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海龙:退休第一年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cdu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年末,在一场摄影人齐聚一堂的活动上,每个人都被要求用一句话说说对即将到来的2012年的打算,轮到解海龙,他说:“邓小平教导我们,拍照是硬道理。”
  闻者大笑。
  20年前,解海龙的希望工程纪实摄影系列作品引发过一场对失学儿童问题的全民关注,使一项慈善工程家喻户晓,改变了上百万人的生活,也在一个历史节点,最大限度地彰显了纪实摄影的社会作用和现实意义,影响了不少摄影人。其后,他以摄影记者的身份活跃了近10年,直到50岁时离开报社调入中国摄协,又工作10年,到2011年10月,正式退休。
  月余前,有人听完他的一场大学讲座,在网上写下了一连串“没想到”——没想到当初拍“大眼睛”的那个人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没想到不只是一双大眼睛,是那么多的感人故事!没想到他的讲座很幽默,没有沉重压抑,听得流着眼泪笑……
  时光荏苒,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当年的“大眼睛的小姑娘”苏明娟今年已经当上了妈妈,摄影师解海龙也已61岁,刚刚度过了自己退休后的第一年。
  一
  “拍照是硬道理”,对任何一个摄影师来说,这都是真理,而对解海龙,这话或许可以算作他人生新阶段的篇首语。
  过去10年中,忙于各种组织协调事务,解海龙做的是与摄影相关的工作,拍的片子却越变越少,这让他不无遗憾。有时,他会怀念做摄影记者的日子,“那时我们一天到晚抱着相机,几乎睡觉都抱着,有种随时出发的感觉。有时候,头一天还在老百姓炕上跟人家采访聊天,第二天就跑中南海里去了。每天都是新的,都很充实,接触的东西也多,总有些谈资,我呢,又好把遇到的事都传递给身边的朋友。”临近退休,想到未来不必坐班,能有自己的时间,自由地拍些东西,他觉得“挺期盼的”。
  2012年果然成了解海龙重新开始抱着相机到处跑的一年,“我又找回了过去的感觉,这是我今年的一大快活吧。”
  一年里,他东奔西走,走到哪儿拍到哪儿,而且什么都拍,开始涉足更广泛的题材,不再是人们印象中那个只拍人物,“无人不拍”的摄影师。他拍人文拍人像,也拍静物拍风光,令熟悉他的友人们对他重新打量,多次惊讶“你也拍这种片子?”
  年初在杭州参加活动,听人说起有个废弃的雕塑厂,堆着些横七竖八的罗汉像,解海龙跑去拍了组“红尘百戏”,照片里,一众满面裂纹的石罗汉起伏坐卧,或笑或嗔,眼神流转,竟很动人;到江西,他在村子里呆了两天,走家串户,拍下有关傩戏台上台下的情景,记录一代代人对一种古老文化手把手的传承;天津街头,他边走边拍下穿着各色T恤的人,从年轻学生到农民工,不乏时尚感与趣味性;“7·21”暴雨袭京,他开着车跑去积水严重的京港澳高速拍城市内涝;应邀赴新疆为来年的新疆建设生产兵团60周年拍兵团老兵,他感叹于这些耄耋老人为边境建设奉献的一生,也震惊于沙漠里种出的一望无际的枣园;在新疆和湖北拍了两次大峡谷,说起自己还在摸索中的风光片,你看得出他的兴致盎然……
  “我就觉得我这一年啊,真的,反正胜过过去五六年不止。”解海龙笑着说。
  他也还在继续拍与教育有关的片子,走到哪都不忘去看看当地的学校。“25年了,”他脱口而出这个数字,“从我开始拍教育到现在。”
  他的片子依然能为他人的生活带来转机。今年中秋,内蒙古的一个大学生发来问候信息。去年夏天,解海龙拍下了这个交不起学费、买不起电脑,贷款上学,放假在家放羊的女孩。有人听说了这个故事,第二天就送去了一台电脑和4年大学学费。
  “嗨,这样的事走到哪儿都有,有的话我就拍。”他一句话带过这个话题。
  二
  用一个字概括解海龙的这一年:“忙”;用一个词总结身边人对解海龙这一年的感觉:“太忙”。
  去医院拿药时,顺便约见一个访客,完了就在医院附近的露天公园,坐在石头上接受一个采访,一钟头接了四通电话,几小时后就得赶去机场飞赴山东……他在日历上做了各种记号,一天安排得满满当当。等从山东回来,休息一两天立马去安徽,安徽回来,可能还要去广东。
  “今年我去的地方太多了,一个礼拜仨地儿,360天能去100多个地儿,都乱了。”脚不停歇,行履匆匆,有时,他只得用自己拍下的照片来提醒自己哪一天去过哪里。
  参加不完的活动——采风、讲座、影展、开幕式……解海龙本来就有副热心肠,又是爱热闹的性子,别人找他帮忙办事,他总是能帮就帮,能捧场就捧场。
  一所民办学校校庆找他出席,请他多关注民办学校,他答应下来,从上一个出差地直接飞过去,和负责人们拥抱一下,在大会上露了个脸,安静旁听,完了水都没喝上一口,坐上长途车直奔下一个出差地。
  摄影界的朋友也爱找他。出画册找他,办展览找他,还有人打电话问他要出摄影书书号费怎么省,“能提供些方便我就提供,有什么资源就介绍给人家,其实我就是做协调,把资源都用起来。”
  今年,他还是各地大学里颇受好评的演讲人,北到东三省南到汕头,他给年轻学子们讲自己的经历,讲摄影的社会实践,讲中国教育二十年来的变化。起先还担心他们不会爱听不会理解,没想到大受欢迎。
  “比退休前还忙,有时候也挺累,但忙忙碌碌,心情还挺愉快,交了很多朋友,又不断在学习新东西。”解海龙说道。
  这一年,他忙得认真而投入。
  三
  作为一个创作者,这种忙碌的状态好吗?会不会令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沉淀和思考,无法对事物做更深刻的关注和探讨?
  这似乎并不是困惑解海龙的问题。也许是因为做了10年摄影方面的管理和组织工作,现在的解海龙最关注的是,“怎么能够为摄影人提供方便,为摄影人服务。比如发现谁有什么资源,人家让我去了,我下次介绍更多人去,比如想办法帮摄影师把作品转化为价值等等。”
  在每个摄影人的摄影生涯中,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状态、定位与追求,每一年也都与摄影这项活动进行着不同形式的互动。
  这一年,解海龙还在认真拍照,比起回首过去,他更愿谈谈现在。
  “你什么时候再拍张比《大眼睛》还棒的照片?”在一次采访里,他提到自己几十年里总被反复追问的这类问题,回答得直接又坦率:“干嘛逼着我再拍啊?我的任务都完成了,我退休了。”
  他说到了现在这个年纪,很多事情都已看淡,做什么都是自然而然,对未来的期望和对成功的看法也与年轻时大不相同。“能够通过我拍的照片交更多朋友,这就行了。大家喜欢我的片儿,愿听我讲摄影课,愿跟着我出去拍照,这不就是种成功吗?成功也不非局限于靠拍照盖学校吧?”
其他文献
在摄影术发明后的一百多年里,随着技术的创新,不断有新型照相机出现,有些机型深受人们喜爱,得以不断改进,延续很长时间;更多的则是匆匆过客,很快就从市场上消失,甚至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双镜头反光折叠相机就是一种几乎已经被人们遗忘了的设计奇特、造型别致的相机。  最初期的相机是通过背板玻璃屏取景的,对焦后要换成玻璃板或散页片板进行曝光,为了实现取景后立即进行曝光, 人们发明了双镜头相机。那实际上是竖放在
期刊
彭:什么对于摄影最重要的,如果只让选一条,您选哪条?  宋:早在2003年,《大众摄影》杂志采访我,结尾时的提问是:如果只让选一条,您认为一幅好照片最重要的是什么?当时我顿了一下,因为平时真没这么考虑过,过了一会儿我的回答是“构图”。答完了心中忐忑,不知对不对。大概四年后,我看到欧洲一家杂志对布列松的专访,问了同样的问题:您认为一幅好照片最重要的是什么?布列松不假思索地答道:“构图。”他还补充说,
期刊
2012年10月的英国《职业摄影师》介绍了职业摄影领域相关的丰富的内容,包括用光指导、市场资讯、后期修改技巧,以及著名商业摄影师访谈等等。  其中,市场资讯方面,《职业摄影师》用一篇名为《越来越盖蒂化了?》的疑问句标题文章盘点了当下图片库市场的发展历程及趋势,并通过一系列的数字加以阐释。文章以盖蒂近年的大幅市场扩张为起点,对图片市场的发展和走向进行了梳理和发问。  在该文作者看来,曾经图片市场中三
期刊
要靠近和拍摄到野生动物是需要许多技巧的,“偶遇”它们不仅要靠运气,更需要必要的准备和策略。在英国《实用摄影》7月刊中,野生动物摄影师克莱格·琼斯(Craig Jones)和安迪·茹斯(Andy Rouse)就分别介绍了他们的拍摄技巧。  如果你想要不被发现地接近野生动物,拍到构图饱满的画面,克莱格·琼斯的十个野生动物拍摄技巧一定能帮到你。克莱格曾是一名军事狙击手,后成为一位野生动物摄影师,已经有3
期刊
10月29日星期一,飓风“桑迪”即将抵达前的清晨,纽约已是一派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势,所有公交地铁线路已经停止运营,大多数公司、非应急机构停止办公、中小学全部停课。电视上滚动播放着天气的实时状况、预测飓风桑迪登陆的时间和路线。纽约市长布隆伯格一次次地出现在新闻发布会中,向市民介绍飓风进展、防护措施和可能带来的危害,要求处在危险区域的市民尽快撤到避难所内。  一  我背着相机沿着曼哈顿第一大道向北走,
期刊
10月19日,为期两天的WildPhotos 2012论坛第一天。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自然保护影像机构“野性中国”的创立者奚志农,和旗下摄影师徐健、黄一峰、董磊从伦敦一家旅社出发,步行去往位于市中心的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论坛会场。他们笑称自己是WildPhotos 2012的“中国民间代表团”。  WildPhotos是英国自然影像推广机构WildScreen从2006年起创立并每年举办的论坛,世界
期刊
以最终呈现形式而论,全景照片可以分为平面全景(planar),即关于一个场景的二维展示,通常视野范围不超过180度;柱面全景(cylindrical),在水平方向的视野达到了360度,但在垂直方面的视野不到180度;球形全景(spherical),能够展示拍摄者所在位置周围的所有场景,通过一些手段的辅助能够让观看者身临其境在场景中进行实景漫游。在数码摄影时代,“全景拍摄”多指将拍摄的多张照片拼接成
期刊
11月1日的北京伯豪瑞廷酒店,一场拍卖会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拍卖师在台上快速地报出价格,台下的买家纷纷出价。“两万两千,两万五千……三万,谢谢,还有没有加价?三万最后一次。”锤声响起,编号为1131的拍品——“威海中国雇佣兵团相册”以3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本次拍卖会的拍品多达267件,3个小时的拍卖会略显漫长,台下的买家却并未倦怠,他们不断举起手中的号牌报价,在成交后露出一丝满意的表情。  以
期刊
摄影与时间有着天然的亲密关系,无论对于摄影师、评论家、策展人、图片编辑还是摄影爱好者,面对影像就是在面对流逝的时光,而每一段时间记忆的背后总会有可供言说的故事。  这让我想起了日本著名摄影家滨谷浩的话:“摄影让我遇见各种不同的人,认识我原先不知道的动物、树木、花草,发掘海洋和大地变幻的风貌。它使我能以友情来接触这些生命。”只是,作为编辑,我们希望呈现的不仅是摄影镜头下的故事与情感,还有业界同仁们诉
期刊
摄影师凯特·布里基(Kate Breakey)的《生灵之愿》(Animal Longings)是一组对死去生灵的特写。但这些关于寂静生命的自然作品是赏心悦目的、色彩绚丽的、引人入胜的。作品刻画了那些曾经鲜活的事物——大多是小鸟和花朵,但也有其他生灵的闪现,比如一只蜥蜴、一只蜻蜓、一只蝴蝶,或者一只蛾子——那些逝去的小生命在摄影师的工作室里找到了归宿,躺在她镜头下的这些小躯体仿佛经历了一场庄严而又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