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能拓展人脉资源吗

来源 :商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be77517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微信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在组建微信群。由于群的上限是500人,有些人不只拉一个群,管理数个群甚至数十个群的群主大有人在。我烈识的人中,管理数量最多的有60多个群。
  一个微信群,大至四五百人,小至三五个人。传递、分享着各种帖子、文字、语音以及网络表情。
  百人大群,有些像人来人往的广场,路过的人虽然多,彼此都是陌生人,偶尔遇到个熟悉的朋友,一般也不太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当着几百号人聊私房话。
  群里比较多的信息,是帖子。广告帖或者无关痛痒的网络分享帖子。鸡汤帖和信息帖多半是群主用来活跃人气的,其他人发的大部分是各种类型的广告帖,软广硬广都有,前者是自己出的书,写的文章,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后者是自己服务的商业机构的招聘信息,营销活动招帖……大群基本上都是免费广告发布中心。有些规则严格的群,禁止发硬广告,一定要发,那么,红包跟上。
  就我的观察,300人以上的大群,绝大部分人都是一言不发的潜水者,他(她)可能只看不说,更多的是从来不看,估计这些僵尸群友多半是碍于群主的面子,不好意思拒绝邀请或者退群才假装呆在群里的。
  大群里,最忙的是群主,今天分享一个帖子,明天分享一个段子,像个殷勤的主人,生怕冷场;其次是闲人,有事没事地分享个帖子,转发个段子,实在没啥好发了,就发个表情,问个好。这让我想起奶奶,每次回家,她老是跟我讲过去的事情,一个故事可以讲无数遍,其实于她而言,讲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讲话本身。一些群友,看帖子,就和我奶奶说话一样,内容是什么其实不重要的,关键是和“看”本身。
  中等规模的群多半是专业讨论群,人数多半在几十个人到一两百不等。不同的群,聚集的人职业身份不同,关注、讨论的焦点也不一样,群友在一起讨论某个问题或者某种现象,类似于非正式研讨会或者网络派对。讨论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掐架,意见相左时,有时会意气用事,甚至上升为人身攻击,这时群主多半以和事佬的身份出来劝架,有的劝住了,偃旗息鼓、握手言和,也有的,没劝住,其中一方,甚至双方愤然退群。
  还有一些小群,就是三五个、七八个“趣同味合”的好朋友,聚在一起,不仅分享各种大道、小道消息,同时吐槽、八卦。我观察到,越小的群,越没有群主的概念,热闹时七嘴八舌,冷清时寂然无声,这让我想起乡下农闲时的大爷大叔在村口蹲在一起,抽着旱烟聊天干地支,发牢骚,村口是公共地界,来去自由,没人张罗。
  为什么这么多人拉群?尤其是拉大群,拓展人脉资源无疑是一些群主的诉求。
  什么叫做人脉?人脉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多少人想认识你?你叫得应的人,才是你的人脉资源,而你叫得应多少人,跟你认识多少人之间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现实社会中,但凡有拓展、经营人脉思维的,都是把社交当作投资,希望通过社交,认识一些“有用的朋友”。然而,交情是两造的,你想结交有用的朋友,前提是你自己在对方眼里也必须是个“有用的人”。如果你自己没有当期或者远期的利用价值,别人会愿意结交你吗?
  所以,一个人能拥有怎样的人脉资源,取决于他(她)自身的地位、财富、学识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实力。一个没有实力的人,在名利场上是没有利用价值的,一个没有利用价值的人,自然不会有拓展人脉的能力。
  因此,通过社交来拓展人脉,是_厢情愿的如意算盘,线下如此,线上也一样。
  就功能而言,微信群,顶多是个信息洪流的河床,它不是缔结友谊的沃土。尤其是,对生命的思考,对世界的想象,需要一个安静却独处的空间。而微信群,不是这样的空间。所以,和微博一样,微信群,迟早是要死亡的。今天繁殖得越多,明天死亡得越快。
其他文献
中国金融的未来,可能会在五个方面呈现出变化的趋势,而我们的企业家们,则需要根据这一趋势,来把握各自企业的发展。  专业知识只能解决1%的问题,而常识能够解决99%的问题,对当下中国而言,回归常识如此重要。但事实恰恰相反,种种现象经常在背离常识,这就导致从社会到国家治理都出现了许多问题。  中国的战略目标是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因此在整个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构建与大国相匹配的现代金融,就成为一个至
期刊
宁征:通过阅读来实现终生学习  张雅乔  在外,她是广受尊敬的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园长,每当褪下一身的疲惫后,她总愿意翻几页书,阅读消解了她的疲惫,也增长了她的见识,用宁征自己的话来说,“通过阅读来实现终生学习。”  问:你在什么时候发现了读书的价值?  答:我父亲虽然爱读书,可是在我小时候,因为家庭贫穷,买不起太多书,也没有培养我的阅读习惯。上世纪80年代初,我开始工作,当时待在乡镇的基层,平时工作
期刊
因为工作,这些年总混美食圈。然而,正因为喜欢路边店或者苍蝇馆子,于是总有朋友找我理论,一般会从环境文化、店面卫生一直说到烹饪技艺。如果做这样单项PK的话,和那些逐渐形成品牌的名门大店相比,路边店确实没有一项有获胜的把握。后来,为了避免口舌,我都会祭出一招杀手锏:小馆子,便宜,吃得起。  比如这些天我常去的一家路边店,叫张妈妈,三个人吃到肚歪也不过百十元。价格实惠,再加上位置又在单位附近,很快,这里
期刊
编者按:  10月23日上午,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做客青岛教育大讲堂。作为我国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于丹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哲学智慧,为观众奉献了一场“感悟中国智慧”的精彩演讲,并对人们关心的许多教育话题进行了答疑解惑。  (一)天人合一  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在这样一个秋雨将逝、冬风将至的日子里,和大家一起探讨国学的话题,从中国智慧的感悟中,
期刊
今年2月,中国教育部提出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两会上,这一话题引起关注。3日下午,列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开幕会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针对“多校划片”引发的争议回答称,教育部仅是“建议推广,到底怎么办由全国老百姓说了算。无论单校划片、还是多校划片,都是为了家长们满意。”。  这是对“多校划片”操作务实的回答。此前,针对“多校划片”,媒体炒作的
期刊
刚参加工作时在一所学校工作,时值“文革”后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依然“左”占上风,说话,办事稍微有些“出格”,就会被上纲上线。当时年轻涉世浅,根本弄不清这世道的险恶。有一次校长安排出一期墙报,从组稿到排版到抄写,全部由我负责。  第一次接受这样的任务,期望弄出点名堂来露一脸。于是就独出心裁,不但有批林批孔的批判文章,还在墙报的末尾加了一个小知识:怎样御寒。这不过是几十个字的生活“小贴士”,无非告诉人们
期刊
老狼的头上一直围着一块“校园民谣”的红头巾,这个“狼外婆”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是,如果你仔细去听听老狼唱过的歌曲,大都跟校园民谣没有关系,跟民谣更是没什么关系。“民谣”也好,“校园民谣”也好,都是生生造出来的概念,从来没有内容。这就像我们谈论死亡金属一样,空有概念,没有内容。  民谣是什么?大概只有中国人把本来该叫“民歌”的东西称作“民谣”。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当代文化之间的结合造成了“民歌”与“民谣
期刊
最近媒体不断曝光有关“路怒”的消息。那些惊心动魄、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画面,让人看了心生惧怕,忧虑重重。许多人暗中祈祷:千万别让自己碰上这种事。  “路怒”在我们这里算是个新词,但上世纪80年代就在美国诞生了,roadrage一词还被收入新版牛津词语大辞典。“路怒”,顾名思义就是带着愤怒去开车,有攻击性或愤怒的行为。比如用粗鄙的手势、侮辱性的语言故意挑逗激怒对方,还可能故意用不安全或威胁安全的方式
期刊
关键词1:量增价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4.80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3.2%;商品房销售额为3.68万亿元,同比增长50.7%。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1662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0.34%。  关键词2:政策宽松  自2015年初以来,中央定调大力去库存,包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去库存指示、降准降息政策的出台、购房层面刺激政策的出台等,都利好去库存
期刊
多年前翻阅过一本闲书《兄弟文豪》,说的是鲁迅和周作人的恩怨纠葛——情仇大概还说不上。骨肉手足本应相亲相爱,殊不知双双成名后却怒目相向,以致分道扬镳。按照郭沫若的说法,“五四”期间最伟大的成就就是诞生了周氏兄弟。后来又读到一些文章和资料,其中涉及鲁迅与作人之间情趣爱好价值取向生活态度之异,但是被谈论最多的,并不是两兄弟的为人,还是他们的文章。  鲁迅与周作人都是杂文大家,但两位的杂文却是风格迥异。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