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民为本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思想,它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和作用。毛泽东批判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并形成了一整套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及其方针和政策。毛泽东思想中的人民性反映在其领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中,主要包括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力量,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以及要相信依靠群众,向群众负责等。
【关键词】以民为本 毛泽东思想 人民性 传统政治文化
以民为本的基本含义
顾名思义,本体即“本源”或“根本”之意。而历史的本体也即历史的最高本源。依理而论,历史是人类的历史,也只是最初的人们结成群后,才出现了人类社会,随之也便开始了人类历史的创造活动和人类历史记载。如果把人类最初的“人群”与现在的“人民”划等号,以此反推,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人民”是历史的最高本体。这就是以民为本的基本思想。“本体”论中有“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的划分。“以民为本”的“民”在“人”的范畴中有着类的划分、阶级和阶层的划分以及不同国籍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划分;同时,不同时代的“民”有着不同的内涵。在人类社会中,“民”更着重指的是不同阶层不同分工的劳动人民,因此“以民为本”是指把劳动人民看作社会历史的本体。“以人为本”的“人”在人类社会中,不存在类的划分以及阶级和阶层的划分,它可以指世界上和社会中的所有人,即人人,也可以指社会中的单个人或具体的人。在阶级社会中,“以民为本”更具有现实意义和进步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发展的直接原因,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斗争,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民生产活动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如何看待以民为本的思想,也就是怎样看待人们的历史活动和历史作用,怎样看待人民群众的社会地位和利益的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与我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既有一致的地方,又有相矛盾的地方。一致的地方是二者都重视人民的历史作用,相矛盾的地方是前者承认人民是历史和现实社会的主人,后者则认为帝王将相是历史的主人,这一点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以民为本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思想
以民为本,古已有之。《尚书》记载: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意即指治理国家必须照顾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一意维护少数人欲望很难成功。战国时齐国大夫管仲说过“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孟子·尽心下》中也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认识,使民本思想纳入了儒家的思想体系。西汉政论家贾谊在总结阶级斗争的现象时说:“民者,万世之本,不可欺。”①他深刻认识到人民是世代发展的根本,因之不能够轻视和欺侮。应该说这是一条真理。在我们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长河中,每次改朝换代都是借助人民的力量实现的;而每一个封建朝代的兴盛,也都是更多地注重了人民的利益和作用的缘故。当然,封建时代的思想家提出民本思想,其目的都是劝谏封建皇帝对人民实行“仁政”,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人民的历史作用,并有限地保障人民的利益,进而维护封建帝王的统治,维护封建秩序和封建社会的稳定。
“民本”思想发展到近代,才开始带有要求民主权利,实行民主政治的倾向。清末谭嗣同在《仁学》中提出“民本君末”的思想,其目的在于反对封建独裁,倡导资产阶级民主。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更明确提出:“国家之本在于民”。②他推行“民族、民权、民生”(旧)三民主义,集中表现了他的国家模式中的民本思想。
毛泽东对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认真总结中国革命的实践和建设经验,把人民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和历史作用加以系统地概括和论述,形成一整套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及其方针和政策。他思想中的人民性,又全部反映在他的领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中,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力量。这一思想是他群众观中的一个基本点,而又充分体现在他的战争观上。他认为战争威力的最深厚根源在于民众之中,只有动员和依靠人民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他在《<农村调查>的序和跋》中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得不到起码的知识。”建国之初,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他认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他在分析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本质时说:“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毛泽东的这些观点都是从本质上,从长远的战略上,从整体的社会层面以及历史发展的方向上来看待人民。他常常要求党员和党的干部,要正确对待群众和自己;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毛泽东群众观中的主体思想。他突出强调人民创造历史的作用,认为人民群众是改变社会的决定力量。在实践活动中,他认为人民群众是生产实践的主体,并指出只有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才是改天换地的斗争,是检验真理的尺度。他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他认为承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或是英雄创造历史,是鉴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在《愚公移山》中,他以寓言的形式告诉全党要感动“上帝”,搬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而这个“上帝”是指蕴藏着无穷革命潜力的千百万劳动人民。他反复说明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主义的路线,任何人间奇迹都可以造出来。③他特别关注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团结带领人民,把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变成战天斗地的强大物质力量,并自豪地讲“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飞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中国快速全面进步。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一切向人民负责。这是毛泽东思想中人民性的最突出表现,也是毛泽东把传统的民本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最深刻反映。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基本思想:关心群众生活,就是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兼顾人民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注意工作方法,就是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教育群众。在后来的革命和建设中,这一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就形成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文章中,他要求革命同志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一文中,他说:“关心群众利益,关心群众生活应该是我们执政党的一项根本政策,是一项根本任务。”在文艺观上,他认为劳动群众创造了文艺,文艺应该为劳动群众服务。他要求党的各级干部要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高度一致起来,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高度一致起来,反对党和政府工作机关中的官僚主义,反对漠视人民利益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他明确强调“国家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为人民服务。”他处处想到的是人民,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私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这些思想将闪耀着永久的光辉。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人民是历史和社会的主人,这是毛泽东一生为之奋斗,并努力争取实现的重大永久性课题。建国后他的许多思想、实践活动和理论,如探索如何实现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人,探索如何实现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富足等都是围绕着这一课题进行的。
四十年代初他就说“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④对此,他说对人民只能实行民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团结起来,组成自己的国家,选举自己的政府,人民有言论、集会、结社等项自由权利,有管理国家,参与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独立问题已经解决,发展民主建设就成了执政党的主要问题。因而,他教育党的干部要明白“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人民给的”,“是工人阶级给的,是贫下中农给的,是占人口90%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公仆,要充分发扬民主,让人民有说话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多次论述,人民摆脱被剥削和被奴役的地位,成为国家的主人,应该让人民享有最充分最广泛的民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内,让人民有监督和批评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是人民群众创造社会主义的新形式,其目的是实现大多数人民的最广泛的民主。他主张以说服教育的办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在人民内部实行团结—批评—教育,“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作者为河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注释
①《新书·大政上》
②《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82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4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5页。
【关键词】以民为本 毛泽东思想 人民性 传统政治文化
以民为本的基本含义
顾名思义,本体即“本源”或“根本”之意。而历史的本体也即历史的最高本源。依理而论,历史是人类的历史,也只是最初的人们结成群后,才出现了人类社会,随之也便开始了人类历史的创造活动和人类历史记载。如果把人类最初的“人群”与现在的“人民”划等号,以此反推,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人民”是历史的最高本体。这就是以民为本的基本思想。“本体”论中有“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的划分。“以民为本”的“民”在“人”的范畴中有着类的划分、阶级和阶层的划分以及不同国籍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划分;同时,不同时代的“民”有着不同的内涵。在人类社会中,“民”更着重指的是不同阶层不同分工的劳动人民,因此“以民为本”是指把劳动人民看作社会历史的本体。“以人为本”的“人”在人类社会中,不存在类的划分以及阶级和阶层的划分,它可以指世界上和社会中的所有人,即人人,也可以指社会中的单个人或具体的人。在阶级社会中,“以民为本”更具有现实意义和进步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发展的直接原因,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斗争,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民生产活动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如何看待以民为本的思想,也就是怎样看待人们的历史活动和历史作用,怎样看待人民群众的社会地位和利益的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与我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既有一致的地方,又有相矛盾的地方。一致的地方是二者都重视人民的历史作用,相矛盾的地方是前者承认人民是历史和现实社会的主人,后者则认为帝王将相是历史的主人,这一点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以民为本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思想
以民为本,古已有之。《尚书》记载: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意即指治理国家必须照顾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一意维护少数人欲望很难成功。战国时齐国大夫管仲说过“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孟子·尽心下》中也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认识,使民本思想纳入了儒家的思想体系。西汉政论家贾谊在总结阶级斗争的现象时说:“民者,万世之本,不可欺。”①他深刻认识到人民是世代发展的根本,因之不能够轻视和欺侮。应该说这是一条真理。在我们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长河中,每次改朝换代都是借助人民的力量实现的;而每一个封建朝代的兴盛,也都是更多地注重了人民的利益和作用的缘故。当然,封建时代的思想家提出民本思想,其目的都是劝谏封建皇帝对人民实行“仁政”,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人民的历史作用,并有限地保障人民的利益,进而维护封建帝王的统治,维护封建秩序和封建社会的稳定。
“民本”思想发展到近代,才开始带有要求民主权利,实行民主政治的倾向。清末谭嗣同在《仁学》中提出“民本君末”的思想,其目的在于反对封建独裁,倡导资产阶级民主。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更明确提出:“国家之本在于民”。②他推行“民族、民权、民生”(旧)三民主义,集中表现了他的国家模式中的民本思想。
毛泽东对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认真总结中国革命的实践和建设经验,把人民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和历史作用加以系统地概括和论述,形成一整套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及其方针和政策。他思想中的人民性,又全部反映在他的领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中,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力量。这一思想是他群众观中的一个基本点,而又充分体现在他的战争观上。他认为战争威力的最深厚根源在于民众之中,只有动员和依靠人民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他在《<农村调查>的序和跋》中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得不到起码的知识。”建国之初,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他认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他在分析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本质时说:“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毛泽东的这些观点都是从本质上,从长远的战略上,从整体的社会层面以及历史发展的方向上来看待人民。他常常要求党员和党的干部,要正确对待群众和自己;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毛泽东群众观中的主体思想。他突出强调人民创造历史的作用,认为人民群众是改变社会的决定力量。在实践活动中,他认为人民群众是生产实践的主体,并指出只有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才是改天换地的斗争,是检验真理的尺度。他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他认为承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或是英雄创造历史,是鉴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在《愚公移山》中,他以寓言的形式告诉全党要感动“上帝”,搬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而这个“上帝”是指蕴藏着无穷革命潜力的千百万劳动人民。他反复说明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主义的路线,任何人间奇迹都可以造出来。③他特别关注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团结带领人民,把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变成战天斗地的强大物质力量,并自豪地讲“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飞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中国快速全面进步。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一切向人民负责。这是毛泽东思想中人民性的最突出表现,也是毛泽东把传统的民本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最深刻反映。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基本思想:关心群众生活,就是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兼顾人民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注意工作方法,就是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教育群众。在后来的革命和建设中,这一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就形成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文章中,他要求革命同志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一文中,他说:“关心群众利益,关心群众生活应该是我们执政党的一项根本政策,是一项根本任务。”在文艺观上,他认为劳动群众创造了文艺,文艺应该为劳动群众服务。他要求党的各级干部要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高度一致起来,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高度一致起来,反对党和政府工作机关中的官僚主义,反对漠视人民利益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他明确强调“国家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为人民服务。”他处处想到的是人民,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私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这些思想将闪耀着永久的光辉。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人民是历史和社会的主人,这是毛泽东一生为之奋斗,并努力争取实现的重大永久性课题。建国后他的许多思想、实践活动和理论,如探索如何实现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人,探索如何实现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富足等都是围绕着这一课题进行的。
四十年代初他就说“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④对此,他说对人民只能实行民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团结起来,组成自己的国家,选举自己的政府,人民有言论、集会、结社等项自由权利,有管理国家,参与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独立问题已经解决,发展民主建设就成了执政党的主要问题。因而,他教育党的干部要明白“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人民给的”,“是工人阶级给的,是贫下中农给的,是占人口90%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公仆,要充分发扬民主,让人民有说话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多次论述,人民摆脱被剥削和被奴役的地位,成为国家的主人,应该让人民享有最充分最广泛的民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内,让人民有监督和批评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是人民群众创造社会主义的新形式,其目的是实现大多数人民的最广泛的民主。他主张以说服教育的办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在人民内部实行团结—批评—教育,“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作者为河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注释
①《新书·大政上》
②《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82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4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