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⒈我总觉得有一个东西老跟着我,一刻也不消停。
一日他开口说话了,我才知道原来他是我的影子。
影子用责怪的口吻对我说:
你快点走吧,
我都快要踩到你的后脚跟了。
我说,你干脆走我的前面吧,我跟着你,决不责怪你。
他嘟嘟嚷嚷的,不知道说什么。
于是,我反转身子来走,
影子又抱怨说,你,你,你慢点走吧,差点踩痛我的后脚跟了!
2.世上的至善良者,莫过于人类,他们恻隐怜悯,仁慈恩爱;
世上的至恶毒者,莫过于人类,他们凶狠、残忍、危险、杀戮。
世上的至坚强者,莫过于人类,他们意志如铁,百折不回;
世上的至懦弱者,莫过于人类,他们胆怯,生疑,畏惧,害怕。
世上的至宽广者,莫过于人类,他们心胸开阔如同大海般辽阔,
世上的至狭隘者,莫过于人类,他们猜忌、算计,妒嫉、中伤。
……
缘由,从动物进化的人类,还保留着若干远祖的基因,
人有两面性,或者是阳光,或者是阴暗,
或者是理性的人性的光辉,或者是丑陋的动物的欲望。
人啊人,令人深思,
集合伟大与渺小于一体的人啊哟,
应当清除、消灭什么,
应当发展、光大什么,
你难道还不知道?!
⒊感性是意识的基础。
意识是感性对象及其改造。
意识既是对象的表象的存在,
也是对象的经验的存在,
还是对象的改造的存在。
意识是在众多的感性对象之中经过理性的分析与筛选,
趋向与对象本质的融合。
⒋怎样说明世界更为理想:
是以空间特征的实体存在说明世界,
或者是以时间特征的存在说明世界,
或者是以对象特征说明世界,
还是以二者或者三者的组合说明之?
⒌一分为二。
合二而一。
一与二合为三。
有彼此,必有彼与此。
有东西,必有东与西。
有左右必有左与右。
有彼有此,则有彼此。
有东有西,则有东西。
有左有右,则有左右。
有彼有此有彼此。
有东有西有东西。
有左有右有左右。
⒍对于事物的判断通常有三种方式:肯定、否定与未定。
未定的东西是不可以“肯定”或者“否定”的。
“未定”本身也是评判事物在变化过程中状态的一种方式。
事物在未来演变进程中,有许多意料不到的因素存在。
因此,所谓“未定的”,只能也只可能是“未定的”,这些正是我们要给予更多关注和认真对待的。一般地,未来的常常是未定的。
⒎通过反复的实践运动,不断推进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自然与意识、物质与精神的同一,最后实现所有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者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
⒏思想是人的本质,自由是思想的本质。
人在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中得到自由,并且建设人化的世界。
但是,由于自然对象的无限性与人类的主观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造成了人类对于自然认识的浅薄和误区,如何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和对于自然的协同能力,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
9.知道了它的过去与今天,就可以参透它的未来。
10.爱即是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生活即是教育。
教育是为了培养活生生的平凡的社会人。
理想即是教育。
教育是为了培养未来社会的理想公民。
11.把合格教师比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似乎不太准确!
把合格教师比喻为培育花朵的园艺师?
似乎不太贴切!
把合格教师比喻为抚育人心灵的牧师?
似乎不太合适!
教师即是教师。
教师是带领我们的孩子走向未来社会的天使。
12.渔夫们投其所好精心地挑选甜蜜蜜的鱼饵,
精心制作坚硬的坚韧的锋利的鱼钩
和结实的鱼杆、鱼线,
在风和日丽的时节,
在鱼儿经常出没的地方垂钓,
祈祷鱼儿们早早上钩。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里
何尝不是到处布满了鱼饵和鱼钩。
13.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至于你,侃侃而谈,又算得几何?
与你关系密切的世界,
无非公认的属于你的领域与属地,
只有你的人和事,你的立锥之地。
只有专业的方有社会的,
只有个人的方有集体的,
只有民族的方有世界的。
14.巫婆神汉,装模作样做法事,
伪装成沟通神灵的使者,
不但迎合迷信者的心理,
也是凡夫俗子的精神解脱和忘却的心理要求,
是买方造就了卖方市场,
是追随者和社会造就真理的化身和顶礼膜拜的圣人。
15.人们一旦离开了足踏实地的生活,
离开了亲力亲为的社会实践,
对于经验、理论与知识的真理性认识,
人们也就失去了判断事物真伪的标准,
人啊,也就只能想入非非。
16.终极意义上说,只有客观存在才是绝对真理,
其他的所有认识都只能是对于真理的阶段性认识。
在现实生活里,人们按照自己的原则行事处世,
于是乎,“我”便成为了万物的法则与尺度,成为了真理。
遗憾的是,人人都有自己对于真理的不同认识,
形形色色的真理必然会产生权威、形成真理的偶像与化身。
每个时代、每个社会、每个阶级都会有自己的权威人士,
尊重他们吧,他们是认识真理的先行者。
17.花儿开了,又凋谢了,但是一定还会再度盛开,
树叶绿了,又枯黄了,但是一定还会再翠绿起来,
南飞的大雁来了,又去了,但是一定还会再飞回来,
远方的流水来了,又去了,但是一定还会再流回来,
一切都是如此地匆匆忙忙,来来去去,
但是,总是在彼此之间循环往返。
我以为,任何物体都是封闭的,也是开放的,
向着宇宙开放,
惟有宇宙,这个至大无朋的存在者,不再有外,
完全地封闭着,也是无限的开放着,
于是,我们在宇宙里面得以永生。
相信我吧,我们永远生活在宇宙的温暖的怀抱里。
18.创设社会“和而不同”的境界,要正确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建立起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相互接触、交流、对话和传递信息、消除矛盾、达成共识的机制;要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彼此适应,必须制定一些共同遵守的行为法规和制度,建立起奖惩激励机制,并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有效协商沟通,促进这些规范的落实。
19.人人“克己复礼”,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要求,是实现社会和谐与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必然要求。
20.我们应当崇尚科学。
现代科学给予了我们许多!
科学成为了我们认识的主体,
科学成为了我们实践创造的主体,
科学成为了我们历史道德的主体。
同时,科学成为了我们的主人,
我们成为了科学的仆人。我们连同时代成为了科学的奴隶。
殊不知,人的自由发展和人性的解放,如何科学的实施?!
人类的精神、情感、自由意志和灵魂,置于何处“科学”安放?
21.做学问,从事理论研究,应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穷根究其底;
搞工作,解决实践矛盾,宜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牵住牛鼻子。
22.简洁之美胜于繁杂,
简易之便胜于繁琐,
简约之功胜于繁忙。
23.古往今来,变在其中。
千古之器皿,确实价值连城,却不可为今日之实用,
高祖之法规,真正句句玑珠,仍不可以当代之法典。
24.人类不会是世界的末日,
而应当是未来世界的桥梁和建设者。
25.生命,应当成为人类创造未来世界的素材。
26.既然设定了目的,就应当放弃所有无关的欲望和排除一切诱惑,集中精神、精力和思想,朝着目标奋勇向前进。
或者有可能达到目标,创造辉煌,或者有所成绩有所前进,或者一无所获却留给后来者探索的足迹和若干思想启迪。
27.高贵的不是你的华丽外表,而是你的美好心灵;
不是你的出身地位,而是你的劳动创造。
28.在这个世界上,你最怕谁?
我最怕我自己。
怕什么?
怕我的意志屈服于自己的命运。
29.深海里面有蛟龙,
深山里面有猛兽,
思想深处有惊雷。
30.情人的爱,是具体的,也是有内容的:
情人对富翁说我爱你,那是说我爱你的金钱和财物;
情人对官员说我爱你,那是说我爱你的权力和地位;
情人对老头说我爱你,那是说我爱你的身份和荣耀;
如同猎人对猎物说我爱你,没有你我又如何生活?!
31.风云必然聚啸于深山峡谷,
阳光必然发生于黎明云霭,
理智必然产生于深思熟虑,
道德必然形成于修身养性。
32.寒风令人精神抖擞,
悲愤令人才思奔涌,
仇恨令人胆大包天,
压迫令人斗志昂扬。
33.所谓事物的本质,是指事物的同一性与普遍性。
本质既存在于事物的差异性与特殊性之中,也包含在事物的个别性里面。
34.我的生命之船,顽强地行驶在苍茫的大海上,
看来是永远也到达不了彼岸了。
虽然在那遥远的地方,
似乎火树银花、人头晃动、劲歌狂舞,热闹异常,
我们却觉得闹轰轰的,不如永远飘荡于寂静的海上。
35.事物的“真”源自于在场的“真”,
在场的“真”源自于事物“本质”,
而“本质”的“真”源自于事物的“规定性”。
事物“规定性”的“真”源自于人类的“指称”,
这不是本原的“自在之物”而是人为的“外在之物”。
人的意识和事物的变化均如川流不息,
外在的规定性怎么能够等同于内在的本质而不是痴人说梦?
“真”的事物与事物的“真”该去何处找寻?!
36.儒家告诫我们:
爱自己吧,
同时,应当像爱自己一样地爱别人。
这是儒家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观。
爱自己不是贪图个人的享受与安逸,
而是应当有所担当,
你要时刻提醒自己,
你对于你的父母、妻儿、兄弟姐妹和朋友,
你对于你的家庭、民族、国家和你生活的这个时代和社会,
都有着不可推诿的责任。
37.世上本真皆无,万事皆空。
似乎这是佛说的语录,其实是真正的科学。
世上万事万物哪一样不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直至辉煌?!
最后现在的一切,都将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之中,归于无。
这些难道不是说的“无”与“空”的道理?
既然如此,美丑、善恶、真假,以及我所说的,都只不过是时间长河里的一刹那间的真实存在,何处是归途呵!
38.我们曾经狂热地信奉的神灵,
现在已经死掉了。
他为我们设计的曾经激励我们的
使我们坚信不疑的美好的大厦在瞬息之间坍塌了。
我们茫然,我们傻眼,
原以为我们世世代代将在神灵的庇佑下愉快地生活,
现在令人伤感、迷惘与措手不及。
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了,
让我们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
振作精神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
39.有ABCD四个人物在比赛爬杆,
人物A爬在人物BCD的上头,
BCD讨论怎样超过A,
人物B说,我要把A拉下来,实现超过A的理想;
人物C说,我要加快速度来超越A实现超过A的理想;
人物D说,我等待着A出差错掉下来实现超过A的理想。
40.有一种眼睛,
虽然或许戴着眼镜,
但是在这种眼睛里的每一个鸡蛋里面都是有骨头的。
41.必然属于自然,
应然则是属于人类,
只有或然属于传记。
42.东亚病夫,中国人的耻辱;
东亚病夫,中国人的痛处。
所有的毛病,你都曾经拥有,
在一群高贵者的面前,
你是被人嘲笑、讥讽和玩弄的对象。
先辈们创造的荣耀,被你丧失殆尽;
先辈们创造的财富,任凭强人掠夺、占有。
偌大的国土,被人无情地践踏、蹂躏,任意切割,
你只有的是傻笑、作辑、哭泣和赔不是。
你活得太下贱、太窝囊,
竟然保护不了你的土地和女人,
保护不了你的财富和家园。
没有高山,哪来的平地?
没有斗争,哪来的中庸?!
怒吼吧,像一头睡醒发威的雄狮,仰天怒吼,
燃烧起千百年窝藏在心中的满腔怒火!
43.世界原本是一个纠缠不清的麻花,
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牵扯,相互引领、制约:
痛苦里面孕育着快乐之子,
黑夜之后是黎明的曙光,
生活之中包含着死亡的信息,
灾难过后会有幸运降临的时候。
关键要有一个平常的心态,
不管是祸是福是获得还是失去,
即便是最为艰难的时候,
也不要灰心、气馁与放弃,
抖擞精神坚信前面会升起新生的朝阳和令人向往的时光。
44.用砂粒堆砌起来的
建筑在金色沙滩上面的城堡,
在朝霞或者夕阳的照映下
显得格外的庄重与圣洁,
理想而完美,
但是常常随着潮水的涨落呜呼。
美好的花籽,
只有种植于适宜的现实土壤里才有可能盛开出美丽醉人的花朵。
45.历史,是历史人物创造的,
历史,一般是以事件为线索的。
历史的真实通常难以准确还原,
而流传的历史常常又是文化的成果和流传的故事。
46.社会将走向何方?
应当说,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是社会发展的直接目的;
不断改良环境,保护地球生态,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目的;
只有在不违天时地利人和前提下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才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
47.礼乐智信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内容,
其中:礼是分寸,乐是和谐,智是融通,信是诚实。
48.德与才的关系。
有德有才是正品,
有德无才是次品,
无德无才是废品,
有才无德是危险品。
49.情与理的关系。
有情有理真君子,
有情无理是小人;
无情无理是禽兽,
有理无情机械人。
50.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不教”,
就是使那些需要教育的人通过接受教育成为不需要教育的人。
因此,教育的对象主要有三种:
一是那些素质、品行比较差的人;
二是那些尚未成型的人;
三是那些需要获得知识、技能和提升素养的人。
51.“文化”即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类对于自然状况的修琢和改造。
“文”即为文饰、修饰。“化”可以理解为生成、造化的意思。
“文化”则是与自然状况相对的概念,含有“以文化之”的意思。
通过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改造自然状态,同时也改造人本身。
文化的范围很广泛,主要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教育,以及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等等,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哲学和宗教。
52.如果把文化比喻为一棵参天大树,那么,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根基,
风俗习惯是文化的主体,
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是文化的枝叶,
文学艺术是文化的花果,
哲学与宗教信仰是文化的灵魂。
53.文化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或者说,是一种生活的模式。
文化是一种价值的选择,是作为主体的人主观意识对于客观存在的选择。
文化对于人的影响是巨大与深远的,它不仅决定和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
54.因为文化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认识方式和价值观,所以文化与发展既不是相反的关系,也不是等重并行的关系,而是文化决定发展的关系。这种决定作用显然是全面而深刻的,既包括发展的方向、方式和力度,也包括发展的效率、效益和效果。
55.文化是如何决定发展的呢?这就涉及到三个问题:
一是文化决定谁发展,即发展的对象问题。主要是文化对于经济、教育、社会道德、科技进步等等方面的影响;
二是文化如何决定发展,即是发展的标准、水准和方法问题;
三是发展进程中的经济、社会与教育诸多方面又是怎样影响文化的呢?也就是说,文化与发展之间有着怎样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呢?这也是我们尤其须要认真讨论的问题。
56.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但是,哲学不可能囊括和脱离文化。如果从三方面描述文化,文化可以细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哲学影响到文化的方方面面,但是一旦成型之后,无论是器皿的,制度的,还是精神的,都会反作用于哲学。使哲学和哲学家无可奈何地受制于文化而使哲学成为文化的奴仆。
57.信息现代化,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建设人类共同的人文环境。
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危机,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核武、资源开发、灾害防治,以及反对恐怖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等等重大问题都涉及到全球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因此,人类只有建立共同的伦理价值观,才能共同应对挑战。
58.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磨平文化差异、消除文化对立、避免文化冲突,创设一种理想的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和睦相处的人文环境,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问题。
59.以人类共有的文化现象,那些普遍的原始的文化现象,那些刚刚脱离动物性、从属于本能的行为改造、限制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文化现象——譬如婚娶及性文化、饮食文化、自卫或应激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等等——为例,在深入剖析基础上,研究各种文化形态的建立、变化和发展进程,探索文化的共同性、差异性和文化的原初之物(本原),探讨文化分化的原因,寻求构建为大同世界所欢迎的如在文化,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60.本能的东西,即便在进化了亿万年之后,在由绅士淑女构成的现代文明人身上,也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动物本能的痕迹。
在动物的本能中,学术界公认的主要有食本能、性本能、自卫本能等等。
本能的东西,是最能引起人们关注与理解的人类的经常话题,也是比较容易被理解作为例子来说明文化多样性或者差异性。
61.战争是一种文化。
战争也是用暴力坚持文化的一种最为惨烈的形式。
62.中国的长城是一种文化,它既说明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来干涉、侵略的思想策略,也表现了一种闭关锁国的治国原则与封建制度,这显然与以侵略扩张为己任的文化是格格不入的。
63.每一种文化都有一个历史地发展过程,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它常常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历史性的变异。当然,这种变化有时是剧烈的突然的巨大的间断性的,但是大多数时候是缓慢的细微的逐渐地连续地变化着的,而且是可以反复的逆转的跳跃的。
64.文化是其所处时代与环境结合的产儿,
人们在一定的时空二维结构之中构建文化。
同时文化是属于民族的,因此一定的时间、空间和民族造成一定的文化,
这就造成了三维意义或者多维意义上的文化框架。
我们讲文化的属性,首先是思考文化的基本的规定性。
65.文化源于地理上的长期隔离造成的部落土著人形成了共同风俗习惯和基本认知方式。
在长期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文化现象在原始部落里得到不断地强化和丰富,而共同的文化现象也使得原始部落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进而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
文化在民族内部不断地得到传承和发展。
66.文化具有融通的特性,也叫兼容性、包容性。
既然文化是人的作用造成的,既然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也就说明文化是可以改造的。
67.自卑与自信都是属于心理上的问题。
自信源于对自身行为、能力与价值的肯定,是心理上充满信心、斗志和战胜一切的勇气的一种外在表现。
而自卑恰恰相反,是对自身行为、能力与价值不信任、无把握缺乏信心和斗志的表现。由于自卑,必然产生猜忌和妒忌,对于相关的人与事,产生怀疑、猜忌,疑神疑鬼。行为举止不定。
68.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民族的生命力与独立性寓于文化之中。
文化的灵魂是基本精神,是内化于文化里促使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69.原始文化自然是由原始民族创造的。
原始文化的起源是与原始人类的起源同步进行的。
如果现今多样性文化拥有共同的原始文化祖先。或者说,如今多元化的文化,具有发展程度不同的高低之分,也就是说它们可以被安放的一个进化的序列之中,如同达尔文先生排列出来的生物进化线路图一样,暗示不同民族文化只是处在共同文化发展长链的不同阶段而已。言下之意,文化可以划分为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而落后的文化只要向先进文化学习,加速改造、发展自身进度,自然能够尽早地达到共同的文化发展水平。
但是,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因为原始民族不会是唯一的,而是多数的。因为有了民族的规定性,也就有了多元的原始民族。原始文化是原始民族的本质规定性。再有原始文化的出现是多个,决不仅仅是一个。
70.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同一起源的。
由于目前第一和第二阶段的化石仅发现于非洲,因此在科学界,人们比较赞同原始人类可能出现于600万到700万年前的非洲,但是争议较多的却是现代人的起源问题。
可以设想,首先,原始人类起源于非洲,然后他们走出非洲,在世界各地平行发展。而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人,渐渐地发生了量变和质变,形成了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差异的不同人种。
如此说来,应该有多种原始的文化形态平行产生,然后,它们不断地分裂、分化、融合,进而形成多样性的丰富的文化形态现象,而这些文化现象之间是相互交流、结合和共同发展着的,也是相互碰撞、抵触、激荡,和在矛盾冲突中协调进步的。
71.文化是属于人类的。
我们研究文化,不是研究猿人的文化,猿人也没有文化的概念。
我们是研究人化。因此研究是从原始人开始的。也就是从非洲干旱平原上“亦猿亦人”的从古猿过渡到人类的中介类型的人类祖先原始人开始的。
72.在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隔离,地域的隔离或者隔绝,是构成文化的关键因素。
由于地理上隔绝,相继而来的是气候、食物、生产环境等等方面的不同,由此造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和生产方式,形成了不一样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就形成了属于这个区域内的文化。
73.不是种族,而是区域隔绝,造成民族自在地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
是环境造就了人,是劳动造成了人,是为生存而斗争的生活造就了人,造就了文化。
人只不过一种文化的载体。
试问,人除去文化,还有什么呢?
74.祭祀活动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形式。
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也经历了从崇尚自然天,进而迷信祖先神明,最后进入充满理智与人性社会的各个阶段。但是,无论哪朝哪代,祭祖总是必须的。只是祭祀的程序、祭品、祭词等不同。
在奴隶社会殷商皇朝祭祖的牺牲是活生生的人,是将俘虏的敌军军团,排列有序,集体杀戮陪葬。到了封建社会的秦皇朝,牺牲的是牛马牲畜,陪葬的是泥塑木雕如兵马俑们。到了充满思辨的春秋战国时代,随着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的涌现,祭典活动更是成为了一种庄重的理性活动。
75.对于文化的形成,相比而言,区域隔离比较种族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我们并不否定文化具有种的意义,种族的生理特点在长期的遗传变异和选择中,在对于微小的变异的逐渐积累之中,显然是存在有一些差异的。
譬如生活在西藏高原的藏族同胞的鲜血里的血红蛋白的含量比较生活在平原里人们的要高许多,于是乎藏民适应在氧气稀薄的高原环境生活。
又如,非洲黑人的大腿韧带和肌腱更富有弹性和力量一些而优势于奔跑跳跃方面的田径竞赛运动。
不同种族后代在相同文化培养下能够成为相同的文化传人。
76.文化本身是没有优劣而言的。
你说说,中国人的主要餐具筷子与欧洲人的叉子,孰优孰劣。
但是,既然是讨论文化,必然要对于诸多文化形态进行比较研究,必然要对于诸多文化进行评说,而我们进行比较、衡量与评说的标准是什么呢?在诸多文化形态里面,有无共同拥有的最为基本的元素存在呢?有无最为浅薄的目的性存在呢?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讨论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77.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
同样地的原理,是劳动、是生存(或者与生存斗争)创造了文化。
文化形态对于环境的适应性程度问题,对于原始人类,甚至于对于现代人类来说,为生存而斗争,包括摄取食物、防卫等等,是推动文化产生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78.科学发展问题,即是对于社会发展的贡献问题。
与生产力相比较,所有其他的文化现象都是派生的、次要的。
并不能够说所有的文化现象全部是从生产劳动的主干上萌发出来的枝节,虽然它们或许各自有着自身萌发的依据和途径,但是它们的形成与发展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生产力的影响。
79.在原始社会,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原始的方式主要是狩猎,接下来逐步地演化为驯养动物为主的畜牧业,和主要是采集果实,以后逐渐形成以种植植物为生的种植业,与此相适应的狩猎和采集植物的民族所创造的原始文化和原始艺术。
在草原,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是造就硬汉与疯狂的地方。在中国多民族的文化宝库里,草原的狩猎和游牧生涯培育了进取、好斗的强悍的蒙古民族文化。狩猎和游牧民族,生活艰辛,居无定所,常常面对难以想象的自然压力,因此他们对于自然天无限地崇拜,对于草原精灵狼无限崇敬,对于食物和财产的占有欲望十分强烈,为了适应环境,他们以血缘为基础自发地组成相当于现代军队式的准军事化团体,推举首领并自觉服从领导,以狩猎、游牧和进攻其他民族为生,自然他们的侵略是以掠夺财富而不是以占有土地、扩充疆界为目的,因此,他们永远是在飘荡之中生活,有点像草原蓝天飘浮不定的云彩。
相比之下,以采集果实,以后逐渐演化成以种植植物为主的农耕民族所创造的原始文化与狩猎民族文化之间有着比较大的不同。他们对于土地有着无限的眷恋情结,热衷于安居乐业。由于所有的农耕工作,包括春耕生产、秋收、贮藏和加工,都离不开妇女的积极参与,因此,妇女的地位比较狩猎民族要高的多,史学研究发现在所有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形态中,不乏存在母系氏族的遗迹。
80.人类是群居的社会性动物,人最惧怕孤独。因此,整体观念,少到家庭、家族,中到集体、国家,大到世界、人类,关于人文关怀问题,即是对于人类整体建设的意义问题,应该说是讨论文化的一个基本要素。
81.原始的文学艺术与原始文化的发生是同步的。
文学艺术的创造是任何民族不可缺乏的精神生活,文学作品是任何民族不可缺乏的精神食粮。原始社会人们在劳动生产、生活和对于先祖、神灵的祭祀活动,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或诗文祷告,或翩翩起舞,祭拜神灵,告慰先人,庆祝丰收。在原始的狩猎民族文化里,唱歌、舞蹈艺术,由于自然条件赋予的种种优势原因,相对于其他文学艺术形式而言,成为他们的长项。这不仅是审美情趣的需要,更是一种劳动情趣和生活的生动写照。是一种原始的表现美、追求美与培养审美情感的活动,是文学艺术的基本目的。
82.文学艺术首先是创作者在生活激流的冲击之下,自然的流露、抒发自己的情感,尔后才是人们从这种无拘无束的情感抒发过程之中,体验、欣赏得到美的享受。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美,常常是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的心灵深处的律动。严肃思考,不难发现,原始的文学艺术与现代文学艺术的比较差异,是微弱的,通常表现在文学艺术的气质与风格上面,而不是本质特征上面,而更多的是它们的同质性,本质上的一致性。这种同质性,容易引起现代人强烈的心理共鸣。由于原始的文学艺术相比现代的文学艺术,只是更为粗犷、简洁、直率、豪放、质朴,甚至于近乎原生态,他们表现了许多对于现代已经被科学解惑的现象的迷惑不解,他们的表达方式也更为简单、粗俗和自然,这些都更为强烈地撞击人们的心扉,激起人们心灵的浪花,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音乐、舞蹈、绘画、小说、散文、诗歌等等文学艺术形式历来是抒发心声、宣扬理想,激发热情、鼓舞斗志,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传播文明、宣传道德,维系社会团结的基本社会活动。
83.文化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
文化是民族或者群体对于“存在”的一种理性选择。文化是理性的。文化是人类摆脱愚昧无知的凭证。文化或许其带有感情色彩,但终究是理性的决定。这种选择或者是规定性,无非是对于若干“是”属于状态的一种认可和自我约束。这种选择,显然是痛苦的、漫长的、排斥的、禁锢的和须要拥有强大的意志力量。譬如对于文字的选择。既有拼音文字,也有方块字,有象形字。韩文、日文、西夏文都源于汉字,却又不再是汉字。
84.通常弱势群体在文化的选择上处于劣势的地位,而作为强大象征的统治者、统治阶级、男性、长辈常常在文化的选择权力里拥有支配地位与作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推行的是“三纲五常”的社会制度就是最好的例证。“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为君、父、夫者,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者做出表率。“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85.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科学技术、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86.文化是人类理想的栖息地。
87.由于我们的基本观点是生存环境创造了文化,所以我们把环境因素作为区别文化的最为主要的因素来讨论几种主要的文化形态,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我们认为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历史里创造的所有文化,归纳起来,可以分为海洋文化,草原文化,平原文化三种形态。
88.海洋文化,是指以大海为生存的环境而创造的文化。大海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在大海面前,人太渺小,面对浩瀚无垠、波涛汹涌的大海,那么宽广,那么神奇,那么深不可测,逝者如逝夫。你还有什么可以言说的呢?
草原文化,是由原始的狩猎文化,进而发展为狩猎、驯养和游牧结合的文化,再后来演变为现代的畜牧文化。创造这一文化形态的祖先,食物以肉食性或者杂食性为主。
草原的狩猎文化与海洋的捕捞文化的形成,有着颇具特色的相似的生活环境,辽阔、深远而充满着不定因素。海洋文化与草原文化有着相似的一面,都是属于一种进攻性的文化。只是相比较之下,在这一方面,草原文化更为典型。他们在对抗、斗争、进取、搏击中寻找、拓宽生命的意义。他们并不在意为家庭、家族、集体获得多少的食物和财富,他们把胜利摆在比生命更加重要的位置。他们的行动的纲领在于竞争机制。个人的选择和直接的满足都源于竞争,竞争贯穿于生产、生活的广大领域。竞争永无止境。他们时刻在寻找、塑造对手,他们是为对手而活着的。他们有着强烈的个人表现欲望,其中典型人物,作风直率、行为张狂、言语粗暴,无中生有、恶语相向、绝无情面,甚至于达到疯狂的地步,他们的生活就是创设对抗、竞争和斗争情境,并创造条件予以实施。至于在竞争中自己的损失大小甚至牺牲都是无所谓的,重要的是自己成功,而获得成功程度也是以羞辱同伴的程度来评价。他们乐意挥霍,浪费,腐化,心怀宽广,以天下为己任。意志论者,侵略扩张主义者。
89.对待异己文化的态度表现为排斥、抵制、扼杀、消灭的态度,并且把自身文化理念、价值观、世界观视为世上最优秀的文化,强势推行,甚至不惜炮火强加。
90.如果把任何因素作为对立的一极,譬如自然、社会、个人等因素作为一极,作为认识主体的对立面,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之间也就形成了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认识关系,造成人为的对立的文化模式。实际上,自然、社会与个体,都不一定是对立的,都可以是友善的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既可以建设成一种和谐双赢的关系,也可以确定为一种对立斗争的关系。
91.有一种文化是从对立出发思考问题的。对立面是以认识主体完全相反的心理活动而存在的。因为我们的认识对象是站立在被认识的地位,一切以认识主体的思想而定。当设定某某为对手时,它自然被推到了对立面的位置上面,成为认识主体攻击、羞辱、打倒的对象。
92.平原文化,则是由原始的采集文化,进而发展为农耕文化,再后来演变为现代的种植文化。创造这一文化形态的祖先,食物以草食性为主或者杂食性为主。平原文化是一种保守性文化。这是一种具有中和文化,平和、中庸、宽厚、仁慈、非攻、守法,他们有着强烈的集体意识,其中典型人物,谦恭、克己、低下,节制,甚至于牺牲自己个人的利益而不损害秩序、规则和礼节。他们把“礼仪”、规矩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把集体、别人的利益看得比自己还重要。他们强调个人修行的程度,乐于助人,乐于吃苦,为了某种理念的需要,他们乐意克制自己,包括人生的各种天生的欲望。接人待物,倡导、施行和谐、双赢的对称原则。凡是不人云亦云,以理念先行,辩证理性,把哲学,而不是宗教,作为治国修身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对待异己文化的态度表现为宽容、尊重、对接、融合的态度。
93.对于人类已经创造的文化成果,我们应持黑格尔式的扬弃的态度。
文化本身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互相作用和人自我意识反思的产物。
人类行为迥然不同的甚至于相反的人格类型,来源于文化特质的相对差异。
宽容、忍让、包容、仁爱,和谐共生,作为一种文化的基本品质,是应当提倡和坚守的。
狭隘的、自私的、以人为中心的或一切从人出发的文化,是应当被坚决摒弃的。
我们须要选择和建设一种理想、高尚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应当具有竞争性、中和意义的以人为本的特质。
94.文化是历史的积累与沉积。历史创造了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在改造自然与建设社会的生活里,人类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种种文化。
物质化的文化形态包括物器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精神文化包括动机、情感、意志、思维习惯、价值观念,文学作品;制度文化包括各种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工作制度、生活制度、婚姻制度、法律法规、网络协议等等。
其中,法规制度文化是极端形式化的文化现象,是社会政治经济管理形式的确定和模式。不同的社会章制,不同的法令法规是文化对于人类行为的束缚和规范。一定的社会制度是为一定的社会团体创造利益和特权的文化。
文化是人类选择的结果,或者说文化是人类为了适应一定的环境条件而创造的生存方式。譬如那些被不同民族选择的,并用于他们规范自身行为的各种不同的社会制度。
95.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生产方式、认识方式等等。
对待文化的态度,应当怀抱尊重、崇敬、敬畏,甚至于虔诚的心。
指导人们的行为活动的,首先是价值观念,制约人们认识的,主要是思维方式。
96.在今天,文化的反省、改造与创新和不同文化的吸取、交流与借鉴尤其重要。
97.中西文化的差异是显著的。如在对待人的修养和发展来说,中西方文化都强调修养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人性并不是生而完美无缺的。那么怎样修养呢?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修养的标准,二是修养的方法。
其中对待修养标准的态度和认识中西文化有较大的差别。主导西方文化的基督教认为人生而有罪,即所谓“原罪”。只有上帝是完美的化身,是修养的标准。因此,人在面对上帝的时候,只有虔诚的信仰、真心的忏悔,才有可能获得灵魂的救赎。而作为中华文化精髓的儒家文化则认为人性向善。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修养的标准主要体现于礼仪、道德与法则。因此,儒家从人出发,尊重人性、人格和人的价值,注重修身养性,反身求仁。
98.在一定社会形态的社会或一定文化模式的社会群体里,个体文化必须服从于社会文化。无论你愿意或者不愿意,你必须得服从之。因为强势文化之下,没有个体意志的存在。
在阶级社会里,不论何种文化在对立阶级的斗争中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当阶级、国家利益与民族文化矛盾时,对立的文化往往从属于阶级、国家的利益,超越了民族文化的差异阶级真诚地凝聚在一起,形成公认的文化价值。
99.尊重和保持个人独立人格是道德的基本出发点。
孔子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0.伦理道德是维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基本原则。
在对待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公利与私利的关系时,伦理道德成为了我们人生的准绳和规则。
在义利关系上,当人我利益、公私利益不能两全时,应当舍己为人、舍己为公。正如孟子所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01.生物具有遗传、变异与进化的特性。这种特性是由生物的遗传物质、染色体DNA与基因决定的。而文化的载体,不是染色体DNA与基因,是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所以说文化是不会遗传的。
文化只能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相互影响得以实现文化的交流、传承和创造。
102.在没有思想的社会性动物世界,如蚂蚁、蜜蜂的世界,其社会性结构模式和生活方式,都是由具有遗传性和基因决定的本能决定的,这与有思想的人类社会世界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类社会的结构模式及其运行的方式,是由文化的特质决定的。而这种文化特质是人们对于环境、生活长期适应与选择的结果,是一种文化的累积与沉淀。
103.人类文化的继承,是有选择的,人为的,而不是遗传的。遗传是与进化相统一的,而人的选择常常与人的好恶相一致,因此这种选择甚至于是向着与遗传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的。这种所谓智慧的意志的选择,不见得对人类本身是无害的。
104.文化与人是鱼与水的关系。在某种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人适应在某种文化氛围里生活。例如对待男女关系态度,对待饮食生活态度等等,不同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在新加坡要受到鞭笞的小男孩的行为,在美国却受到赞赏。
105.文化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只能修饰改造,不可以消灭,除非是对于文化的承载者种族的大规模的清洗、牵涉移民和无情灭绝。
106.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也是无形的利器。
文化可以杀人,令人灵魂扭曲和变态,使正常的人发狂。
鲁迅在《狂人日记》写下了一段惊世骇俗的文字,痛斥封建文化是吃人的文化。他写道:“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满怀悲愤,表达了对封建文化的深刻否定,同时,也凝聚着鲁迅式的对人的终极自由的探索和思考。
另一方面,文化也可以使癫痫症者成为上苍的使者,例如仙姑、巫婆等。
107.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历史现象或历史问题。
没有一种文化是永恒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会被取代的。因为文化有堕性,有惯性,也有不断更新的内在要求。因为人处在不断的思想之中。
108.文化遵循最大分化的原则。
109、每一个个体都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保护者。一个外地人来到一个异域文化场。当地人一眼就看出来,一听就听出来,甚至于一闻一接触,就知道他或她是外地人。
110.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是基于一种母体文化的胚芽。如同马铃薯上长出来的若干胚芽一样,不会有任何两个胚芽长出来的胚体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没有任何一个文化人,是一种纯粹文化的继承者。因为他或她既是属于一种文化,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的叛逆。因为他或她在继承一种文化的同时又不同程度的改变了这种文化。
111.文化培养人,文化塑造人,文化改变人,同时人也承载文化、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
个体是生活在他的整体文化之中的,而文化的整体又是依靠个体的存在而存在的,依靠个人文化的创新与创新。
一个有权利的人,是决定怎样的人,一个务实的人是知道怎样的人,一个智慧的人是知道应当怎样的人。
112.文化场,具有一定的势能和动能,对于进入场内的外来物具有同化作用和渗透作用。当然,这个过程是双向交流的,外来物也会把自己的文化优势带入文化场中,影响文化场。根据个人特点和能量,决定作用的大小。当个人能量很大时,可能会左右“场文化”,甚至于使“场文化”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英雄创造时势的问题。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也是这个意思。更多的时候是“文化场”影响、同化所有外来的人,直至把他或者她塑造成“场文化”的同类产品。
113.“文化圈”是指由于圈子里的人拥有共同个人兴趣、爱好和一定的目的,经常自觉地聚集起来,相互交流经验、商讨问题和展开活动的非营利性团体组织。如以宗教活动为中心的社会团体,以文娱、体育竞技活动为中心的社团组织,以政治理想主义而结成的神圣同盟等等。
现实生活中人们都是生活的一定的文化圈子里面的。圈子的组织、结构通常是紧密的或者松散的,除去形成这种组织的基本因素、共同爱好等之外,很少受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民族和地域的影响。如统治阶层、社会名流和劳苦大众的基督教信徒们,及其他宗教的信徒们都是以宗教生活为中心的文化社团,他们遵循宗教教规要求,按时参加礼拜和其他程序规定的各种活动,同时经常交流经验体会,增进相互友谊,不断提高爱好能力与水平。
114.从理论上说,文化的最高使命是安身立命,即是使人们生活有依靠,精神有寄托。安身是指衣食住行的问题,而精神寄托,则更为重要,是指精神的归宿,是终极关怀的问题。这一方面宗教和哲学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115.凡是具有宗教情结的民族及其文化,一切都是神秘的和宽心的,在诸神的关注和恩惠下有规律的生活。一切都可以放下来,交给诸神去看管;一切都可以不假思索,交给诸神去打理;在对于诸神的绝对信任之中悠闲自在地生活。
116.宗教使文化发展水平达到了巅峰。
当文化进入到宗教阶段或层次,也就如同登山到达了峰顶。宗教的教义、教规和教条,禁锢人的思想,宗教的或信仰的文化机械且神圣,充满了想入非非。信徒们在幻想曲里陶醉,所有的时间、空间、心理都没有多余的部分,宗教的仪式左右着信徒们的一切。
欧洲中世纪的文学艺术即是宗教的文学艺术。艺术把一切世俗之物都描述成为宗教的景象,在宣扬、诠释、创造上帝的音容神圣的救世主活动中陶醉,成为宗教的工具和在宗教蛊惑下盛开的娇艳的鲜花。所以人们说,艺术是宗教的儿子。
117.宗教是人类心灵的家园。人类在对于世界的认识早期和迷惘的阶段,即便在认识发展到更加高级阶段,来源于人类内心世界需要的“神”总是需要长久存在的,人类无时无刻不在创造神明以给予自身以勇气与力量,保护自身在漫长和短暂的人生道路抵御外来的和内心的魔力,平安抵达彼岸。
118.宗教和迷信是经验和臆想的产物。心灵的家园,既可以是有形的寄托,如一个石头、一块木板、一尊泥塑、一个雕像,一只动物,一颗星星,一种植物;也可以是无形的追求,如一句口号、一种主义、一种宗教、一种理想,还可以是虚拟的艺术的网络的梦幻般的世界,它们都可以为自己演化为超自然的力量,成为自己生命的保护伞,在他或她需要它的时候随时出现在他或她的面前,为他们提供无穷大的力量。总之,是“心”建造和选择的这样一座存放“心”的地方,并赋予其永恒的无限的生命。拥有心灵的家园,人就拥有信心、力量和勇气。心灵的家园,它是人类前进的动力,奋斗的方向和力量的源泉,它是精神,是理念,也是胜利的旗帜,令人至死不渝,视死如归。
人们对于守护神的崇敬和由此产生的宗教信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蒙古民族对于狼和白鹿,回民对于猪和狗的敬畏,这种对于先祖图腾的崇拜,与藏民们和汉人对于佛祖的崇拜的意义没有区别的。
119.哲学不是宗教。但是,宗教与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的哲学表现为宗教的附庸,有的哲学表现为宗教的批判;有的哲学表现为宗教的奴婢,有的哲学表现为宗教的主人。
哲学是对存在的反思,是思想的思想,自然不排除对于宗教与信仰的思考。从这种意义上说,无论是从认识论,或者从价值论与方法论的角度讲,哲学都要高于宗教文化。
120.哲学总是给人以深刻。没有哲学的艺术是浮躁的。没有哲学的民族是悲哀的,而且终究会被取代的。因此,哲学给予了人类更为生动、鲜活、深广的文化特质。凡是进入到哲学的层面,也就是深入到了事物的内在和背后的东西。儒家、道教、佛教、墨家、法家的哲学思想构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基本的精神。
121.中国没有宗教,或者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有人说,中国有道教、儒教和佛教。其实不是这样的,孔子不信“怪、力、神”,老子崇尚“无为而治”,至于佛教始终是外来的和尚不成其为本原意义上的宗教。
122.哲学才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因此,中国文化是永远发展的文化,中国人的思想是永远创新的思想。中国文化融合、同化一切外来文化,并以此为原料构建、丰富自身文化。为什么中国近百年来饱受外来文化的侵略扩张而生生不息,主要源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哲学底蕴和敢于思想创新的中国文化。
123.当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文化积累,达到一定阶段,逐渐地形成自己狂热的或者是冷静的主导文化,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和基本的价值观念时,以一定理念为核心内容的民族文化的基本框架也就相继形成和确定下来,意图重新构建或者解构这种文化的思想框架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即使是进行声势浩大的文化大革命常常也是无济于事的,因此轻易地改变一种文化观念的思想和行为的观念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事情,回顾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以反封建、反孔孟之道自居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运动,对于孔孟之道的批判和冲击都是十分有限的。元世祖朝和清朝皇帝在入主中原的时候,统治数百年,最为重要的措施是坚守和继续实行和发扬中原文化传统。
124.孔子云:“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在这里,与其以为孔子是认为有鬼神存在,不如认为孔子的意思是作为社会人需要有被人崇拜和信仰的偶像,通过心理、精神的认同,形成民族共同的心理家园,从而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那么要树立怎样的神明呢?中华民族树立的神是公认的圣人。孟子曾经对圣人下了一个定义,他说:“圣人,人伦之至也。”也就是族群中最有道德的人,公认的忠义士。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可以作为正义、道德、智慧楷模的真实的人,或者是通过艺术神话创造的神。这种人是为数多样的。因此中华民族形成了以人为神的多神信仰。这与西方的宗教信仰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种神圣的道德的崇拜。我把这样的崇拜称之为价值崇拜。或者哲学崇拜。于是乎,哲学也就成为了文化的灵魂。
125.任何一个文化都是有着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的理念,这些形成了文化的特质。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世界哲学的重要领域。只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观念与西方文化主客分离、天人对立的思想观念存在有根本性的差异。
人类对于天人关系的认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原始人的物我不分的思想;二是西方哲学界比较盛行的物我对立的观点;三是东方哲学比较倡导的物我统一即天人合一的思想。其中,也经历了认识方法的肯定、否定与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在中国文化里,“天人合一”至少包含三方面的意义:一是万事万物包括人都是自然界的产物,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庄子《秋水》有云,“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二是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并且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三是天人和谐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的和理想。
126.“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的价值观。中国哲学是以和谐作为主要理念的和谐哲学。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孔子提出“和为贵”的价值观,并将“和而不同”作为理想人格的标准。《中庸》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即所谓事物并存不悖谓之和。道家始祖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道法自然”的思想观念;佛教主要讨论事、理,现象、本质,心、现象,假象、实体,理、欲等之间的关系,追求实现人的内在世界的和谐与平静,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物我、人我、自我和谐的完整的和谐思想理论体系。
127.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民族精神,其主要内容主要有三点:
一是群体本位意识的整体观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是充分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易传》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观点。所谓“天行健”的“天”即自然,“行”即运动,“健”即刚健,“自强不息”即自觉主动地奋发向上,发愤图强。天的运行是刚强不屈的,既不受世事兴衰影响,也不畏自然艰难险阻,按照自身规律永恒不止地运动。人要效法天刚健不已、自强不息的高尚品德,坚守信念,不屈不挠,一往无前,努力进取。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倡导的这种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激励着广大仁人志士为抵御外来侵略,反抗压迫剥削,探求真理和实现人生理想,不屈不挠,前赴后继,奋勇向前。
三是“和而不同”的共生意识与为我所用的包容同化精神。《易传》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以修身为本,养成公而无私、宽厚为怀的高尚品德,能容万物。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
128.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或者说最初的社会形态即原始氏族社会是和谐社会的时代,对此,儒家经典《礼记·礼运》有精当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后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渐提高,社会财富的逐渐增加,私有财产的出现,人类逐渐地的有了家庭和私爱,有了礼仪和名分,有了制度和管理,有了阶级、矛盾和斗争。礼坏乐崩,道德沦丧,天下大乱。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都怀念原始氏族社会的和谐社会形态,并且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孔子讲“仁”,其核心是告诫人们要有一颗真诚爱人待人之心。忠恕之道,推己及人。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墨子讲“兼爱”,提倡建立一种没有差别、没有等级的无私的爱。老子希望“人如赤子”,“民如野鹿”,希望倒退到人类的最初状态,向往“其政闷闷,其民淳淳”,“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
129.文化体现价值。文化产生价值。文化本身即是价值。
文化是无价之宝。
只有落后的经济,没有落后的文化。任何最原始的文化现象,哪怕是一个粗糙陶瓷器皿上看似杂乱无章的图案,都是可以与当代最伟大的艺术作品相比拟的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130.在社会转型的浮躁和不安之中,我们渴望、呼唤和实践建设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131.评价文化的标准,和建设新文化的原则,两者是有着相关性的。前者是衡量一种文化的价值标准。而价值问题上,主要是评判事物优劣、对错、好坏的根据。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文化的价值,主要看其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与繁荣,是否有利于改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高度和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三个有利于”的核心是生产力标准,最终目的是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原则,也应当遵循“三个有利于”标准
132.文化的相对性、发展性要求文化的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
任何文化都不是绝对的终极的文化,因为时代在变化,境况在变化,所谓时过境迁,文化必然也发生变化。因此,对于是非标准的确定,告诉我们文化随着人类进步而变化无穷。同时,绝对于某种文化的适应,也是不可能的。处于某种文化氛围的个体当感受到这种文化的压力时应注意自我调协,寻找适应。鲜活的社会实践与陈旧的评判标准之间的矛盾告诉我们永远用一个标准判断文化是注定要碰壁的。即便是圣人孔子,也有“陈蔡之围”亡亡如丧家之犬的故事。
133.文化是可以改变的。当特有的生活习俗被新的文化所替代之后,于是他们原先依赖的生活方式解体了,框架拆散了。
134.文化是因为人而产生的,自然也会因为人类的灭亡而灭亡,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对于单一文化来说,会因为产生它的那个民族的消亡而消亡,只是整体文化的某些部分会融入异种文化中去,成为别种文化的有机养料。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都有产生、兴起、成熟、衰老和死亡的独特历史。
135.中国文化发展的未来,既不可能是过去的封建文化、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的继承,也不可能是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拿来主义,只能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创造。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我们的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显然她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阶段的文化是不一样的文化,也是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文化不一样的文化。她是根植于中华民族土壤里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136.具有全球意义的文化,必须具有几项基本特性:
一是普遍性,拥有共同理念,主要有自由、民主、平等、博爱、贵和、正义、人道、法治、伦理等等。
二是开放性,拥有开阔眼界和胸襟,善于向异种文化学习,不断地改造、改良与创新本民族文化,从传统文化与别种文化中汲取养料,多种文化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促进。
三是多样性,互相尊重人格尊严、互相理解文化差异、互相宽容文化对立,保持各具特色的不同文化优势,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有不同的多种文化共存的和谐局面。
137.创新是对历史的反思和总结,是对优良传统的承继和发扬,是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借鉴与汲取,是联接历史与未来的有益探索。因此,反思是创新,总结是创新,探索是创新,借鉴移植也是创新。中华民族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进程中必定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谱写更加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新篇章。
138.生活在“地球村”的现代人应当在世界性的文化中成长。随着现代交通、信息、网络的现代化,地球村概念日益深入人心,世界已经成为人类的共同家园。与此相应的是理当构建一种人类共同的普世文化和价值观。东方的政治家和哲学家推崇“和谐”价值观与“管理即是服务”理念,建设新文化和社会秩序,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139.真正能够把人联系起来的纽带是他们的文化。而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内容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是非标准。
140.哀悼文化,是人类对于悲哀的表达与解脱方式,是一种对极度悲哀带来的精神压力的释放方式。包括对与死者、对遗孀(夫)、遗产的态度等。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为纪念警卫战士张思德写下了《为人民服务》,说:“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从而确定了共产党人的哀悼制度。现在中国大多数地区,人们对于死者是采取召开追悼会的形式,向死者告别,寄托生者之哀思。葬礼隆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因地而异。对于死亡者,通常的祭祀活动,国家法定的清明节祭祖扫墓,有鬼节“七月半,接老客”的习俗。
141.泰国“人妖”,是一种变态的美丽,凄迷而动人。在大多数国家对于人妖是持否定的态度的,但是在泰国“人妖”如同草原上的喇嘛一样,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同性恋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的群体里受到特别的欢迎和同情,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很难想象他们能过上平静的日子,他们简直就是恶魔的化身和精神极度不正常者。
142.选择国籍,实际上是选择一种文化。或者是对于社会制度的选择,或者是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或者是对于物质生活的选择,等等,总之,由于任何国家都会选择一定的社会制度,选择一定的社会形态,所以选择国籍,选择国度生活,也就无非是选择一种生活。这与申请加入组织活动,选择宗教信仰,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也用不着非难指责。
143.民间传说故事和典籍,既有历史真实的,也有自然传奇的,还有神仙鬼怪的,活灵活现,植根于民间,口耳相传,源远流长。它们对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曾经产生深刻影响,其本身就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狼来了、东郭先生和狼、木兰从军、西门豹治邺、仓颉造字、神农尝百草、达摩面壁、桃园三结义、海瑞断案、包公的故事、阿凡提的故事,白蛇传、宝莲灯、八仙过海、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赵州桥、黄鹤楼、华佗的传说、唐伯虎的传说等等。
144.一般而论,我们奉行“和而不同”的思想观念,
承认民族的多样性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但是,在对待那些需要达成共识共同应对的问题,
如气候、核武、地球灾害时,我们可以“同而不和”;
还有的时候,在面对全人类的基本利益和普世的价值取向,
如基本人权、道德和对生命的敬畏,我们必须“又和又同”。
145.文化的成熟是与其哲学上的成熟相一致的。当一种文化进入到宗教或者哲学的阶段,这种文化可以说就已经定型了。他们如同一个成年人一样,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世界观都已经定型了,处理任何问题都自己的一定之规。
146.政治是文化的集中反映。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认识方法、生产方式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147.自由是现代科学的本质。
没有自由就不可能有科学创新精神和正大光明的民主气氛。
文化创新的前提是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百家争鸣的氛围。
148.纵观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建立在整体观方法论的理性思维在发展的进程中,首先是对于事物整体解惑的辩证思维阶段,然后必然会达到分解、剖析与实证科学阶段,再是进入到黑格尔式的辩证法阶段,最后进入到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阶段。其中,对立面的矛盾统一是辩证法的最高形式。
149.西医是经验与科学的结合,中医是经验与哲学的结合。
150.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
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
任何一种伟大的文化,都包含着进步的与保守的不同阶段、不同阶层、不同派别的文化斗争、妥协与统一,正是这种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着文化的进步与繁荣。
151.对待外来文化,有三种不同的态度:一是全面拒绝外来文化,自我封闭,唯我独尊;二是全面接受外来文化,全盘西化,唯洋是从;三是主动选取外来文化,全面开放,学以致用。
152.文化创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规律;二是制造出别人没有制造出来的新材料、新机器、新工具;三是创造出弘扬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
153.有规定而后有概念,有概念而后去规定,概念岂能表现事物?又有什么可能表现事物?
天下万物以无为体,以有为用。无与有、体与用、虚与实、物与我、分与合、生与死,万物为一。
154.何来于心,何不于心?
心为物在,物为心生。
世界由人,人因为心。
155.道寓物内,物成于道。
事物所在,理在其中。
156.《易传》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苍天的根本的性质是“刚健”,永不停息的变化运动;人的基本特点是追求进步而永不停息。大地根本的性质是“宽厚”,承载万事万物繁衍生息;人的基本特点是胸怀宽广,无所不包。两者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因此,君子应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天地精神。
157.所谓“本体”,即是以自我为根本,以自我为原因,自我生成,自我复制,由我而是,无所不在。
老子的本体为道,道生万物。黑格尔的本体为无,无中生有。王阳明以心为本,心外无物。
158.性为先天之物,有善无恶;
情为后天之物,有好有恶;
心为知觉之物,有是有非。
159.有先生认为儒家把“德”与“力”对立起来,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儒家并无将“德”与“力”相对立的意思。
孔子有云:“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言下之意,良驹有“力”,日行千里,而“不称其力”,不张扬自己,性情温顺,可谓“其德也”,这正是其德行所在。
160.我怀疑,哲学已经进入了语言、文字或者文化的死胡同。
在新的世纪里除非蜕变羽化,否则哲学只有死路一条。
因此,新世纪哲学的任务在于寻找和开辟新路,在于凤凰涅槃,浴火再生。
我们期盼新哲学的诞生!
(责任编辑:郭呈祥)
一日他开口说话了,我才知道原来他是我的影子。
影子用责怪的口吻对我说:
你快点走吧,
我都快要踩到你的后脚跟了。
我说,你干脆走我的前面吧,我跟着你,决不责怪你。
他嘟嘟嚷嚷的,不知道说什么。
于是,我反转身子来走,
影子又抱怨说,你,你,你慢点走吧,差点踩痛我的后脚跟了!
2.世上的至善良者,莫过于人类,他们恻隐怜悯,仁慈恩爱;
世上的至恶毒者,莫过于人类,他们凶狠、残忍、危险、杀戮。
世上的至坚强者,莫过于人类,他们意志如铁,百折不回;
世上的至懦弱者,莫过于人类,他们胆怯,生疑,畏惧,害怕。
世上的至宽广者,莫过于人类,他们心胸开阔如同大海般辽阔,
世上的至狭隘者,莫过于人类,他们猜忌、算计,妒嫉、中伤。
……
缘由,从动物进化的人类,还保留着若干远祖的基因,
人有两面性,或者是阳光,或者是阴暗,
或者是理性的人性的光辉,或者是丑陋的动物的欲望。
人啊人,令人深思,
集合伟大与渺小于一体的人啊哟,
应当清除、消灭什么,
应当发展、光大什么,
你难道还不知道?!
⒊感性是意识的基础。
意识是感性对象及其改造。
意识既是对象的表象的存在,
也是对象的经验的存在,
还是对象的改造的存在。
意识是在众多的感性对象之中经过理性的分析与筛选,
趋向与对象本质的融合。
⒋怎样说明世界更为理想:
是以空间特征的实体存在说明世界,
或者是以时间特征的存在说明世界,
或者是以对象特征说明世界,
还是以二者或者三者的组合说明之?
⒌一分为二。
合二而一。
一与二合为三。
有彼此,必有彼与此。
有东西,必有东与西。
有左右必有左与右。
有彼有此,则有彼此。
有东有西,则有东西。
有左有右,则有左右。
有彼有此有彼此。
有东有西有东西。
有左有右有左右。
⒍对于事物的判断通常有三种方式:肯定、否定与未定。
未定的东西是不可以“肯定”或者“否定”的。
“未定”本身也是评判事物在变化过程中状态的一种方式。
事物在未来演变进程中,有许多意料不到的因素存在。
因此,所谓“未定的”,只能也只可能是“未定的”,这些正是我们要给予更多关注和认真对待的。一般地,未来的常常是未定的。
⒎通过反复的实践运动,不断推进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自然与意识、物质与精神的同一,最后实现所有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者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
⒏思想是人的本质,自由是思想的本质。
人在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中得到自由,并且建设人化的世界。
但是,由于自然对象的无限性与人类的主观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造成了人类对于自然认识的浅薄和误区,如何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和对于自然的协同能力,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
9.知道了它的过去与今天,就可以参透它的未来。
10.爱即是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生活即是教育。
教育是为了培养活生生的平凡的社会人。
理想即是教育。
教育是为了培养未来社会的理想公民。
11.把合格教师比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似乎不太准确!
把合格教师比喻为培育花朵的园艺师?
似乎不太贴切!
把合格教师比喻为抚育人心灵的牧师?
似乎不太合适!
教师即是教师。
教师是带领我们的孩子走向未来社会的天使。
12.渔夫们投其所好精心地挑选甜蜜蜜的鱼饵,
精心制作坚硬的坚韧的锋利的鱼钩
和结实的鱼杆、鱼线,
在风和日丽的时节,
在鱼儿经常出没的地方垂钓,
祈祷鱼儿们早早上钩。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里
何尝不是到处布满了鱼饵和鱼钩。
13.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至于你,侃侃而谈,又算得几何?
与你关系密切的世界,
无非公认的属于你的领域与属地,
只有你的人和事,你的立锥之地。
只有专业的方有社会的,
只有个人的方有集体的,
只有民族的方有世界的。
14.巫婆神汉,装模作样做法事,
伪装成沟通神灵的使者,
不但迎合迷信者的心理,
也是凡夫俗子的精神解脱和忘却的心理要求,
是买方造就了卖方市场,
是追随者和社会造就真理的化身和顶礼膜拜的圣人。
15.人们一旦离开了足踏实地的生活,
离开了亲力亲为的社会实践,
对于经验、理论与知识的真理性认识,
人们也就失去了判断事物真伪的标准,
人啊,也就只能想入非非。
16.终极意义上说,只有客观存在才是绝对真理,
其他的所有认识都只能是对于真理的阶段性认识。
在现实生活里,人们按照自己的原则行事处世,
于是乎,“我”便成为了万物的法则与尺度,成为了真理。
遗憾的是,人人都有自己对于真理的不同认识,
形形色色的真理必然会产生权威、形成真理的偶像与化身。
每个时代、每个社会、每个阶级都会有自己的权威人士,
尊重他们吧,他们是认识真理的先行者。
17.花儿开了,又凋谢了,但是一定还会再度盛开,
树叶绿了,又枯黄了,但是一定还会再翠绿起来,
南飞的大雁来了,又去了,但是一定还会再飞回来,
远方的流水来了,又去了,但是一定还会再流回来,
一切都是如此地匆匆忙忙,来来去去,
但是,总是在彼此之间循环往返。
我以为,任何物体都是封闭的,也是开放的,
向着宇宙开放,
惟有宇宙,这个至大无朋的存在者,不再有外,
完全地封闭着,也是无限的开放着,
于是,我们在宇宙里面得以永生。
相信我吧,我们永远生活在宇宙的温暖的怀抱里。
18.创设社会“和而不同”的境界,要正确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建立起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相互接触、交流、对话和传递信息、消除矛盾、达成共识的机制;要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彼此适应,必须制定一些共同遵守的行为法规和制度,建立起奖惩激励机制,并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有效协商沟通,促进这些规范的落实。
19.人人“克己复礼”,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要求,是实现社会和谐与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必然要求。
20.我们应当崇尚科学。
现代科学给予了我们许多!
科学成为了我们认识的主体,
科学成为了我们实践创造的主体,
科学成为了我们历史道德的主体。
同时,科学成为了我们的主人,
我们成为了科学的仆人。我们连同时代成为了科学的奴隶。
殊不知,人的自由发展和人性的解放,如何科学的实施?!
人类的精神、情感、自由意志和灵魂,置于何处“科学”安放?
21.做学问,从事理论研究,应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穷根究其底;
搞工作,解决实践矛盾,宜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牵住牛鼻子。
22.简洁之美胜于繁杂,
简易之便胜于繁琐,
简约之功胜于繁忙。
23.古往今来,变在其中。
千古之器皿,确实价值连城,却不可为今日之实用,
高祖之法规,真正句句玑珠,仍不可以当代之法典。
24.人类不会是世界的末日,
而应当是未来世界的桥梁和建设者。
25.生命,应当成为人类创造未来世界的素材。
26.既然设定了目的,就应当放弃所有无关的欲望和排除一切诱惑,集中精神、精力和思想,朝着目标奋勇向前进。
或者有可能达到目标,创造辉煌,或者有所成绩有所前进,或者一无所获却留给后来者探索的足迹和若干思想启迪。
27.高贵的不是你的华丽外表,而是你的美好心灵;
不是你的出身地位,而是你的劳动创造。
28.在这个世界上,你最怕谁?
我最怕我自己。
怕什么?
怕我的意志屈服于自己的命运。
29.深海里面有蛟龙,
深山里面有猛兽,
思想深处有惊雷。
30.情人的爱,是具体的,也是有内容的:
情人对富翁说我爱你,那是说我爱你的金钱和财物;
情人对官员说我爱你,那是说我爱你的权力和地位;
情人对老头说我爱你,那是说我爱你的身份和荣耀;
如同猎人对猎物说我爱你,没有你我又如何生活?!
31.风云必然聚啸于深山峡谷,
阳光必然发生于黎明云霭,
理智必然产生于深思熟虑,
道德必然形成于修身养性。
32.寒风令人精神抖擞,
悲愤令人才思奔涌,
仇恨令人胆大包天,
压迫令人斗志昂扬。
33.所谓事物的本质,是指事物的同一性与普遍性。
本质既存在于事物的差异性与特殊性之中,也包含在事物的个别性里面。
34.我的生命之船,顽强地行驶在苍茫的大海上,
看来是永远也到达不了彼岸了。
虽然在那遥远的地方,
似乎火树银花、人头晃动、劲歌狂舞,热闹异常,
我们却觉得闹轰轰的,不如永远飘荡于寂静的海上。
35.事物的“真”源自于在场的“真”,
在场的“真”源自于事物“本质”,
而“本质”的“真”源自于事物的“规定性”。
事物“规定性”的“真”源自于人类的“指称”,
这不是本原的“自在之物”而是人为的“外在之物”。
人的意识和事物的变化均如川流不息,
外在的规定性怎么能够等同于内在的本质而不是痴人说梦?
“真”的事物与事物的“真”该去何处找寻?!
36.儒家告诫我们:
爱自己吧,
同时,应当像爱自己一样地爱别人。
这是儒家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观。
爱自己不是贪图个人的享受与安逸,
而是应当有所担当,
你要时刻提醒自己,
你对于你的父母、妻儿、兄弟姐妹和朋友,
你对于你的家庭、民族、国家和你生活的这个时代和社会,
都有着不可推诿的责任。
37.世上本真皆无,万事皆空。
似乎这是佛说的语录,其实是真正的科学。
世上万事万物哪一样不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直至辉煌?!
最后现在的一切,都将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之中,归于无。
这些难道不是说的“无”与“空”的道理?
既然如此,美丑、善恶、真假,以及我所说的,都只不过是时间长河里的一刹那间的真实存在,何处是归途呵!
38.我们曾经狂热地信奉的神灵,
现在已经死掉了。
他为我们设计的曾经激励我们的
使我们坚信不疑的美好的大厦在瞬息之间坍塌了。
我们茫然,我们傻眼,
原以为我们世世代代将在神灵的庇佑下愉快地生活,
现在令人伤感、迷惘与措手不及。
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了,
让我们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
振作精神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
39.有ABCD四个人物在比赛爬杆,
人物A爬在人物BCD的上头,
BCD讨论怎样超过A,
人物B说,我要把A拉下来,实现超过A的理想;
人物C说,我要加快速度来超越A实现超过A的理想;
人物D说,我等待着A出差错掉下来实现超过A的理想。
40.有一种眼睛,
虽然或许戴着眼镜,
但是在这种眼睛里的每一个鸡蛋里面都是有骨头的。
41.必然属于自然,
应然则是属于人类,
只有或然属于传记。
42.东亚病夫,中国人的耻辱;
东亚病夫,中国人的痛处。
所有的毛病,你都曾经拥有,
在一群高贵者的面前,
你是被人嘲笑、讥讽和玩弄的对象。
先辈们创造的荣耀,被你丧失殆尽;
先辈们创造的财富,任凭强人掠夺、占有。
偌大的国土,被人无情地践踏、蹂躏,任意切割,
你只有的是傻笑、作辑、哭泣和赔不是。
你活得太下贱、太窝囊,
竟然保护不了你的土地和女人,
保护不了你的财富和家园。
没有高山,哪来的平地?
没有斗争,哪来的中庸?!
怒吼吧,像一头睡醒发威的雄狮,仰天怒吼,
燃烧起千百年窝藏在心中的满腔怒火!
43.世界原本是一个纠缠不清的麻花,
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牵扯,相互引领、制约:
痛苦里面孕育着快乐之子,
黑夜之后是黎明的曙光,
生活之中包含着死亡的信息,
灾难过后会有幸运降临的时候。
关键要有一个平常的心态,
不管是祸是福是获得还是失去,
即便是最为艰难的时候,
也不要灰心、气馁与放弃,
抖擞精神坚信前面会升起新生的朝阳和令人向往的时光。
44.用砂粒堆砌起来的
建筑在金色沙滩上面的城堡,
在朝霞或者夕阳的照映下
显得格外的庄重与圣洁,
理想而完美,
但是常常随着潮水的涨落呜呼。
美好的花籽,
只有种植于适宜的现实土壤里才有可能盛开出美丽醉人的花朵。
45.历史,是历史人物创造的,
历史,一般是以事件为线索的。
历史的真实通常难以准确还原,
而流传的历史常常又是文化的成果和流传的故事。
46.社会将走向何方?
应当说,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是社会发展的直接目的;
不断改良环境,保护地球生态,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目的;
只有在不违天时地利人和前提下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才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
47.礼乐智信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内容,
其中:礼是分寸,乐是和谐,智是融通,信是诚实。
48.德与才的关系。
有德有才是正品,
有德无才是次品,
无德无才是废品,
有才无德是危险品。
49.情与理的关系。
有情有理真君子,
有情无理是小人;
无情无理是禽兽,
有理无情机械人。
50.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不教”,
就是使那些需要教育的人通过接受教育成为不需要教育的人。
因此,教育的对象主要有三种:
一是那些素质、品行比较差的人;
二是那些尚未成型的人;
三是那些需要获得知识、技能和提升素养的人。
51.“文化”即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类对于自然状况的修琢和改造。
“文”即为文饰、修饰。“化”可以理解为生成、造化的意思。
“文化”则是与自然状况相对的概念,含有“以文化之”的意思。
通过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改造自然状态,同时也改造人本身。
文化的范围很广泛,主要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教育,以及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等等,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哲学和宗教。
52.如果把文化比喻为一棵参天大树,那么,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根基,
风俗习惯是文化的主体,
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是文化的枝叶,
文学艺术是文化的花果,
哲学与宗教信仰是文化的灵魂。
53.文化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或者说,是一种生活的模式。
文化是一种价值的选择,是作为主体的人主观意识对于客观存在的选择。
文化对于人的影响是巨大与深远的,它不仅决定和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
54.因为文化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认识方式和价值观,所以文化与发展既不是相反的关系,也不是等重并行的关系,而是文化决定发展的关系。这种决定作用显然是全面而深刻的,既包括发展的方向、方式和力度,也包括发展的效率、效益和效果。
55.文化是如何决定发展的呢?这就涉及到三个问题:
一是文化决定谁发展,即发展的对象问题。主要是文化对于经济、教育、社会道德、科技进步等等方面的影响;
二是文化如何决定发展,即是发展的标准、水准和方法问题;
三是发展进程中的经济、社会与教育诸多方面又是怎样影响文化的呢?也就是说,文化与发展之间有着怎样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呢?这也是我们尤其须要认真讨论的问题。
56.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但是,哲学不可能囊括和脱离文化。如果从三方面描述文化,文化可以细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哲学影响到文化的方方面面,但是一旦成型之后,无论是器皿的,制度的,还是精神的,都会反作用于哲学。使哲学和哲学家无可奈何地受制于文化而使哲学成为文化的奴仆。
57.信息现代化,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建设人类共同的人文环境。
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危机,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核武、资源开发、灾害防治,以及反对恐怖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等等重大问题都涉及到全球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因此,人类只有建立共同的伦理价值观,才能共同应对挑战。
58.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磨平文化差异、消除文化对立、避免文化冲突,创设一种理想的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和睦相处的人文环境,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问题。
59.以人类共有的文化现象,那些普遍的原始的文化现象,那些刚刚脱离动物性、从属于本能的行为改造、限制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文化现象——譬如婚娶及性文化、饮食文化、自卫或应激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等等——为例,在深入剖析基础上,研究各种文化形态的建立、变化和发展进程,探索文化的共同性、差异性和文化的原初之物(本原),探讨文化分化的原因,寻求构建为大同世界所欢迎的如在文化,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60.本能的东西,即便在进化了亿万年之后,在由绅士淑女构成的现代文明人身上,也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动物本能的痕迹。
在动物的本能中,学术界公认的主要有食本能、性本能、自卫本能等等。
本能的东西,是最能引起人们关注与理解的人类的经常话题,也是比较容易被理解作为例子来说明文化多样性或者差异性。
61.战争是一种文化。
战争也是用暴力坚持文化的一种最为惨烈的形式。
62.中国的长城是一种文化,它既说明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来干涉、侵略的思想策略,也表现了一种闭关锁国的治国原则与封建制度,这显然与以侵略扩张为己任的文化是格格不入的。
63.每一种文化都有一个历史地发展过程,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它常常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历史性的变异。当然,这种变化有时是剧烈的突然的巨大的间断性的,但是大多数时候是缓慢的细微的逐渐地连续地变化着的,而且是可以反复的逆转的跳跃的。
64.文化是其所处时代与环境结合的产儿,
人们在一定的时空二维结构之中构建文化。
同时文化是属于民族的,因此一定的时间、空间和民族造成一定的文化,
这就造成了三维意义或者多维意义上的文化框架。
我们讲文化的属性,首先是思考文化的基本的规定性。
65.文化源于地理上的长期隔离造成的部落土著人形成了共同风俗习惯和基本认知方式。
在长期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文化现象在原始部落里得到不断地强化和丰富,而共同的文化现象也使得原始部落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进而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
文化在民族内部不断地得到传承和发展。
66.文化具有融通的特性,也叫兼容性、包容性。
既然文化是人的作用造成的,既然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也就说明文化是可以改造的。
67.自卑与自信都是属于心理上的问题。
自信源于对自身行为、能力与价值的肯定,是心理上充满信心、斗志和战胜一切的勇气的一种外在表现。
而自卑恰恰相反,是对自身行为、能力与价值不信任、无把握缺乏信心和斗志的表现。由于自卑,必然产生猜忌和妒忌,对于相关的人与事,产生怀疑、猜忌,疑神疑鬼。行为举止不定。
68.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民族的生命力与独立性寓于文化之中。
文化的灵魂是基本精神,是内化于文化里促使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69.原始文化自然是由原始民族创造的。
原始文化的起源是与原始人类的起源同步进行的。
如果现今多样性文化拥有共同的原始文化祖先。或者说,如今多元化的文化,具有发展程度不同的高低之分,也就是说它们可以被安放的一个进化的序列之中,如同达尔文先生排列出来的生物进化线路图一样,暗示不同民族文化只是处在共同文化发展长链的不同阶段而已。言下之意,文化可以划分为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而落后的文化只要向先进文化学习,加速改造、发展自身进度,自然能够尽早地达到共同的文化发展水平。
但是,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因为原始民族不会是唯一的,而是多数的。因为有了民族的规定性,也就有了多元的原始民族。原始文化是原始民族的本质规定性。再有原始文化的出现是多个,决不仅仅是一个。
70.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同一起源的。
由于目前第一和第二阶段的化石仅发现于非洲,因此在科学界,人们比较赞同原始人类可能出现于600万到700万年前的非洲,但是争议较多的却是现代人的起源问题。
可以设想,首先,原始人类起源于非洲,然后他们走出非洲,在世界各地平行发展。而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人,渐渐地发生了量变和质变,形成了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差异的不同人种。
如此说来,应该有多种原始的文化形态平行产生,然后,它们不断地分裂、分化、融合,进而形成多样性的丰富的文化形态现象,而这些文化现象之间是相互交流、结合和共同发展着的,也是相互碰撞、抵触、激荡,和在矛盾冲突中协调进步的。
71.文化是属于人类的。
我们研究文化,不是研究猿人的文化,猿人也没有文化的概念。
我们是研究人化。因此研究是从原始人开始的。也就是从非洲干旱平原上“亦猿亦人”的从古猿过渡到人类的中介类型的人类祖先原始人开始的。
72.在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隔离,地域的隔离或者隔绝,是构成文化的关键因素。
由于地理上隔绝,相继而来的是气候、食物、生产环境等等方面的不同,由此造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和生产方式,形成了不一样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就形成了属于这个区域内的文化。
73.不是种族,而是区域隔绝,造成民族自在地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
是环境造就了人,是劳动造成了人,是为生存而斗争的生活造就了人,造就了文化。
人只不过一种文化的载体。
试问,人除去文化,还有什么呢?
74.祭祀活动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形式。
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也经历了从崇尚自然天,进而迷信祖先神明,最后进入充满理智与人性社会的各个阶段。但是,无论哪朝哪代,祭祖总是必须的。只是祭祀的程序、祭品、祭词等不同。
在奴隶社会殷商皇朝祭祖的牺牲是活生生的人,是将俘虏的敌军军团,排列有序,集体杀戮陪葬。到了封建社会的秦皇朝,牺牲的是牛马牲畜,陪葬的是泥塑木雕如兵马俑们。到了充满思辨的春秋战国时代,随着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的涌现,祭典活动更是成为了一种庄重的理性活动。
75.对于文化的形成,相比而言,区域隔离比较种族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我们并不否定文化具有种的意义,种族的生理特点在长期的遗传变异和选择中,在对于微小的变异的逐渐积累之中,显然是存在有一些差异的。
譬如生活在西藏高原的藏族同胞的鲜血里的血红蛋白的含量比较生活在平原里人们的要高许多,于是乎藏民适应在氧气稀薄的高原环境生活。
又如,非洲黑人的大腿韧带和肌腱更富有弹性和力量一些而优势于奔跑跳跃方面的田径竞赛运动。
不同种族后代在相同文化培养下能够成为相同的文化传人。
76.文化本身是没有优劣而言的。
你说说,中国人的主要餐具筷子与欧洲人的叉子,孰优孰劣。
但是,既然是讨论文化,必然要对于诸多文化形态进行比较研究,必然要对于诸多文化进行评说,而我们进行比较、衡量与评说的标准是什么呢?在诸多文化形态里面,有无共同拥有的最为基本的元素存在呢?有无最为浅薄的目的性存在呢?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讨论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77.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
同样地的原理,是劳动、是生存(或者与生存斗争)创造了文化。
文化形态对于环境的适应性程度问题,对于原始人类,甚至于对于现代人类来说,为生存而斗争,包括摄取食物、防卫等等,是推动文化产生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78.科学发展问题,即是对于社会发展的贡献问题。
与生产力相比较,所有其他的文化现象都是派生的、次要的。
并不能够说所有的文化现象全部是从生产劳动的主干上萌发出来的枝节,虽然它们或许各自有着自身萌发的依据和途径,但是它们的形成与发展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生产力的影响。
79.在原始社会,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原始的方式主要是狩猎,接下来逐步地演化为驯养动物为主的畜牧业,和主要是采集果实,以后逐渐形成以种植植物为生的种植业,与此相适应的狩猎和采集植物的民族所创造的原始文化和原始艺术。
在草原,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是造就硬汉与疯狂的地方。在中国多民族的文化宝库里,草原的狩猎和游牧生涯培育了进取、好斗的强悍的蒙古民族文化。狩猎和游牧民族,生活艰辛,居无定所,常常面对难以想象的自然压力,因此他们对于自然天无限地崇拜,对于草原精灵狼无限崇敬,对于食物和财产的占有欲望十分强烈,为了适应环境,他们以血缘为基础自发地组成相当于现代军队式的准军事化团体,推举首领并自觉服从领导,以狩猎、游牧和进攻其他民族为生,自然他们的侵略是以掠夺财富而不是以占有土地、扩充疆界为目的,因此,他们永远是在飘荡之中生活,有点像草原蓝天飘浮不定的云彩。
相比之下,以采集果实,以后逐渐演化成以种植植物为主的农耕民族所创造的原始文化与狩猎民族文化之间有着比较大的不同。他们对于土地有着无限的眷恋情结,热衷于安居乐业。由于所有的农耕工作,包括春耕生产、秋收、贮藏和加工,都离不开妇女的积极参与,因此,妇女的地位比较狩猎民族要高的多,史学研究发现在所有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形态中,不乏存在母系氏族的遗迹。
80.人类是群居的社会性动物,人最惧怕孤独。因此,整体观念,少到家庭、家族,中到集体、国家,大到世界、人类,关于人文关怀问题,即是对于人类整体建设的意义问题,应该说是讨论文化的一个基本要素。
81.原始的文学艺术与原始文化的发生是同步的。
文学艺术的创造是任何民族不可缺乏的精神生活,文学作品是任何民族不可缺乏的精神食粮。原始社会人们在劳动生产、生活和对于先祖、神灵的祭祀活动,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或诗文祷告,或翩翩起舞,祭拜神灵,告慰先人,庆祝丰收。在原始的狩猎民族文化里,唱歌、舞蹈艺术,由于自然条件赋予的种种优势原因,相对于其他文学艺术形式而言,成为他们的长项。这不仅是审美情趣的需要,更是一种劳动情趣和生活的生动写照。是一种原始的表现美、追求美与培养审美情感的活动,是文学艺术的基本目的。
82.文学艺术首先是创作者在生活激流的冲击之下,自然的流露、抒发自己的情感,尔后才是人们从这种无拘无束的情感抒发过程之中,体验、欣赏得到美的享受。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美,常常是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的心灵深处的律动。严肃思考,不难发现,原始的文学艺术与现代文学艺术的比较差异,是微弱的,通常表现在文学艺术的气质与风格上面,而不是本质特征上面,而更多的是它们的同质性,本质上的一致性。这种同质性,容易引起现代人强烈的心理共鸣。由于原始的文学艺术相比现代的文学艺术,只是更为粗犷、简洁、直率、豪放、质朴,甚至于近乎原生态,他们表现了许多对于现代已经被科学解惑的现象的迷惑不解,他们的表达方式也更为简单、粗俗和自然,这些都更为强烈地撞击人们的心扉,激起人们心灵的浪花,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音乐、舞蹈、绘画、小说、散文、诗歌等等文学艺术形式历来是抒发心声、宣扬理想,激发热情、鼓舞斗志,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传播文明、宣传道德,维系社会团结的基本社会活动。
83.文化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
文化是民族或者群体对于“存在”的一种理性选择。文化是理性的。文化是人类摆脱愚昧无知的凭证。文化或许其带有感情色彩,但终究是理性的决定。这种选择或者是规定性,无非是对于若干“是”属于状态的一种认可和自我约束。这种选择,显然是痛苦的、漫长的、排斥的、禁锢的和须要拥有强大的意志力量。譬如对于文字的选择。既有拼音文字,也有方块字,有象形字。韩文、日文、西夏文都源于汉字,却又不再是汉字。
84.通常弱势群体在文化的选择上处于劣势的地位,而作为强大象征的统治者、统治阶级、男性、长辈常常在文化的选择权力里拥有支配地位与作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推行的是“三纲五常”的社会制度就是最好的例证。“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为君、父、夫者,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者做出表率。“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85.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科学技术、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86.文化是人类理想的栖息地。
87.由于我们的基本观点是生存环境创造了文化,所以我们把环境因素作为区别文化的最为主要的因素来讨论几种主要的文化形态,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我们认为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历史里创造的所有文化,归纳起来,可以分为海洋文化,草原文化,平原文化三种形态。
88.海洋文化,是指以大海为生存的环境而创造的文化。大海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在大海面前,人太渺小,面对浩瀚无垠、波涛汹涌的大海,那么宽广,那么神奇,那么深不可测,逝者如逝夫。你还有什么可以言说的呢?
草原文化,是由原始的狩猎文化,进而发展为狩猎、驯养和游牧结合的文化,再后来演变为现代的畜牧文化。创造这一文化形态的祖先,食物以肉食性或者杂食性为主。
草原的狩猎文化与海洋的捕捞文化的形成,有着颇具特色的相似的生活环境,辽阔、深远而充满着不定因素。海洋文化与草原文化有着相似的一面,都是属于一种进攻性的文化。只是相比较之下,在这一方面,草原文化更为典型。他们在对抗、斗争、进取、搏击中寻找、拓宽生命的意义。他们并不在意为家庭、家族、集体获得多少的食物和财富,他们把胜利摆在比生命更加重要的位置。他们的行动的纲领在于竞争机制。个人的选择和直接的满足都源于竞争,竞争贯穿于生产、生活的广大领域。竞争永无止境。他们时刻在寻找、塑造对手,他们是为对手而活着的。他们有着强烈的个人表现欲望,其中典型人物,作风直率、行为张狂、言语粗暴,无中生有、恶语相向、绝无情面,甚至于达到疯狂的地步,他们的生活就是创设对抗、竞争和斗争情境,并创造条件予以实施。至于在竞争中自己的损失大小甚至牺牲都是无所谓的,重要的是自己成功,而获得成功程度也是以羞辱同伴的程度来评价。他们乐意挥霍,浪费,腐化,心怀宽广,以天下为己任。意志论者,侵略扩张主义者。
89.对待异己文化的态度表现为排斥、抵制、扼杀、消灭的态度,并且把自身文化理念、价值观、世界观视为世上最优秀的文化,强势推行,甚至不惜炮火强加。
90.如果把任何因素作为对立的一极,譬如自然、社会、个人等因素作为一极,作为认识主体的对立面,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之间也就形成了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认识关系,造成人为的对立的文化模式。实际上,自然、社会与个体,都不一定是对立的,都可以是友善的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既可以建设成一种和谐双赢的关系,也可以确定为一种对立斗争的关系。
91.有一种文化是从对立出发思考问题的。对立面是以认识主体完全相反的心理活动而存在的。因为我们的认识对象是站立在被认识的地位,一切以认识主体的思想而定。当设定某某为对手时,它自然被推到了对立面的位置上面,成为认识主体攻击、羞辱、打倒的对象。
92.平原文化,则是由原始的采集文化,进而发展为农耕文化,再后来演变为现代的种植文化。创造这一文化形态的祖先,食物以草食性为主或者杂食性为主。平原文化是一种保守性文化。这是一种具有中和文化,平和、中庸、宽厚、仁慈、非攻、守法,他们有着强烈的集体意识,其中典型人物,谦恭、克己、低下,节制,甚至于牺牲自己个人的利益而不损害秩序、规则和礼节。他们把“礼仪”、规矩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把集体、别人的利益看得比自己还重要。他们强调个人修行的程度,乐于助人,乐于吃苦,为了某种理念的需要,他们乐意克制自己,包括人生的各种天生的欲望。接人待物,倡导、施行和谐、双赢的对称原则。凡是不人云亦云,以理念先行,辩证理性,把哲学,而不是宗教,作为治国修身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对待异己文化的态度表现为宽容、尊重、对接、融合的态度。
93.对于人类已经创造的文化成果,我们应持黑格尔式的扬弃的态度。
文化本身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互相作用和人自我意识反思的产物。
人类行为迥然不同的甚至于相反的人格类型,来源于文化特质的相对差异。
宽容、忍让、包容、仁爱,和谐共生,作为一种文化的基本品质,是应当提倡和坚守的。
狭隘的、自私的、以人为中心的或一切从人出发的文化,是应当被坚决摒弃的。
我们须要选择和建设一种理想、高尚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应当具有竞争性、中和意义的以人为本的特质。
94.文化是历史的积累与沉积。历史创造了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在改造自然与建设社会的生活里,人类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种种文化。
物质化的文化形态包括物器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精神文化包括动机、情感、意志、思维习惯、价值观念,文学作品;制度文化包括各种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工作制度、生活制度、婚姻制度、法律法规、网络协议等等。
其中,法规制度文化是极端形式化的文化现象,是社会政治经济管理形式的确定和模式。不同的社会章制,不同的法令法规是文化对于人类行为的束缚和规范。一定的社会制度是为一定的社会团体创造利益和特权的文化。
文化是人类选择的结果,或者说文化是人类为了适应一定的环境条件而创造的生存方式。譬如那些被不同民族选择的,并用于他们规范自身行为的各种不同的社会制度。
95.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生产方式、认识方式等等。
对待文化的态度,应当怀抱尊重、崇敬、敬畏,甚至于虔诚的心。
指导人们的行为活动的,首先是价值观念,制约人们认识的,主要是思维方式。
96.在今天,文化的反省、改造与创新和不同文化的吸取、交流与借鉴尤其重要。
97.中西文化的差异是显著的。如在对待人的修养和发展来说,中西方文化都强调修养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人性并不是生而完美无缺的。那么怎样修养呢?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修养的标准,二是修养的方法。
其中对待修养标准的态度和认识中西文化有较大的差别。主导西方文化的基督教认为人生而有罪,即所谓“原罪”。只有上帝是完美的化身,是修养的标准。因此,人在面对上帝的时候,只有虔诚的信仰、真心的忏悔,才有可能获得灵魂的救赎。而作为中华文化精髓的儒家文化则认为人性向善。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修养的标准主要体现于礼仪、道德与法则。因此,儒家从人出发,尊重人性、人格和人的价值,注重修身养性,反身求仁。
98.在一定社会形态的社会或一定文化模式的社会群体里,个体文化必须服从于社会文化。无论你愿意或者不愿意,你必须得服从之。因为强势文化之下,没有个体意志的存在。
在阶级社会里,不论何种文化在对立阶级的斗争中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当阶级、国家利益与民族文化矛盾时,对立的文化往往从属于阶级、国家的利益,超越了民族文化的差异阶级真诚地凝聚在一起,形成公认的文化价值。
99.尊重和保持个人独立人格是道德的基本出发点。
孔子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0.伦理道德是维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基本原则。
在对待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公利与私利的关系时,伦理道德成为了我们人生的准绳和规则。
在义利关系上,当人我利益、公私利益不能两全时,应当舍己为人、舍己为公。正如孟子所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01.生物具有遗传、变异与进化的特性。这种特性是由生物的遗传物质、染色体DNA与基因决定的。而文化的载体,不是染色体DNA与基因,是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所以说文化是不会遗传的。
文化只能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相互影响得以实现文化的交流、传承和创造。
102.在没有思想的社会性动物世界,如蚂蚁、蜜蜂的世界,其社会性结构模式和生活方式,都是由具有遗传性和基因决定的本能决定的,这与有思想的人类社会世界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类社会的结构模式及其运行的方式,是由文化的特质决定的。而这种文化特质是人们对于环境、生活长期适应与选择的结果,是一种文化的累积与沉淀。
103.人类文化的继承,是有选择的,人为的,而不是遗传的。遗传是与进化相统一的,而人的选择常常与人的好恶相一致,因此这种选择甚至于是向着与遗传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的。这种所谓智慧的意志的选择,不见得对人类本身是无害的。
104.文化与人是鱼与水的关系。在某种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人适应在某种文化氛围里生活。例如对待男女关系态度,对待饮食生活态度等等,不同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在新加坡要受到鞭笞的小男孩的行为,在美国却受到赞赏。
105.文化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只能修饰改造,不可以消灭,除非是对于文化的承载者种族的大规模的清洗、牵涉移民和无情灭绝。
106.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也是无形的利器。
文化可以杀人,令人灵魂扭曲和变态,使正常的人发狂。
鲁迅在《狂人日记》写下了一段惊世骇俗的文字,痛斥封建文化是吃人的文化。他写道:“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满怀悲愤,表达了对封建文化的深刻否定,同时,也凝聚着鲁迅式的对人的终极自由的探索和思考。
另一方面,文化也可以使癫痫症者成为上苍的使者,例如仙姑、巫婆等。
107.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历史现象或历史问题。
没有一种文化是永恒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会被取代的。因为文化有堕性,有惯性,也有不断更新的内在要求。因为人处在不断的思想之中。
108.文化遵循最大分化的原则。
109、每一个个体都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保护者。一个外地人来到一个异域文化场。当地人一眼就看出来,一听就听出来,甚至于一闻一接触,就知道他或她是外地人。
110.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是基于一种母体文化的胚芽。如同马铃薯上长出来的若干胚芽一样,不会有任何两个胚芽长出来的胚体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没有任何一个文化人,是一种纯粹文化的继承者。因为他或她既是属于一种文化,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的叛逆。因为他或她在继承一种文化的同时又不同程度的改变了这种文化。
111.文化培养人,文化塑造人,文化改变人,同时人也承载文化、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
个体是生活在他的整体文化之中的,而文化的整体又是依靠个体的存在而存在的,依靠个人文化的创新与创新。
一个有权利的人,是决定怎样的人,一个务实的人是知道怎样的人,一个智慧的人是知道应当怎样的人。
112.文化场,具有一定的势能和动能,对于进入场内的外来物具有同化作用和渗透作用。当然,这个过程是双向交流的,外来物也会把自己的文化优势带入文化场中,影响文化场。根据个人特点和能量,决定作用的大小。当个人能量很大时,可能会左右“场文化”,甚至于使“场文化”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英雄创造时势的问题。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也是这个意思。更多的时候是“文化场”影响、同化所有外来的人,直至把他或者她塑造成“场文化”的同类产品。
113.“文化圈”是指由于圈子里的人拥有共同个人兴趣、爱好和一定的目的,经常自觉地聚集起来,相互交流经验、商讨问题和展开活动的非营利性团体组织。如以宗教活动为中心的社会团体,以文娱、体育竞技活动为中心的社团组织,以政治理想主义而结成的神圣同盟等等。
现实生活中人们都是生活的一定的文化圈子里面的。圈子的组织、结构通常是紧密的或者松散的,除去形成这种组织的基本因素、共同爱好等之外,很少受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民族和地域的影响。如统治阶层、社会名流和劳苦大众的基督教信徒们,及其他宗教的信徒们都是以宗教生活为中心的文化社团,他们遵循宗教教规要求,按时参加礼拜和其他程序规定的各种活动,同时经常交流经验体会,增进相互友谊,不断提高爱好能力与水平。
114.从理论上说,文化的最高使命是安身立命,即是使人们生活有依靠,精神有寄托。安身是指衣食住行的问题,而精神寄托,则更为重要,是指精神的归宿,是终极关怀的问题。这一方面宗教和哲学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115.凡是具有宗教情结的民族及其文化,一切都是神秘的和宽心的,在诸神的关注和恩惠下有规律的生活。一切都可以放下来,交给诸神去看管;一切都可以不假思索,交给诸神去打理;在对于诸神的绝对信任之中悠闲自在地生活。
116.宗教使文化发展水平达到了巅峰。
当文化进入到宗教阶段或层次,也就如同登山到达了峰顶。宗教的教义、教规和教条,禁锢人的思想,宗教的或信仰的文化机械且神圣,充满了想入非非。信徒们在幻想曲里陶醉,所有的时间、空间、心理都没有多余的部分,宗教的仪式左右着信徒们的一切。
欧洲中世纪的文学艺术即是宗教的文学艺术。艺术把一切世俗之物都描述成为宗教的景象,在宣扬、诠释、创造上帝的音容神圣的救世主活动中陶醉,成为宗教的工具和在宗教蛊惑下盛开的娇艳的鲜花。所以人们说,艺术是宗教的儿子。
117.宗教是人类心灵的家园。人类在对于世界的认识早期和迷惘的阶段,即便在认识发展到更加高级阶段,来源于人类内心世界需要的“神”总是需要长久存在的,人类无时无刻不在创造神明以给予自身以勇气与力量,保护自身在漫长和短暂的人生道路抵御外来的和内心的魔力,平安抵达彼岸。
118.宗教和迷信是经验和臆想的产物。心灵的家园,既可以是有形的寄托,如一个石头、一块木板、一尊泥塑、一个雕像,一只动物,一颗星星,一种植物;也可以是无形的追求,如一句口号、一种主义、一种宗教、一种理想,还可以是虚拟的艺术的网络的梦幻般的世界,它们都可以为自己演化为超自然的力量,成为自己生命的保护伞,在他或她需要它的时候随时出现在他或她的面前,为他们提供无穷大的力量。总之,是“心”建造和选择的这样一座存放“心”的地方,并赋予其永恒的无限的生命。拥有心灵的家园,人就拥有信心、力量和勇气。心灵的家园,它是人类前进的动力,奋斗的方向和力量的源泉,它是精神,是理念,也是胜利的旗帜,令人至死不渝,视死如归。
人们对于守护神的崇敬和由此产生的宗教信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蒙古民族对于狼和白鹿,回民对于猪和狗的敬畏,这种对于先祖图腾的崇拜,与藏民们和汉人对于佛祖的崇拜的意义没有区别的。
119.哲学不是宗教。但是,宗教与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的哲学表现为宗教的附庸,有的哲学表现为宗教的批判;有的哲学表现为宗教的奴婢,有的哲学表现为宗教的主人。
哲学是对存在的反思,是思想的思想,自然不排除对于宗教与信仰的思考。从这种意义上说,无论是从认识论,或者从价值论与方法论的角度讲,哲学都要高于宗教文化。
120.哲学总是给人以深刻。没有哲学的艺术是浮躁的。没有哲学的民族是悲哀的,而且终究会被取代的。因此,哲学给予了人类更为生动、鲜活、深广的文化特质。凡是进入到哲学的层面,也就是深入到了事物的内在和背后的东西。儒家、道教、佛教、墨家、法家的哲学思想构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基本的精神。
121.中国没有宗教,或者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有人说,中国有道教、儒教和佛教。其实不是这样的,孔子不信“怪、力、神”,老子崇尚“无为而治”,至于佛教始终是外来的和尚不成其为本原意义上的宗教。
122.哲学才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因此,中国文化是永远发展的文化,中国人的思想是永远创新的思想。中国文化融合、同化一切外来文化,并以此为原料构建、丰富自身文化。为什么中国近百年来饱受外来文化的侵略扩张而生生不息,主要源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哲学底蕴和敢于思想创新的中国文化。
123.当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文化积累,达到一定阶段,逐渐地形成自己狂热的或者是冷静的主导文化,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和基本的价值观念时,以一定理念为核心内容的民族文化的基本框架也就相继形成和确定下来,意图重新构建或者解构这种文化的思想框架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即使是进行声势浩大的文化大革命常常也是无济于事的,因此轻易地改变一种文化观念的思想和行为的观念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事情,回顾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以反封建、反孔孟之道自居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运动,对于孔孟之道的批判和冲击都是十分有限的。元世祖朝和清朝皇帝在入主中原的时候,统治数百年,最为重要的措施是坚守和继续实行和发扬中原文化传统。
124.孔子云:“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在这里,与其以为孔子是认为有鬼神存在,不如认为孔子的意思是作为社会人需要有被人崇拜和信仰的偶像,通过心理、精神的认同,形成民族共同的心理家园,从而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那么要树立怎样的神明呢?中华民族树立的神是公认的圣人。孟子曾经对圣人下了一个定义,他说:“圣人,人伦之至也。”也就是族群中最有道德的人,公认的忠义士。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可以作为正义、道德、智慧楷模的真实的人,或者是通过艺术神话创造的神。这种人是为数多样的。因此中华民族形成了以人为神的多神信仰。这与西方的宗教信仰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种神圣的道德的崇拜。我把这样的崇拜称之为价值崇拜。或者哲学崇拜。于是乎,哲学也就成为了文化的灵魂。
125.任何一个文化都是有着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的理念,这些形成了文化的特质。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世界哲学的重要领域。只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观念与西方文化主客分离、天人对立的思想观念存在有根本性的差异。
人类对于天人关系的认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原始人的物我不分的思想;二是西方哲学界比较盛行的物我对立的观点;三是东方哲学比较倡导的物我统一即天人合一的思想。其中,也经历了认识方法的肯定、否定与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在中国文化里,“天人合一”至少包含三方面的意义:一是万事万物包括人都是自然界的产物,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庄子《秋水》有云,“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二是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并且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三是天人和谐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的和理想。
126.“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的价值观。中国哲学是以和谐作为主要理念的和谐哲学。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孔子提出“和为贵”的价值观,并将“和而不同”作为理想人格的标准。《中庸》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即所谓事物并存不悖谓之和。道家始祖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道法自然”的思想观念;佛教主要讨论事、理,现象、本质,心、现象,假象、实体,理、欲等之间的关系,追求实现人的内在世界的和谐与平静,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物我、人我、自我和谐的完整的和谐思想理论体系。
127.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民族精神,其主要内容主要有三点:
一是群体本位意识的整体观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是充分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易传》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观点。所谓“天行健”的“天”即自然,“行”即运动,“健”即刚健,“自强不息”即自觉主动地奋发向上,发愤图强。天的运行是刚强不屈的,既不受世事兴衰影响,也不畏自然艰难险阻,按照自身规律永恒不止地运动。人要效法天刚健不已、自强不息的高尚品德,坚守信念,不屈不挠,一往无前,努力进取。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倡导的这种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激励着广大仁人志士为抵御外来侵略,反抗压迫剥削,探求真理和实现人生理想,不屈不挠,前赴后继,奋勇向前。
三是“和而不同”的共生意识与为我所用的包容同化精神。《易传》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以修身为本,养成公而无私、宽厚为怀的高尚品德,能容万物。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
128.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或者说最初的社会形态即原始氏族社会是和谐社会的时代,对此,儒家经典《礼记·礼运》有精当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后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渐提高,社会财富的逐渐增加,私有财产的出现,人类逐渐地的有了家庭和私爱,有了礼仪和名分,有了制度和管理,有了阶级、矛盾和斗争。礼坏乐崩,道德沦丧,天下大乱。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都怀念原始氏族社会的和谐社会形态,并且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孔子讲“仁”,其核心是告诫人们要有一颗真诚爱人待人之心。忠恕之道,推己及人。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墨子讲“兼爱”,提倡建立一种没有差别、没有等级的无私的爱。老子希望“人如赤子”,“民如野鹿”,希望倒退到人类的最初状态,向往“其政闷闷,其民淳淳”,“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
129.文化体现价值。文化产生价值。文化本身即是价值。
文化是无价之宝。
只有落后的经济,没有落后的文化。任何最原始的文化现象,哪怕是一个粗糙陶瓷器皿上看似杂乱无章的图案,都是可以与当代最伟大的艺术作品相比拟的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130.在社会转型的浮躁和不安之中,我们渴望、呼唤和实践建设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131.评价文化的标准,和建设新文化的原则,两者是有着相关性的。前者是衡量一种文化的价值标准。而价值问题上,主要是评判事物优劣、对错、好坏的根据。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文化的价值,主要看其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与繁荣,是否有利于改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高度和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三个有利于”的核心是生产力标准,最终目的是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原则,也应当遵循“三个有利于”标准
132.文化的相对性、发展性要求文化的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
任何文化都不是绝对的终极的文化,因为时代在变化,境况在变化,所谓时过境迁,文化必然也发生变化。因此,对于是非标准的确定,告诉我们文化随着人类进步而变化无穷。同时,绝对于某种文化的适应,也是不可能的。处于某种文化氛围的个体当感受到这种文化的压力时应注意自我调协,寻找适应。鲜活的社会实践与陈旧的评判标准之间的矛盾告诉我们永远用一个标准判断文化是注定要碰壁的。即便是圣人孔子,也有“陈蔡之围”亡亡如丧家之犬的故事。
133.文化是可以改变的。当特有的生活习俗被新的文化所替代之后,于是他们原先依赖的生活方式解体了,框架拆散了。
134.文化是因为人而产生的,自然也会因为人类的灭亡而灭亡,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对于单一文化来说,会因为产生它的那个民族的消亡而消亡,只是整体文化的某些部分会融入异种文化中去,成为别种文化的有机养料。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都有产生、兴起、成熟、衰老和死亡的独特历史。
135.中国文化发展的未来,既不可能是过去的封建文化、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的继承,也不可能是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拿来主义,只能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创造。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我们的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显然她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阶段的文化是不一样的文化,也是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文化不一样的文化。她是根植于中华民族土壤里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136.具有全球意义的文化,必须具有几项基本特性:
一是普遍性,拥有共同理念,主要有自由、民主、平等、博爱、贵和、正义、人道、法治、伦理等等。
二是开放性,拥有开阔眼界和胸襟,善于向异种文化学习,不断地改造、改良与创新本民族文化,从传统文化与别种文化中汲取养料,多种文化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促进。
三是多样性,互相尊重人格尊严、互相理解文化差异、互相宽容文化对立,保持各具特色的不同文化优势,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有不同的多种文化共存的和谐局面。
137.创新是对历史的反思和总结,是对优良传统的承继和发扬,是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借鉴与汲取,是联接历史与未来的有益探索。因此,反思是创新,总结是创新,探索是创新,借鉴移植也是创新。中华民族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进程中必定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谱写更加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新篇章。
138.生活在“地球村”的现代人应当在世界性的文化中成长。随着现代交通、信息、网络的现代化,地球村概念日益深入人心,世界已经成为人类的共同家园。与此相应的是理当构建一种人类共同的普世文化和价值观。东方的政治家和哲学家推崇“和谐”价值观与“管理即是服务”理念,建设新文化和社会秩序,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139.真正能够把人联系起来的纽带是他们的文化。而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内容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是非标准。
140.哀悼文化,是人类对于悲哀的表达与解脱方式,是一种对极度悲哀带来的精神压力的释放方式。包括对与死者、对遗孀(夫)、遗产的态度等。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为纪念警卫战士张思德写下了《为人民服务》,说:“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从而确定了共产党人的哀悼制度。现在中国大多数地区,人们对于死者是采取召开追悼会的形式,向死者告别,寄托生者之哀思。葬礼隆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因地而异。对于死亡者,通常的祭祀活动,国家法定的清明节祭祖扫墓,有鬼节“七月半,接老客”的习俗。
141.泰国“人妖”,是一种变态的美丽,凄迷而动人。在大多数国家对于人妖是持否定的态度的,但是在泰国“人妖”如同草原上的喇嘛一样,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同性恋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的群体里受到特别的欢迎和同情,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很难想象他们能过上平静的日子,他们简直就是恶魔的化身和精神极度不正常者。
142.选择国籍,实际上是选择一种文化。或者是对于社会制度的选择,或者是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或者是对于物质生活的选择,等等,总之,由于任何国家都会选择一定的社会制度,选择一定的社会形态,所以选择国籍,选择国度生活,也就无非是选择一种生活。这与申请加入组织活动,选择宗教信仰,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也用不着非难指责。
143.民间传说故事和典籍,既有历史真实的,也有自然传奇的,还有神仙鬼怪的,活灵活现,植根于民间,口耳相传,源远流长。它们对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曾经产生深刻影响,其本身就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狼来了、东郭先生和狼、木兰从军、西门豹治邺、仓颉造字、神农尝百草、达摩面壁、桃园三结义、海瑞断案、包公的故事、阿凡提的故事,白蛇传、宝莲灯、八仙过海、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赵州桥、黄鹤楼、华佗的传说、唐伯虎的传说等等。
144.一般而论,我们奉行“和而不同”的思想观念,
承认民族的多样性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但是,在对待那些需要达成共识共同应对的问题,
如气候、核武、地球灾害时,我们可以“同而不和”;
还有的时候,在面对全人类的基本利益和普世的价值取向,
如基本人权、道德和对生命的敬畏,我们必须“又和又同”。
145.文化的成熟是与其哲学上的成熟相一致的。当一种文化进入到宗教或者哲学的阶段,这种文化可以说就已经定型了。他们如同一个成年人一样,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世界观都已经定型了,处理任何问题都自己的一定之规。
146.政治是文化的集中反映。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认识方法、生产方式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147.自由是现代科学的本质。
没有自由就不可能有科学创新精神和正大光明的民主气氛。
文化创新的前提是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百家争鸣的氛围。
148.纵观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建立在整体观方法论的理性思维在发展的进程中,首先是对于事物整体解惑的辩证思维阶段,然后必然会达到分解、剖析与实证科学阶段,再是进入到黑格尔式的辩证法阶段,最后进入到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阶段。其中,对立面的矛盾统一是辩证法的最高形式。
149.西医是经验与科学的结合,中医是经验与哲学的结合。
150.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
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
任何一种伟大的文化,都包含着进步的与保守的不同阶段、不同阶层、不同派别的文化斗争、妥协与统一,正是这种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着文化的进步与繁荣。
151.对待外来文化,有三种不同的态度:一是全面拒绝外来文化,自我封闭,唯我独尊;二是全面接受外来文化,全盘西化,唯洋是从;三是主动选取外来文化,全面开放,学以致用。
152.文化创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规律;二是制造出别人没有制造出来的新材料、新机器、新工具;三是创造出弘扬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
153.有规定而后有概念,有概念而后去规定,概念岂能表现事物?又有什么可能表现事物?
天下万物以无为体,以有为用。无与有、体与用、虚与实、物与我、分与合、生与死,万物为一。
154.何来于心,何不于心?
心为物在,物为心生。
世界由人,人因为心。
155.道寓物内,物成于道。
事物所在,理在其中。
156.《易传》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苍天的根本的性质是“刚健”,永不停息的变化运动;人的基本特点是追求进步而永不停息。大地根本的性质是“宽厚”,承载万事万物繁衍生息;人的基本特点是胸怀宽广,无所不包。两者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因此,君子应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天地精神。
157.所谓“本体”,即是以自我为根本,以自我为原因,自我生成,自我复制,由我而是,无所不在。
老子的本体为道,道生万物。黑格尔的本体为无,无中生有。王阳明以心为本,心外无物。
158.性为先天之物,有善无恶;
情为后天之物,有好有恶;
心为知觉之物,有是有非。
159.有先生认为儒家把“德”与“力”对立起来,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儒家并无将“德”与“力”相对立的意思。
孔子有云:“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言下之意,良驹有“力”,日行千里,而“不称其力”,不张扬自己,性情温顺,可谓“其德也”,这正是其德行所在。
160.我怀疑,哲学已经进入了语言、文字或者文化的死胡同。
在新的世纪里除非蜕变羽化,否则哲学只有死路一条。
因此,新世纪哲学的任务在于寻找和开辟新路,在于凤凰涅槃,浴火再生。
我们期盼新哲学的诞生!
(责任编辑:郭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