斯的魏玛时期,沿用了上百年之久的课程本身并没有存在任何问题,但在新时期“双创”的时代,大众创业的浪潮使学生无法认识到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加之教育者对双创思想缺乏足够的认识,最终导致了学生创新性的缺失和教育者无效的劳动造成的资源浪费。
(二)专业设计课程与社会实践的脱节
艺术设计类的专业院校最不愿被扣上“学院派”的帽子,但往往在实际的教学课程中,因为课程教学结构的问题和实践渠道的缺乏,“学院派”已成为现实。目前国内艺术类高等院校的现实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不健全,最多只能算是初步的发展阶段,教育者对创新创业缺乏足够的认识,教学结构也就存在不完善的现象,对于教学中的实践问题更是无从着手。实践教学的缺失,使得艺术设计类学生无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创新创业的动力。专业设计课程与社会实践的脱节,也说明国内的艺术设计类专业院校缺乏多元化多层次的双创实践目标,更加暴露了实践应用一体化教学平台的缺失。
四、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突破“学院派”的思想壁垒
传统观念认为,创新创业是无法教授的,是需要学生的悟性和自身的天赋。如果把这个标准定义为培养成功的创业人士,那创新创业确实无法教授。但是如果把这个目标定义为教授和提升受教育人的自主创新创业的能力,那么它是可以教授的。由此可见,正确的认识基于“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是改革的前提。其次,结合“学院派”与“实践派”的基础理论与优势进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工作的改革,以创业能力、创业观念、创业基础知识以及实践操作四类为前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的专业技能,强化心理素养,突破“学院派”的思想壁垒,以此完善课程体系。
(二)强化教学与市场的对接
为了加快实现高校教学改革,我国教育部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对互联网教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实现“互联网+”高校双创教育的结合。[2]反映出“互联网+教育”是传统行业创新的主要形式,如何与互联网技术深入融合是当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作为艺术类高等院校,必须正确评估本校的实力,结合优势在校内组建校企合作项目,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案例实践,去学习和了解项目运营的过程。针对实践过程中有强烈创业欲望的学生,高校应开设相关企业创立流程和运营方式的课程。例如开设企业发展、企业理念、市场环境分析以及销售方案等的课程。
互联网时代社會发展日新月异,艺术类院校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紧跟形势,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能单纯的为了教学而教学,只有亲身经历了双创,感受到这个过程,再结合理论知识,才能避免闭门造车的错误。
(三)“工作室”模式的引用
早在德国包豪斯时期,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就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所以他是最早把艺术家和工匠组合在一个工作室给学生授课的教育家。
在当代,双创也带给了我们相同的问题,怎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双创能力的大学生。工作室制才是最好的出路,我们的目的是“理论与市场相结合”,高校可以尝试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教师与企业设计技术人员组合授课的方式,有利于提高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工作室的建立,应按照双创人才培养及输出的要求进行选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工作室的优势,来解决学生们无限的创意与有限的动手能力之间的矛盾,合理设置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和输出的方案。在培养过程中一定注意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对每一位学生某项较为突出的专业技能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同时,也应评估每位同学的技能和特长,在辅导过程中引导工作室的同学之间实现专业技能的互补,可以尝试组合成为创意创业团队,以增强竞争力。
工作室除了教学以外,还应在理论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带领下,多多接触商业案例,通过商业案例的沟通、设计、制作等一系列过程,积累经验,发现不足,取长补短,更好的理解和学习设计知识并积累经验。
工作室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可多参加一些创新创意大赛项目,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异想天开”变为现实,对可投放市场的较为成熟的产品进行众筹,鼓励学生把作品产业化,从一定程度上实现创新创业的项目实践。
五、结语
社会的飞速发展对艺术设计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双创”背景下艺术设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却存在很多的不足,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加强学校和市场的接轨,探索新的工作室培养模式,艺术类院校才能培养出符合双创标准的高质量的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赖海强·“双创”视阙下高校环艺系艺术教育研究[J].戏剧之家,2018(29).
[2]徐帅·基于“双创”背景下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困境和路径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
【关键词】双创;人才培养;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O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00-02
一、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水平大幅提升,经济结构也从资源消耗型向创新创意型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双创”的理念,鼓励当代的大学生们要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识。作为艺术类的专业院校,承担着培养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的重任,在总理“双创”理念的指引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应大胆改革,解决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有效的提升大学生们的基本发展素质,更好的适应现阶段创新创意型国家的发展要求。
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是中国设计行业的希望,作为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活跃的思维、满满的激情、极具创新的潜力是他们的美好品质。但“双创”人才并不是只具备这些能力就足够。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最大的短板就是对专业市场缺乏了解,创业过程中因为脱离市场而导致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双创”的理念对众多大学毕业生指明了一个很好的方向,为缓解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式起着积极的作用。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双创”素质能力的人才是各大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学习优秀学校的教学理念与方式,不断创新,并且发掘一套适合自身院校的教学模式。[1]
三、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多沿用“包豪斯”时期的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第一堂课必定从三大构成开始。起源要追溯到包豪斯的魏玛时期,沿用了上百年之久的课程本身并没有存在任何问题,但在新时期“双创”的时代,大众创业的浪潮使学生无法认识到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加之教育者对双创思想缺乏足够的认识,最终导致了学生创新性的缺失和教育者无效的劳动造成的资源浪费。
(二)专业设计课程与社会实践的脱节
艺术设计类的专业院校最不愿被扣上“学院派”的帽子,但往往在实际的教学课程中,因为课程教学结构的问题和实践渠道的缺乏,“学院派”已成为现实。目前国内艺术类高等院校的现实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不健全,最多只能算是初步的发展阶段,教育者对创新创业缺乏足够的认识,教学结构也就存在不完善的现象,对于教学中的实践问题更是无从着手。实践教学的缺失,使得艺术设计类学生无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创新创业的动力。专业设计课程与社会实践的脱节,也说明国内的艺术设计类专业院校缺乏多元化多层次的双创实践目标,更加暴露了实践应用一体化教学平台的缺失。
四、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突破“学院派”的思想壁垒
传统观念认为,创新创业是无法教授的,是需要学生的悟性和自身的天赋。如果把这个标准定义为培养成功的创业人士,那创新创业确实无法教授。但是如果把这个目标定义为教授和提升受教育人的自主创新创业的能力,那么它是可以教授的。由此可见,正确的认识基于“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是改革的前提。其次,结合“学院派”与“实践派”的基础理论与优势进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工作的改革,以创业能力、创业观念、创业基础知识以及实践操作四类为前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的专业技能,强化心理素养,突破“学院派”的思想壁垒,以此完善课程体系。
(二)强化教学与市场的对接
为了加快实现高校教学改革,我国教育部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对互联网教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实现“互联网+”高校双创教育的结合。[2]反映出“互联网+教育”是传统行业创新的主要形式,如何与互联网技术深入融合是当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作为艺术类高等院校,必须正确评估本校的实力,结合优势在校内组建校企合作项目,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案例实践,去学习和了解项目运营的过程。针对实践过程中有强烈创业欲望的学生,高校应开设相关企业创立流程和运营方式的课程。例如开设企业发展、企业理念、市场环境分析以及销售方案等的课程。
互联网时代社會发展日新月异,艺术类院校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紧跟形势,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能单纯的为了教学而教学,只有亲身经历了双创,感受到这个过程,再结合理论知识,才能避免闭门造车的错误。
(三)“工作室”模式的引用
早在德国包豪斯时期,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就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所以他是最早把艺术家和工匠组合在一个工作室给学生授课的教育家。
在当代,双创也带给了我们相同的问题,怎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双创能力的大学生。工作室制才是最好的出路,我们的目的是“理论与市场相结合”,高校可以尝试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教师与企业设计技术人员组合授课的方式,有利于提高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工作室的建立,应按照双创人才培养及输出的要求进行选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工作室的优势,来解决学生们无限的创意与有限的动手能力之间的矛盾,合理设置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和输出的方案。在培养过程中一定注意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对每一位学生某项较为突出的专业技能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同时,也应评估每位同学的技能和特长,在辅导过程中引导工作室的同学之间实现专业技能的互补,可以尝试组合成为创意创业团队,以增强竞争力。
工作室除了教学以外,还应在理论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带领下,多多接触商业案例,通过商业案例的沟通、设计、制作等一系列过程,积累经验,发现不足,取长补短,更好的理解和学习设计知识并积累经验。
工作室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可多参加一些创新创意大赛项目,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异想天开”变为现实,对可投放市场的较为成熟的产品进行众筹,鼓励学生把作品产业化,从一定程度上实现创新创业的项目实践。
五、结语
社会的飞速发展对艺术设计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双创”背景下艺术设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却存在很多的不足,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加强学校和市场的接轨,探索新的工作室培养模式,艺术类院校才能培养出符合双创标准的高质量的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赖海强·“双创”视阙下高校环艺系艺术教育研究[J].戏剧之家,2018(29).
[2]徐帅·基于“双创”背景下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困境和路径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