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来说,建立和健全阅读评价机制以推动整本书阅读是必要举措。本文认为这方面的关键一是要实行评價主体多元化,全方位多纬度增进评价功效,除了教师的评价外,主要即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以及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二是要善于创新阅读评价形式,以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与积极性。在日常教学中,一线教师应重视阅读评价机制对学生阅读效果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评价机制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3.008
课外阅读对于积累作文素材,提升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生由于主动意识和自主能力相对薄弱,以及语文综合素养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往往达不到对整本书的全面深入阅读,以至于课外阅读的功效打了很大折扣。对此,建立和健全阅读评价机制以推动整本书阅读就成为必要举措。以下结合笔者的实践与思考对此谈一些个人见解,希望对相关教学工作者有所启示。
一、实行评价主体多元化,全方位多纬度增进评价功效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其不仅适用于正式的课堂教学,同样也应成为课外阅读的评价要求。因为评价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完全采取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单元评价,难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流于片面化和教条化,不足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形成全面而客观的评价,因为也就不利于学生从评价中获取最大进步。尤其对于语文学科的课外阅读来说,实现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还有着增进学生阅读兴趣和热情,促进其阅读素养发展,以及彰显语文学科人文性特征的功效。因为阅读不同于做数学题,对学生来说来源于阅读的收获并非是固定的和标准的。而多元化的评价实际上还有着巩固、拓展及延伸学生阅读体会和感悟的作用。这一点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欠缺的地方,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至于多元化评价的具体实施,首先要明白“多元”之涵义。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简言之,多元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外,主要即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以及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并且要能够使三者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先来讨论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过程实际上是反思、感悟、提高和完善的过程,非唯课外阅读,其他形式的学习是如此。在具体落实中,鉴于小学生自主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差,特别是对于一些较长的课外读物,很多学生往往读不到最后,因此学生的自我评价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这方面通常可以采取为学生的课外阅读配备自我评价表的方式,其中设置一些有利于吸引学生读下去的问题,以及只有读完全本才能回答的问题,比如“读完了整个故事,你有哪些感想和收获?你对故事中的某某人物作何评价?在某章某节发生的某件有趣的事,如果是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做?”等等。
总之,一是要注意“诱导”学生读完整本书,二是要注意使学生形成具体的自我评价成果。因为学生的自我评价正是学生相互评价和家长评价的基础,毕竟阅读并非是做具体的试卷和题目,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进行评价的载体。在学生相互评价方面,一般地可采取小组内和小组外两种方式,让学生相互之间交换填写好的自我评价表,针对别人的自我评价表,说出或写出自己的评价意见。当然,其间的过程需要教师组织好,确保合理而流畅地开展。家长评价方面,则将学生的自我评价表(其上应附学生的评价)线上发给家长,让家长进行评价,或是开家长会时现场评价。家长们可借此机会看到孩子在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体会和感想,体验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的成长足迹,并基于自身的想法对孩子的阅读记录给出相应地评价,或鼓励,或提意见,促进孩子更好地通过阅读而进步。
二、阅读评价形式创新化,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与积极性
多样化和创新化的阅读评价方式是阅读评价机制的重要方面,是推动整本书阅读不可或缺的因素。应当说,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形式创新化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在上面讨论评价主体多元化化时简单涉及到了阅读评价表的方式,这相对于传统的教师口头或书面评价的方式即可视为创新化的评价方式。除此之外,笔者在实践中还总结了以下较具体的创新性课外阅读评价形式:
资料促读评价:除了自我评价表外,学生还会会配备阅读记分卡、读书心得和好词好句笔记本等书面材料。在课外阅读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定期抽查并进行综合打分,并将成绩记入成长记录袋。实践证明,这种类似于“写入档案”式的评价手段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重视,从而使认真地读完在整本书并勤做笔记。
教室内设置评比台:可在墙壁上张贴一张与教室环境和装饰风格相适应的“踏上阅读快车”评比台,将全班学生的名字写于其上,每个名字对应一辆赛车和一条跑道,然后告诉学生,认真地读完一整本书,并完成附带的任务,代表自己的小车就在跑道上前进一段。一般来说,小学生爱玩心理和好胜的心理强,采取这种带有游戏性质的评价方式来促进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是很有效的。
展示激励评价:让学生把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好词、好句以及好的段落在笔记本上随时地记下来,另外还有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体会和感悟。这样做既是为了有利于评价,也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一条良好途径。当然,就评价而言,学生的这些文字成果必须展示出来,才能起到亦评价促阅读的效果。对此教师可充分借助黑板报、图书角、学习园地、班报等信息载体来展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记录成果,并适当给出积极的激励型的评语,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其阅读积极性。
其他常用方式:定期组织读书讨论交流会,让学生之间分享阅读体会和感悟;定期开办课外阅读竞赛,采取知识问答以及自我表述心得相结合的方式评出学生榜样,树立标杆,带动班内阅读风气。实践证明,这些方式若能落实到位,对于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会起到十分显著的效果。 三、有效落实生成性分阶段评价,促进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升
课标中强调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该种评价通常被视为一种动态行为评价,其实施的基本途径为,在给学生布置真实性任务的基础上通过收集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各方面表现的信息与数据,按照认知规律对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形成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以此作为指导学生提升课外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准。由于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动态行为评价方式,即课标中所强调的“过程性评价”,故其在具体落实上通常应分成几个相互衔接的阶段,结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特点及上文中所讨论的评价主体与方式的观点,笔者在实践中通常将其分为如下四个具体的阶段:
阶段一:小组内通过讨论交流进行相互评价。例如每个成员向大家介绍自己看过的最喜欢或留下深刻印象的课外读物,并选取其中经典段落读给大家听,或者分享每个人的阅读摘抄。该阶段的评价活动应着重于阅读的数量,以实现增广阅读量的目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发言,多介绍,多推荐,多交流探讨,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样一来学生在的阅读范围和眼界视野自然得以增广开阔。
阶段二: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和评价。即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介绍自己小组的课外阅读情境,重点则放在阅读过程中的体会、感悟,以及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等。每个小组的发言人发言完毕后,即让其他各组给出评价,最后各组之间展开自由讨论。
该阶段的评价活动,其重点指向为课外阅读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这样的评价,来帮助学生加深课外阅读的感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阶段三:利用班里的“读书廊”展览学生的阅读记录。该阶段的评价活动,其重点指向为学生课外阅读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们通过参观、交流、评比来感受阅读的成效,从而优化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自身阅读记录。此外,编辑小报也是一种很好的展示方式,即让学生通过小报纸把自身阅读成果和心得展示出来,以便让老师和同学来参观和评价。
阶段四:组织综合性的阅读评价活动。如故事会,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把自己的阅读所得讲出来,然后评选“故事大王”,再如朗读比赛,让学生朗诵或背诵自己读过的经典内容,然后评选“阅读之星”,此外还可采取文艺表演等多种形式。该阶段的评价活动就更加侧重于学生综合阅读素养,因此形式上应尽可能丰富多彩,避免单一。当然这也需要视具体情况灵活组织和开展。所谓“教学艺术性”,也正是体现在这些方面。
如上,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评价机制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目的主要是在于推动整本书阅读。一是要實行评价主体多元化,全方位多纬度增进评价功效,除了教师的评价外,主要即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以及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二是要善于创新阅读评价形式,以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与积极性。一线教师应重视阅读评价机制对学生阅读效果的促进作用,积极思考和探索这方面的问题,从而推动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受益。
参考文献:
[1] 林端惠《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评价总体原则研究》,《教育现代化》2016年第2期。
[2] 万宏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评价标准新探》,《小学生(教学实践)》2018年第2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评价机制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3.008
课外阅读对于积累作文素材,提升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生由于主动意识和自主能力相对薄弱,以及语文综合素养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往往达不到对整本书的全面深入阅读,以至于课外阅读的功效打了很大折扣。对此,建立和健全阅读评价机制以推动整本书阅读就成为必要举措。以下结合笔者的实践与思考对此谈一些个人见解,希望对相关教学工作者有所启示。
一、实行评价主体多元化,全方位多纬度增进评价功效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其不仅适用于正式的课堂教学,同样也应成为课外阅读的评价要求。因为评价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完全采取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单元评价,难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流于片面化和教条化,不足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形成全面而客观的评价,因为也就不利于学生从评价中获取最大进步。尤其对于语文学科的课外阅读来说,实现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还有着增进学生阅读兴趣和热情,促进其阅读素养发展,以及彰显语文学科人文性特征的功效。因为阅读不同于做数学题,对学生来说来源于阅读的收获并非是固定的和标准的。而多元化的评价实际上还有着巩固、拓展及延伸学生阅读体会和感悟的作用。这一点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欠缺的地方,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至于多元化评价的具体实施,首先要明白“多元”之涵义。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简言之,多元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外,主要即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以及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并且要能够使三者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先来讨论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过程实际上是反思、感悟、提高和完善的过程,非唯课外阅读,其他形式的学习是如此。在具体落实中,鉴于小学生自主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差,特别是对于一些较长的课外读物,很多学生往往读不到最后,因此学生的自我评价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这方面通常可以采取为学生的课外阅读配备自我评价表的方式,其中设置一些有利于吸引学生读下去的问题,以及只有读完全本才能回答的问题,比如“读完了整个故事,你有哪些感想和收获?你对故事中的某某人物作何评价?在某章某节发生的某件有趣的事,如果是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做?”等等。
总之,一是要注意“诱导”学生读完整本书,二是要注意使学生形成具体的自我评价成果。因为学生的自我评价正是学生相互评价和家长评价的基础,毕竟阅读并非是做具体的试卷和题目,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进行评价的载体。在学生相互评价方面,一般地可采取小组内和小组外两种方式,让学生相互之间交换填写好的自我评价表,针对别人的自我评价表,说出或写出自己的评价意见。当然,其间的过程需要教师组织好,确保合理而流畅地开展。家长评价方面,则将学生的自我评价表(其上应附学生的评价)线上发给家长,让家长进行评价,或是开家长会时现场评价。家长们可借此机会看到孩子在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体会和感想,体验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的成长足迹,并基于自身的想法对孩子的阅读记录给出相应地评价,或鼓励,或提意见,促进孩子更好地通过阅读而进步。
二、阅读评价形式创新化,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与积极性
多样化和创新化的阅读评价方式是阅读评价机制的重要方面,是推动整本书阅读不可或缺的因素。应当说,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形式创新化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在上面讨论评价主体多元化化时简单涉及到了阅读评价表的方式,这相对于传统的教师口头或书面评价的方式即可视为创新化的评价方式。除此之外,笔者在实践中还总结了以下较具体的创新性课外阅读评价形式:
资料促读评价:除了自我评价表外,学生还会会配备阅读记分卡、读书心得和好词好句笔记本等书面材料。在课外阅读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定期抽查并进行综合打分,并将成绩记入成长记录袋。实践证明,这种类似于“写入档案”式的评价手段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重视,从而使认真地读完在整本书并勤做笔记。
教室内设置评比台:可在墙壁上张贴一张与教室环境和装饰风格相适应的“踏上阅读快车”评比台,将全班学生的名字写于其上,每个名字对应一辆赛车和一条跑道,然后告诉学生,认真地读完一整本书,并完成附带的任务,代表自己的小车就在跑道上前进一段。一般来说,小学生爱玩心理和好胜的心理强,采取这种带有游戏性质的评价方式来促进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是很有效的。
展示激励评价:让学生把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好词、好句以及好的段落在笔记本上随时地记下来,另外还有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体会和感悟。这样做既是为了有利于评价,也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一条良好途径。当然,就评价而言,学生的这些文字成果必须展示出来,才能起到亦评价促阅读的效果。对此教师可充分借助黑板报、图书角、学习园地、班报等信息载体来展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记录成果,并适当给出积极的激励型的评语,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其阅读积极性。
其他常用方式:定期组织读书讨论交流会,让学生之间分享阅读体会和感悟;定期开办课外阅读竞赛,采取知识问答以及自我表述心得相结合的方式评出学生榜样,树立标杆,带动班内阅读风气。实践证明,这些方式若能落实到位,对于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会起到十分显著的效果。 三、有效落实生成性分阶段评价,促进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升
课标中强调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该种评价通常被视为一种动态行为评价,其实施的基本途径为,在给学生布置真实性任务的基础上通过收集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各方面表现的信息与数据,按照认知规律对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形成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以此作为指导学生提升课外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准。由于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动态行为评价方式,即课标中所强调的“过程性评价”,故其在具体落实上通常应分成几个相互衔接的阶段,结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特点及上文中所讨论的评价主体与方式的观点,笔者在实践中通常将其分为如下四个具体的阶段:
阶段一:小组内通过讨论交流进行相互评价。例如每个成员向大家介绍自己看过的最喜欢或留下深刻印象的课外读物,并选取其中经典段落读给大家听,或者分享每个人的阅读摘抄。该阶段的评价活动应着重于阅读的数量,以实现增广阅读量的目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发言,多介绍,多推荐,多交流探讨,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样一来学生在的阅读范围和眼界视野自然得以增广开阔。
阶段二: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和评价。即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介绍自己小组的课外阅读情境,重点则放在阅读过程中的体会、感悟,以及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等。每个小组的发言人发言完毕后,即让其他各组给出评价,最后各组之间展开自由讨论。
该阶段的评价活动,其重点指向为课外阅读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这样的评价,来帮助学生加深课外阅读的感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阶段三:利用班里的“读书廊”展览学生的阅读记录。该阶段的评价活动,其重点指向为学生课外阅读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们通过参观、交流、评比来感受阅读的成效,从而优化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自身阅读记录。此外,编辑小报也是一种很好的展示方式,即让学生通过小报纸把自身阅读成果和心得展示出来,以便让老师和同学来参观和评价。
阶段四:组织综合性的阅读评价活动。如故事会,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把自己的阅读所得讲出来,然后评选“故事大王”,再如朗读比赛,让学生朗诵或背诵自己读过的经典内容,然后评选“阅读之星”,此外还可采取文艺表演等多种形式。该阶段的评价活动就更加侧重于学生综合阅读素养,因此形式上应尽可能丰富多彩,避免单一。当然这也需要视具体情况灵活组织和开展。所谓“教学艺术性”,也正是体现在这些方面。
如上,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评价机制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目的主要是在于推动整本书阅读。一是要實行评价主体多元化,全方位多纬度增进评价功效,除了教师的评价外,主要即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以及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二是要善于创新阅读评价形式,以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与积极性。一线教师应重视阅读评价机制对学生阅读效果的促进作用,积极思考和探索这方面的问题,从而推动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受益。
参考文献:
[1] 林端惠《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评价总体原则研究》,《教育现代化》2016年第2期。
[2] 万宏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评价标准新探》,《小学生(教学实践)》2018年第2期。