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7年夏天,上海滩的未婚姑娘和她们的母亲都沸腾了,因为有一位刚从美国回来的单身汉。他家世显赫,父亲是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他聪明过人,从小就被称为神童;他刚刚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这是别人要花几十年才能奋斗得到的,而他当时不过36岁。
这位单身汉叫钱学森。钱学森从美国回到上海,是应父亲的要求。父亲的意图很明显,儿子是时候成家了。甫一回来,钱学森就接到了如雪片般的饭局邀请,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不仅仅是饭局,确切地说,应当算作相亲饭局。
其中一场饭局的组织者,是钱学森的干妹妹蒋英。蒋英有个曾用名,叫“钱学英”。这是怎么回事呢?蒋英的爸爸是著名的将军蒋百里。蒋百里的原配妻子叫查品珍,她是一个传统的小脚闺秀,比蒋百里大1岁。蒋家虽然曾经想在蒋百里出国留学后就解除与查品珍的婚约,但查品珍却表示绝不另嫁。1910年,蒋百里归国,和29岁的查品珍成亲。结婚之后,蒋百里随即北上,出任清朝禁卫军标统,查品珍则侍奉婆婆。
1912年,蒋百里与照顾他的日本女护士佐藤屋登相恋、结婚。查品珍很快就听说此事,但她选择了默默忍受。婚后,佐藤屋登改名叫蒋佐梅。她与蒋百里生了5个女儿,分别取名为蒋昭、蒋雍、蒋英、蒋华、蒋和。
钱学森的母亲只有钱学森一个儿子,一直想有个女儿,于是提出能否从蒋家那里要一个女儿过继,而被她选中的女儿“小三子”就是蒋英。
蒋英变成了钱学英,到了钱家生活。但只待了几个月后,她就吵闹着要回家,原因很简单:“他不会跟小妹妹玩,他有很多玩意,口风琴啊,球啊,但他不会跟我玩,他就看着我,逗我,所以我不喜欢这个哥哥,我要回家。”在干妹妹蒋英的眼中,和与自己相差8岁的哥哥钱学森之间,确实没有什么共同语言。
长大后,两人分道扬镳,各奔前程。钱学森去美国学习航空;蒋英去德国留学,在柏林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声乐,两人之间也就毫无联系了。
钱学森回国之时,蒋英刚刚举行了自己的第一场独唱音乐会,在上海滩引起轰动。她当时已经27岁,用今天的话说,屬于“大龄剩女”。蒋母非常着急,说:“你大概没人要了。”蒋英不以为意,因为追求她的人其实很多,但她更关注自己的声乐事业——她有野心,也有天赋,完全可以大展宏图。
钱学森的父亲请蒋英做媒,给钱学森介绍女朋友,她一口答应了。钱学森想着自己也有好多年没有见过干妹妹了,于是爽快赴约。
在相亲饭局上,蒋英请来了两位女性朋友,分别坐在钱学森的左右两侧,其中一位还是贵族出身。蒋英后来回忆,这位贵族出身的女性朋友的父亲看中了钱学森,当即邀请他第二天上午到家里观赏名画,因为钱学森在饭局上提及自己喜欢艺术。然而,钱学森却一口回绝了邀请:“很抱歉,很抱歉,我明天上午有事。”
蒋英觉得钱学森很不给她面子,但更让人尴尬的是,所有人都发觉,钱学森吃饭时,目光始终聚焦在干妹妹身上,“他的眼睛不朝左看,也不朝右看,老对着我看。我觉得不对”。蒋英觉得钱学森很奇怪。
之后,蒋英去上海交通大学听了一次钱学森的学术演讲,讲座结束后,钱学森提出要送蒋英回家。回到蒋家,钱学森坐着不走,也不说话。蒋英出于客气,就提议说:“我给你挑一张顶好的、我喜欢的唱片给你放好不好?”钱学森回答说:“不好不好,不用了,不用了。”两人陷入静默之中。
两人就在这样尴尬的气氛中坐了一会儿,钱学森突然开口问道:“你跟我去美国好吧?”蒋英一听这话,感到很吃惊。“跟我去美国”,这意思再明确不过——是求婚。
在很多关于蒋英和钱学森爱情故事的版本里,都认为两家人对于这两个人的结合是心照不宣甚至是早有预谋的。有的版本甚至说,钱学森出国留学,是带着蒋英的照片去的。蒋英否认了这些说法。她说,两人在1947年夏天之前其实没有什么联系,但在那短短的6周时间里,忽然就“一见如故”了。
所谓“一见如故”,其实就是一见钟情。蒋英隐约感受到钱学森的好感,她自己对于钱学森的学问也十分佩服,但谈及婚嫁,是她还没有细想的事情。作为一个从德国留学归来的姑娘,她渴望自己的爱情能从追求和恋爱开始,慢慢来。
方寸大乱的蒋英在那个当下选择了拒绝,她脱口而出:“不行不行,我有男朋友了。”她以为这样就可以让钱学森打退堂鼓,没想到,钱学森竟然说:“我也有女朋友。但这个女朋友、那个男朋友都不算。”
事实上,蒋英当时可能真的是有男朋友的,但钱学森肯定是没有什么固定的女朋友,因为他在留美期间,无论是在加州理工大学还是在麻省理工学院,都以脾气不好著称。学生们听他上课都很紧张,校园里还流传着多个钱学森骂人的传说。
过了两天,钱学森又来蒋家找蒋英,仍然是那句话:“什么时候去美国?”蒋英回忆起这段经历的时候说,自己也感到很奇怪,钱学森就这样颠来倒去地说了几次,自己就“投降”了。于是,从钱学森回国、两人第一次重遇,到最终结婚,只用了6个星期。
1947年9月17日下午6点,钱学森和蒋英的婚礼在上海和平饭店举办,伴郎是钱学森的好朋友范绪箕,他还帮钱学森租了结婚礼服,并且帮忙保管戒指。在婚礼上,别的新娘子都是小碎步走进礼堂的,只有蒋英“大踏步地就走进来了”。当时结婚流行弹《婚礼进行曲》,负责弹钢琴的是蒋英的邻居、后来著名的钢琴家周广仁,当时她才17岁。蒋英专门嘱咐:“我不要瓦格纳版本的,要门德尔松版本的。”
婚后,钱学森先行动身去美国,让蒋英随后跟来。正在这时,意大利的一家大型歌剧院邀请蒋英前去演出,为了钱学森,她回绝了这个机会。
到达美国波士顿的第二天,这对新婚夫妇愉快地在一起吃早饭,钱学森泡了一杯茶,喝完,站起来,笑眯眯地对蒋英说:“那我走了啊,我晚上再回来。你一个人慢慢地熟悉一些吧。”蒋英手里还拿着一片面包,她惊呆了,用她自己的话说,“这叫结婚啊?第一天。” 完全不会做饭的蒋英自己傻愣愣地坐了一天,等到傍晚五六点钟,钱学森回来了,两人客气地互相问好。钱学森领着蒋英到对面吃了一顿快餐,给蒋英讲了一些美国的生活,蒋英刚刚开始觉得有趣,钱学森再次让她大吃一惊:“他就说‘回见、回见’。”蒋英还没反应过来,钱学森“拿了一杯茶就到他的小书房里去了,门一关,不见人了”。
蒋英没有想到,这就是他们的新婚生活。她更加没有想到,这之后的60多年,他们的每一个夜晚,都是如此,“没有一天晚上不是吃完晚饭,自己倒一杯茶看书去了,没有说跟我聊聊天,跟我找几个朋友来玩玩。没有。吃完晚饭到十二点必须读书,这是他的习惯。”
但这样的相处方式并没有影响蒋英对钱学森的感情。这位之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蒋家千金,开始学着买菜做饭,学着整理家务。同时,她也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歌唱事业。怀孕之后,蒋英想到的第一個问题是,肚子大了还能不能练声,会不会影响气息。
虽然钱学森是个不解风情的“书呆子”,但他对蒋英的爱肯定是真挚而深沉的,连他的恩师冯·卡门教授都看得出来,蒋英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钱学森。冯·卡门第一次看到蒋英,就对身边的朋友说:“钱像变了个人似的,英真是非常可爱。”
原来那个说话刻薄、为人严肃、不好接近的钱学森不见了,他开始变得活泼而开朗,也渐渐善于社交。在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写的《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之谜》里,蒋英简直迷倒了加州理工大学的所有单身汉:“她见多识广、美丽大方,加上一副好歌喉,加州理工学院优秀的男性全对她着迷不已,他们甚至说,我们全都爱上了钱太太!”
有关钱学森辗转回国的经历,大家都很熟悉了,在此不再赘述。不管是哪个版本的说法,我想有一点是不能否认的——钱学森是“战神级”大师。他设计了美国第一枚分级火箭Private A。他也是美国航天飞机的祖师爷,时至今日,美国宇航局(NASA)的文件中还多次出现钱学森名字的缩写——H. S. Tsien。在冯·卡门的自传里,有专门关于钱学森的章节,他对钱学森的评语是:“美国火箭领域中最伟大的天才之一……其实,是钱学森发现了我。”
钱学森的成就和蒋英的支持密不可分。在钱学森被美国软禁的日子里,蒋英买了一把吉他,在孩子们睡着后,她弹吉他给钱学森听,也邀请钱学森用竹笛与她合奏。钱学森建议她带着孩子先行回国,但她说:“不,我们到哪里都在一起。”
在被软禁的5年里,出于对钱学森安全的考虑,蒋英没有请保姆,而是自己一手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她一个人带两个孩子,一个人出门买菜,一个人打扫屋子;半夜三更,她还经常接到莫名其妙的电话,追问钱学森的行踪……她从来不把这些告诉钱学森。钱学森利用这5年时间完成的专著,开篇赫然写着“献给英”三个字。蒋英说:“这是给我的报酬。”
他们最终回到中国。钱学森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不在家,也从不告诉蒋英自己在做什么。蒋英对钱学森说,自己想要重新开始音乐教育工作:“你搞你的,我搞我的,我不打搅你,你不打搅我。”钱学森鼓励妻子的决定。蒋英最终成为了中国声乐教育事业上的一面旗帜,她一生桃李满天下,不少学生在国内外的声乐大赛中获奖。
虽然蒋英后来已经很少登台表演,但在她的表弟、作家金庸的文章里,我们依旧不难想象她曼妙的歌喉:“不是捧自己亲戚的场,我觉得她的歌声实在精彩之极……她的歌唱音量很大,一发音声震屋瓦,完全是在歌剧院中唱大歌剧的派头,这在我国女高音中确是极为少有的。”
钱学森晚年获得了很多奖,他曾诙谐地对蒋英说:“‘钱’归你,‘奖’(蒋)归我。”1991年,在“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颁奖仪式上,获奖的钱学森对大家说:“我干什么的,大家都知道,但是我老伴干什么的,我向大家解释一下,我老伴主要是从事古典艺术歌曲的教学。我今天获奖了,我不会忘记,老伴几十年来给予我的理解和支持。”
1992年,蒋英过73岁生日,她故意对钱学森说:“我告诉你,你看见那儿写着,‘亲爱的妈妈,生日快乐!’,蛋糕上面写着永刚、永真(儿女的名字),就没你的名。你干什么了呢?”钱学森仍然乐呵呵地笑着,就像几十年前的那一天,他送她回家时的笑容那样。
2009年10月,钱学森去世。2012年2月,蒋英去世。她走的时候很安详,儿女陪伴着她。她曾经承诺要走在钱学森的后面。上世纪90年代,蒋英曾动过一次大手术,手术之前,她很焦虑地对医生说:“我不能走在他的前面。”她终于如愿以偿。
大家都说,这对神仙眷侣去天堂合唱他们小时候唱过的那首《燕双飞》去了。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这位单身汉叫钱学森。钱学森从美国回到上海,是应父亲的要求。父亲的意图很明显,儿子是时候成家了。甫一回来,钱学森就接到了如雪片般的饭局邀请,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不仅仅是饭局,确切地说,应当算作相亲饭局。
其中一场饭局的组织者,是钱学森的干妹妹蒋英。蒋英有个曾用名,叫“钱学英”。这是怎么回事呢?蒋英的爸爸是著名的将军蒋百里。蒋百里的原配妻子叫查品珍,她是一个传统的小脚闺秀,比蒋百里大1岁。蒋家虽然曾经想在蒋百里出国留学后就解除与查品珍的婚约,但查品珍却表示绝不另嫁。1910年,蒋百里归国,和29岁的查品珍成亲。结婚之后,蒋百里随即北上,出任清朝禁卫军标统,查品珍则侍奉婆婆。
1912年,蒋百里与照顾他的日本女护士佐藤屋登相恋、结婚。查品珍很快就听说此事,但她选择了默默忍受。婚后,佐藤屋登改名叫蒋佐梅。她与蒋百里生了5个女儿,分别取名为蒋昭、蒋雍、蒋英、蒋华、蒋和。
钱学森的母亲只有钱学森一个儿子,一直想有个女儿,于是提出能否从蒋家那里要一个女儿过继,而被她选中的女儿“小三子”就是蒋英。
蒋英变成了钱学英,到了钱家生活。但只待了几个月后,她就吵闹着要回家,原因很简单:“他不会跟小妹妹玩,他有很多玩意,口风琴啊,球啊,但他不会跟我玩,他就看着我,逗我,所以我不喜欢这个哥哥,我要回家。”在干妹妹蒋英的眼中,和与自己相差8岁的哥哥钱学森之间,确实没有什么共同语言。
长大后,两人分道扬镳,各奔前程。钱学森去美国学习航空;蒋英去德国留学,在柏林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声乐,两人之间也就毫无联系了。
别样求婚
钱学森回国之时,蒋英刚刚举行了自己的第一场独唱音乐会,在上海滩引起轰动。她当时已经27岁,用今天的话说,屬于“大龄剩女”。蒋母非常着急,说:“你大概没人要了。”蒋英不以为意,因为追求她的人其实很多,但她更关注自己的声乐事业——她有野心,也有天赋,完全可以大展宏图。
钱学森的父亲请蒋英做媒,给钱学森介绍女朋友,她一口答应了。钱学森想着自己也有好多年没有见过干妹妹了,于是爽快赴约。
在相亲饭局上,蒋英请来了两位女性朋友,分别坐在钱学森的左右两侧,其中一位还是贵族出身。蒋英后来回忆,这位贵族出身的女性朋友的父亲看中了钱学森,当即邀请他第二天上午到家里观赏名画,因为钱学森在饭局上提及自己喜欢艺术。然而,钱学森却一口回绝了邀请:“很抱歉,很抱歉,我明天上午有事。”
蒋英觉得钱学森很不给她面子,但更让人尴尬的是,所有人都发觉,钱学森吃饭时,目光始终聚焦在干妹妹身上,“他的眼睛不朝左看,也不朝右看,老对着我看。我觉得不对”。蒋英觉得钱学森很奇怪。
之后,蒋英去上海交通大学听了一次钱学森的学术演讲,讲座结束后,钱学森提出要送蒋英回家。回到蒋家,钱学森坐着不走,也不说话。蒋英出于客气,就提议说:“我给你挑一张顶好的、我喜欢的唱片给你放好不好?”钱学森回答说:“不好不好,不用了,不用了。”两人陷入静默之中。
两人就在这样尴尬的气氛中坐了一会儿,钱学森突然开口问道:“你跟我去美国好吧?”蒋英一听这话,感到很吃惊。“跟我去美国”,这意思再明确不过——是求婚。
在很多关于蒋英和钱学森爱情故事的版本里,都认为两家人对于这两个人的结合是心照不宣甚至是早有预谋的。有的版本甚至说,钱学森出国留学,是带着蒋英的照片去的。蒋英否认了这些说法。她说,两人在1947年夏天之前其实没有什么联系,但在那短短的6周时间里,忽然就“一见如故”了。
所谓“一见如故”,其实就是一见钟情。蒋英隐约感受到钱学森的好感,她自己对于钱学森的学问也十分佩服,但谈及婚嫁,是她还没有细想的事情。作为一个从德国留学归来的姑娘,她渴望自己的爱情能从追求和恋爱开始,慢慢来。
方寸大乱的蒋英在那个当下选择了拒绝,她脱口而出:“不行不行,我有男朋友了。”她以为这样就可以让钱学森打退堂鼓,没想到,钱学森竟然说:“我也有女朋友。但这个女朋友、那个男朋友都不算。”
事实上,蒋英当时可能真的是有男朋友的,但钱学森肯定是没有什么固定的女朋友,因为他在留美期间,无论是在加州理工大学还是在麻省理工学院,都以脾气不好著称。学生们听他上课都很紧张,校园里还流传着多个钱学森骂人的传说。
过了两天,钱学森又来蒋家找蒋英,仍然是那句话:“什么时候去美国?”蒋英回忆起这段经历的时候说,自己也感到很奇怪,钱学森就这样颠来倒去地说了几次,自己就“投降”了。于是,从钱学森回国、两人第一次重遇,到最终结婚,只用了6个星期。
新婚生活
1947年9月17日下午6点,钱学森和蒋英的婚礼在上海和平饭店举办,伴郎是钱学森的好朋友范绪箕,他还帮钱学森租了结婚礼服,并且帮忙保管戒指。在婚礼上,别的新娘子都是小碎步走进礼堂的,只有蒋英“大踏步地就走进来了”。当时结婚流行弹《婚礼进行曲》,负责弹钢琴的是蒋英的邻居、后来著名的钢琴家周广仁,当时她才17岁。蒋英专门嘱咐:“我不要瓦格纳版本的,要门德尔松版本的。”
婚后,钱学森先行动身去美国,让蒋英随后跟来。正在这时,意大利的一家大型歌剧院邀请蒋英前去演出,为了钱学森,她回绝了这个机会。
到达美国波士顿的第二天,这对新婚夫妇愉快地在一起吃早饭,钱学森泡了一杯茶,喝完,站起来,笑眯眯地对蒋英说:“那我走了啊,我晚上再回来。你一个人慢慢地熟悉一些吧。”蒋英手里还拿着一片面包,她惊呆了,用她自己的话说,“这叫结婚啊?第一天。” 完全不会做饭的蒋英自己傻愣愣地坐了一天,等到傍晚五六点钟,钱学森回来了,两人客气地互相问好。钱学森领着蒋英到对面吃了一顿快餐,给蒋英讲了一些美国的生活,蒋英刚刚开始觉得有趣,钱学森再次让她大吃一惊:“他就说‘回见、回见’。”蒋英还没反应过来,钱学森“拿了一杯茶就到他的小书房里去了,门一关,不见人了”。
蒋英没有想到,这就是他们的新婚生活。她更加没有想到,这之后的60多年,他们的每一个夜晚,都是如此,“没有一天晚上不是吃完晚饭,自己倒一杯茶看书去了,没有说跟我聊聊天,跟我找几个朋友来玩玩。没有。吃完晚饭到十二点必须读书,这是他的习惯。”
但这样的相处方式并没有影响蒋英对钱学森的感情。这位之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蒋家千金,开始学着买菜做饭,学着整理家务。同时,她也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歌唱事业。怀孕之后,蒋英想到的第一個问题是,肚子大了还能不能练声,会不会影响气息。
虽然钱学森是个不解风情的“书呆子”,但他对蒋英的爱肯定是真挚而深沉的,连他的恩师冯·卡门教授都看得出来,蒋英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钱学森。冯·卡门第一次看到蒋英,就对身边的朋友说:“钱像变了个人似的,英真是非常可爱。”
原来那个说话刻薄、为人严肃、不好接近的钱学森不见了,他开始变得活泼而开朗,也渐渐善于社交。在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写的《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之谜》里,蒋英简直迷倒了加州理工大学的所有单身汉:“她见多识广、美丽大方,加上一副好歌喉,加州理工学院优秀的男性全对她着迷不已,他们甚至说,我们全都爱上了钱太太!”
彼此成就
有关钱学森辗转回国的经历,大家都很熟悉了,在此不再赘述。不管是哪个版本的说法,我想有一点是不能否认的——钱学森是“战神级”大师。他设计了美国第一枚分级火箭Private A。他也是美国航天飞机的祖师爷,时至今日,美国宇航局(NASA)的文件中还多次出现钱学森名字的缩写——H. S. Tsien。在冯·卡门的自传里,有专门关于钱学森的章节,他对钱学森的评语是:“美国火箭领域中最伟大的天才之一……其实,是钱学森发现了我。”
钱学森的成就和蒋英的支持密不可分。在钱学森被美国软禁的日子里,蒋英买了一把吉他,在孩子们睡着后,她弹吉他给钱学森听,也邀请钱学森用竹笛与她合奏。钱学森建议她带着孩子先行回国,但她说:“不,我们到哪里都在一起。”
在被软禁的5年里,出于对钱学森安全的考虑,蒋英没有请保姆,而是自己一手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她一个人带两个孩子,一个人出门买菜,一个人打扫屋子;半夜三更,她还经常接到莫名其妙的电话,追问钱学森的行踪……她从来不把这些告诉钱学森。钱学森利用这5年时间完成的专著,开篇赫然写着“献给英”三个字。蒋英说:“这是给我的报酬。”
他们最终回到中国。钱学森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不在家,也从不告诉蒋英自己在做什么。蒋英对钱学森说,自己想要重新开始音乐教育工作:“你搞你的,我搞我的,我不打搅你,你不打搅我。”钱学森鼓励妻子的决定。蒋英最终成为了中国声乐教育事业上的一面旗帜,她一生桃李满天下,不少学生在国内外的声乐大赛中获奖。
虽然蒋英后来已经很少登台表演,但在她的表弟、作家金庸的文章里,我们依旧不难想象她曼妙的歌喉:“不是捧自己亲戚的场,我觉得她的歌声实在精彩之极……她的歌唱音量很大,一发音声震屋瓦,完全是在歌剧院中唱大歌剧的派头,这在我国女高音中确是极为少有的。”
钱学森晚年获得了很多奖,他曾诙谐地对蒋英说:“‘钱’归你,‘奖’(蒋)归我。”1991年,在“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颁奖仪式上,获奖的钱学森对大家说:“我干什么的,大家都知道,但是我老伴干什么的,我向大家解释一下,我老伴主要是从事古典艺术歌曲的教学。我今天获奖了,我不会忘记,老伴几十年来给予我的理解和支持。”
1992年,蒋英过73岁生日,她故意对钱学森说:“我告诉你,你看见那儿写着,‘亲爱的妈妈,生日快乐!’,蛋糕上面写着永刚、永真(儿女的名字),就没你的名。你干什么了呢?”钱学森仍然乐呵呵地笑着,就像几十年前的那一天,他送她回家时的笑容那样。
2009年10月,钱学森去世。2012年2月,蒋英去世。她走的时候很安详,儿女陪伴着她。她曾经承诺要走在钱学森的后面。上世纪90年代,蒋英曾动过一次大手术,手术之前,她很焦虑地对医生说:“我不能走在他的前面。”她终于如愿以偿。
大家都说,这对神仙眷侣去天堂合唱他们小时候唱过的那首《燕双飞》去了。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