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萨斜塔:遗落在偏僻小城里的珍珠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jian425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车在一望无际的亚平宁穿行。托斯卡纳的艳阳无遮无拦地倾泻到广袤的大地上。成片的小麦、玉米、绿油油的橄榄树园,低矮的民居,稀疏的村镇,从车窗外一闪而过,州际快车飞速奔驰。
  突然传来领队的声音:你们选的这条路线,是很少有游客选择的路线,也就是说,一般游客走不到这里。现在,我们将要路过一个地方,离这里只有四十公里,不知你们是否愿意绕道去看一看呢?那是一个修道院。在欧洲,修道院到处都是,那倒没什么,但修道院里有一个景点大家可能会感兴趣,那就是比萨斜塔。
  只要在中国上过中学的,没有不知道比萨斜塔的。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得出了重量不同的两个铁球同时下落的结论,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正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 900多年之久的错误结论,发明了“自由落体定律”…… 在中学的物理课中,那个实验简直太有名了,几乎被所有的中学物理老师津津乐道!——500年前的物理实验,推翻了持续1 900余年的错误。伽利略、亚里士多德!这漫长得像历史一样的年代,这两个影响世界科学史的名字——对少年的震动可想而知。相信很多理科生与我一样,在还没记住或弄清比萨在哪个国家时,比萨斜塔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脑海深处。
  而今,我们竟然走到了离比萨斜塔只有40公里的地方,怎么能不去看看那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呢?!
  于是,一车人兴冲冲地直奔比萨而去。
  在来到比萨之前,我一直以为比萨虽然不一定像意大利的罗马、米兰、热那亚等大城市那么庞大和繁华,也肯定是一座规模不小的城市。毕竟有那么悠久的历史,又有那么多影响世界的大科学家在此居住,怎么也会是一座大城市吧。
  在不限车速的欧洲,40公里几乎是一眨眼就到了。
  我们到了一座小城:零零落落的低矮两三层小楼;典型的地中海式姜黄色墙面;狭窄的车道;稀稀拉拉营养不良缺水而低矮瘦小的绿化树;稀疏的车辆(而且大部分都是小巴面包、两厢式低价小车),几乎见不到行人。其建筑、规模,简直还不如中国的很多县城或市镇……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比萨?!
  我们错愕得面面相觑。只有路边大蓬的夹竹桃灿烂得眩目。
  在意大利,经常看到以夹竹桃做绿化花木。这种在中国被逅病汁叶有毒而不受人待见的花木,在地中海沿岸却成为广泛种植的绿化观赏花木。夹竹桃颜色有粉白、桃红、朱红等多色,做绿化树时常被修剪成蘑菇形,一根细树干上顶着一大蓬繁盛茂密的花朵,非常喜庆和热烈。而一般人家也常将夹竹桃当做观赏花卉种在家中、院外,就如云南的三角梅,从院角墙头挚出一蓬绚烂的花朵,如意大利人的性格一般热烈奔放。
  现在,迎接我们疑虑目光的,就是这样一大蓬一大蓬的夹竹桃的笑脸。
  坐上一列破旧的小火车,我们来到了不远的一个马路边。路边长长的破旧黯淡的围墙一看就有些年份了,破败剥落的墙面显示着其古旧和悠远。
  路边是一个拥挤的纪念品市场。一看就是那种制作粗糙、千篇一律的廉价地摊。从充满意大利特色的各种纪念品摊位前穿行,耳边是胖嘟嘟皮肤黝黑的意大利商户听不懂的吆喝,心中暗自奇怪:不是要看比萨斜塔吗?跑这破地方来做什么?
  匆忙之间,也没看清是从城门还是什么门洞之类的地方穿过就已经进入了破旧黯淡的围墙内。
  一进院内,迎面是一大片碧绿的草坪。迎着早晨清澈的阳光,草坪翠绿得嫩茸茸地。从嘈杂拥挤破旧的市场突然来到这一片安静广阔的广场,反差大得让人有点儿不适应。
  草坪上零星坐着几个悠闲的年轻人。草坪中央,是一串高大的乳白色的建筑,因为逆光,细节看不太清,但柔和的线条、高挺的窗框、和精致的外形还是显示出建筑的精良。这一片建筑在周边碧绿草坪的衬托下,像是托在碧玉盘中的模型,精巧而美丽。让人想起一首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组建筑可称作是碧玉盘里一珍珠了。
  随着人流向前,可以看出前面是一个大教堂,背后是一个半圆形的洗礼堂。再向前走,迎着强烈的阳光,一个在图片上、电视上看过无数遍的身影突然出现——
  比萨斜塔?!
  即使从未来过,也未见过,但当那耳熟能详的身影突然出现时,所有的人都激动得大声欢呼!像见到久别的亲密朋友一样,张开双臂,迎着那陌生而又熟悉的身影奔扑而去,准备要来一个大大的拥抱一样。
  意大利比萨斜塔(意大利语:Torre pendente di Pisa或Torre di Pisa)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由一组宗教建筑组成:大教堂(建于1063年—13世纪)、洗礼堂(建于1153年—14世纪)、钟楼(即比萨斜塔)和墓园(建造于1174年),其外墙面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但又形成统一罗马式建筑风格。比萨斜塔位于比萨大教堂的后面。
  比萨斜塔修建于1173年,由著名建筑师那诺?皮萨诺主持修建。它位于罗马式大教堂后面右侧,是比萨城的标志。比萨斜塔从地基到塔顶高58.36米,从地面到塔顶高55米,总重14 453吨,重心在地基上方22.6米处。圆形地基面积为285平方米。当时,塔高设计为100米左右,但动工五、六年后,1174年首次发现塔身从三层开始倾斜,直到完工还在持续倾斜,在1990年意大利政府将其关闭之前,塔顶已南倾(即塔顶偏离垂直线)3.5米。
  比萨斜塔是建筑史上的一座重要建筑。它大胆的圆形建筑设计是在借鉴前人建筑经验的基础上加以了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比萨风格。钟楼的圆形设计与同一建筑群的大教堂形成反射和互相呼应。钟楼的装饰格调继承了大教堂和洗礼堂的经典之作,墙面用大理石和石灰石砌成深浅两种白色带,半露方柱的拱门、拱廊中的雕刻大门、长菱形的花格平顶、拱廊上方的墙面对阳光的照射形成光亮面和遮阴面的强烈反差,给人以钟楼内的圆柱相当沉重的假象。大教堂、洗礼堂和钟楼之间形成了视觉上的连续性。
  1987年12月,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次会议决定将比萨斜塔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编号第395号。
  传说1590年,出生在比萨城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将两个重量不同的球体从相同的高度同时扔下,结果两个铅球几乎同时落地,由此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此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重的物体会先到达地面,落体的速度同它的质量成正比的观点。但是,后来的科学验证:伽利略的两个球体并非像传说中的一样一起落下,即使重力加速度不变,两个球体受到空气阻力影响,是不会一起落下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鹅毛和铅球不会一起降落的原因。由于受到空气阻力,两个球体不能看作自由落体。但是伽利略的实验理论是正确的,在真空中,无论多重的物体,都遵循自由落体定律。
  现在,比萨斜塔就矗立在面前!谁能想到:这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竟然坐落在如此破落的小城,深藏在这么撇旧的一个深宅大院里。
  迎着阳光,比萨斜塔静静地矗立在面前,厚重凝实的塔体外,一层层拱形的回廊和精美的廊柱让斜塔显得轻灵空透。乳白色和石灰白的石料,洁白晶润。在强烈阳光的映照下,斜塔像一颗巨大的珍珠一般发着晶润的晕光。还像一位不胜娇羞而花冠微偏的少女,美丽纤弱,令人顿生满腔怜爱;又像一位斜摆纤腰、风情万种的美丽女郎,令人目眩神迷!
  可能是那通透的廊柱增加了透光性,比萨斜塔在眼前和镜头里,都像用了柔光镜一样发着一层晶润的晕光。在碧蓝的天空和灿烂的艳阳下,那闪着晕光的回廊和廊柱玲珑剔透,简直就像珍宝一般闪闪发光!那精美的造型,令所有的人为之倾倒。不看实物,真想象不出比萨斜塔竟会如此精美!
  全部人都大声赞叹!围着斜塔看了又看。推、托、蹬、倚、靠……想出各种花样与斜塔合影。学生们纷纷向物理老师发微信:我在比萨斜塔想到你给我们做的试验……物理老师激动得大声叫好,就像自己亲临比萨斜塔一样。
  这精美的斜塔看起来如此轻盈纤弱,只有走到塔基跟前,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斜塔的巨大和凝重。
  隔空抚摸着比萨斜塔玲珑的塔身,想象着500百年前的1590年,伟大的伽利略就手托铁球站在塔上。在美丽的斜塔下,穿过历史的长河,仿佛可与改写科学史的伟大人物目光交汇,深邃幽远。
其他文献
2014年6月2日,中国·新疆2014“铁血兵团杯”第五届国际三轮老爷车“探秘玉帛之路,挑战沙漠之旅”6000公里野驾活动发车仪式在乌鲁木齐市举行。  野驾掠影  这是著名的温森特三老(老人、老外、老车)野驾团第5次来疆。参与活动36人,车辆16辆。其中,外宾27人(女性4人),中方保障人员及媒体9人。车手分别来自瑞典、德国和丹麦等国。年龄多在50岁以上,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半数以上。  活动分两
(一)  我生在塔城,长在塔城,塔城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深深印在我的心中。  从祖脉上讲,我是陕西人。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1952年和母亲一起来到塔城。当时塔城百废待兴,父母成天忙得顾不了家,就将我寄养在邻居俄罗斯奶奶家。我是啃着馕、喝着牛奶长大的,我的身边有很多哈萨克、俄罗斯、维吾尔族同龄伙伴。处于这样的环境,我无形中学会了哈萨克语、俄语,没想到这些语言后来帮了我大忙,是它们架起了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