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爱在课堂上插嘴,而且这种事又常常发生在教师正讲到关键知识的时刻。“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忽然一个插嘴,常常令教师措手不及。可以说,插嘴是小学课堂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面对这一现象,许多教师是毫不留情地批评,甚至严厉斥责,生怕学生的插嘴扰乱正常的教学进度。这样做的结果是课堂进度得到了保证,但学生却在一次次的“强制”“压迫”下,变成了一只只乖巧的小绵羊,课堂甚至可以静到“鸦雀无声”——这样的课堂真的是老师和学生都想要的吗?当然不是,教师其实也需要与学生进行互动,只是担心过度放纵会影响教学进度罢了。那么,对于学生插嘴这个现象,我们教师要不要强行抑制呢?作为教师,我们究竟该怎样对待、怎样解决呢?
本人以为,传统教学的“问答式”“灌输式”教学,让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今,新课程标准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由此看来,在宽松、融洽、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课堂插嘴是合情合理、无可非议的。据我的研究,学生课堂插嘴有以下三种好处。
一、插嘴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实践证明,课堂中多出现几次这样的插嘴,往往能将教师的教学推向高潮,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关键看教师怎样处理这种课堂“突发事件”。有一次,我在讲《画》这首诗,当念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一句时,有个学生忽然抢着说:“老师。我知道了,小鸟一定是受伤了,飞不动,所以人来了,它不飞。”“不对,不对,小鸟饿了,等待着主人来给它食物吃呢。”另一个又接着说。“小鸟飞累了,想休息一下。”后面的学生紧接着呼应。课堂因为一个学生的意外插嘴一下子变得热烈起来,同学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拓展。这样的课堂是“乱”吗?难道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吗?
二、插嘴是学生个性和智慧的外现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发展,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华。有一次,我教授《囚歌》一诗时,讲到“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这句,话音刚落就有个学生插嘴了:“什么‘活棺材’?”我先是一愣,然后灵机一动说:“这正是我接下来要问的问题,你既然提出来了,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它吧!请问,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学生摇了摇头,认真地和其他同学一起思考起来。这时,另一个学生插嘴说:“叶挺当时在坐牢,‘活棺材’是不是指这牢房呀?”其他学生经他这一提醒,顿时纷纷举手表示赞同。像这两个学生的课堂插嘴,正是他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直接表现。课堂插嘴既是学生彰显个性,又是学生展示才华的外在表现。因为小学生生性活泼、好表现,所以在没有过多负担的教学情景中产生课堂插嘴现象,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它不仅反映了学生由直觉、顿悟和灵感进发出的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积极意义,可将我们的教学引向深入。如果教师把学生的插嘴“一刀切”统统压下去,也许课堂会像平静的湖水,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和进度尽情地教学,但是却毫无新意。试想,如果教师能灵活开发和运用学生的课堂插嘴进行机动教学,或许可以将平静的课堂转化为波澜壮阔的滔滔江水,会更加激情豪迈。
三、插嘴是对教师应变能力的考验
学生的课堂插嘴,考验着教师的课堂调控水平、应变能力及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艺术。有时学生在课堂插嘴中确实会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难题”,把教师弄得不知所措,但这正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表现,教师不仅不应加以阻止,而且应该敏锐地去捕捉学生课堂插嘴中的可用资源,设法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插嘴确实不尽如人意时,教师也不应阻止,而应思考怎样让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保护学生插嘴的热情;当学生的插嘴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时,教师应迅速地思考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的二度设计,让插嘴成为一种教学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起点,成为教师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当然,对学生的课堂插嘴教师也不能完全听之任之,而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控。
总之,插嘴是学生探究欲望的外现,是灵感的进发。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插嘴现象,应更多地予以肯定、引导和鼓励,而不应厌烦,更不该对学生横加斥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思维和灵感的火花在插嘴过程中更加绚丽地绽放,闪耀出智慧的光芒。
(责编 蓝能波)
本人以为,传统教学的“问答式”“灌输式”教学,让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今,新课程标准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由此看来,在宽松、融洽、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课堂插嘴是合情合理、无可非议的。据我的研究,学生课堂插嘴有以下三种好处。
一、插嘴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实践证明,课堂中多出现几次这样的插嘴,往往能将教师的教学推向高潮,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关键看教师怎样处理这种课堂“突发事件”。有一次,我在讲《画》这首诗,当念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一句时,有个学生忽然抢着说:“老师。我知道了,小鸟一定是受伤了,飞不动,所以人来了,它不飞。”“不对,不对,小鸟饿了,等待着主人来给它食物吃呢。”另一个又接着说。“小鸟飞累了,想休息一下。”后面的学生紧接着呼应。课堂因为一个学生的意外插嘴一下子变得热烈起来,同学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拓展。这样的课堂是“乱”吗?难道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吗?
二、插嘴是学生个性和智慧的外现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发展,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华。有一次,我教授《囚歌》一诗时,讲到“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这句,话音刚落就有个学生插嘴了:“什么‘活棺材’?”我先是一愣,然后灵机一动说:“这正是我接下来要问的问题,你既然提出来了,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它吧!请问,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学生摇了摇头,认真地和其他同学一起思考起来。这时,另一个学生插嘴说:“叶挺当时在坐牢,‘活棺材’是不是指这牢房呀?”其他学生经他这一提醒,顿时纷纷举手表示赞同。像这两个学生的课堂插嘴,正是他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直接表现。课堂插嘴既是学生彰显个性,又是学生展示才华的外在表现。因为小学生生性活泼、好表现,所以在没有过多负担的教学情景中产生课堂插嘴现象,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它不仅反映了学生由直觉、顿悟和灵感进发出的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积极意义,可将我们的教学引向深入。如果教师把学生的插嘴“一刀切”统统压下去,也许课堂会像平静的湖水,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和进度尽情地教学,但是却毫无新意。试想,如果教师能灵活开发和运用学生的课堂插嘴进行机动教学,或许可以将平静的课堂转化为波澜壮阔的滔滔江水,会更加激情豪迈。
三、插嘴是对教师应变能力的考验
学生的课堂插嘴,考验着教师的课堂调控水平、应变能力及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艺术。有时学生在课堂插嘴中确实会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难题”,把教师弄得不知所措,但这正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表现,教师不仅不应加以阻止,而且应该敏锐地去捕捉学生课堂插嘴中的可用资源,设法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插嘴确实不尽如人意时,教师也不应阻止,而应思考怎样让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保护学生插嘴的热情;当学生的插嘴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时,教师应迅速地思考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的二度设计,让插嘴成为一种教学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起点,成为教师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当然,对学生的课堂插嘴教师也不能完全听之任之,而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控。
总之,插嘴是学生探究欲望的外现,是灵感的进发。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插嘴现象,应更多地予以肯定、引导和鼓励,而不应厌烦,更不该对学生横加斥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思维和灵感的火花在插嘴过程中更加绚丽地绽放,闪耀出智慧的光芒。
(责编 蓝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