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水产品是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和提升养殖水产品的质量,通过研究分析,归纳养殖生产关键环节及监管过程存在的问题,并从宏观管理的角度提出监管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质量安全;水产养殖;行政监管;
中图分类号:D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2
水产养殖主要是人们利用各类水体和渔业设施,采取人工繁育和放养苗种、改良环境、清除敌害、施肥培养天然饵料、投喂饲料及饵料、调控水质、防治病害等生产措施,促进养殖的渔业品种健康繁育和生长,以获得养殖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一个初级水产品的生产过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着确保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定职责,应依法对水产养殖过程实施行政检查、指导和监管,以保证养殖生产的各个环节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和技术要求;与质检、环保等部门通力合作,对养殖的水产品质量及养殖水质、环境进行法定检测与监管,以确保直接进入消费市场或水产品加工环节的初级水产品符合质量安全标准。
一、主要监管对象
(一)养殖环境
养殖环境是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水产养殖场址应选择在符合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的区域,应具有满足养殖用水的充足水源,取、排水不会对产地环境造成影响,交通便利,气候适宜。池塘要远离有害场所,周围无任何污染源,进、排水管道布局合理,无交叉污染环节。养殖水质的调控根据养殖对象调节,水源需要经过消毒、沉淀、过滤等方法进行处理,养殖过程中视水质情况换水,定期进行水质检测,做好数据记录。
(二)投入品
1、水产苗种
水产苗种是养殖生产的重要投入品。所有用于水产养殖的苗种必须具备水生动物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检疫合格报告,购进苗种企业必须获得由县级以上渔政部门批准颁发的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天然苗种须捕自无污染的水域,体质要健壮、无病无伤,做好产地记录,必要时应进行暂养。
2、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作为养殖生产的重要投入品,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是保证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性因素。饲料包括单一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浓缩饲料、配合饲料和精料补充料,饲料添加剂包括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和一般饲料添加剂。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应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厂家按照有关标准生产,检测合格。饲料应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贮存,并在规定保质期内使用。
3、渔药
渔药是养殖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投入品,常用的渔药主要包括消毒剂、抗微生物药、环境改良剂、催产类渔药、疫苗以及中草药制剂等。渔药的使用应严格遵循国家有关部门的有关规定,安全用药,要提高养殖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和健康养殖技术,严禁使用未经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与没有生产执行标准的渔药,严禁使用国家禁用药物,严格遵守有关休药期的规定。
(三)养殖者和养殖品种
养殖者是养殖活动的主体和养殖产品质量安全的责任者,是追溯的源头,是最重要的监管对象。只有明确养殖者,才能在出现质量安全事件时进行查处和追究,有效开展监管工作。从事水产养殖及育苗的生产者必须具有相关渔业主管部门批准、颁发的养殖证等相关证件。养殖证保障生产者在被允许占有使用国有水域、滩涂等自然资源上从事水产养殖生产活动。养殖者按照养殖证上核准的养殖品种、养殖水域等内容开展养殖活动。
二、现存主要问题
(一)养殖水域开放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水产养殖规划要求,合理确定用于水产养殖的水域和滩涂,同时根据水域滩涂环境状况划分养殖功能区,合理安排养殖生产布局,科学确定养殖规模、养殖方式。”但实际上,对于养殖水域的划型和管理并不到位。很多地方对于水域是否适宜进行水产养殖、适合养殖什么品种,均无规定和要求。養殖水域的划型管理应该建立在对水域环境状况长期监测的基础上,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渔业水域环境监测网,并开展了多年的监测工作,但由于覆盖的范围和监测的频率有限,仍不能清楚掌握养殖水域污染实际情况。
(二)流通环节存在监管盲区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属于分段管理的模式,在各段的衔接上往往存在漏洞,水产养殖品在从池塘起捕到上市的流通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就是其中之一。该流通过程的监管大多无具体的职责部门,即便有行政部门参与管理,也存在监管内容模糊、职责不清的问题,不少地区对于从事水产品捕捞、运输和销售的中间商无人问津,对于流通过程的从业者是谁、流程是怎样的、过程中使用何种药物等问题模棱两可。其次,我国鲜活上市的养殖水产品市场准入门槛太低,缺乏奖优罚劣的管理杠杆机制,导致不少企业和养殖户存在侥幸心理。
(三)监管资源不足
制约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要矛盾在于有限的管理资源与复杂且巨量的监管对象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的养殖品种和相应的养殖模式、千家万户的养殖者、数百种渔用化学品,排列组合构成了错综复杂的监管需求。而政府的监管资源有限,想达到无死角、全覆盖的监管要求,实际工作中捉肩见肘的状况时有发生,但任何一个品种、任何一个投入品出问题都有可能引发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三、对策与建议
(一)以奖励政策推动无公害养殖发展
无公害渔业已成为我国现代渔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是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国家鼓励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依照有关规定申请无公害认证。要积极宣传无公害养殖意义、申报无公害水产品认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政府对申报无公害及绿色、有机食品的奖励政策,以推动无公害产业覆盖率的不断扩大,来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严把市场关,严守准入门槛
实行市场准入制,把监督管理关口前移,要求进入市场的批发、零售食用水产品,必须与市场建立定向经营合同,通过明确生产基地、实行无公害生产以及依法追究安全责任等措施,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三)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联合执法
渔业监管部门应当发挥监管主体作用,积极主动与当地食药监、卫生、质监、工商等部门联系沟通,相互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同时,建立起以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牵头,渔政监督、水产技术推广、水生动物防疫及检测机构共同参加,相互配合的水产养殖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新机制,推动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向纵深发展,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加强养殖水域规划和水质监测
制订养殖规划时,要合理安排养殖布局,科学确定养殖规模和养殖方式,防止养殖过量造成养殖水域自身污染。完善养殖水域环境监控体系,加强养殖水域环境监督监测,实现养殖水体水质监测的规范化常态化,确保养殖用水符合渔业用水规定。对于直接或间接向水产养殖场所排放或倾倒废水、废气、废弃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要依法及时查处。
(五)充实监管资源,扩大监管队伍
加强渔业执法队伍建设,提高适应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要求。要针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的新情况、新要求,要积极吸收专业人才充实到渔业执法队伍中,加大对渔业执法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加大对监管部门的经费投入,为监管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及资源保障。完善水产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为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信息与技术提供交流平台。
关键词:质量安全;水产养殖;行政监管;
中图分类号:D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2
水产养殖主要是人们利用各类水体和渔业设施,采取人工繁育和放养苗种、改良环境、清除敌害、施肥培养天然饵料、投喂饲料及饵料、调控水质、防治病害等生产措施,促进养殖的渔业品种健康繁育和生长,以获得养殖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一个初级水产品的生产过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着确保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定职责,应依法对水产养殖过程实施行政检查、指导和监管,以保证养殖生产的各个环节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和技术要求;与质检、环保等部门通力合作,对养殖的水产品质量及养殖水质、环境进行法定检测与监管,以确保直接进入消费市场或水产品加工环节的初级水产品符合质量安全标准。
一、主要监管对象
(一)养殖环境
养殖环境是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水产养殖场址应选择在符合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的区域,应具有满足养殖用水的充足水源,取、排水不会对产地环境造成影响,交通便利,气候适宜。池塘要远离有害场所,周围无任何污染源,进、排水管道布局合理,无交叉污染环节。养殖水质的调控根据养殖对象调节,水源需要经过消毒、沉淀、过滤等方法进行处理,养殖过程中视水质情况换水,定期进行水质检测,做好数据记录。
(二)投入品
1、水产苗种
水产苗种是养殖生产的重要投入品。所有用于水产养殖的苗种必须具备水生动物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检疫合格报告,购进苗种企业必须获得由县级以上渔政部门批准颁发的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天然苗种须捕自无污染的水域,体质要健壮、无病无伤,做好产地记录,必要时应进行暂养。
2、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作为养殖生产的重要投入品,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是保证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性因素。饲料包括单一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浓缩饲料、配合饲料和精料补充料,饲料添加剂包括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和一般饲料添加剂。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应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厂家按照有关标准生产,检测合格。饲料应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贮存,并在规定保质期内使用。
3、渔药
渔药是养殖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投入品,常用的渔药主要包括消毒剂、抗微生物药、环境改良剂、催产类渔药、疫苗以及中草药制剂等。渔药的使用应严格遵循国家有关部门的有关规定,安全用药,要提高养殖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和健康养殖技术,严禁使用未经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与没有生产执行标准的渔药,严禁使用国家禁用药物,严格遵守有关休药期的规定。
(三)养殖者和养殖品种
养殖者是养殖活动的主体和养殖产品质量安全的责任者,是追溯的源头,是最重要的监管对象。只有明确养殖者,才能在出现质量安全事件时进行查处和追究,有效开展监管工作。从事水产养殖及育苗的生产者必须具有相关渔业主管部门批准、颁发的养殖证等相关证件。养殖证保障生产者在被允许占有使用国有水域、滩涂等自然资源上从事水产养殖生产活动。养殖者按照养殖证上核准的养殖品种、养殖水域等内容开展养殖活动。
二、现存主要问题
(一)养殖水域开放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水产养殖规划要求,合理确定用于水产养殖的水域和滩涂,同时根据水域滩涂环境状况划分养殖功能区,合理安排养殖生产布局,科学确定养殖规模、养殖方式。”但实际上,对于养殖水域的划型和管理并不到位。很多地方对于水域是否适宜进行水产养殖、适合养殖什么品种,均无规定和要求。養殖水域的划型管理应该建立在对水域环境状况长期监测的基础上,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渔业水域环境监测网,并开展了多年的监测工作,但由于覆盖的范围和监测的频率有限,仍不能清楚掌握养殖水域污染实际情况。
(二)流通环节存在监管盲区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属于分段管理的模式,在各段的衔接上往往存在漏洞,水产养殖品在从池塘起捕到上市的流通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就是其中之一。该流通过程的监管大多无具体的职责部门,即便有行政部门参与管理,也存在监管内容模糊、职责不清的问题,不少地区对于从事水产品捕捞、运输和销售的中间商无人问津,对于流通过程的从业者是谁、流程是怎样的、过程中使用何种药物等问题模棱两可。其次,我国鲜活上市的养殖水产品市场准入门槛太低,缺乏奖优罚劣的管理杠杆机制,导致不少企业和养殖户存在侥幸心理。
(三)监管资源不足
制约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要矛盾在于有限的管理资源与复杂且巨量的监管对象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的养殖品种和相应的养殖模式、千家万户的养殖者、数百种渔用化学品,排列组合构成了错综复杂的监管需求。而政府的监管资源有限,想达到无死角、全覆盖的监管要求,实际工作中捉肩见肘的状况时有发生,但任何一个品种、任何一个投入品出问题都有可能引发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三、对策与建议
(一)以奖励政策推动无公害养殖发展
无公害渔业已成为我国现代渔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是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国家鼓励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依照有关规定申请无公害认证。要积极宣传无公害养殖意义、申报无公害水产品认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政府对申报无公害及绿色、有机食品的奖励政策,以推动无公害产业覆盖率的不断扩大,来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严把市场关,严守准入门槛
实行市场准入制,把监督管理关口前移,要求进入市场的批发、零售食用水产品,必须与市场建立定向经营合同,通过明确生产基地、实行无公害生产以及依法追究安全责任等措施,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三)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联合执法
渔业监管部门应当发挥监管主体作用,积极主动与当地食药监、卫生、质监、工商等部门联系沟通,相互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同时,建立起以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牵头,渔政监督、水产技术推广、水生动物防疫及检测机构共同参加,相互配合的水产养殖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新机制,推动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向纵深发展,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加强养殖水域规划和水质监测
制订养殖规划时,要合理安排养殖布局,科学确定养殖规模和养殖方式,防止养殖过量造成养殖水域自身污染。完善养殖水域环境监控体系,加强养殖水域环境监督监测,实现养殖水体水质监测的规范化常态化,确保养殖用水符合渔业用水规定。对于直接或间接向水产养殖场所排放或倾倒废水、废气、废弃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要依法及时查处。
(五)充实监管资源,扩大监管队伍
加强渔业执法队伍建设,提高适应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要求。要针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的新情况、新要求,要积极吸收专业人才充实到渔业执法队伍中,加大对渔业执法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加大对监管部门的经费投入,为监管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及资源保障。完善水产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为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信息与技术提供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