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奥特曼”是一代人的童年回忆,而随着小观众们的成长,对“奥特曼”的理解,也逐渐从单纯的神秘与崇拜中增添了更多的含义,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便是特殊摄影。
关键词:特摄;奥特曼;特殊摄影
一、特摄片的起源
“特摄”的原义是“特殊技术”,多指传统特殊技术,如爆炸、模型、合成技术等,无论是传统特殊技术还是现代影视特效,只要有使用,皆可称为特摄。
特摄片通过使用特殊的摄影手法和后期合成,以制作出现实中存在的或不存在的事物,而如海啸、地震、火山喷发等各类灾难场景,便会在使用大量的现实素材来制作还原的同时,结合特殊拍摄与合成,从而实现视觉效果。
电影《月球旅行记》可以说是早期特摄电影的代表,在影片中飞船飞往月球的片段,尤其是主人公们在月球遭遇外星人的片段,其中的外星人都是由穿着皮套的演员来扮演的。
真正把“特摄”这一技术变成影片的主导的,是日本的第一部怪兽特摄电影《哥斯拉》,《哥斯拉》是日本東宝公司在1954年推出的特摄电影,其中的“空想特摄”里的幻想生物“哥斯拉”就是由演员穿上道具服去扮演的,该影片中所展现的哥斯拉的产生,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至此,“特摄片”开始在世界上发展起来。
二、日本“奥特曼”特殊摄像的发展
时间到1966年的1月2日,以圆谷英二导演为首的日本圆谷株式会社拍摄的“空想科学特摄电视剧系列”《奥特Q》上映了,本片是日本特摄史上第一部以怪兽为主角的特摄连续剧,一经播出就掀起了特摄的热潮,同年的7月17日《奥特曼》也开始播放,这就拉开了“昭和奥特曼”特殊摄像发展的序幕。
昭和奥特曼指的是从1966年的《奥特曼》到1980年的《爱迪·奥特曼》。
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摄影棚里使用胶片完成拍摄的,其中比较核心的拍摄职务有以下:
摄影:拍摄和记录下皮套演员的表演。
美术:布景设计、怪兽设计和微缩模型设计等。
操演:主要负责让无法活动的物体活动起来,如用硬丝引导微缩模型飞行等。
特殊效果:爆炸、水、风、烟、雾等的再现,负责部署火药、高压气体等。
模型:负责制作微缩模型。
合成后期:负责后期特效的制作,如射线等。
在昭和时期,摄影主要依靠微缩模型来体现奥特曼和怪兽的巨大感,奥特曼发出的光线多数依靠手绘来完成,拍摄镜头多以固定镜头为主,后期也主要依靠胶片的叠加曝光来完成,如此,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特效限制昭和系奥特曼观感的状况。
平成奥特曼指的是从1996年的《迪迦·奥特曼》到2006《梦比优斯·奥特曼》。这时候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电脑的普及,拍摄开始向数码摄像靠拢,各种拍摄技法如威亚技术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特效方面如光线射线等亦逐步开始由数码合成完成,因此,这个阶段也不断地有新的影视内容出现,如空战和水下战等。
新生代奥特曼指的是从2013年的《银河·奥特曼》到现在正在播出的《特利迦·奥特曼》。相较于平成时期,新生代的特效更上一层楼,拍摄手法还在不断的更新,镜头的运用更加灵活多变,影视从业者有了更多的办法突出“奥特曼”的巨大感。
三、“奥特曼”中特殊摄影对视觉效果的影响
在“奥特曼”的拍摄过程中,影视工作者常常通过展现与“微缩模型”的对比来体现奥特曼的巨大感,有了参照物,“奥特曼”和“怪兽”的巨大更显真实,“微缩模型”多数依靠手工制作完成,而拍摄过程中因视觉效果需要,会通过破坏微缩模型来制造紧张和恐怖的氛围,这同时也使得拍摄成本大大提升。
为进一步强化“巨大感”,摄影常使用透视的拍摄手法,这一点在新生代上也多有体现,相比与昭和系的实拍,新生代加入了CG和实拍结合的手法来完成影片制作。
首先在摄影棚里进行“奥特曼”主体的绿幕拍摄,后期使用CG来制作微缩建筑,这就比单一的使用“微缩模型”的成本低很多,并且因CG可循环利用的特点,也加快了制作的进度。
在新生代的拍摄体系中,有一位特摄导演较为突出——坂本浩一,他利用Gopro Fusion的360全景实现了更低角度的拍摄,类似主观视角的镜头拥有强烈情绪,而贴近地面的视角更像是通过渺小人类仰视的角度去抬头仰望“奥特曼”和“怪兽”的打斗,同时,镜头中也有加入剧烈的晃动,给观众以类似在坐过山车一般的感受,让人产生强烈的临场感和危机感,这样的打斗在《泽塔·奥特曼》第七集中第一次登场,再加上优秀的CG场景制作,让“奥特曼”的特殊摄影有了新的突破。
在一些打斗的镜头里,为了更加突出“奥特曼”的力量感,还会运用慢镜头去放慢打斗的动作和受到攻击的反应,这种慢镜头加强了对巨人力量感的表现,但是不能过于依赖慢镜头,过多的使用慢镜头也会导致动作的不连贯,从而导致观影体验下降,这就十分考验导演对慢镜头的运用。
在“变身”片段中,特殊摄影也会对“奥特曼”的巨大感产生影响。昭和系列“奥特曼”的变身镜头中,因为摄像镜头的限制,于是只能用微缩模型来制作一个透视强烈的“奥特曼”,为呈现出透视的效果,模型的比例制作的非常夸张,高举的右手比头大得多,身体为了透视而逐渐变小,从侧面看去,身体呈现三角形,位于透视最末端的脚尖跟头部的眼睛一般大,十分诡异。
而实际片段中,是通过将图片从小到大的放大来突出“奥特曼”从正常人的大小变到巨人的过程;这样的拍摄手法一直到平成系的中期才得到改进,开始使用3D模型来使用更多角度展示变身过程;到新生代就开始使用“摄像机投射贴图”的新技术,可以让演员边表演边变身,使得变身过程的视觉冲击力更强。
四、“特摄片”正面临的挑战
尽管各方面的制作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在新生代的系列中却可以明显发现变身道具的“塑料感”,过去的“奥特曼”如“平成三杰”的变身器,有按照宝石外形的设计,充满高贵神秘,尤其是“迪迦”的变身器,这是在“奥特曼”系列里面最经典的,透明水晶双翼内含金色条纹,和迪迦的胸甲形状极像,暗示其蕴含迪迦的力量,水晶和下方的罗马柱式手柄结合,充满美感;反观被称为“令和迪迦”的新生代奥特曼“特利迦”,它的变身器完全失去了古代的神秘感,在影视剧中的观感是全身塑料材质,甚至背面的螺丝孔都没有完全填充,变身的过程也因为变身器结构原因,需要手动把棱镜掰开,没有弹簧结构,科技感或许足够了,但与过去的设计对比,不免让许多老观众有些失落,而稍加留意便能了解到,这是为了照顾玩具的生产——由于拍摄成本的增加圆谷公司不得不生产和贩卖周边产品来增加预算,这也导致了“特摄片”越来越向低龄化发展,剧情和内容也越来越没有内涵,虽然视觉上满足了需求,但内容上却比不上昭和系的深度,像昭和系中“爱迪奥特曼”连续剧,有融入青春体验和校园生活,探讨了如校园霸凌和学生早恋等一系列现象,更有“反战”思想的提倡,而新生代中对这些内容的表现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友情”和“力量”的表层解释,这样的“奥特曼”或许会面临失去部分成人观众的情况,同时,连续剧在拍摄手法上虽然不断新颖可细节方面还需把关,如打斗过程中的烟火发射器就经常暴露出来,没有任何隐藏和处理,“穿帮”镜头对于“奥特曼”来说无疑是影响巨大的。
国内的“特摄片”也正持续发展,而“特摄迷”们也正期待着那道“光”的出现。
作者简介
姓名:黄尚兰(2000.07.05),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四川,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关键词:特摄;奥特曼;特殊摄影
一、特摄片的起源
“特摄”的原义是“特殊技术”,多指传统特殊技术,如爆炸、模型、合成技术等,无论是传统特殊技术还是现代影视特效,只要有使用,皆可称为特摄。
特摄片通过使用特殊的摄影手法和后期合成,以制作出现实中存在的或不存在的事物,而如海啸、地震、火山喷发等各类灾难场景,便会在使用大量的现实素材来制作还原的同时,结合特殊拍摄与合成,从而实现视觉效果。
电影《月球旅行记》可以说是早期特摄电影的代表,在影片中飞船飞往月球的片段,尤其是主人公们在月球遭遇外星人的片段,其中的外星人都是由穿着皮套的演员来扮演的。
真正把“特摄”这一技术变成影片的主导的,是日本的第一部怪兽特摄电影《哥斯拉》,《哥斯拉》是日本東宝公司在1954年推出的特摄电影,其中的“空想特摄”里的幻想生物“哥斯拉”就是由演员穿上道具服去扮演的,该影片中所展现的哥斯拉的产生,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至此,“特摄片”开始在世界上发展起来。
二、日本“奥特曼”特殊摄像的发展
时间到1966年的1月2日,以圆谷英二导演为首的日本圆谷株式会社拍摄的“空想科学特摄电视剧系列”《奥特Q》上映了,本片是日本特摄史上第一部以怪兽为主角的特摄连续剧,一经播出就掀起了特摄的热潮,同年的7月17日《奥特曼》也开始播放,这就拉开了“昭和奥特曼”特殊摄像发展的序幕。
昭和奥特曼指的是从1966年的《奥特曼》到1980年的《爱迪·奥特曼》。
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摄影棚里使用胶片完成拍摄的,其中比较核心的拍摄职务有以下:
摄影:拍摄和记录下皮套演员的表演。
美术:布景设计、怪兽设计和微缩模型设计等。
操演:主要负责让无法活动的物体活动起来,如用硬丝引导微缩模型飞行等。
特殊效果:爆炸、水、风、烟、雾等的再现,负责部署火药、高压气体等。
模型:负责制作微缩模型。
合成后期:负责后期特效的制作,如射线等。
在昭和时期,摄影主要依靠微缩模型来体现奥特曼和怪兽的巨大感,奥特曼发出的光线多数依靠手绘来完成,拍摄镜头多以固定镜头为主,后期也主要依靠胶片的叠加曝光来完成,如此,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特效限制昭和系奥特曼观感的状况。
平成奥特曼指的是从1996年的《迪迦·奥特曼》到2006《梦比优斯·奥特曼》。这时候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电脑的普及,拍摄开始向数码摄像靠拢,各种拍摄技法如威亚技术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特效方面如光线射线等亦逐步开始由数码合成完成,因此,这个阶段也不断地有新的影视内容出现,如空战和水下战等。
新生代奥特曼指的是从2013年的《银河·奥特曼》到现在正在播出的《特利迦·奥特曼》。相较于平成时期,新生代的特效更上一层楼,拍摄手法还在不断的更新,镜头的运用更加灵活多变,影视从业者有了更多的办法突出“奥特曼”的巨大感。
三、“奥特曼”中特殊摄影对视觉效果的影响
在“奥特曼”的拍摄过程中,影视工作者常常通过展现与“微缩模型”的对比来体现奥特曼的巨大感,有了参照物,“奥特曼”和“怪兽”的巨大更显真实,“微缩模型”多数依靠手工制作完成,而拍摄过程中因视觉效果需要,会通过破坏微缩模型来制造紧张和恐怖的氛围,这同时也使得拍摄成本大大提升。
为进一步强化“巨大感”,摄影常使用透视的拍摄手法,这一点在新生代上也多有体现,相比与昭和系的实拍,新生代加入了CG和实拍结合的手法来完成影片制作。
首先在摄影棚里进行“奥特曼”主体的绿幕拍摄,后期使用CG来制作微缩建筑,这就比单一的使用“微缩模型”的成本低很多,并且因CG可循环利用的特点,也加快了制作的进度。
在新生代的拍摄体系中,有一位特摄导演较为突出——坂本浩一,他利用Gopro Fusion的360全景实现了更低角度的拍摄,类似主观视角的镜头拥有强烈情绪,而贴近地面的视角更像是通过渺小人类仰视的角度去抬头仰望“奥特曼”和“怪兽”的打斗,同时,镜头中也有加入剧烈的晃动,给观众以类似在坐过山车一般的感受,让人产生强烈的临场感和危机感,这样的打斗在《泽塔·奥特曼》第七集中第一次登场,再加上优秀的CG场景制作,让“奥特曼”的特殊摄影有了新的突破。
在一些打斗的镜头里,为了更加突出“奥特曼”的力量感,还会运用慢镜头去放慢打斗的动作和受到攻击的反应,这种慢镜头加强了对巨人力量感的表现,但是不能过于依赖慢镜头,过多的使用慢镜头也会导致动作的不连贯,从而导致观影体验下降,这就十分考验导演对慢镜头的运用。
在“变身”片段中,特殊摄影也会对“奥特曼”的巨大感产生影响。昭和系列“奥特曼”的变身镜头中,因为摄像镜头的限制,于是只能用微缩模型来制作一个透视强烈的“奥特曼”,为呈现出透视的效果,模型的比例制作的非常夸张,高举的右手比头大得多,身体为了透视而逐渐变小,从侧面看去,身体呈现三角形,位于透视最末端的脚尖跟头部的眼睛一般大,十分诡异。
而实际片段中,是通过将图片从小到大的放大来突出“奥特曼”从正常人的大小变到巨人的过程;这样的拍摄手法一直到平成系的中期才得到改进,开始使用3D模型来使用更多角度展示变身过程;到新生代就开始使用“摄像机投射贴图”的新技术,可以让演员边表演边变身,使得变身过程的视觉冲击力更强。
四、“特摄片”正面临的挑战
尽管各方面的制作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在新生代的系列中却可以明显发现变身道具的“塑料感”,过去的“奥特曼”如“平成三杰”的变身器,有按照宝石外形的设计,充满高贵神秘,尤其是“迪迦”的变身器,这是在“奥特曼”系列里面最经典的,透明水晶双翼内含金色条纹,和迪迦的胸甲形状极像,暗示其蕴含迪迦的力量,水晶和下方的罗马柱式手柄结合,充满美感;反观被称为“令和迪迦”的新生代奥特曼“特利迦”,它的变身器完全失去了古代的神秘感,在影视剧中的观感是全身塑料材质,甚至背面的螺丝孔都没有完全填充,变身的过程也因为变身器结构原因,需要手动把棱镜掰开,没有弹簧结构,科技感或许足够了,但与过去的设计对比,不免让许多老观众有些失落,而稍加留意便能了解到,这是为了照顾玩具的生产——由于拍摄成本的增加圆谷公司不得不生产和贩卖周边产品来增加预算,这也导致了“特摄片”越来越向低龄化发展,剧情和内容也越来越没有内涵,虽然视觉上满足了需求,但内容上却比不上昭和系的深度,像昭和系中“爱迪奥特曼”连续剧,有融入青春体验和校园生活,探讨了如校园霸凌和学生早恋等一系列现象,更有“反战”思想的提倡,而新生代中对这些内容的表现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友情”和“力量”的表层解释,这样的“奥特曼”或许会面临失去部分成人观众的情况,同时,连续剧在拍摄手法上虽然不断新颖可细节方面还需把关,如打斗过程中的烟火发射器就经常暴露出来,没有任何隐藏和处理,“穿帮”镜头对于“奥特曼”来说无疑是影响巨大的。
国内的“特摄片”也正持续发展,而“特摄迷”们也正期待着那道“光”的出现。
作者简介
姓名:黄尚兰(2000.07.05),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四川,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单位:华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