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傅小平,供职于上海报业集团文学报社,著有对话集《四分之三的沉默》、随笔集《普鲁斯特的凝视》,获新闻类、文学类奖项若干。
很长时间以来,我都有一个疑惑,小小说是否就是小故事?我首先得言明,对小小说,我只是偶有涉猎,谈不上做过什么研究。所以,这所谓疑惑,充其量也不过是门外汉的门外之叹。当然,小小说既然是小说家族里的一员,而我对于长篇小说,还有中、短篇小说有比较多的阅读。如此,谈一点儿对小小说的观感,也就稍感心安了。
我还要说的是,实际上,读不少长篇小说,我有时也会疑惑,它们是否只是讲了一个或多个故事?而这疑惑,未尝不是包含了对小说的某些要求,譬如,小说是需要讲故事的,曾经红极一时的先锋小说就因为拒绝故事,或不好好讲故事而备受争议。但与此同时,小说并不天然等同于故事。换言之,虽然讲好故事对小说叙事已经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但无论什么样的小说,仅仅讲故事是不够的。问题是,故事之外,小说还应该提供什么呢?
阡麻香的两篇小小说《莲藕排骨汤》和《炒螺蛳》,读后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儿思考。前者乍一看只是个寻常的恋爱故事,要往俗里说,甚至有可能只是一个带有始乱终弃色彩的猎艳故事。跑运输的孙先生,经过白水镇上的小学,被一直在那里教学的周姑娘吸引,于是对她展开了追求。他追求的方式既寻常又特殊,就是每个周末拎着各式好吃的去见周姑娘。这还没什么。但有一回他谈到要给周姑娘做莲藕排骨汤,小说的意味就出来了。因为这个汤是他带着原材料亲自给周姑娘做的,其中包含了某种深情。做了这个汤后不久,他很长时间里就不再来了,这个汤似乎因此多了一份情愫。而这个汤因为是周姑娘心向往之的大城市武汉的风味美食,也必然带着远方的气息,还有一时不能抵达的惆怅,这也在某种意义上预示着他们的感情不会有圆满的结局。果然,等孙先生又回到白水镇的时候,就带来了他已经结婚的消息。很多年后,周姑娘也嫁了人,还去了武汉吃了莲藕汤。作者对此没加以渲染,但分明让你感觉到她心里有着某种难以言表也难以为她子女体味的感伤之情。从小说叙事上看,周姑娘与孙先生相交两年,且过程中孙先生的搪瓷缸作为重要道具,常盛装各类饮食。莲藕排骨汤更是孙先生自带食材,与周姑娘两人合力做出,不仅整个制作过程会给周姑娘以家常夫妻生活的温暖亲切感,更是孙先生离去、结婚前两人一起吃的具有分别意味的一餐。因此周姑娘对孙先生念念不忘,对莲藕排骨汤如此看重,是有其内部逻辑的,莲藕排骨汤这个意象是成功的。如果说小小说都需要找到一个核心意象或细节,但是否能传达出那种强烈的文学表现力,就特别考验作者的写作功力。
《炒螺蛳》同样选择了炒螺蛳这样一道菜做核心意象,不同的是,作者赋予了它更为复杂的人生况味。小胖吃了房主陈哥的炒螺蛳后,多半没想到此后他人生的磕磕绊绊都伴着一盘炒螺蛳。总体来看,两篇小说都有着很长的时间跨度,也都用了食物的意象,给人感觉缺少变化,但两篇小说显然不无可取之处,或许会对当下的小小说格局带来刺激。两篇小小说着力书写的并不是什么吸引眼球或出人意料的传奇故事,而传奇性往往是小小说屡试不爽的技巧。两篇小小说叙事都波澜不惊,并不严格遵循一般小小说格外讲究的起承转合和情节突转,但正是在生活日常的细致书写中,在对人生常与无常的琢磨中,传达出了小说本该具有的丰富意味,而这意味中就包含了小说之所以是小说所必需的文学性。
写到这里,我大致言明了一个问题,无论什么样的小说,除了讲好故事外,还需要多一些文学性。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或意象,自然是所谓文学性的题中应有之义。所谓文学性,还要求有好的语言,而这两篇小說的语言是比较讲究的,是冲淡而有韵味的,在一些细节上,能传达出只有文学语言才能传达的微妙之处。当然,我不能不承认文学性是不容易说清楚的一个问题,它更像是弥散在小说里的一种味道,或流淌在故事树里的一种饱满而充盈的汁液。它让人能感知,却不易清晰表达,但毫无疑义的是,它让小说多了丰富的意味,还有无与伦比的感染力,而这种味道是很多小小说所欠缺的。如果还要我说说文学性怎么感知,那不如问问你自己,为何你更喜欢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而不是陈寿的《三国志》?为何莎士比亚的某些戏剧,会比为它们提供了原始素材的原型故事有着更为恒久而迷人的艺术魅力?
很长时间以来,我都有一个疑惑,小小说是否就是小故事?我首先得言明,对小小说,我只是偶有涉猎,谈不上做过什么研究。所以,这所谓疑惑,充其量也不过是门外汉的门外之叹。当然,小小说既然是小说家族里的一员,而我对于长篇小说,还有中、短篇小说有比较多的阅读。如此,谈一点儿对小小说的观感,也就稍感心安了。
我还要说的是,实际上,读不少长篇小说,我有时也会疑惑,它们是否只是讲了一个或多个故事?而这疑惑,未尝不是包含了对小说的某些要求,譬如,小说是需要讲故事的,曾经红极一时的先锋小说就因为拒绝故事,或不好好讲故事而备受争议。但与此同时,小说并不天然等同于故事。换言之,虽然讲好故事对小说叙事已经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但无论什么样的小说,仅仅讲故事是不够的。问题是,故事之外,小说还应该提供什么呢?
阡麻香的两篇小小说《莲藕排骨汤》和《炒螺蛳》,读后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儿思考。前者乍一看只是个寻常的恋爱故事,要往俗里说,甚至有可能只是一个带有始乱终弃色彩的猎艳故事。跑运输的孙先生,经过白水镇上的小学,被一直在那里教学的周姑娘吸引,于是对她展开了追求。他追求的方式既寻常又特殊,就是每个周末拎着各式好吃的去见周姑娘。这还没什么。但有一回他谈到要给周姑娘做莲藕排骨汤,小说的意味就出来了。因为这个汤是他带着原材料亲自给周姑娘做的,其中包含了某种深情。做了这个汤后不久,他很长时间里就不再来了,这个汤似乎因此多了一份情愫。而这个汤因为是周姑娘心向往之的大城市武汉的风味美食,也必然带着远方的气息,还有一时不能抵达的惆怅,这也在某种意义上预示着他们的感情不会有圆满的结局。果然,等孙先生又回到白水镇的时候,就带来了他已经结婚的消息。很多年后,周姑娘也嫁了人,还去了武汉吃了莲藕汤。作者对此没加以渲染,但分明让你感觉到她心里有着某种难以言表也难以为她子女体味的感伤之情。从小说叙事上看,周姑娘与孙先生相交两年,且过程中孙先生的搪瓷缸作为重要道具,常盛装各类饮食。莲藕排骨汤更是孙先生自带食材,与周姑娘两人合力做出,不仅整个制作过程会给周姑娘以家常夫妻生活的温暖亲切感,更是孙先生离去、结婚前两人一起吃的具有分别意味的一餐。因此周姑娘对孙先生念念不忘,对莲藕排骨汤如此看重,是有其内部逻辑的,莲藕排骨汤这个意象是成功的。如果说小小说都需要找到一个核心意象或细节,但是否能传达出那种强烈的文学表现力,就特别考验作者的写作功力。
《炒螺蛳》同样选择了炒螺蛳这样一道菜做核心意象,不同的是,作者赋予了它更为复杂的人生况味。小胖吃了房主陈哥的炒螺蛳后,多半没想到此后他人生的磕磕绊绊都伴着一盘炒螺蛳。总体来看,两篇小说都有着很长的时间跨度,也都用了食物的意象,给人感觉缺少变化,但两篇小说显然不无可取之处,或许会对当下的小小说格局带来刺激。两篇小小说着力书写的并不是什么吸引眼球或出人意料的传奇故事,而传奇性往往是小小说屡试不爽的技巧。两篇小小说叙事都波澜不惊,并不严格遵循一般小小说格外讲究的起承转合和情节突转,但正是在生活日常的细致书写中,在对人生常与无常的琢磨中,传达出了小说本该具有的丰富意味,而这意味中就包含了小说之所以是小说所必需的文学性。
写到这里,我大致言明了一个问题,无论什么样的小说,除了讲好故事外,还需要多一些文学性。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或意象,自然是所谓文学性的题中应有之义。所谓文学性,还要求有好的语言,而这两篇小說的语言是比较讲究的,是冲淡而有韵味的,在一些细节上,能传达出只有文学语言才能传达的微妙之处。当然,我不能不承认文学性是不容易说清楚的一个问题,它更像是弥散在小说里的一种味道,或流淌在故事树里的一种饱满而充盈的汁液。它让人能感知,却不易清晰表达,但毫无疑义的是,它让小说多了丰富的意味,还有无与伦比的感染力,而这种味道是很多小小说所欠缺的。如果还要我说说文学性怎么感知,那不如问问你自己,为何你更喜欢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而不是陈寿的《三国志》?为何莎士比亚的某些戏剧,会比为它们提供了原始素材的原型故事有着更为恒久而迷人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