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言堂”“问答式课堂”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被老师牵着“走南闯北”,一堂课下来,学生貌似学会了,实则思维被“定化”了,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低效课堂”。新课程标准倡导“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是通过“课堂讨论”来实现的。开展不同类型的讨论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条件,让全体学生积极的参与讨论、争辨,各抒己见,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和锻炼的机会,既能提高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课堂高效活跃。
教师是否把握好课堂讨论的契机,将直接影响着课堂讨论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善于捕捉课堂讨论的契机,才能提高课堂讨论的效果,才会出现高效的课堂。那么什么时候开展课堂讨论是最佳契机呢?下面谈谈个人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新课导入时巧用讨论
课堂前10分钟,学生思维还未进入最佳状态。这个时候根据课本内容,创设问题情景,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迅速简明回答问题,学生注意力会马上集中,很快转入兴奋状态,个个跃跃欲试,思维被迅速推向高潮。如学习“百分数的认识”时,百分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难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喜宴问题情景:老师酒量不好,今晚又要参加喜宴,免不了喝点酒,桌上放着二锅头、洋酒及啤酒三种酒(多媒体出示三种酒),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同学们一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我适时提出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为什么要选这种酒,他们激烈地讨论着,发表各自的看法,最后建议要喝啤酒,因为啤酒的酒精度比较低。我马上追问:酒精度是什么?在学生的回答声中,我引出了百分数的意义,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不知不觉中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轻易地帮助学生完成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从而突破难点,提高的教学效率,比老师的单纯解释强调,学生的死记硬背更高效。
二、教学重难点时善用讨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展开课堂讨论活动,“为老师突破重点、难点找到了通往彼岸的捷径”。教学内容存在主次之分,课堂上必须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围绕教学重难点组织讨论,能使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使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地牢固深刻。因此,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重难点,并精心设计讨论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突出了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探索、归纳得出的规律与教师交给他们的规律印象会更加深刻。
比如,在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们能用最快的速度求出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吗?学生们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天马行空,想出了各种办法:数格子的方法,分割成几个图形的方法,移补的方法等,我一一让同学们说出各种求法,最后得出结论:移补的方法最快最实用。不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轻易的就突破了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的过程这一教学难点。接着又让学生讨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啊?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得出平行四边形跟长方形的关系,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争辩、思索,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主动的获取知识,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掌握的知识会更深刻、更准确,对结论的表达会更系统而有条理。
三、巩固练习时活用讨论
巩固练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师生双边活动效果的重要手段。北师大版的新课内容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多,有一部分的新知识点都是通过“试一试”“练一练”里的练习题呈现,对于一些拓展性的习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难于理解不会做是正常的,这时让学生独立完成会挫败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想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老师设计讨论环节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比例的认识》时,书本有这样的一道练习题:根据乘法算式9×0.4=1.2×3,写出两个不同的比例。通过巡视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苦思冥想,我试探性的问:会做吗?小组讨论下好吗?通过讨论,让学优生带动学困生理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慢慢消化理解,学生就能把所学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
四、总结归纳时妙用讨论
讨论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探索与总结的过程,就算老师讲得再清晰细致,并不意味着学生都能理解接受。如果能在总结时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一起回顾总结,互相交流体会,可以有效的让学生疏理知识理解知识点,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学生通过自己讨论归纳出来的规律效果是最好的。
总之,开展课堂讨论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最有效的手段。老师要把握好课堂讨论的契机,充分发挥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作用,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主动的精神参与学习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是否把握好课堂讨论的契机,将直接影响着课堂讨论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善于捕捉课堂讨论的契机,才能提高课堂讨论的效果,才会出现高效的课堂。那么什么时候开展课堂讨论是最佳契机呢?下面谈谈个人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新课导入时巧用讨论
课堂前10分钟,学生思维还未进入最佳状态。这个时候根据课本内容,创设问题情景,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迅速简明回答问题,学生注意力会马上集中,很快转入兴奋状态,个个跃跃欲试,思维被迅速推向高潮。如学习“百分数的认识”时,百分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难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喜宴问题情景:老师酒量不好,今晚又要参加喜宴,免不了喝点酒,桌上放着二锅头、洋酒及啤酒三种酒(多媒体出示三种酒),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同学们一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我适时提出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为什么要选这种酒,他们激烈地讨论着,发表各自的看法,最后建议要喝啤酒,因为啤酒的酒精度比较低。我马上追问:酒精度是什么?在学生的回答声中,我引出了百分数的意义,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不知不觉中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轻易地帮助学生完成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从而突破难点,提高的教学效率,比老师的单纯解释强调,学生的死记硬背更高效。
二、教学重难点时善用讨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展开课堂讨论活动,“为老师突破重点、难点找到了通往彼岸的捷径”。教学内容存在主次之分,课堂上必须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围绕教学重难点组织讨论,能使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使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地牢固深刻。因此,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重难点,并精心设计讨论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突出了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探索、归纳得出的规律与教师交给他们的规律印象会更加深刻。
比如,在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们能用最快的速度求出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吗?学生们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天马行空,想出了各种办法:数格子的方法,分割成几个图形的方法,移补的方法等,我一一让同学们说出各种求法,最后得出结论:移补的方法最快最实用。不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轻易的就突破了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的过程这一教学难点。接着又让学生讨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啊?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得出平行四边形跟长方形的关系,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争辩、思索,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主动的获取知识,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掌握的知识会更深刻、更准确,对结论的表达会更系统而有条理。
三、巩固练习时活用讨论
巩固练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师生双边活动效果的重要手段。北师大版的新课内容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多,有一部分的新知识点都是通过“试一试”“练一练”里的练习题呈现,对于一些拓展性的习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难于理解不会做是正常的,这时让学生独立完成会挫败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想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老师设计讨论环节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比例的认识》时,书本有这样的一道练习题:根据乘法算式9×0.4=1.2×3,写出两个不同的比例。通过巡视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苦思冥想,我试探性的问:会做吗?小组讨论下好吗?通过讨论,让学优生带动学困生理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慢慢消化理解,学生就能把所学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
四、总结归纳时妙用讨论
讨论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探索与总结的过程,就算老师讲得再清晰细致,并不意味着学生都能理解接受。如果能在总结时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一起回顾总结,互相交流体会,可以有效的让学生疏理知识理解知识点,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学生通过自己讨论归纳出来的规律效果是最好的。
总之,开展课堂讨论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最有效的手段。老师要把握好课堂讨论的契机,充分发挥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作用,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主动的精神参与学习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