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 职业教育承受着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巨大压力。在接受挑战、学会适应的过程中,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陷入了暂时的困境。职业院校教师面对变化了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 心理上充满压力和挫折感。 这不仅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 也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 工作压力 心理健康
一、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压力的类型
教师的工作任务重, 社会责任大, 再加上社会和自我期望值高, 这往往易导致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压力。具体来说, 主要有以下三种压力类型:①筋疲力尽型。这类教师对压力的反应是不再努力, 他们试图通过减少付出来获得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平衡。②狂热型。面对困境和失败, 这类教师试图做出任何可能的努力。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付出更多的努力, 并且相信只要付出最大的努力, 就会成功。他们有着极强的成功信念,能狂热地投入工作, 从不把失败归因于问题的实质, 而认为是意志的失败。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反差使他们的这种热情通常难以长久。③低挑战型。这类教师既不是对工作量不满, 也不是对工作中的困难不满, 而是对单调、缺乏激情的工作感到厌倦。
二、高职院校教师面对工作压力时的不良表现
1.厌倦心理
随着从教时间的增长, 教师最初的热情会逐渐消失,并趋向于安于现状, 再加上学生厌学等因素的影响, 目前有一定数量的教师都表现出厌教情绪。 具体表现为: 教师上课精神不振、目光板滞、语言乏味, 只顾独自讲解, 而不去试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态度敷衍
有的教师面对工作压力时, 产生逆反情绪。上课迟到、早退, 不认真编写教案和批改作业, 不按规定组织教学, 担任班主任的教师不认真履行班主任职责, 考试中不履行监考人员职责等。有的教师虽然知识水平很高, 但因表达能力差或组织教学的方式不当, 致使学生无法听懂课程内容。
3.观念偏激
这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认知存在偏差, 不能理解学生的行为和观念, 把学生发展中的心理问题当成道德问题。从而往往把学生的违纪行为严重化, 把无意的行为动机化, 或者不尊重学生的人格, 忽视了学生个性特征,随意地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学生。这种心理偏见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也在师生之间筑起了情感的鸿沟。
4.情绪忧虑
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有着不一样的理想。青年教师想干出一番事业, 对教育事业充满了美好的理想色彩, 但往往因为经验不足或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 又或教育效果不能立竿见影, 他们就开始担心自己的前途, 甚至感到怀才不遇, 进而产生郁闷和压抑的情绪。 中老年教师有着强烈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感, 他们常年辛勤工作, 自然希望得到领导的尊重、信任和公正评价, 但往往却不能称心如意, 因而也会造成心理失衡, 空虚、失落、消沉之感相继产生。
三、 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压力产生的原因
1.生源素质普遍偏低
近年来, 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 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综合素质相对来说也更加参差不齐。同时,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存在生源不足的问题, 为了能够继续生存和提高办学效益, 他们根本无暇考虑生源的质量。因此, 教师只能在专业课教学中降低对学生的要求, 大部分教师很难体会到教学的乐趣和成就感, 也无法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教学相长”更是无从谈起。另外, 不少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 学习动机弱, 对教师而言,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远比其他工作更易让其感觉疲倦。有调查显示,很多教师表示在讲台上常常有“曲高和寡”和“孺子不可教也”的感受。这一方面挫伤了高职教师的积极性,使其缺乏工作动力; 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高职教师的工作难度。另外, 学生不良行为的日益增多, 也加大了教育和管理的难度。
2.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期望高评价低
对教育无所不包的关注表明了社会对教育的期望, 关注的程度越高, 期望值也就越高。在这种高期望值的驱动下, 人们非常信任甚至是依赖学校教育和教师, 使之承受了太多的责任和义务。很多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较简陋, 教学软硬件设施严重短缺,专业和学科建设不完善, 教师队伍的结构和质量不达标。而这些现实情况又很容易使社会的期望转变为失望, 继而招致批评和责难, 不可避免地加剧了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偏见。许多人认为, 高职教育还只是二三流的高等教育,不能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提并论。在此背景下, 高职教师极易产生低成就感和失落感, 久而久之, 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工作压力。
3.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
经济待遇是指社会给予教师的工资报酬和物质利益。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教育地位的不断提高, 教师的工资水平在逐步提高。但鉴于我国的国情, 提高教师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 教师的经济收入与公务员或者相同性质的其他人员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收入的差距使教师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4.教师职业声望低
在有着尊师重教传统的中国, 教师的职业声望并不像人们所想象中的那么高。虽然人们对教师职业极尽赞美之辞, 但是绝大部分人却明确表示不愿从事教师职业。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教师的地位特别是经济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 教师也正逐渐成为热门职业, 然而, 与职业声望高的职业相比, 教师则是一个相对易被社会弱势群体所看中的稳定型职业。在高校教师这一群体中, 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声望则更显尴尬。
四、结论与展望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 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中国要参与世界竞争并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关键在于能否生产出高、精、尖的产品。而一流的产品则需要一流的技术工人来制造和营销, 这必然会对技术工人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高水平的产业技术人才的重任也历史性地落在了职业教育的身上。面对职业教育改革所承载的责任和使命,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素质乃是重中之重。由此可见, 职教改革过程中, 必须关注教师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反应, 研究影响教师参与职教改革的因素, 增强教师实际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动机和能力,这样才能使我国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姜海军 男 讲师 江苏 涟水人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 工作压力 心理健康
一、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压力的类型
教师的工作任务重, 社会责任大, 再加上社会和自我期望值高, 这往往易导致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压力。具体来说, 主要有以下三种压力类型:①筋疲力尽型。这类教师对压力的反应是不再努力, 他们试图通过减少付出来获得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平衡。②狂热型。面对困境和失败, 这类教师试图做出任何可能的努力。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付出更多的努力, 并且相信只要付出最大的努力, 就会成功。他们有着极强的成功信念,能狂热地投入工作, 从不把失败归因于问题的实质, 而认为是意志的失败。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反差使他们的这种热情通常难以长久。③低挑战型。这类教师既不是对工作量不满, 也不是对工作中的困难不满, 而是对单调、缺乏激情的工作感到厌倦。
二、高职院校教师面对工作压力时的不良表现
1.厌倦心理
随着从教时间的增长, 教师最初的热情会逐渐消失,并趋向于安于现状, 再加上学生厌学等因素的影响, 目前有一定数量的教师都表现出厌教情绪。 具体表现为: 教师上课精神不振、目光板滞、语言乏味, 只顾独自讲解, 而不去试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态度敷衍
有的教师面对工作压力时, 产生逆反情绪。上课迟到、早退, 不认真编写教案和批改作业, 不按规定组织教学, 担任班主任的教师不认真履行班主任职责, 考试中不履行监考人员职责等。有的教师虽然知识水平很高, 但因表达能力差或组织教学的方式不当, 致使学生无法听懂课程内容。
3.观念偏激
这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认知存在偏差, 不能理解学生的行为和观念, 把学生发展中的心理问题当成道德问题。从而往往把学生的违纪行为严重化, 把无意的行为动机化, 或者不尊重学生的人格, 忽视了学生个性特征,随意地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学生。这种心理偏见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也在师生之间筑起了情感的鸿沟。
4.情绪忧虑
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有着不一样的理想。青年教师想干出一番事业, 对教育事业充满了美好的理想色彩, 但往往因为经验不足或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 又或教育效果不能立竿见影, 他们就开始担心自己的前途, 甚至感到怀才不遇, 进而产生郁闷和压抑的情绪。 中老年教师有着强烈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感, 他们常年辛勤工作, 自然希望得到领导的尊重、信任和公正评价, 但往往却不能称心如意, 因而也会造成心理失衡, 空虚、失落、消沉之感相继产生。
三、 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压力产生的原因
1.生源素质普遍偏低
近年来, 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 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综合素质相对来说也更加参差不齐。同时,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存在生源不足的问题, 为了能够继续生存和提高办学效益, 他们根本无暇考虑生源的质量。因此, 教师只能在专业课教学中降低对学生的要求, 大部分教师很难体会到教学的乐趣和成就感, 也无法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教学相长”更是无从谈起。另外, 不少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 学习动机弱, 对教师而言,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远比其他工作更易让其感觉疲倦。有调查显示,很多教师表示在讲台上常常有“曲高和寡”和“孺子不可教也”的感受。这一方面挫伤了高职教师的积极性,使其缺乏工作动力; 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高职教师的工作难度。另外, 学生不良行为的日益增多, 也加大了教育和管理的难度。
2.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期望高评价低
对教育无所不包的关注表明了社会对教育的期望, 关注的程度越高, 期望值也就越高。在这种高期望值的驱动下, 人们非常信任甚至是依赖学校教育和教师, 使之承受了太多的责任和义务。很多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较简陋, 教学软硬件设施严重短缺,专业和学科建设不完善, 教师队伍的结构和质量不达标。而这些现实情况又很容易使社会的期望转变为失望, 继而招致批评和责难, 不可避免地加剧了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偏见。许多人认为, 高职教育还只是二三流的高等教育,不能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提并论。在此背景下, 高职教师极易产生低成就感和失落感, 久而久之, 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工作压力。
3.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
经济待遇是指社会给予教师的工资报酬和物质利益。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教育地位的不断提高, 教师的工资水平在逐步提高。但鉴于我国的国情, 提高教师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 教师的经济收入与公务员或者相同性质的其他人员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收入的差距使教师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4.教师职业声望低
在有着尊师重教传统的中国, 教师的职业声望并不像人们所想象中的那么高。虽然人们对教师职业极尽赞美之辞, 但是绝大部分人却明确表示不愿从事教师职业。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教师的地位特别是经济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 教师也正逐渐成为热门职业, 然而, 与职业声望高的职业相比, 教师则是一个相对易被社会弱势群体所看中的稳定型职业。在高校教师这一群体中, 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声望则更显尴尬。
四、结论与展望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 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中国要参与世界竞争并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关键在于能否生产出高、精、尖的产品。而一流的产品则需要一流的技术工人来制造和营销, 这必然会对技术工人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高水平的产业技术人才的重任也历史性地落在了职业教育的身上。面对职业教育改革所承载的责任和使命,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素质乃是重中之重。由此可见, 职教改革过程中, 必须关注教师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反应, 研究影响教师参与职教改革的因素, 增强教师实际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动机和能力,这样才能使我国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姜海军 男 讲师 江苏 涟水人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