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尼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12685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岁那年,她执意出家,以死抗争。父母拗不过她,终于答应。
  她出身名门,容颜姣好,且精通文墨,父母视之如掌上明珠。世人都不知道姑娘为什么那么决绝,要割舍红尘。
  原因,只有她自己知道。
  那日,锣鼓喧天,唢呐声声,在绣楼上,她望见了长长的迎亲队伍。花轿渐近,而花轿前的那位新郎,是他!顿时,她觉得天旋地转,眼泪如断线的珠子。泪眼婆娑中,她忆起那年的元宵。月下,那枝红艳艳的梅花,那无比鲜艳的朱砂色,这一刻刺得她的心流血不止……
  遇上他,是不是前世的孽缘?那个元宵,她和婢女一起去看灯,她手拿一枝梅花,可人多,一挤,梅花失手落地。离开灯市,行至灯火阑珊处,他追了上来:“小姐,你的梅花!”他将梅花还给她。她道谢,几分腼腆,几分矜持。抬眼,却望见一张英俊的脸。那眸子中,是一种爱慕、愉悦、惊喜交织的光。四目相对,如此亲切,宛若前世的故交。她的心突突地跳,臉上一热,随即莞尔一笑,含羞离开。回来后,夜阑人静,圆月在天,那个影子浮上心头,她辗转难眠。此后,无人时,她将梅花嗅了又嗅,暗香销魂。
  第二年元宵,她又手拿一枝梅花,依然是行至去年相见处。她祈求上苍,能再遇到他。果然,柳树下有个身影,是他!四目相对,满是相思的慰藉。那日,他问她的名字,问她的家,并告诉她自己的名字。原来,他就是诗名远扬的段生。在闺阁中,她抄过他的诗,熟背他的诗。她原以为段生是一位老夫子呢。回来后,她就一直盼。月圆了缺,缺了圆,提亲的人踏破门槛,她就是没有盼到他来提亲的消息。第三年的元宵,她没有遇见他。如今,她却看到他做了别人的新郎。
  “泪痕不学君恩断,千行万行还为君。”可是,只是一枝梅花的邂逅,何谈恩和义?她作茧自缚,不可自拔。多少闺愁幽怨,无限心事,却没有一个人可以倾诉。女儿的心多小,小到只能装下他一个人。女儿的心多傲,傲到只能将这相思的苦果独自咀嚼。眼看年岁渐长,父母一再催促,她咬咬牙,执意出家,理由是信仰禅宗,愿一世修行。其实,她何尝不是为了断这烦恼根!



  从此,城外的白云庵中,多了一个妙龄女尼,日日抄经、坐禅。字如梅花劲秀,人如梅花幽娴。风流才子、浮浪弟子纷纷寻来,最后悻悻而归。不仅因女尼端庄矜持,而且她家还专门派家丁在庵四周把守。每年梅花将开的时候,她都穿着芒鞋,托着钵,四处云游,遍访禅师。梅花落尽,才回庵中。此时,也总有父兄为她安排的仆人暗中相随。
  城内段生,不久中举。夫妻和睦,子嗣绵延。不知哪一年起,段家屋前屋后种满了梅花。后来,他在白云庵旁买下一块地,遍种梅。她外出,从来都绕道而行,避开段家梅园。
  对段生,她不知道是恨还是思念。她又有什么理由恨?那年月下,他只是问了她的姓名、她的家,并没有任何表示。他和她,只是两面的缘分。就是这两面之缘,让她摆脱不了一世的心结,正像那已摆脱不了的烂熟于心的他的诗文。多少年坐禅,她都不能放下心魔。梅花开的时候,暗香浮动,令她心旌摇动,她再也无法禅定。“无意结同心,种甚梅花万千?”她在心里说。这就是她每年梅花将开时云游四方的原因。
  渐渐地,她到了不用仆人跟随的年龄。而且,芒鞋破钵,栉风沐雨,她成了一个真正的行脚尼。她遍访名刹,参谒了不少禅师,以求开悟禅机。她自感渐悟,正渐渐摆脱烦恼。那年,梅花盛开时,她回来了。大雨滂沱,她不再绕道,就从段家梅园过吧,她心中释然。
  避雨,到梅园的一处亭台小榭。此时,亭内有一位青衣男子,茕茕孑立,几分落寞,几分沧桑。转身,两人竟呆住了。是段生,面容清癯,几分憔悴。雨中,他俩默默地对视,数十年的时光,就浓缩在这一刻。
  “小姐因何出家?”
  “施主何须再问?”
  段生告诉她,曾央父亲托媒人上门,但是府上一对八字,不合,就断然拒绝。而且,他也实在不知她的心意。婚后听说她出家,还不敢肯定是否因为他。她出家后,他读过她的好多禅诗,爱慕之心尤深。种下这片梅园,就是为她。多少个元宵,他就在这梅园徘徊。
  …………
  亭外,大雨倾盆,锁住一切,白茫茫,什么都看不见。亭内,他看着她,似乎要将一生的爱恋偿还给她。她无限欢喜,却又满眼清泪。
  雨止,他折一枝梅花,给她。她轻轻地嗅着,暗香销魂,于是,口占一绝:“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好诗!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梅花诗,你我回去后赶紧写下来。”他由衷地赞叹。
  《咏梅花》不久便传扬开来。世人称,这是她的悟道诗。她苦苦寻觅,终于开悟。于是,她得了“梅花尼”的名号。自元以来,此诗流传千古,万口传诵。
  段生死后,葬于梅园。不久,梅花尼坐化。坐化时,她口衔梅花,唇角有微微笑意。
  [责任编辑 徐小红]
其他文献
英子有了一双雨靴,粉红色的新雨靴。这双雨靴不是在镇上买的,镇上才没有这么好看的靴子。它是爸爸托人从北京带回来的。北京很远,那人去的时候坐了汽车,坐了火车。那人回来的时候,这双靴子也就跟着坐了火车,又坐了汽车才来到英子家里。  英子将两只光脚塞进靴子里问乔乔:“你看,我的雨靴漂不漂亮?”  “难看。”乔乔说。  “下雨了,我就可以穿着它走到外面去。到时候,我们一起踩水去。”  英子每天都盼着穿她的新
期刊
在梦里,她长出了鳍,变成了一条鱼。  她回到了河头村,顺着大溪坑的水流一路向西。她发现包裹周身的鳞片不是鳞片,而是花瓣,流水冲刷着长在她身上的梅花,每一块鳞片都很疼。  她在水中看到熟悉的面孔升起在岸边,阿树、儿子,甚至死去的父母也赶来了,还有很多曾和她一起种花的花农向她挥手,身后的映山红海浪般扑过来。她记得阿树年轻时种了很多映山红,用一根扁担挑到城里去卖,街巷里都是他的叫卖声:“卖花嘞,卖花嘞。
期刊
这天,戴医生锁好诊所门,一转身,吓了一大跳,一个陌生女人贴着他站在面前。  这时,恰巧他的手机又响了,一个陌生号码。他慌里慌张接起来,电话那头哇哇地喊:“老公,快回来开门!”  “等下再说。”戴医生见是妻子,喊完便不当回事地挂了。他经常不把妻子阿梅当回事。  戴医生回头对女人说:“歇业呢。”  “你看我这,唉,最近只要一闭眼,眼前就会跑出一群孩子来,妈长妈短地叫个不停,好烦好烦,隔壁老王说我可能病
期刊
从菜场里出来,正好看到卖带鱼的。  “六块的八块的都有,侬要称哇?”卖带鱼的稳住车把,把身子转向我,两只脚像是钉住似的,全身力气全凝在脚底板上了。  没等我回答,他倒是先开口了:“侬阿是只问问价?不买,问啥价钿呢?”  我一时语塞。卖带鱼的气咻咻地单脚一溜上了车,我木然地站在原地。  我想起了那年的爹。那年,爹就是这样推着一车子肉鸡艰难地骑行在村口那条钢渣路上的。  那是久远的事了。  爹是第一个
期刊
“那天夜里的月亮啊,白亮白亮的,就像被水洗过一样……”九十多岁的凤山爷,说起1941年白露前夜的月亮,依然啧啧称奇。  老人呷了一口茶,顿了顿,继续说道:  “抗战爆发后,为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八路军某支队于1939年8月间,经淄河流域进入鲁中南地区后,我就担任起了地下交通员。  那天刚擦黑,我放羊回来,正圈羊哩,镇上开羊肉馆的刘大眼来了,他是我的上线。一看他眨着那双忽闪忽闪的大眼,我就知道有任务
期刊
1960年冬天,我们生产队发生了一件大事:一头老牛在山坡上吃草时,不小心跌落摔死了。  我爸老秋当时是生产队队长,听说老牛摔死了,真比我爷爷奶奶先后饿死还要伤心,他扑在早已失去体温的老牛身上,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大伙儿却并未显出多少悲伤,反而掩饰不住心底往外冒的惊喜,把我爸拉胳膊抱腰地拽起来,劝慰道:“牛死不能复生,它只有这么长的阳寿,一切都是天意。秋队长,好在队里还有几条身强力壮的犍牛,不会耽
期刊
那一夜,我做了一生最重大的决定,庄稼汉出身、被征兵四十多天的我,决定带着那个熟睡的婴儿逃跑,哪怕是被抓回去军法处置。  周遭枪声时而密如冰雹,时而消停下来,传出几响冷枪,空气中弥漫着硝烟气味。夜幕下,那个刚出生仅几小时的婴儿,只喝了几小口水便香甜地入睡了,全然不顾外界的兵荒马乱。他不知道,在他脱离母体成为自己的同时,也失去了母亲——那个穿草绿色军装的女兵。  我是在田头被征的兵,几乎没经过训练便上
期刊
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栽上就卖钱。  ——河南民谚  邻居家有一株枣树,结的枣是圆的。这里的人们就叫这种枣为马包灵,至于为什么这样叫,不知道。“马包灵”的写法是否正确,无从考察。老辈人说,老几辈子就这么叫的。还有一种枣叫木疙瘩,糖分少,口感很差。你要是吃了马包灵,就忘了木疙瘩。  七月的枣,八月的梨,九月的柿子红了皮。这是讲各种果子成熟时节的。枣成熟得最早,因此,在那个依然炎热的夏天,马包灵甜蜜的诱
期刊
我小时候,经常去姥姥家蹭饭吃。  姥姥家宽敞的院子里,有几棵歪脖子枣树、一块菜园子,还有一个木板搭成的厩,那是一头黑毛驴的房子。  黑毛驴有着干净光滑的毛,两只眼睛很大也很亮。狗蛋舅舅从集口牵回毛驴的时候,姥姥喂它苞谷吃,毛驴就和姥姥熟络了。姥姥数过它的牙齿,它已经有三岁零六个月大了。  姥姥从此有了伴儿,我和毛驴。  姥爷走了好多年,姥姥的日子空荡荡的。她经常枕着姥爷的黑白照片,睡了又醒,醒来就
期刊
1995年第11期的《百花园》杂志发表了我的小小说《一只鸟》。这一年,《百花园》杂志搞了一个小小说擂台赛,《一只鸟》是作为打擂的稿子发表出来的。据说,《一只鸟》当时在《百花园》编辑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具体是怎么震动的,我就不知道了。只是接下来,《百花园》杂志一连三期对《一只鸟》这篇小小说发表了三十多篇短评文章。这对我的震动可就大了。一篇一千多字的小小说,弄出这么大的动静,这对一个无名之辈来说,有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