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在世界立于不败之地的杠杆,在教育创新的领域里,主要指创新教法和创新学法,在学生具有一定创新理念的基础上在事物的创新的领域里适当引导,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幼儿时期开始,并在今后的各个时段得到发展和提升,从而形成个体思维、学习、工作的独特品质,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从幼儿时期开始
儿童时期的基本特点是对事物缺乏太多认识,对事物的好奇心强,喜欢刨根问底,对儿童这种心理特征,家长和教师如果能正确对待,细心引导,孩子的求知欲就能得到激发。在英国皮亚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一幅是狗的骨骼图,一幅是狗的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名小学生麦克芬德画的,麦克芬德从小就有一颗特强的好奇心,总想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有一天,他终于杀了一条狗,这条狗恰恰是他们校长的宠物,校长知道后,决定惩罚他,罚他画两幅画,这就是上面提到的那两幅画,麦克芬德后来成为一名著名的解剖学家,就得益于校长对他好奇心的保护和引导。我们会常看到孩子们用术条或其它东西搭建房屋、桥梁等,这就是儿童时期创新萌芽状态的表现,拼图游戏和七巧板的应用等就是有意识培养孩子智力和创新意识的设计,对儿童的奇思异想和提出的看似可笑的问题,如果简单处理或斥责,将对孩子活跃的思维产生抑制作用,制约儿童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二、创新主要是思维的创新,打破定式思维,培养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往往是事物创新走向成功的大门
人的行为方式是受人的思维左右的,也就是先有思维,再有行动,思维的取向直接决定着行为的成败或成效,反过来,行为的成败或成效又促使人对思维的取向进行反思,如果是思维取向使得行为得到成功或高效,这种思维取向将上升为一种经验,反之将从新选择思维取向,再进行行为实践。
教育中要对这种从思维到行为,又从行为到思维,再从思维到行为的心理行为过程得到训练,这一训练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在自主学习、分组讨论、作业练习、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过程中得到落实,要使这一训练得到很好的落实,在教育中必须落实好以下三个方面的教育理念。
2.1 鼓励学生质疑。有疑问才能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使思维不断深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中,师生围绕“欧阳修之乐”这一话题,有同学提出:欧阳修作为太守,当地最高长官,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不去访贫问苦,却带头游山玩水,陶醉于“宴酣之乐”。文中的“觥筹交错,起坐喧哗”的场面,那醉醺醺的神态,与今天我们在招待所或宾馆见到的那些大小官员们吃喝的情景太相似了。有同学马上反驳:我不认为欧阳修是玩乐派。他励精图治,反而由朝廷重臣贬为滁州太守,内心痛苦可想而知。但他谪守滁州并不废政事,而是短期内把滁州治理得官清民乐。他抒发的乐是滁州百姓的乐。退一步说,即使他是单纯的游山玩水,我认为这位太守还是不错的。一是他出游地是他自己所管辖的州县,不是公费旅涝,也没摆阔气,摆架子,让下属官员前呼后拥,迎来送往。二是他吃的是“山肴野蔌”,不是公款宴请,山珍海味,大吃大喝,更不收礼受贿。三是他游山,不驱民扰民,老百姓也“负者歌于途”……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一开放性的话题辩论,学生畅所欲言,从古到今,从政治到政绩,从人物内心世界到人物行为,看待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决非教师的包办代替所能及,这种质疑精神,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善于引导和鼓励。
2.2 师生进一步解放思想。教师在教育中往往还提出“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致使学生过于严谨、尊崇权威,让学生在划定的条条框框内运行,不敢越雷池半步,致使学生定势思维强,创新思维薄弱,所以,教师在教育中要放开学生的手脚,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和主张,教师教育思想的解放必然带来学生思想的活跃,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典型的内容和问题,在具体的情景下充分展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体念和主张,在《两小儿辩日》教学活动中,针对文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两句话,”孔子不台邑决也。“和”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分别反映出很多信息,不同层次的学生,社会阅历不同的人,他们的体念和主张各不一样,教师应对学生不同的体念和主张给予肯定。并对闪光点给予褒扬和点评,使学生感受到思维成果的喜悦。
2.3 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麻雀》一文为例,文中”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一句中的“落”字,引导学生作专题批注,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讲速度的:“来得快而猛”;有说态度的:“真勇敢,坚定,果断”;有论感情的:“一心只爱孩子”;有谈心理的:“心急如焚”;有评用词的:“简练、生动、形象”;有议人物的:“真是个奋不顾身的好妈妈”;有提读法的:“落”字要读得重而快。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让学生进行阅读反思:我的理解正确吗?还有没有不同的见解或更有说服力的答案?能不能换个角度或方法想想、做做?以此调整、深化阅读活动。通过这种个性化阅读的诱导和训练。使学生思维更开阔、灵活,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
教育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导演,扮演好这一角色,幕后应在新课程标准下以新教育理念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精心的设计、组织,充分挖掘教材、社会、自然中的教育资源为教育所用,课堂上恰当落实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真正落实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这一教育方针,使我们的课堂活跃起来,把我们的学生教灵活起来,不要让我们的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成书呆子。
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从幼儿时期开始
儿童时期的基本特点是对事物缺乏太多认识,对事物的好奇心强,喜欢刨根问底,对儿童这种心理特征,家长和教师如果能正确对待,细心引导,孩子的求知欲就能得到激发。在英国皮亚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一幅是狗的骨骼图,一幅是狗的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名小学生麦克芬德画的,麦克芬德从小就有一颗特强的好奇心,总想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有一天,他终于杀了一条狗,这条狗恰恰是他们校长的宠物,校长知道后,决定惩罚他,罚他画两幅画,这就是上面提到的那两幅画,麦克芬德后来成为一名著名的解剖学家,就得益于校长对他好奇心的保护和引导。我们会常看到孩子们用术条或其它东西搭建房屋、桥梁等,这就是儿童时期创新萌芽状态的表现,拼图游戏和七巧板的应用等就是有意识培养孩子智力和创新意识的设计,对儿童的奇思异想和提出的看似可笑的问题,如果简单处理或斥责,将对孩子活跃的思维产生抑制作用,制约儿童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二、创新主要是思维的创新,打破定式思维,培养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往往是事物创新走向成功的大门
人的行为方式是受人的思维左右的,也就是先有思维,再有行动,思维的取向直接决定着行为的成败或成效,反过来,行为的成败或成效又促使人对思维的取向进行反思,如果是思维取向使得行为得到成功或高效,这种思维取向将上升为一种经验,反之将从新选择思维取向,再进行行为实践。
教育中要对这种从思维到行为,又从行为到思维,再从思维到行为的心理行为过程得到训练,这一训练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在自主学习、分组讨论、作业练习、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过程中得到落实,要使这一训练得到很好的落实,在教育中必须落实好以下三个方面的教育理念。
2.1 鼓励学生质疑。有疑问才能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使思维不断深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中,师生围绕“欧阳修之乐”这一话题,有同学提出:欧阳修作为太守,当地最高长官,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不去访贫问苦,却带头游山玩水,陶醉于“宴酣之乐”。文中的“觥筹交错,起坐喧哗”的场面,那醉醺醺的神态,与今天我们在招待所或宾馆见到的那些大小官员们吃喝的情景太相似了。有同学马上反驳:我不认为欧阳修是玩乐派。他励精图治,反而由朝廷重臣贬为滁州太守,内心痛苦可想而知。但他谪守滁州并不废政事,而是短期内把滁州治理得官清民乐。他抒发的乐是滁州百姓的乐。退一步说,即使他是单纯的游山玩水,我认为这位太守还是不错的。一是他出游地是他自己所管辖的州县,不是公费旅涝,也没摆阔气,摆架子,让下属官员前呼后拥,迎来送往。二是他吃的是“山肴野蔌”,不是公款宴请,山珍海味,大吃大喝,更不收礼受贿。三是他游山,不驱民扰民,老百姓也“负者歌于途”……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一开放性的话题辩论,学生畅所欲言,从古到今,从政治到政绩,从人物内心世界到人物行为,看待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决非教师的包办代替所能及,这种质疑精神,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善于引导和鼓励。
2.2 师生进一步解放思想。教师在教育中往往还提出“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致使学生过于严谨、尊崇权威,让学生在划定的条条框框内运行,不敢越雷池半步,致使学生定势思维强,创新思维薄弱,所以,教师在教育中要放开学生的手脚,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和主张,教师教育思想的解放必然带来学生思想的活跃,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典型的内容和问题,在具体的情景下充分展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体念和主张,在《两小儿辩日》教学活动中,针对文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两句话,”孔子不台邑决也。“和”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分别反映出很多信息,不同层次的学生,社会阅历不同的人,他们的体念和主张各不一样,教师应对学生不同的体念和主张给予肯定。并对闪光点给予褒扬和点评,使学生感受到思维成果的喜悦。
2.3 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麻雀》一文为例,文中”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一句中的“落”字,引导学生作专题批注,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讲速度的:“来得快而猛”;有说态度的:“真勇敢,坚定,果断”;有论感情的:“一心只爱孩子”;有谈心理的:“心急如焚”;有评用词的:“简练、生动、形象”;有议人物的:“真是个奋不顾身的好妈妈”;有提读法的:“落”字要读得重而快。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让学生进行阅读反思:我的理解正确吗?还有没有不同的见解或更有说服力的答案?能不能换个角度或方法想想、做做?以此调整、深化阅读活动。通过这种个性化阅读的诱导和训练。使学生思维更开阔、灵活,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
教育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导演,扮演好这一角色,幕后应在新课程标准下以新教育理念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精心的设计、组织,充分挖掘教材、社会、自然中的教育资源为教育所用,课堂上恰当落实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真正落实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这一教育方针,使我们的课堂活跃起来,把我们的学生教灵活起来,不要让我们的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成书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