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如何“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出席会议的浙江代表团代表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慎终如始守护人民健康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慎终如始、再接再厉,持续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尽弃。”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幅提升防控能力,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坚决守护人民健康”。这引发代表们的热烈反响。
“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非常不易。”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矽盛电子有限公司设备部主任郑裕财深有感触地说。他所在的公司自今年2月12日复工以来,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疫情防控措施,确保每一位员工健康安全,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我们绝对不能有松松劲、歇歇脚的想法”。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皮肤病医院监察室主任兼上柏住院部护士长潘美儿说,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她深切感受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更加认识到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
今年全国人代会上,她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疾控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议,提出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加快信息化建设等建议。“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要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同时加快建设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密度集中特点的公共卫生体系,切实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能力。”潘美儿说。
作为浙江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全国人大代表、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建议,应尽快建立多部门协同、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监控系统;同时尽快完善可以自动抓取信息,可在线监测、分析的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实现信息、人员的无缝衔接,尽一切努力让传染源的扩散范围更小,为救治赢得时间。
疫情发生后,全国人大代表、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副院长陈玮带头奋战在基层抗疫第一线。陈玮呼吁:“提高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标准,着力改善其设施、功能。此外,还应加强政府引导,对基层公共卫生资源、资产、人才、技术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重组,提高集约度。”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保华带来一份关于完善国家医疗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建议。他表示,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更需要应急物资的充分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康恩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季强坚信,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将加速医药行业的创新发展。他认为,经历这次疫情,百姓的健康和预防意识越来越强,国家也将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加快推进疫苗和药物创新,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化危为机推进企业升级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至关重要。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政府工作报告中很多“减”与“降”的举措,让代表看到了“增”和“长”的信心和希望。
“记不清鼓了几次,听到激动处大家都自发鼓掌。”全国人大代表、道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综合部职工黄美媚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保障民营企业平等获取生产要素和政策支持,这无疑给广大民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立足当前经济形势,中央在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的同时,提出了“六保”方针。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世方认为,“六保”针对的是当前突出的矛盾和风险隐患,是直面困难挑战的积极举措。
“宁波乃至浙江中小微企业众多,它们是经济运行中最活跃也是最脆弱的细胞。”张世方说,大量中小微企业是供应链、产业链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提供大部分就业岗位的主力军。在一定意义上,提高中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直接关系到能否稳住经济基本盘和兜住民生底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传递出了关心关爱民营企业的强音。比如报告指出,今年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这些举措将有力破解企业现金流不充足的问题,大大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和后劲。”全国人大代表、森马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光和说,疫情给森马集团带来了冲击,但从长期看,疫情也加快了企业数字化建设和商业模式转型升级,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开拓了发展空间。
“这就是危中寻机,化危为机。”陈保华一边研读政府工作报告,一边给自己企业算了一笔账:“政府减税降费力度很大,作为企业負责人我感到非常振奋。今年一季度,享受养老保险、电价等各种优惠政策,我们企业总共节约了1800余万元,负担轻了,发展步子迈得更大了。”
“好政策,关键还要落实好。”张世方感到身上的责任更重了。他说,作为一名经信部门负责人,要及时把国家政策落实落细落地。“我们要打造完善的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打通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的堵点痛点,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三服务’,真正把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效益。”
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天任频频开展企业调查。“化危为机的本领,是企业家精神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张天任说,疫情下,5G通信网络、大数据等新技术和新业态蓬勃兴起,天能集团抓住数字化转型机遇,计划投资数十亿元,改造更绿色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线,在提升企业效益的同时,拉动投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咬定目标决胜全面小康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近在咫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决胜全面小康,我们有底气。”全国人大代表、嘉善尚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军说,促进农民增收,关键在发展产业,产业发展离不开“领头雁”。他本人10余年一直扎根乡村,在推动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还积极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带动周边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14亿中国人的饭碗,我们有能力也务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孙军认为,人才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乡村需要培育大批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创业创新人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关键在“全面”,这也意味着需要着重解决不协调、不均衡的“补短板”问题。浙江大地上“山”与“海”的牵手,为开化等浙西南山区的跨越式发展撑起了别样的天空。
作为土生土长的开化人,郑裕财对山海协作有着很深的感情。他介绍说,山海协作工程实施以来,开化就与杭州的临安、建德等地建立了山海协作结对关系,从未间断。“山”与“海”之间,不仅建立了情真意切的友谊,更是获得了真金白银的实惠:开化县连续10多年保持旅游人次和收入的较快增长。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企业是活跃的主体。“企业以自身产业为依托,投身产业扶贫。”胡季强说,在兰溪水亭畲族乡金印村一带,康恩贝以“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建设药用植物种植基地,让原本杂草丛生的村野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生态银杏村,也让当地农民获得了“地租+务工”双重收入。
“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如何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创新扶贫形式,做深做实产业链扶贫。”胡季强认为,让农民种不难,关键是要“种了不愁卖”。
实现全面小康,教育高质量是应有之义。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表示,近年来我国在经费投入、机制完善、制度创新、课程改革、考试改革等各方面频频发力、措施连连,在实现教育公平上迈出了重要步伐。“教育的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全社会高度关注。”她建议教育政策在制定和实施时应更加稳妥务实且有连续性,要继续大力推动基础教育多样化办学、特色化发展。
“还要加快推进优质教育的覆盖面,充分挖掘和拓展现有优质名校的办学优势、教育优势,鼓励他们通过新办分校、扶持薄弱学校,让更多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让更多教师成为优秀教师,让更多校长成为优秀校长,让更多学校成为人民满意的学校。”张咏梅说。
数字转型夯实善治根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省依托近年来“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先发优势、良好基础,积极探索和创新治理模式,为实现“两手硬、两战赢”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深刻的治理革命。”全国人大代表、衢州市委书记徐文光认为,要“以数字化转型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徐文光说,衢州市打造以村情通、邻礼通、政企通“三通一智(治)”为主体架构的智慧衢州线上操作平台体系,就是致力于打造一个政府、企业、市场、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共建共享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将始终坚持‘制度+技术’,系统集成、高效运行,用制度把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下来,用现代信息技术做乘法,放大乘数效应,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治理效能。”
义乌是改革开放前沿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密集交织,流动人口和小微企业聚集,直面城市治理的重重考验。全国人大代表、义乌市委书记林毅说,近年来义乌从顶层设计入手,通过“互联网+监管”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体系,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城市氛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林毅表示,未来仍需重点在治理领域多业务协同综合应用、数字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寻求再突破,实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与城市治理大网络的叠加,最大程度避免“信息孤岛”。
从2019年开始,德清县阜溪街道五四村在全省率先探索“一图感知五四”乡村智治新模式。“乡村旅游红火、外来人口增多,要解决治安防控问题,满足村民各项服务需求,必须创新乡村治理。”全国人大代表、五四村党总支书记孙国文说,触达乡村各角落的物联感知设备把村里的大小事汇聚到了一张图、一块屏、一个码上。
有了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村民有何诉求、疑问、意见建议等可以随时随地上报,派发给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实现“小事不出村,人人都是网格员”。“涉及‘村民一生事’的各项乡村服务放上网,村民上学、就医、建房等都可以通过网上办理,真正把‘最多跑一次’扎根在了乡村。”孙国文说。
持续发力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从编纂民法典到“两高”工作报告,无不彰显了社会主义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如何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坚持司法为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代表们建言献策。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是国家治理法治化,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余红艺表示。
“在地方性法规实施过程中,部分法规相关的配套细则出台不及时,部分条款滞后于时代发展、不适应改革形势,影响了法规的权威性和实施效果。”余红艺介绍,2019年宁波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组织开展的一项民众问卷调查直观展示了当前立法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56.15%的受访者认为宁波部分地方性法规内容有所滞后、修改不够及时;34.08%的受访者认为立法后评估、法规清理机制不完善;40.78%的受访者认为法规实施缺乏有效监督。
“法规实施的动态过程和改革发展的动态环境,迫切需要根据客观形势发展,对法规及时进行修改完善,并建立起一整套维护法规生命力和权威性的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余红艺说。
“过去一年,最高法院带领全国法院在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和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交出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成绩单。”全国人大代表、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占国表示,他比較关注的是,最高法院坚持将信息化、智能化作为司法创新发展的新动能,积极探索互联网司法新模式。
李占国说,下一步省高院将对标对表“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认真贯彻最高法院智慧法院建设和省委省政府“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部署,以“世界眼光”的站位和“整体智治”的理念,努力打造更多引领性、前沿性、开创性的司法智能化建设创新成果,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智慧法院的“红利”。
在全国人大代表、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宇看来,“两高”工作报告主线突出,内容丰富,数据案例翔实生动,饱含着“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初心和使命,“让我备感振奋”。
贾宇建议,要适时推进公益诉讼专门立法。“2017年7月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全面实施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办理了22万余件公益诉讼案件,但随着实践深入,法律滞后问题逐渐显现,存在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性质、法律地位等基本问题法律未明确、公益诉讼调查取证手段不足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急需通过立法来强化法律保障。”
贾宇还建议进一步抓好民企司法保障政策的落实。“从目前司法实践看,存在国企民企同等保护缺少法律保障、司法政策落实上由于宽严标准不明影响司法公信等问题,建议通过司法解释或指导性案例等形式,促进民营企业司法保护更加有所遵循。”
(本文采写:周咏南、翁浩浩、沈吟、刘乐平、陈宁、陆遥、钱祎、黄珍珍、陈佳莹、李攀、陈文文、金梁等,摄影:蔡荣章)
慎终如始守护人民健康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慎终如始、再接再厉,持续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尽弃。”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幅提升防控能力,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坚决守护人民健康”。这引发代表们的热烈反响。
“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非常不易。”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矽盛电子有限公司设备部主任郑裕财深有感触地说。他所在的公司自今年2月12日复工以来,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疫情防控措施,确保每一位员工健康安全,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我们绝对不能有松松劲、歇歇脚的想法”。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皮肤病医院监察室主任兼上柏住院部护士长潘美儿说,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她深切感受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更加认识到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
今年全国人代会上,她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疾控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议,提出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加快信息化建设等建议。“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要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同时加快建设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密度集中特点的公共卫生体系,切实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能力。”潘美儿说。
作为浙江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全国人大代表、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建议,应尽快建立多部门协同、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监控系统;同时尽快完善可以自动抓取信息,可在线监测、分析的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实现信息、人员的无缝衔接,尽一切努力让传染源的扩散范围更小,为救治赢得时间。
疫情发生后,全国人大代表、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副院长陈玮带头奋战在基层抗疫第一线。陈玮呼吁:“提高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标准,着力改善其设施、功能。此外,还应加强政府引导,对基层公共卫生资源、资产、人才、技术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重组,提高集约度。”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保华带来一份关于完善国家医疗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建议。他表示,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更需要应急物资的充分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康恩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季强坚信,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将加速医药行业的创新发展。他认为,经历这次疫情,百姓的健康和预防意识越来越强,国家也将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加快推进疫苗和药物创新,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化危为机推进企业升级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至关重要。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政府工作报告中很多“减”与“降”的举措,让代表看到了“增”和“长”的信心和希望。
“记不清鼓了几次,听到激动处大家都自发鼓掌。”全国人大代表、道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综合部职工黄美媚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保障民营企业平等获取生产要素和政策支持,这无疑给广大民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立足当前经济形势,中央在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的同时,提出了“六保”方针。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世方认为,“六保”针对的是当前突出的矛盾和风险隐患,是直面困难挑战的积极举措。
“宁波乃至浙江中小微企业众多,它们是经济运行中最活跃也是最脆弱的细胞。”张世方说,大量中小微企业是供应链、产业链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提供大部分就业岗位的主力军。在一定意义上,提高中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直接关系到能否稳住经济基本盘和兜住民生底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传递出了关心关爱民营企业的强音。比如报告指出,今年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这些举措将有力破解企业现金流不充足的问题,大大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和后劲。”全国人大代表、森马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光和说,疫情给森马集团带来了冲击,但从长期看,疫情也加快了企业数字化建设和商业模式转型升级,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开拓了发展空间。
“这就是危中寻机,化危为机。”陈保华一边研读政府工作报告,一边给自己企业算了一笔账:“政府减税降费力度很大,作为企业負责人我感到非常振奋。今年一季度,享受养老保险、电价等各种优惠政策,我们企业总共节约了1800余万元,负担轻了,发展步子迈得更大了。”
“好政策,关键还要落实好。”张世方感到身上的责任更重了。他说,作为一名经信部门负责人,要及时把国家政策落实落细落地。“我们要打造完善的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打通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的堵点痛点,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三服务’,真正把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效益。”
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天任频频开展企业调查。“化危为机的本领,是企业家精神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张天任说,疫情下,5G通信网络、大数据等新技术和新业态蓬勃兴起,天能集团抓住数字化转型机遇,计划投资数十亿元,改造更绿色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线,在提升企业效益的同时,拉动投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咬定目标决胜全面小康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近在咫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决胜全面小康,我们有底气。”全国人大代表、嘉善尚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军说,促进农民增收,关键在发展产业,产业发展离不开“领头雁”。他本人10余年一直扎根乡村,在推动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还积极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带动周边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14亿中国人的饭碗,我们有能力也务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孙军认为,人才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乡村需要培育大批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创业创新人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关键在“全面”,这也意味着需要着重解决不协调、不均衡的“补短板”问题。浙江大地上“山”与“海”的牵手,为开化等浙西南山区的跨越式发展撑起了别样的天空。
作为土生土长的开化人,郑裕财对山海协作有着很深的感情。他介绍说,山海协作工程实施以来,开化就与杭州的临安、建德等地建立了山海协作结对关系,从未间断。“山”与“海”之间,不仅建立了情真意切的友谊,更是获得了真金白银的实惠:开化县连续10多年保持旅游人次和收入的较快增长。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企业是活跃的主体。“企业以自身产业为依托,投身产业扶贫。”胡季强说,在兰溪水亭畲族乡金印村一带,康恩贝以“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建设药用植物种植基地,让原本杂草丛生的村野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生态银杏村,也让当地农民获得了“地租+务工”双重收入。
“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如何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创新扶贫形式,做深做实产业链扶贫。”胡季强认为,让农民种不难,关键是要“种了不愁卖”。
实现全面小康,教育高质量是应有之义。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表示,近年来我国在经费投入、机制完善、制度创新、课程改革、考试改革等各方面频频发力、措施连连,在实现教育公平上迈出了重要步伐。“教育的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全社会高度关注。”她建议教育政策在制定和实施时应更加稳妥务实且有连续性,要继续大力推动基础教育多样化办学、特色化发展。
“还要加快推进优质教育的覆盖面,充分挖掘和拓展现有优质名校的办学优势、教育优势,鼓励他们通过新办分校、扶持薄弱学校,让更多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让更多教师成为优秀教师,让更多校长成为优秀校长,让更多学校成为人民满意的学校。”张咏梅说。
数字转型夯实善治根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省依托近年来“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先发优势、良好基础,积极探索和创新治理模式,为实现“两手硬、两战赢”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深刻的治理革命。”全国人大代表、衢州市委书记徐文光认为,要“以数字化转型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徐文光说,衢州市打造以村情通、邻礼通、政企通“三通一智(治)”为主体架构的智慧衢州线上操作平台体系,就是致力于打造一个政府、企业、市场、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共建共享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将始终坚持‘制度+技术’,系统集成、高效运行,用制度把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下来,用现代信息技术做乘法,放大乘数效应,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治理效能。”
义乌是改革开放前沿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密集交织,流动人口和小微企业聚集,直面城市治理的重重考验。全国人大代表、义乌市委书记林毅说,近年来义乌从顶层设计入手,通过“互联网+监管”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体系,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城市氛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林毅表示,未来仍需重点在治理领域多业务协同综合应用、数字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寻求再突破,实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与城市治理大网络的叠加,最大程度避免“信息孤岛”。
从2019年开始,德清县阜溪街道五四村在全省率先探索“一图感知五四”乡村智治新模式。“乡村旅游红火、外来人口增多,要解决治安防控问题,满足村民各项服务需求,必须创新乡村治理。”全国人大代表、五四村党总支书记孙国文说,触达乡村各角落的物联感知设备把村里的大小事汇聚到了一张图、一块屏、一个码上。
有了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村民有何诉求、疑问、意见建议等可以随时随地上报,派发给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实现“小事不出村,人人都是网格员”。“涉及‘村民一生事’的各项乡村服务放上网,村民上学、就医、建房等都可以通过网上办理,真正把‘最多跑一次’扎根在了乡村。”孙国文说。
持续发力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从编纂民法典到“两高”工作报告,无不彰显了社会主义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如何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坚持司法为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代表们建言献策。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是国家治理法治化,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余红艺表示。
“在地方性法规实施过程中,部分法规相关的配套细则出台不及时,部分条款滞后于时代发展、不适应改革形势,影响了法规的权威性和实施效果。”余红艺介绍,2019年宁波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组织开展的一项民众问卷调查直观展示了当前立法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56.15%的受访者认为宁波部分地方性法规内容有所滞后、修改不够及时;34.08%的受访者认为立法后评估、法规清理机制不完善;40.78%的受访者认为法规实施缺乏有效监督。
“法规实施的动态过程和改革发展的动态环境,迫切需要根据客观形势发展,对法规及时进行修改完善,并建立起一整套维护法规生命力和权威性的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余红艺说。
“过去一年,最高法院带领全国法院在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和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交出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成绩单。”全国人大代表、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占国表示,他比較关注的是,最高法院坚持将信息化、智能化作为司法创新发展的新动能,积极探索互联网司法新模式。
李占国说,下一步省高院将对标对表“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认真贯彻最高法院智慧法院建设和省委省政府“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部署,以“世界眼光”的站位和“整体智治”的理念,努力打造更多引领性、前沿性、开创性的司法智能化建设创新成果,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智慧法院的“红利”。
在全国人大代表、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宇看来,“两高”工作报告主线突出,内容丰富,数据案例翔实生动,饱含着“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初心和使命,“让我备感振奋”。
贾宇建议,要适时推进公益诉讼专门立法。“2017年7月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全面实施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办理了22万余件公益诉讼案件,但随着实践深入,法律滞后问题逐渐显现,存在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性质、法律地位等基本问题法律未明确、公益诉讼调查取证手段不足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急需通过立法来强化法律保障。”
贾宇还建议进一步抓好民企司法保障政策的落实。“从目前司法实践看,存在国企民企同等保护缺少法律保障、司法政策落实上由于宽严标准不明影响司法公信等问题,建议通过司法解释或指导性案例等形式,促进民营企业司法保护更加有所遵循。”
(本文采写:周咏南、翁浩浩、沈吟、刘乐平、陈宁、陆遥、钱祎、黄珍珍、陈佳莹、李攀、陈文文、金梁等,摄影:蔡荣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