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就强调了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乐之”,才能“乐学”。而数学又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谨逻辑性的学科,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枯燥和认识上的障碍。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创造恰当的问题情境,设计和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疑问或偏差时教师要及时启发并引向深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学生适时鼓励,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恰当的帮助,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成功者。总之,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教师只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种自主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充分享受自己探索问题,发现问题的欢乐,充满了趣味性和挑战性。同时也让他们体味到经努力获得成功的愉悦。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习兴趣可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2.1良好的开端,可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动态,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设置不同的方式导入新课。
2.1.1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置疑、激疑、制造悬念。这样,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与新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探索并获得新知识。如在进行复数概念的教学时,先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①方程x2=-1在实数集内是否有解?②如何使它有解?然后教师讲清:我们把实数扩充到复数集后就能使方程x2=-1有二解,要弄清为什么,请同学们学习复数知识。接着教师开始介绍复数概念。这样做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兴趣。
2.1.2新颖的话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下面这三个矩形你们感觉哪个好看?(这种提问方式马上就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他们会踊跃发言。)当然大部分学生认为中间那个比较好看。为什么哪?(这时学生们想急于知道结果,当然注意力非常集中)因为中间那个矩形的长与宽满足黄金分割(于是引出了这堂课的主要内容——黄金分割)。
2.1.3鼓励学生大胆实验、积极操作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充分享受自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的快乐。
2.1.4直观形象的教具也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时可用左侧活动的四边形架ABCD,它可以转动为平行四边形或矩形,把BC放到EF的位置又可演示菱形与正方形。这样很快从直观上使学生弄懂了正方形、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2.1.5用实例引入新问题。数学教学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际作用和价值,学以至用,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才能感兴趣。
2.2在展开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始终保持愉快的情绪。 单调的呈现教材易使学生厌倦,若能使学生在较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学习,则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是维持注意、引起兴趣的有效办法。如何使我们的教学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2.2.1适时适量设计一些学生能讨论的问题,让大家“人者见人,智者见智”。此环节教师与学生应平等对话,互相交流,鼓励学生质疑,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健康个性培养。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点燃后,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2.2.2尽量让学生做总结性发言。每个小小的学习过程后期,总结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对知识进行归纳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在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的同时也调动了学习兴趣。
2.2.3习题类型尽量做到新颖多变,解法简捷、技巧,能给学生以快感,有利于兴趣的产生。
2.2.4选择一题多解,让学生充分展开思路。从中享受到解决问题、探索规律的困苦与欢乐,提高兴趣点。如已知:在△ABC中,D是AC的中点,F是AB的延长线上的一点,DF与BC交于点E,求证:BF×CE=AF×BE(证法略)通过这一题的多种解法,不但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平行相似部分的辅助线的常见作法和规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5认真的结尾,可在巩固知识、引导探索、指导作业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一节后,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1252与3252;2762与4762结果的末两位是什么数?从上面的计算中你能观察出什么结论?并证明之。利用上述结论能立刻说出13761376末两位是什么数吗?学生若能得到“任意多个以25或76结尾的数相乘,它们的积的末两位仍是25与76”这一规律,甚至沿此思路继续思考下去,则满足了学生自我成就的愿望,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也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埋下了兴趣的种子。
2.2.6作业和考试题目的难易程度也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兴衰。所以在这个环节应注意适量适度,使学生需经过一定的努力又能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也就是达到“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吃”的效果。
2.2.7及时评估,促进学生获得成功,诱发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上往往既怕困难,又想成功。此时我们应采用赏识教育,认真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给他们创造“成功的预感”。此外,对学习结果及时反馈,正确评估,也能得到强化学习兴趣的作用。
2.2.8要深入挖掘数学中的美。数学以其和谐性、简洁性、奇异性向爱好数学的人们展示着绚丽多彩的风姿,数学美是深层次的美,具有创造性和应用性,是数学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美,因为数学美是学习兴趣的诱发剂。
3课外活动可使数学学习富有趣味性
3.1课外可组织各种类型的数学活动小组,创设数学情境,引发求知欲,使学生更加广泛地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3.2结合教材,可向学生介绍数学发展史,定理、定律的发明过程,科学家的趣闻逸事,以及数学名题、游戏等。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对数学中未知的探索与追求。
3.3创设开放问题,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主构建知识,再灵活运用新知识。在此背景和空间内,让学生体味了一次数学家的生活,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功感,经过这样一个环节,谁还能不喜欢数学呢?
总之,培养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引起高度重视,合理地运用这一教学手段,以使学生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1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创造恰当的问题情境,设计和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疑问或偏差时教师要及时启发并引向深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学生适时鼓励,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恰当的帮助,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成功者。总之,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教师只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种自主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充分享受自己探索问题,发现问题的欢乐,充满了趣味性和挑战性。同时也让他们体味到经努力获得成功的愉悦。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习兴趣可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2.1良好的开端,可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动态,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设置不同的方式导入新课。
2.1.1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置疑、激疑、制造悬念。这样,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与新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探索并获得新知识。如在进行复数概念的教学时,先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①方程x2=-1在实数集内是否有解?②如何使它有解?然后教师讲清:我们把实数扩充到复数集后就能使方程x2=-1有二解,要弄清为什么,请同学们学习复数知识。接着教师开始介绍复数概念。这样做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兴趣。
2.1.2新颖的话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下面这三个矩形你们感觉哪个好看?(这种提问方式马上就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他们会踊跃发言。)当然大部分学生认为中间那个比较好看。为什么哪?(这时学生们想急于知道结果,当然注意力非常集中)因为中间那个矩形的长与宽满足黄金分割(于是引出了这堂课的主要内容——黄金分割)。
2.1.3鼓励学生大胆实验、积极操作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充分享受自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的快乐。
2.1.4直观形象的教具也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时可用左侧活动的四边形架ABCD,它可以转动为平行四边形或矩形,把BC放到EF的位置又可演示菱形与正方形。这样很快从直观上使学生弄懂了正方形、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2.1.5用实例引入新问题。数学教学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际作用和价值,学以至用,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才能感兴趣。
2.2在展开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始终保持愉快的情绪。 单调的呈现教材易使学生厌倦,若能使学生在较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学习,则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是维持注意、引起兴趣的有效办法。如何使我们的教学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2.2.1适时适量设计一些学生能讨论的问题,让大家“人者见人,智者见智”。此环节教师与学生应平等对话,互相交流,鼓励学生质疑,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健康个性培养。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点燃后,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2.2.2尽量让学生做总结性发言。每个小小的学习过程后期,总结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对知识进行归纳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在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的同时也调动了学习兴趣。
2.2.3习题类型尽量做到新颖多变,解法简捷、技巧,能给学生以快感,有利于兴趣的产生。
2.2.4选择一题多解,让学生充分展开思路。从中享受到解决问题、探索规律的困苦与欢乐,提高兴趣点。如已知:在△ABC中,D是AC的中点,F是AB的延长线上的一点,DF与BC交于点E,求证:BF×CE=AF×BE(证法略)通过这一题的多种解法,不但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平行相似部分的辅助线的常见作法和规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5认真的结尾,可在巩固知识、引导探索、指导作业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一节后,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1252与3252;2762与4762结果的末两位是什么数?从上面的计算中你能观察出什么结论?并证明之。利用上述结论能立刻说出13761376末两位是什么数吗?学生若能得到“任意多个以25或76结尾的数相乘,它们的积的末两位仍是25与76”这一规律,甚至沿此思路继续思考下去,则满足了学生自我成就的愿望,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也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埋下了兴趣的种子。
2.2.6作业和考试题目的难易程度也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兴衰。所以在这个环节应注意适量适度,使学生需经过一定的努力又能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也就是达到“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吃”的效果。
2.2.7及时评估,促进学生获得成功,诱发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上往往既怕困难,又想成功。此时我们应采用赏识教育,认真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给他们创造“成功的预感”。此外,对学习结果及时反馈,正确评估,也能得到强化学习兴趣的作用。
2.2.8要深入挖掘数学中的美。数学以其和谐性、简洁性、奇异性向爱好数学的人们展示着绚丽多彩的风姿,数学美是深层次的美,具有创造性和应用性,是数学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美,因为数学美是学习兴趣的诱发剂。
3课外活动可使数学学习富有趣味性
3.1课外可组织各种类型的数学活动小组,创设数学情境,引发求知欲,使学生更加广泛地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3.2结合教材,可向学生介绍数学发展史,定理、定律的发明过程,科学家的趣闻逸事,以及数学名题、游戏等。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对数学中未知的探索与追求。
3.3创设开放问题,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主构建知识,再灵活运用新知识。在此背景和空间内,让学生体味了一次数学家的生活,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功感,经过这样一个环节,谁还能不喜欢数学呢?
总之,培养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引起高度重视,合理地运用这一教学手段,以使学生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